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 第6单元 习题课件(4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 第6单元 习题课件(4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5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02 09:14:17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诗词五首
第25课
人教安徽专版
八年级上
第六单元




温馨提示:点击
进入讲评
习题链接
1
2
3
C
B
知能优化测验
4
D
5
6
7
8
9
D
10
11




习题链接
综合技能提升
12
13




习题链接
核心素养专练
14
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结庐( 
 )  
燕脂(
  )
车马喧(
 )
提携( 
 )
  
折戟( 
 )
不胜簪(
 )
殷勤( 
 )  
嗟日暮( 
 )

?
yān
xuān
xié

zān
yīn
jiē
?
?
?
?
?
?
?
2.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问君何能尔   尔: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浑欲不胜簪   浑:_____________________
(3)黑云压城城欲摧 摧:_____________________
(4)折戟沉沙铁未销 销:_____________________
(5)殷勤问我归何处 殷勤:___________________
(6)我报路长嗟日暮 报: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此,这样。
?
?
?
?
?
?
?
简直
坍塌
销蚀
情意恳切
回答
3.
下列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国破山河在    
B.
黑云压城城欲摧
C.
自将磨洗认前朝 
D.
殷勤问我归何处
【点拨】
A项“国”古义是“国都”,今义是“国家”;B项“黑”的古今意义都是“黑色”;C项“将”古义是“拿,取”,今义是“将要”;D项“殷勤”古义是“情意恳切”,今义是“热情而周到”。
?
B
?
?
?
?
4.
下列各句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B.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C.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D.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D
【点拨】
做断句题要根据句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断。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D项应为: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5.
根据下面的提示填空。
(1)《饮酒》(其五)中表明诗人摆脱尘世的干扰,过着闲适恬静的生活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春望》中写战火连天,家书难得,表现诗人伤时思亲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雁门太守行》中从视觉和听觉角度写出了战场的悲壮和战斗的惨烈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角声满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凝夜紫
(4)《赤壁》中诗人运用议论,抒发感慨,直接对历史结局提出自己的评判,隐含着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渔家傲》中展现海天相接处辽阔、壮美的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天接云涛连晓雾
星河欲转千帆舞
6.
下列各项对本课诗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陶渊明的《饮酒》(其五)写出了作者归隐后安贫乐道、悠然自得的心境。
B.《春望》中“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两句所描写的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C.《雁门太守行》第六句中“寒声”指战鼓的声音低沉,“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
C
D.《赤壁》中“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并未从正面去评论战胜的原因,而是提出一个与事实相反的假设,不刮东风,不用火攻,周瑜就有可能战败。对于这个结局诗人没有直说,而是以两个美女的命运象征国家命运。
【点拨】
《雁门太守行》第六句的断句是:霜重鼓寒/声不起,意思是夜寒霜重,鼓声低沉。“不起”是用来形容“鼓声”的,而非战士们的斗志。结合“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可知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视死如归,一心杀敌报国。
7.
下列关于作家作品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东晋伟大的诗人,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B.
李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唐代著名诗人,有“诗鬼”之称。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名篇。
D
C.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小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D.
李清照是宋代豪放派的代表词人,《渔家傲》中“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能体现出此词豪放的特色。
【点拨】李清照是宋代婉约派的代表词人,但是她也创作过风格豪放的词,《渔家傲》中“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能体现出此词豪放的特色。
阅读《春望》,完成8—11题。
8.
诗题为《春望》,请说说作者“望”到了哪些景物。结合全诗,说说题目中的“望”字有哪些含义。
示例:“望”到的景物:国都、山河、草木、花、鸟。“望”字的含义有:①诗人眼前所见:山河破碎,一片凄凉;②诗人心中的期盼:亲人团聚,国家安定。
【点拨】“望”到的景物可以从诗中找到。题目中的“望”字可以有多重理解:一是指眼睛望到的景色:国家破败、荒草丛生;二是“望”又可以理解为“希望”,面对安史之乱时期残破不堪的国家和在战争中痛苦挣扎的人民,作者感时伤世,希望国家能摆脱战乱,离散的亲人可以得以团聚,据此解答,意思对即可。
9.
花、鸟平时乃可娱之物,诗人却说“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是一种什么写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移情于物。诗人移情于物,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其实是诗人自己内心感情的写照,表达了诗人“感时(忧伤国事)”“惜别(恨别家人)”之情。
10.
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示例: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思想感情。
【点拨】
描述诗句所展现的画面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此题不能直译诗句,要有适当的想象,语言要优美。诗人头上的白发稀疏到不胜簪的地步,可见其苍老之态,他因忧国伤时而过早衰老。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忧愁苍老的诗人形象,体会到诗人忧国思家的思想感情。
★11.“家书抵万金”传诵千古,请简要赏析。
【点拨】因为战争,一封家信胜过“万金”,这是夸张的手法,说明了家书的珍贵、难得。“家书抵万金”,含有多少辛酸、多少期盼,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抵万金”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极言家书珍贵、难得,真切地表达了战乱中人们思念离散亲人、盼望得到亲人音讯的心情。
12.
请赏析“黑云压城城欲摧”一句中“压”的妙处。
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情况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点拨】
“黑云压城城欲摧”的大意是:敌军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一个“压”字写出了敌军压城、一场大战在即的紧张氛围,为后面悲壮惨烈的交战做铺垫。
13.
这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相同之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这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效忠国家、建功立业的决心。《雁门太守行》中“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写出了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出塞》中中“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直接抒发了戍边将士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
【点拨】
《雁门太守行》中“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写出了将士们报效朝廷、建功立业的决心。《出塞》中“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体现出了诗人对国家的爱重和维护、对战争胜利的渴望与期盼,表达了诗人渴望边塞安定和保卫国家的壮志。所以两诗,都表达了诗人效忠国家、建功立业的决心。
14.【语文素养·文化传承】班级要开展以“走近陶渊明”为专题的语文学习活动,请完成下面的任务。
(1)请参照示例,写一写专题活动的学习内容和学习任务。
示例:学习内容:陶渊明与酒
学习任务:搜集阅读有关陶渊明与酒的诗文,探究“酒”与陶渊明的关系以及“酒”在陶渊明生命中的意义。
示例:学习内容:陶渊明与菊花 学习任务:搜集阅读有关陶渊明与菊花的诗文,探究“菊花”与陶渊明的关系以及“菊花”在陶渊明生命中的意义。
(2)有个小组在活动中发现刘禹锡与陶渊明在安贫乐道方面有相似之处,就用拟写对联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理解,请帮他们将下面的对联补充完整。
上联:刘禹锡陋室读经,苔痕上阶绿
下联:陶渊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东篱采菊
悠然见南山(共24张PPT)
愚公移山
第23课
人教安徽专版
八年级上
第六单元




温馨提示:点击
进入讲评
习题链接
1
2
3
B
B
知能优化测验
4
D
5
6
7
8
9
C
10
11
12




习题链接
综合技能提升
13
14
15
16




习题链接
核心素养专练
17
1.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阴: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损:__________________
(3)寒暑易节      
易:__________________
(4)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__________________
?
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与“阳”相对。
削减
更替
肩负、扛
?
?
?
(5)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________________
(6)吾与汝毕力平险   险:________________
(7)甚矣,汝之不惠   惠:________________
(8)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毛:________________
同“无”,没有。
险峻的大山
同“慧”,聪明。
草木
?
?
?
?
2.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甚矣,汝之不惠!
(2)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3)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4)且焉置土石?
你也太不聪明了!
(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
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幼儿寡妇都比不上。
况且往哪里放置土石呢?
3.
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意义。
(1)惩山北之塞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方七百里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苦于
?
处罚
古代计量面积用语
方形
(3)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何苦而不平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草木
?
动植物的皮上所生的丝状物;鸟类的羽毛。
愁苦,这里指担心。
像胆汁或黄连的味道。
4.
下列语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始一反焉    
B.
汝之不惠
C.
河曲智叟亡以应
D.
帝感其诚
【点拨】
A项“反”同“返”,往返;B项“惠”同“慧”,聪明;C项“亡”同“无”,没有。
D
5.
下列“其”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其妻献疑曰
B.
其如土石何
C.
帝感其诚
D.
惧其不已也
【点拨】
ACD三项中的“其”都是代词,B项中的“其”是副词,用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B
6.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没有活用的一项是(  )
A.
吾与汝毕力平险
B.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C.
饿其体肤
D.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
【点拨】
A项中的“险”,形容词用作名词,指险峻的大山;C项中的“饿”,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饥饿;D项中的“箕畚”,名词作状语,用箕畚装土石。
B
?
?
?
?
★7.
下列句子属于被动句的一项是(  )
A.
告之于帝
B.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C.
帝感其诚
D.
甚矣,汝之不惠
【点拨】
A项是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于帝告之”);B项是省略句(省略主语“愚公”);C项是被动句;D项是谓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汝之不惠甚矣”)。
C
8.
文学常识填空
《愚公移山》选自《______________》,体裁是________,相传作者是_______,名________,郑国人,战国前期________家代表人物之一。
列子·汤问
寓言
列子
御寇

阅读《愚公移山》,完成9—12题。
9.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惩山北之塞 
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固不可彻  
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始一反焉  
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惧其不已也 
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苦于
?
?
?
顽固
同“返”,往返。
停止
10.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敲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
子子孙孙没有穷尽,可山却不会加大增高,还担心挖不平吗?
11.
作者在叙述愚公移山的过程中,写小孩“跳往助之”的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愚公与智叟辩论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说明愚公移山的行为深得人心
突出愚公移山的
意志之坚
12.
愚公移山体现了怎样的精神?你如何看待这种精神?
示例:愚公移山反映了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表现了一种前赴后继,不屈不挠的伟大斗争精神。这种精神可以鼓励人们战胜生活中的困难,因此,愚公精神永远有价值,有意义。
13.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年且九十  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杂然相许  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且焉置土石 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叩石垦壤  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激老氏之志 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同学们看《典中点》第78页第13-16题。
?
将近
?
?
?
?
赞同
哪里
敲、打
激发
14.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2)昔太行耸峙,王屋作固。
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从前太行山高高耸立,王屋地势险要。
15.
两个语段都写到了愚公移山的原因,语段【甲】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段【乙】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怆彼居之湫隘,惩祁寒之惨毒
16.【甲】【乙】语段都写了太行山、王屋山的高大,但两个语段的详略安排却不同,请你简要概括。
【甲】语段比较简略,只用了“方七百里,高万仞”几个字概括了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乙】语段中的描述更详细,“昔太行耸峙,王屋作固。千岩纠纷,万仞回互。蓄冰霜而居夏凝结,联源流而飞泉积素”不仅概括地写了山高,还通过具体的描写表现了山高。
17.
你所在的班级将举行“‘愚公移山’之我见”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请你为这次活动设计一段开场白,激发大家的参与激情。(不少于60字)
示例:同学们,大家好!《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的一篇优秀寓言。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人受到愚公精神的鼓舞。读了这则寓言,你有怎样的感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篇寓言的精神内涵,希望大家踊跃发言!
(2)你认为愚公该不该移山?理由是什么?请简要阐述。
示例:应该。因为大山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了不便,移山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是一件造福后人的壮举。(共23张PPT)
《孟子》三章
第22课
人教安徽专版
八年级上
第六单元




温馨提示:点击
进入讲评
习题链接
1
2
3
D
C
知能优化测验
4
D
5
6
7
8
9
B




习题链接
综合技能提升
10
11
12
13




习题链接
核心素养专练
14
1.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七里之郭     郭: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委而去之     委:________ 去:________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无违夫子     违: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所以动心忍性  
动心:____________________
(6)人恒过      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外城
?
?
?
?
?
?
?
放弃
离开
限制在疆域内
违背
使心受到震撼
犯错误
2.
名句默写。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中心论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点明亡国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点明中心论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3)孟子认为,大丈夫需有“仁、礼、义”,用文中的话来说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入则无法家拂士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
居天下之广居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国恒亡
安乐也
立天下之正位
行天下之大道
3.
下列语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往之女家    
B.
曾益其所不能
C.
行拂乱其所为
D.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点拨】
A项“女”同“汝”,B项“曾”同“增”,D项“衡”同“横”。
C
★4.
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丈夫之冠也  
辍耕之垄上
B.
居天下之广居 
居天下之广居
C.
行拂乱其所为 
入则无法家拂士
D.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D
?
?
?
?
?
?
?
【点拨】
A项前者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后者是动词,“去、往”。B项前者是动词,“居住”;后者是名词,“住宅”。C项前者是动词,“违背”;后者同“弼”,辅佐。D项都是代词,“这,这样”。
5.
下列加点词用法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饿其体肤
B.
必先苦其心志
C.
富贵不能淫
D.
人恒过,然后能改
?
【点拨】
A项中的“饿”,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饥饿”;B项中的“苦”,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痛苦”;C项中的“淫”,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迷惑”;D项中的“过”,名词用作动词,“犯错误”。
D
?
?
?
阅读《富贵不能淫》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完成第6—9题。
6.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与民由之 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父命之  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空乏其身 空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衡于虑  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遵从
?
?
?
?
教导、训诲
财资缺乏
同“横”,梗塞、不顺。
7.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 
(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往往就容易灭亡。
8.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富贵不能淫》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分别出自《告子下》和《滕文公下》。
B.《富贵不能淫》中“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采用排比的形式,气势磅礴、义正词严地指出了大丈夫的精神实质。
C.“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句话表达的观点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所表达的观点不一致。
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依次从“治理国家”到“造就人才”两个层面论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B
【点拨】
A.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富贵不能淫》选自《滕文公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出自《告子下》;C.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大意是忧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句话表达的观点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所表达的观点是一致的;D.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先谈“造就人才”,后谈“治理国家”;故选B。
9.
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为大丈夫?在孟子的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既没有独立的人格,也没有独立的判断善恶、是非、曲直的标准,他们所做的一切无非是在迎合君王的喜好,这样的人当然算不上大丈夫。在孟子看来,大丈夫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更不能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乱、动摇、屈服。
10.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
(1)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劳其筋骨    劳: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喻:_______________
(4)非徒愈病 
徒: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同学们看《典中点》第76页第10-13题。
?
兴起,指被任用
使……劳累
了解、明白
只,仅仅
?
?
?
11.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若于此时,使良医不得尽其术,则天下之病愈深。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
如果在这个时候,假使良医不能用尽他的医术,那么天下的弊端就会越积越深。
12.
请用文中的句子填空。
(1)【甲】文中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了这样的磨炼,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乙】文作者认为“天下之病愈深”的原因是“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使)良医不得尽其术
13.【甲】【乙】两文都论述了治理国家的问题,两文的观点分别是什么?对于人才,两文的观点又有何相同之处?
【甲】文观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文观点:“拔贤材,收众策,不惮改作”才能成就大业。相同之处:都认为人才对国家至关重要。君王要重视人才。
14.【语文素养·文化传承】为弘扬孔孟文化,八年级(1)班开展了“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了解孔孟思想】
请根据下面《论语》和《孟子》选段的译文,探究对于财富,孔子和孟子观点的相同之处。
①财富与权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们,君子就不会享有。
(《论语·里仁》)
②不合乎义,不合乎道,一点儿东西也不给别人,一点儿东西也不从别人那里取得。
(《孟子·万章上》)
相同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或获取财富不能违背道义)。
(2)【学习孔孟精神】
下面是班上同学为学习孔孟精神而写的一副对联,请从下面备选短语中选取一个恰当的短语,将对联补充完整。
备选短语:和为贵
守礼法
清内外
上联:居家当思重勤俭有益于己
下联:处世尤宜________无愧于心
守礼法
【点拨】第(1)题,仔细阅读两段话,从“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们,君子就不会享有”和“不合乎义,不合乎道……一点儿东西也不从别人那里取得”可知,对于财富两人都认为要“取之有道”。第(2)题,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即词类相当,结构相似;根据下联的内容和短语结构,可知备选短语中“守礼法”与下联内容一致又与上联“重勤俭”结构相似。(共25张PPT)
周亚夫军细柳
第24课
人教安徽专版
八年级上
第六单元




温馨提示:点击
进入讲评
习题链接
1
2
3
B
D
知能优化测验
4
5
6
7
8
9
A
10
11




习题链接
综合技能提升
12
13
14
15




习题链接
核心素养专练
16
17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棘门( 
 
) 
弓弩( 
)  
作揖( 
 
)
介胄( 
 
) 
曩者( 
 
) 
按辔( 
 
)
称谢( 
 
) 
被甲(  
)

?
?
?
?
?
?
?
?


zhòu
nǎng
pèi
chēng

2.
下列语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军士吏被甲   
B.
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
C.
改容式车
D.
困于心,衡于虑
【点拨】
A项“被”同“披”,穿着;C项“式”同“轼”,车前横木,这里用作动词,指扶轼;D项“衡”同“横”,梗塞、不顺。
B
3.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居无何      
无何:________________
(2)军中闻将军令
闻:__________________
(3)将军约
约:__________________
(4)曩者霸上、棘门军
曩:__________________
不久
?
?
?
?
?
听从
规定
先前
4.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
(2)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于是皇上派使臣手持符节给周将军下诏:“我要进军营慰劳军队。”
穿戴着盔甲之将不行跪拜礼,请允许我以军礼拜见皇上。
5.
填空。
《史记》是西汉历史学家、文学家__________的著作,是我国第一部__________通史。鲁迅称赞它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司马迁
纪传体
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
6.
下面对课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段先点明背景:匈奴大举入侵,边关吃紧,这样就将守边将领周亚夫置于矛盾冲突之中,更有利于表现人物性格。
B.
周亚夫是文中的主人公,可全文并没有过多的直接描写他的文字,而是通过对比和衬托来突出他的性格特点。
C.
皇帝赞周亚夫为“真将军”的含义是:周亚夫带兵军纪严明,令行禁止,治军有方,是值得信赖的守边大将军。
D.
皇帝“改容式车。使人称谢”是迫于周亚夫的军威。
D
阅读《周亚夫军细柳》,完成7—11题。
7.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上自劳军     劳: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以军礼见    请: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固: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天子为动     为动:___________________
慰劳
?
?
?
?
?
请求
必,一定
被感动
8.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2)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
军中只听从将军的命令,不听从皇帝的诏令。
至于周亚夫,哪里是能够侵犯的呢?
9.
文帝是一个怎样的人?
文帝是一位以天下为重、勤于政事、宽容大度、明辨是非、知人善任、目光敏锐、重视人才的皇帝。
★10.
课文标题是《周亚夫军细柳》,写刘礼军霸上、徐厉军棘门是否多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不多余。用对比的手法更能突出周亚夫“真将军”的风范。
11.
下面句子中能直接表现周亚夫从严治军的是(  )
①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
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
③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④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
⑤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⑥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
A.
①③⑤
B.
①②⑥
C.
③④⑥
D.
②④⑤
A
【点拨】
②④句从侧面表现了周亚夫从严治军的特点;⑥句通过对比,衬托出周亚夫从严治军的特点。
12.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军士吏被甲  被: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军约    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吾欲入劳军  劳: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将士或退散  或: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披”,穿着。
?
规定
慰劳
有的人
?
?
?
13.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2)巡一见问姓名,其后无不识者。
于是皇上就派使臣手持符节告诉将军。
张巡只要见到就问姓名,在那之后没有不认识的。
14.
周亚夫和张巡分别具有怎样的品质?
周亚夫具有恪尽职守、治军严明、刚直不阿的品质;张巡具有推诚待人、身先士卒、有勇有谋、赏罚分明、与士卒同甘共苦的品质。
15.
两篇文章都运用了______描写和______描写来刻画人物。
【点拨】
【甲】文中通过正面描写周亚夫的言行,侧面描写文帝慰劳军队受阻、文帝和士兵的表现,刻画出周亚夫的形象特征。【乙】文中通过正面描写张巡问城中人姓名,记住他们,身先士卒不肯后退,以及侧面描写士兵的反应刻画出他的人物形象。
正面
侧面
16.【语文素养·文化传承】八(1)班正在开展以“我眼中的周亚夫”为主题的实践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阅读下面的文字,写出出自下面对联中的两个典故。
《钱文忠解读百家姓》中指出了解一个姓氏,首先是看他家祠堂里的两样东西——匾额和对联。周姓宗祠里的四言通用联是:功高细柳,泽普爱莲。
上联中的典故:西汉周亚夫,驻军细柳,军纪严明,文帝称其为“真将军”。下联中的典故:北宋周敦颐,性爱莲,著有《爱莲说》。
(2)周姓宗祠还有一副七字对联,请你结合课文内容补充上联。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宋朝理学尚濂溪
汉室军容推细柳
(3)在“我喜爱的古代将军”评选活动中,一位同学向组委会推荐了周亚夫,请你帮他写一段推荐语。
示例:周亚夫是我心中真正的将军。他治军严明,在他心中,皇帝的威严也比不上如山的军令。他恪尽职守,心中只有作为军人对国家的责任。他以军礼见帝王,尽显刚正不阿、不谄媚事主的傲骨。
17.【语文素养·文化积累】阅读下面材料,完成练习。
曹操戎马一生,用兵灵活,擅长选将用将,治军严明,赏罚分明。有一次,他的坐骑受惊跑进了麦田,他当场割下自己的头发代替脑袋以严肃军纪。
你还知道古代哪些治军严明的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一个。
示例:岳飞将军治军严明,立下了“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的军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