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 八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测试卷 习题课件(共4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 八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测试卷 习题课件(共4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3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01 22:10: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测试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 满分:150分)
考查范围:第二单元+《短文二篇》+《唐诗五首》+名著《红星照耀中国》
一、 积累与运用(20分)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王绩《野望》)?
(2)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崔颢《黄鹤楼》)?
(3) 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5)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用丰富的想象表达了与月同行、与云同飘的喜悦之情的句子是:“ 月下飞天镜 , 云生结海楼 。”?
(6)《答谢中书书》中表现晨昏景色变化之美的句子是:“ 晓雾将歇 , 猿鸟乱鸣 ; 夕日欲颓 , 沉鳞竞跃 。”?
2.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C )(3分)
A. 在疫情面前,我们只有结成命运共同体,就能最终赢得这场抗疫战争的胜利。
B. 因为搭上了网络购物的顺风车,快递行业迸发出极大的生命活力让人瞠目结舌。
C. 为了提高同学们的语文素养,我校团委积极开展“读经典作品,建书香校园”的活动。
D. 作为信息时代的公民,对扑面而来的海量信息要进行批判性思考和鉴别的能力。
【解析】 A项,关联词语搭配不当,应将“就”改为“才”;B项,句式杂糅,可删去“让人瞠目结舌”;D项,搭配不当,可删去“的能力”,或将“进行”改为“有”。
3.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7分)
一朵花会因一滴雨露而鲜艳妩媚,    ,一湖水也会因一片落叶而清波荡漾;一颗心更应对另一颗关爱的心充满感激之情。没有一种给 ① (A. gěi B. jǐ)予是理所应当的,没有一种领受可以是无动于zhōng ② (A. 忠 B. 衷)、心安理得的,人人都应心存感激。土地失去水分的 甲 (A. 滋润 B. 滋养)会变成沙漠,人心没有感激的 乙 (A. 滋润 B. 滋养)会变得荒芜。不知感恩的人,注定是个冷漠自私的人。不知关爱别人的人,纵使给他阳光,日后他也不会释放出自身的热量。?
·
(1)为文中①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根据拼音为文中②处选择正确的汉字。(只填序号)(2分)
① B      ② B ?
(2)从文中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甲、乙处。(只填序号)(2分)
甲 A? 乙 B ?
(3)请在横线上补写一个句子,使之与前后句构成一组排比句。(3分)
  示例:一株草会因一缕春风而摇曳多姿
  【解析】 第(1)题中,“给”是多音字,在“给予”中读作“jǐ”,是“供应”的意思;“无动于衷”的“衷”不要误写成“忠”。第(2)题中,甲处,根据上文的“土地”“水分”等词语,选择“滋润”与之搭配更恰当;乙处,这里强调的不是具体的“水分”,而是“养分”,故选“滋养”更恰当。第(3)题中,须结合上下句句式进行仿写,补写时,语言表达要通顺、连贯、得体。
二、 阅读(70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4~5题。(6分)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3分)
A. 首联交代了踏春的踪迹,简洁明快地勾勒出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 颔联运用“争”“啄”两个动词,生动地描绘出早春的生机勃勃。
C. 颈联用“没马蹄”表现了西湖畔春草深密、绿色醉人的景象。
D. 尾联直抒胸臆,“最爱”表达了诗人春行西湖的喜悦心情。
  【解析】 C项有误,这首诗描述的是早春景象,春草还没长丰茂,刚刚没过马蹄,所以“没马蹄”的只是“浅草”,而不是深密的春草。
5. 赏析颈联中“乱”“浅”二字的妙处。(3分)
  “乱”字写出了花的颜色多,“浅”字写出了初长青草的柔嫩。(1分)这两个字紧扣初春景物的特征,表现了春的妩媚动人,(1分)表达了诗人对春天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1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16分)
元丰二年,中秋后一日,余自吴兴①来杭,东还会稽。龙井有辨才②大师,以书邀余入山。比③出郭,日已夕,航湖至普宁④,遇道人⑤参寥,问龙井所遣篮舆⑥,则曰:“以不时至,去矣。”
是夕天宇开霁⑦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⑧,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⑨悲鸣,殆非人间之境。行二鼓⑩,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
(选自秦观《淮海集》)
?
·
·
·
·
【注】①吴兴:今浙江吴兴县。下文中的“会稽”“龙井”等均为地名。②辨才:法号元静,曾在灵隐山天竺寺讲经,元丰二年住寿圣院。“辨才”和下文提到的“参寥”,都是苏轼的朋友。③比:等到。④普宁:寺名。下文中的“寿圣院”也是寺名。⑤道人:僧人。⑥篮舆:竹轿。⑦霁:雨后放晴。⑧雷峰:塔名。下文中的“南屏”“惠因涧”“灵石坞”“风篁岭”等均为西湖周边地名。⑨激激:形容水流迅疾。⑩行二鼓:快二更天了。行,将要。 谒(yè):拜见。
6.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以书邀余入山( 书信 )   (2)濯足于惠因涧( 洗 )
(3)酌泉据石而饮之( 舀取 ) (4)始至寿圣院( 到 )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3分)
A. 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
B. 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
C. 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
D. 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
8.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3分)
  (我们)从普宁寺(到龙井亭)总共经过了十五座佛寺,都寂静得听不到人的声音。
(2)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2分)
  水流得很急发出悲怆的声响,(这)大概不是人间有的地方[或:(我们)怀疑(这)不是人间有的地方]。
9. 作者为何会有“殆非人间之境”的感叹?请结合文中第二段内容简要分析。(4分)
  作者见到由若隐若现的灯火、葱葱郁郁的草木和悲鸣的急流所组成的夜景,(1分)感觉景色出奇的优美、幽寂,(1分)内心觉得沉静、澄明,(1分)故而情不自禁地发出“殆非人间之境”的感叹。(1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元丰二年,中秋节后一天,我从吴兴来杭州,(然后)向东返回会稽。龙井有位辨才大师,(他)用书信(的方式)邀请我到山中去。等到出了城,太阳已经西沉,(我取水道)航行到普宁,碰到僧人参寥,问(他)龙井是否有可供遣使(或:雇佣)的竹轿,(参寥)却说,“(你)来得不是时候,(轿子已经)离开了。”
这天晚上,雨后的天空(格外)晴朗,树林间月光(很)明亮,(连)头发都能数清。于是(我)便放弃坐船,跟着参寥拄着拐杖沿着湖边走。(我们)过了雷峰塔,渡过南屏一带,在惠因涧洗脚(这里的意思是:赤脚涉过惠因涧),进入灵石坞,发现一条小路(就沿着它)爬上了风篁岭,在龙井亭休息,舀起泉水(背)靠着山石便喝了起来。(我们)从普宁寺(到龙井亭)总共经过了十五座佛寺,都寂静得听不到人的声音。路边的屋舍,灯火若隐若现,草木(长得)葱葱郁郁,水流得很急发出悲怆的声响,(这)大概不是人间有的地方[或:(我们)怀疑(这)不是人间的地方]。(我们继续)前行将要二更天(的时候),才到寿圣院,在朝音堂拜见辨才大师,第二天就回去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20分)
小医生
贾 文
①小西和他的摩托车又出现在这雪的图画中了。
②远处是白象似的群山,脚下是广袤晶莹的原野。
③路滑,雪受了阳光的怂恿格外晃眼,小西开得小心翼翼。车子像被抻紧缰绳的野马,憋着气,吼着,走得很慢。可只慢了一小会儿就又跑起来了,风在耳边呼呼地响,云擦着头顶哗哗地飞,群山白象一样涌来,又涌去。
④前面又到那个路口了,小西关掉油门,车子慢下来。
⑤上周二小西就是在那里滑倒的,地上有一滩冻干的血迹,那是小西留下的。那天天色已晚,小西急着回家,紧小着心还是出事了。一下就摔得不省人事,也不知在雪地里躺了多久,幸亏被人发现,要不然摔不死也会被冻死在那个冬夜的雪地里。好在不算严重,全是皮外伤,将养了几天就又上班了。别人上班是在卫生院,而小西是在这冰天雪地间。小西是乡卫生院的疾控医生,全乡十多个村子的儿童计划免疫、疾病监测全由他负责,几乎天天得下村给孩子打疫苗、搞监测。
⑥小西今天任务重,得跑三个村子,都是这些天落下的。小西先去了后铺村。村里窝风,显得不太冷。有人在扫雪,有人聚在日阳窝闲聊,有喜庆的唢呐声传来,不知谁家在办喜事。人们见了小西,都亲热地和他打招呼,邀他晌午来家吃饭。小西嘴上答应着,心里才不呢!小西生性腼腆,从小就不习惯在外面吃饭。小西每天的午饭自带,通常是一袋方便面,干嚼着吃,吃完讨口水喝就行。偶尔也吃一个月饼,但不敢常吃,之前就是每天一个月饼,结果吃出了胃酸的毛病。
⑦后铺是个大村子,孩子多,女人们已经抱着孩子等在村卫生室了。看见小西,纷纷抱怨他来晚了。小西边忙着整理器材,边赔着笑做解释。女人们这才注意到小西走路有点瘸,脸有点肿,立马唏嘘成一片。这个说怎么不慢点,摔成了这样。那个说这天寒地冻的,摔坏了可怎么办呀,以后骑车可得慢点!一上午小西忙得连喝口水的机会都没有,等到将她们全打发走已经十一点多了,还差一个刚满月的孩子没来,得去家打。打完,女人留小西吃饭,小西没吃,也没吃他的方便面,赶紧收拾东西就走。小西心里急成一团火,冬天天短,还有两个村子呢!
⑧小西很快出了村,往鹰嘴东方向去。从这儿去鹰嘴东不远,六七里,但山高路险,积雪道。走这样的路,摩托车反倒成了累赘,小西骑一阵,推一阵,连滚带爬,总算到了。到了的小西整个就成了个雪人,雪人似的小西径直朝一个院子走去。
⑨女人正吃着饭,看见雪人似的小西,怔愣了一下,说:“妈呀,小医生,怎么是你?”眼圈竟红了。女人忙放下碗筷,替小西拍打身上的雪,又帮小西脱掉外面的棉大衣,让小西洗洗手脱鞋上炕吃饭。做这一切的时候,女人都是轻手轻脚的,生怕惊醒炕头被窝里熟睡的娃娃。小西洗了手,站在炕沿边看着熟睡的娃娃,不好意思地对女人笑笑,说:“饭就不吃了,时间不早了,先打针吧,打完还得去黍地沟呢。”女人食指压唇,嘘一声,压低声说:“再忙也得吃饭。我也是刚吃,快脱鞋上炕吃吧。饭不好,甭嫌赖,将就吃点,别饿着。”见小西不挪窝,女人急了,说:“听话!”话一出口,女人觉出用词不当,吐下舌头,笑了。小西心里自个儿对自个儿说,今天这饭不吃,工作就怕完不成啦,吃吧。就脱鞋上了炕。炕上全是阳光地带,午后的阳光透过玻璃窗泼了满满一炕,暖洋洋的,真好!小西真想舒展身子美美地睡一觉,小西真是累极了。
⑩女人很快就把饭菜摆上炕桌,一盘炖羊肉,一盘豆腐烩粉条,腾腾地冒着热气,主食是软糯香甜的黄米糕。女人把筷子递到小西手里,说:“吃吧!”自己却蹲在火炉前帮小西烤起了棉鞋。
小西的鞋早湿透了,冻成个冰疙瘩。
小西说:“别管它,你也吃。”
女人说:“我吃过了,你吃吧,别客气。”
鞋在女人手里嘶嘶冒着白汽。女人翻动这鞋,手指沾满泥水。
泥水不断滴落在白色洁净的瓷砖地面上。
女人眼里不知何时盈满泪花。
出门的时候,女人突然问:“还疼吗?干吗不多养几天?”小西笑笑说:“没事,皮外伤,不打紧。”女人眼里掠过一丝忧虑,“不光是皮外伤!”小西心里一惊,莫非是她?那晚小西一直昏迷着,后来才听说救自己的是北山鹰嘴东的一对年轻夫妇,他们把他送到医院就走了。小西眼里有了泪,“是你?”女人轻轻一笑,说:“不是。”小西眼泪沱沱地外涌,女人嘴里喃喃地说:“好了就好,好了就好!”
走出老远,女人还站在村口。
起风了,又飘起了雪花。小西和他的车子在飞,群山白象似的涌来。
(选自《小小说月刊·下半月》2020年第6期,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3分)
A. 第⑤段中“一滩”写出了小医生受伤的严重程度,体现了他工作的辛苦和伟大。
B. 第⑨段中的画线句是环境描写,烘托出了女人体贴关心他人的美好品质。
C. 文章通过对小西在风雪中的经历的叙述,塑造了一位执着而有奉献精神的医者形象。
D. 小西在工作中总是自带干粮,不在村民们的家里吃饭,是因为他喜欢吃干粮。
【解析】 D项表述有误,小西不在村民们家里吃饭,是因为“小西生性腼腆,从小就不习惯在外面吃饭”。
11. 请分析文章第③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车子像被抻紧缰绳的野马”表明车子走得很慢,(1分)形象写出了小西开车的小心谨慎,(1分)侧面表现了这里自然条件的恶劣以及小西工作条件的艰苦。(2分)
12. 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5分)
(1)远处是白象似的群山,脚下是广袤晶莹的原野。(赏析句子)(3分)
  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群山比作白象,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西工作环境的恶劣,渲染了气氛,表达了作者对坚持在这样环境中工作的小医生的赞美之情。
(2)一盘炖羊肉,一盘豆腐烩粉条,腾腾地冒着热气,主食是软糯香甜的黄米糕。(赏析加点词语)(2分)
“腾腾”写出了食物冒着热气的样子,“软糯香甜”写出了食物的美味,用于小西饥寒交迫之时,表现了食物对他的吸引力。
· ·
· ·
· ·
13. 第⑤段运用了什么叙述方法?请分析它的作用。(4分)
插叙。(1分)
作用:
①补充交代了小西受伤的事情和他的身份,丰富了文章的内容;(1分)
②承上启下,承接上文,交代了车子慢下来的原因,也为下文写小西不顾伤痛抓紧时间工作和村民们对小西的关心作铺垫;(1分)
③避免平铺直叙、使情节有起有伏。(1分)
14. 小说结尾部分写小西终于发现了自己的救命恩人,看似出乎意料,其实并不突兀,作者在前面埋下了哪些伏笔?(4分)
①看见雪人似的小西,怔愣了一下,说:“妈呀,小医生,怎么是你?”眼圈竟红了。
②女人眼里不知何时盈满泪花。
③出门的时候,女人突然问:“还疼吗?干吗不多养几天?”
④女人眼里掠过一丝忧虑,“不光是皮外伤!”(一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12分)
“分子料理”的真相
张 蕴
①在吃腻了中华料理、日本料理、印度料理、各种西餐之后,似乎再难有什么美食能让人眼前一亮,那么不妨试试光听名字就很“高大上”的分子料理吧。
②分子美食学是用科学的方式去理解食材分子的物理、化学特性,然后创出“精确”的美食。分子美食一词并不是某位大厨,而是匈牙利物理学家尼古拉斯·库提和法籍化学家艾维·提斯于1988年提出的。1969年,在牛津大学任教的尼古拉斯·库提开始从科学角度研究食物,曾提出含有酶的菠萝汁可令肉质更柔软,以及低温慢煮等煮食原理。
③而分子料理则是将科学家研发的科学方式、烹饪理论,用于做菜的一种方式。这是一种高科技的烹饪方式,通俗地说,就是运用科学技术,加上精确计量手段,通过化学物理方法,制造出最奇妙的食物的过程。分子料理就是把食物看成一个一个分子的综合体,改变食物本身的味道,制造惊奇。比如它可以让马铃薯以泡沫状出现,可以让荔枝变成鱼子酱状,也可以把巧克力做成意大利面的样子……
④走近分子料理的后厨,仿佛走进了一个现代科学实验室。匀浆机、冷冻干燥机、蒸汽加热炉、真空蒸馏机、试管、X光机、离心机甚至超声波……有这众多高科技设备的加持,才能改变食物的构造和性质,使食物分子分解、形态转化、香味提纯等。比如医院X光机可以用来检查鱼骨头;蒸馏仪器可以运用于香料(迷迭香、薄荷、百里香、香菜)的提炼;离心机可以用于食材提纯,让蔬菜汁的颜色更加清澈;液氮可以用于酱汁的瞬间冷冻、食材的解体(可将西红柿变成独立的颗粒状),同时达到菜肴的冒烟视觉感。
⑤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分子料理也被玩出了各种花样。其中运用较多的不外乎真空低温慢煮、液氮速冻、乳化、球化、凝胶化等。
⑥其实,分子料理就在我们身边,比如棉花糖、豆腐、松花蛋、果冻、奶粉等都是分子料理,只是中国的食品行业并没有将这些食品加工技术的名称定义为分子料理。
⑦以承载着许多人童年回忆的街边棉花糖为例,蔗糖晶体一进入棉花糖制作机,热量就使分子结构发生改变,喷射出的糖丝已不再是原来的形态,而是由无数线状的、玻璃状的糖组成,绕在一起就像是蓬蓬白雪。这样一说,分子料理“高大上”的形象是不是瞬间幻灭了?
(选自《科技日报》2019年9月12日,有删改)
15.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3分)
A. 分子美食学是将科学家研发的科学方式、烹饪理论,用于做菜的一种方式。
B. 物理学家尼古拉斯·库提和化学家艾维·提斯于1988年提出分子美食一词。
C. 液氮加持分子料理的后厨,能使酱汁瞬间冷冻、西红柿变成独立的颗粒状。
D. 蔗糖晶体变成绕在一起的无数线状的糖,关键在于热量使分子结构发生改变。
【解析】 A项有误,选项是“分子料理”的概念,而不是“分子美食学”的概念。
16. 文章从哪三个方面为我们揭示了“分子料理”的真相?请简要概括。(3分)
  分子料理的概念;(1分)高科技设备的加持;(1分)分子料理其实就在我们身边。(1分)
17. 为什么说分子料理的后厨恍如一个现代科学实验室?请举例说明。(6分)
  因为分子料理的后厨需要众多高科技设备的加持,才能改变食物的构造和性质,使食物分子分解、形态转化、香味提纯等。(4分)如蒸馏仪器可以运用于香料的提炼,离心机可以用于食材提纯等。(2分)
(五)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8~20题。(10分)
【材料一】近日,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发布了“2020年度十大网络用语”,如:逆行者、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带货、好家伙等。这些网络用语贴近生活,生动描绘了网民的关注焦点和喜怒哀乐。
【材料二】网络流行语使用情况调查表
  【材料三】福州蔡先生称,有时会感觉自己词不达意,只能“懒惰”地使用网络用语来进行同质化表达。因此,建议年轻人要独立思考,训练自己的语言逻辑,这样才会避免语言贫乏。
某大学学生丁歆:“互联网时代要求更加直接和简洁的表达方式,在这种同质化表达、全民复制的网络氛围中,容易导致语言能力的贫乏。但是你要去更改,就等于是要改掉整个互联网文化的传播特色和传播方式。因此,多读经典,培养阅读习惯来丰富自己的语言,提高个人的文化水平,才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复旦大学申教授认为,网络语言既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文化、情感和心理。当然,网络语言在丰富我们的语言,也在简化我们的语言,一个新词语的迅速流行和人们“不假思索”的使用,会钝化我们的感受,让我们产生一种惰性。生活在这样一个新词语大量流行的时代,在积极吸纳新的表达方式的同时,我们要努力用差异化的语言表达独特的感受,以获得存在感。
1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3分)
A. 透过2020年十大流行网络用语,一幅幅鲜活生动的网民生活百态图跃然纸上。
B. 调查数据显示,九成多受访民众表示,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会使用网络流行语。
C. 我们要更改互联网文化传播的特色和方式,坚持经典阅读提高个人文化水平。
D. 网络语言是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文化、情感和心理的特殊语言和社会文化现象。
【解析】 由材料三“但是你要去更改,就等于是要改掉整个互联网文化的传播特色和传播方式”可知,C项表述错误。
19. 结合材料二、材料三,频繁使用网络流行语可能会出现哪些问题?请简要概括。(3分)
①会使代际沟通更加困难;
②会遗忘原有的表达方式和文化内涵;
③导致语言能力贫乏;
④钝化我们的感受,让我们产生一种惰性。(一点1分,答出3点即可)
20. 综合三则材料,谈谈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和方式丰富网络语言。(4分)
①积极接受和吸纳;(1分)
②鼓励独立思考,训练语言逻辑;(1分)
③多读经典,培养阅读习惯;(1分)
④用差异化的语言表达独特的感受。(1分)
(六)名著阅读,完成21~22题。(6分)
21. 填空题。(3分)
《红星照耀中国》中,作者埃德加·斯诺坐火车从北京出发,途经 西安 (“第一个目的地”),在会见 杨虎城 之后前往延安。本书的第二篇(“去红都的道路”)写作者见到被蒋介石悬赏八万元缉拿的中共高官 周恩来 ,他为作者起草了一个旅程计划。面对这个九十二天的旅程,作者内心有所保留,觉得时间太长了。?
22.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3分)
在每一个红军驻地都有一个少年先锋队“模范连”。他们都是十二岁至十七岁(照外国算法实际是十一岁至十六岁)之间的少年,他们来自中国各地。他们当中有许多人像这个小号手一样,熬过了从南方出发的长征的艰苦。
(选自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
材料中的“他们”被作者亲切地称作什么?孔子云:“勇者无惧。”请结合你对书中有关“他们”事迹的阅读体会,谈谈对“勇者”的理解。
红小鬼。(1分)示例:我认为“勇者”是信念坚定、乐观坚强的人。“红小鬼”相信红军、相信革命,在长征途中,历经艰难困苦,无所畏惧、勇往直前。他们就是真正的“勇者”。(2分)
三、 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现代汉语词典》对“惜”的释义如下:①爱惜:珍~|~寸阴|~墨如金。②可惜;惋惜:痛~。③吝惜;舍不得:~力|~别|不~工本。
【惜别】舍不得分别。
【惜福】珍视自己的福气,不过分享受。
【惜阴】爱惜光阴。
【惜老怜贫】爱护老年人,同情穷人。也说怜贫惜老。
【惜墨如金】形容写字、绘画、做文章下笔非常慎重,力求精练。
参考以上材料,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以“惜”为标题,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
要求:①自定立意,符合文体;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