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一、教学目标
1.认真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思路。(重点)
2.了解不同体裁新闻作品的特点,了解新闻评论的结构和特点。(难点)
3.铭记历史,不忘国耻,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关注社会生活,培养热爱和平的思想感情。(素养)
二、新课导入
虽然南京大屠杀过去83年了,抗日战争胜利也75年了,但是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永远也不能忘记。更令我们义愤的是当今的一些日本右翼分子,竟然无视史实说南京大屠杀是虚构的,并企图美化那场血腥的侵华战争。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有责任和使命要铭记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以缅怀惨死在日本侵略者屠刀之下的30多万同胞,告诫并勉励子子孙孙永远不能忘记南京大屠杀这一奇耻大辱。今天,就让我们来通过一篇消息,翻开这段历史,看看日本军国主义当年在我们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
三、背景知识
1、了解作者
“钟声”“中国之声”的简称,暗中蕴含有“警世钟声”的寓意。取“钟声”这个笔名,是因为国际部记者和编辑针对一些重要的国际问题和涉华问题,希望发出中国自己的声音。作为中国的权威媒体,《人民日报》有义务对一些重要的国际问题和涉华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针对一些国际社会的不实指责进行反驳。?
2、创作背景
1937年12月13日,古城南京沦陷,六周时间里,我39万同胞惨遭日军屠杀,每12秒就有一个国人的生命消逝。80多年过去了,抗日战争胜利已70周年,但是一些日本右翼分子竟然无视史实,妄图歪曲和篡改历史,企图美化那场血腥的侵华战争。为缅怀惨死的30多万同胞,为铭记这一奇耻大辱,我国政府于2014年设定每年的12月13日为国家公祭日。本文写于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之际。
3、文体知识
新闻评论是就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和社会现象发表意见以指导实践的一种文体。
新闻评论同其他评论一样有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组成;一般从思想、政策、理论高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对新闻事件发表看法、表明态度、指出症结、提出希望和看法而引导社会认识。
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等。
事实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又叫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用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
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
引用论证: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四、基础知识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初衷(zhōng)
杀戮(lù)
篡改(cuàn)
抵赖(lài)
妄图(wàng)
辱没(rǔ)
呓语(yì)
遁形(dùn)
铭记(míng)彰显(zhāng)
惨绝人寰(huán)
振聋发聩(kuì)国殇(shāng
)
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国殇:为国牺牲的人,这里泛指死难的军民。
篡改:别有用心改动或曲解。
呓语:梦话。
遁形:隐藏形体。
惨绝人寰:人世上还没有过的悲惨形容悲惨到极点。人寰,人间。
振聋发聩:比喻唤醒糊涂麻木的人。聩,聋。
沧海桑田:比喻人世间事物变化很大。
一以贯之: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事情的始末或全
部。贯,贯穿。
五、课文解析
(一)整体感知
1、标题《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告诉我们哪些信息?有什么特点?
①点明了这则新闻评论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目的。
②标题简明、醒目,能够引起读者的关注。
3、阅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这篇文章通过第四个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告诫人们勿忘民族灾难,呼吁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世界和平。
4、理清文章结构,归纳每层次大意。
第一部分(第1段):第四个国家公祭日隆重举行,悼念死难同胞,珍爱和平。
第二部分(第2—4段):正反对比,
一方面表明国际社会和中国政府对南京大屠杀的坚定立场,另一方面点明日本右翼势力还很顽固。
第三部分(第5—6段):南京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昭示中国人珍爱和平的决心。
(二)深度研读
1、开篇引用铭文,结合文题和课文内容试述其作用。
结构上:
照应题目,便于引出下文。
内容上:引用宝鼎铭文,一方面点明文章的内容,增强现场感;另一方面丰富文章的内容,增添表现力。
2、第一段“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中国同胞惨遭杀戮”一句采用了什么记叙顺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插叙。这句话交代了“南京大屠杀”的时间和死亡人数,补充说明文章的背景,使情节更加完整,内容更加丰富,事实更加令人信服。
3、叙述南京大屠杀时为什么详实叙述时间、地点、人数。试简述理由。
详实的叙述给人真实的感觉,用事实证明南京大屠杀的真实历史不容置疑。呼唤人们爱好和平,共同维护世界和平。
4、第二自然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举例论证。通过列举加拿大、美国、日本等国媒体和组织的做法,具体阐明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不可能被忘却的观点,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5、列举这些事实时,能不能将加拿大安大略省、圣地亚哥、加利福利亚顺序颠倒。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人们对历史的记忆,从提案动议到实际的行动,从宣讲到写进教科书让人们永久记住那段历史。所以顺序不能颠倒。
6、第二段与第三段构成对比关系,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通过对比,揭示日本右翼分子的丑恶行径,呼唤人们更加珍惜和平,热爱和平。
7、为什么日本右翼越顽固,越会引起爱好和平的人们高度警惕?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题,日本右翼分子的顽固会阻碍和平的发展,与当前的世界潮流背道而驰的,所以他们越顽固,就越引起世界爱好和平的人高度的注意。
8、第五段引用《纽约时报》的报道有什么作用?
直接引用《纽约时报》的报道作为论据,有时间,有报道单位,表明事实清楚,材料真实,无可辩驳。
另一方面,与下文南京成为国际和平城市形成对比,突出和平的珍贵。
9、文章最后一段介绍了什么内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介绍了南京命运的变迁,以及中国具有捍卫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和磅礴力量。
作用:突出国家公祭的意义以及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深化中心和主题,也使文章的结构更加完整。
10、“南京这座城市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饱受战火摧残的一个典型,如今成为国际和平城市后,方便全世界的人们更多地了解中华民族热爱、追求和平的悠久历史。”这句话给你什么启示。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我们不仅要牢记这段耻辱,更应从中得到警示,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11、这篇新闻评论作者总体上运用了哪些方法证明观点的?
道理论证。文章开头即引用国家公祭鼎铭文向世人讲述南京大屠杀史实,讲述设立国家公祭日的初衷,紧扣题旨。
事实论证。讲述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制造惨案的事实,确凿充分,无可辩驳。讲述加拿大、美国、日本等地的纪念活动,表现人们爱好和平,没有忘记历史,有力地论证了观点。
引用论证。引用美国《波士顿环球邮报》《纽约时报》报道的有关内容,揭露日本侵华的丑恶行行径,论证历史不能忘记,佑护和平的主题。
对比论证。文章将日内瓦裁军会议、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的做法与日本右翼分子的行为作对比,用南京从“恐怖之城”到今天“和平之城”作对比,在鲜明的对比中有力论证了观点。
12、文章题目是“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但是文章内容却没有写公祭的场面,而是写正义之士如何祭奠南京大屠杀,日本右翼分子如何美化侵略,最后坚定表明国家立场,这样写是否合理?
国行公祭这已经是第四次,所以场面无须花很多笔墨介绍,公祭的目的十分明确,那就是勿忘那段屈辱的历史,珍爱和平,开创未来。因此,作者写正义之士的立场、观点、做法,与日本右翼分子的言和行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更能突出文章“为佑世界和平”的主旨。
六、课堂总结?
铭记历史,才能继往开来。没有记忆的民族不可能有凝聚力,也不可能真正吸取灾难的教训,开启崭新的时代故事。我们经历了黑暗的南京大屠杀,我们有30万同胞死难,只有铭记这样血的历史和教训,实现民族记忆的世代传承,警钟长鸣,才能不让历史重演。今天,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吸取灾难教训,积淀民族记忆,团结全世界维护和平的正义之士,共同维护世界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