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记承天寺夜游
学习目
标
1.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理解、欣赏诗歌
的意境,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3.学习文章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发挥学生的语言创造力,表达心中之美。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
导与学
认识作者
苏轼(1037-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工诗擅词,散文汪洋恣肆,有“雄视百代”的称誉。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
,“唐宋八大家”之一。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创行的新法,而招致政敌的弹劾,横加“讪谤朝政”的罪名,苏轼因此下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
出狱后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这一时期,写下了许多动人的散文和词,如有名的《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文——唐宋八大家:
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苏洵
苏轼
苏辙
曾巩
王安石
词——苏辛:苏轼
辛弃疾
诗——苏黄:苏轼
黄庭坚
书法——宋四家:苏轼
蔡襄
黄庭坚
米芾
才华横溢的苏轼
作者介绍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写作背景
文体知识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解(
)衣
藻荇(
)
遂(
)至
未寝(
)
jiě
xìn
suì
qǐn
认识生字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朗读课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里,(我)解开衣服准备睡觉,看见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便很高兴地起来走动。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月光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那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课文译文
探与展
贯穿全文线索的是_____,
描写庭中月夜景色的句子是:
月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探究
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
绘景
修辞
作用
特点
月色:积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
比喻
生动形象
如临其境
皎洁、清澈
透明、优美
探究
探究
3.“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4.“怀民亦未寝”和“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传达出了作者与张怀民怎样的情感?
作者要寻的这个人,应与自己境遇相似,志趣相投,面对如此月夜,不会蒙头大睡,肯定也在赏月,但在何处赏月呢,因此要寻。其次,“寻”字有一种急欲找到东西的失落感,写出了作者渴望和知心友人共同赏月的急切心情。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句中无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写皎洁的月光。作者用“积水空明”四字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四字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积水空明”描写月光本身,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藻、荇交横”是以竹柏倒影来烘托月光,给人以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这个意境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品质。
传达出两人处境相同、情怀一致、志同道合的情感。
探究
6.结合文意,请简要分析作者夜游的“乐”表现在哪些方面。
5.“闲人”是指什么样的人?“闲人”二字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复杂情感?
景色之乐,作者虽遭贬谪,内心悲凉,但面对如此月色,醉在其中,乐从心生。友人之乐,有友人相伴,漫步悠闲,孤寂之情倾消,喜从心来。情趣之乐,如此“闲人”尚能乐以忘忧,以豁达乐观的心胸来欣赏月下美景,更能突出其情趣的高雅。
(1)“闲人”指清闲的人。(2)“闲”字饱含着作者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心情的寂寞、面对挫折的豁达、面对孤独人生的感慨,也使我们看到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故其笔下的月夜才如此空灵、皎洁。
诊断与提升
1.《记承天寺夜游》选自《
》,作者是________,字子瞻,号________,是________朝的________家。他与父亲________、弟弟________合称为“________”,都被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中。
2.填空:
⑴文章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同时也抒发了自己_________的苦闷心情。
⑵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⑴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练习
记承天
寺夜游
感慨---
月色入户
夜游赏月
闲
叙事---
写景--月如积水空明
竹柏如藻荇
情景交融
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悲凉
自我排遣的乐观
课文总结
谢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