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五首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野 望
唐诗五首
知作者
王绩,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唐初诗人。王绩是隋末大儒王通的弟弟。唐初诗坛四杰之一王勃的叔爷爷。除一度做过六合县丞、太乐丞等卑职外,一生大部分时间隐居乡里。生平不拘礼教,豪放纵酒,自比嵇康、阮籍和陶渊明。作品多以山水 田园为题材,有避世的思想。而这首诗歌就是他托病辞官归田后所作,借此排遣自己的孤寂心情
文学常识
文学常识
知背景
此诗应该就是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山西河津)的时候。作者仕途不得志,而天下大乱,故托病辞官归田而作,借此排遣自己的孤寂心情
读诗句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吟读感知音韵美
皋
暮
徙
读准字音
倚
驱
gāo
薄
?bó ?
mù
xǐ
yǐ
qū
dú
犊
晖
huī
薇
wēi
顾
gù
吟读感知音韵美
齐读诗歌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吟读感知音韵美
赏读探寻意境美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2、自由选择两句诗文来说说自己的理解。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傍晚时分诗人站在隐居的地方纵目远眺,徘徊不定不知归依何方
赏读探寻意境美
牧人驱赶着牛群返回,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归来。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我看到这些人又并不认识,咏一曲长歌来怀念古代采薇而食的隐士。
赏读探寻意境美
3、集体诵读这首诗歌,感受一下诗的整体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本诗通过对笼罩四野的秋色暮景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当时孤寂、苦闷的心情。
析古诗
《野望》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以情写景、借景言情的层层深化描写,把诗人的孤寂彷徨之情与笼罩四野的秋色暮景巧妙的联结起来,给读者带来直觉的艺术观感和美的愉悦。全诗语言质直清新,自然流畅,言浅味深,句句有力。
悟读品析艺术美
1、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中考链接
答:描绘了一幅满天秋色(江天寥阔、山清水秀,水波清冷)、峰峦叠嶂的富有诗意的山水画。
2、简析颔联和颈联在写景方面的特点。
两联运用动静结合(或远近相映、光色相融)的表现手法,颔联写作者举目四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辉中越发显得萧瑟;颈联表现牧歌式的田园气氛,牧人与猎马的出现,使静谧的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宛如一幅山林秋晚图,在闲逸的基调中,透露出几分忧郁和苦闷。
3、结合首联和尾联,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首联点明躬耕归隐身份,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尾联表明在现实中难觅知音,孤苦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4、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4分)
答: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5、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
答: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借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的诗句,暗含诗人归隐之后,尝耕东皋之意。
B.颔联和颈联运用工笔细描的表现手法,精细地描画出了农村生活的真实场景。
C.颔联和颈联运用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使诗歌充满画面感,突出了乡村气息。
D.尾联表明了诗人在现实当中难觅知音,孤苦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高士贤人。
B
(应是白描的手法,以质朴的语言描画。)
黄 鹤 楼
黄鹤楼,巍峨耸立于武昌蛇山的黄鹤楼,享有“天下绝景”的盛誉,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濒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巅,挺拔独秀,辉煌瑰丽,很自然就成了名传四海的游览胜地。历代名士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
新课导入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吟诗感知音韵美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诗意: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白云悠悠。
悟读感受忧伤
悟读感受忧伤
昔日的黄鹤和仙人都已飞升而去,这里只余下了—— “黄鹤楼、白云悠悠、动人的传说……”其实,千百年来,飞逝的何止是仙人和黄鹤呢?朝代更迭,王侯将相,功名利禄、恩怨是非又何尝不是“一去不复返”呢?
诗人感慨之余,登上了这“天下绝景”的黄鹤楼,极目远望,他又看到了什么呢?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
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悟读感受忧伤
如此美景,诗人站在楼上,不觉痴了,醉了……悄悄地,夕阳已斜,暮色渐合,诗人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诗意: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江面烟波渺渺让人更生烦愁。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悟读感受忧伤
诗人这忧愁又仅仅只是乡愁吗?
崔颢(约公元704——754年)唐朝汴梁人,公元723年进士。他才思敏捷,善于写诗。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极为失意。
唐朝开科取士,每年也不过一二十人,当年白居易二十七岁的时候中了进士,他写了这样一句诗:“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得意之情,溢于言表,而崔颢呢,还不到二十岁就中了进士,本以为是前程锦绣了,实际却是宦海浮沉,终不得志。你觉得此刻的崔颢,他还有什么愁?
人
生
失
意
之
愁
悟读感受忧伤
美读拓展升华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美读拓展升华
《鹦鹉洲》
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
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迁客此时徒纵目,长洲孤月向谁明。
美读拓展升华
《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
凤去楼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
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
(1)崔颢在《黄鹤楼》中融情于景,表达物是人非感慨的诗句是: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表达吊古思乡情怀的诗句是: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2)以写景出名的诗句是: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3)表现游子的悲苦心情的诗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与此诗句有相同意境的《天净沙秋思》中的句子是: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中考链接
(4) 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答]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5、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答:对人去楼空、物是人非的强烈感慨。
6.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所展现的景象。
明丽的阳光下,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的绿树掩映,看上去清晰在目;鹦鹉洲上芳草葱茏茂盛,生机盎然。
7、此地空余黄鹤楼 和 白云千载空悠悠中都有一个“空”字,试比较这两个空字的意义作用有何不同。
答:第一个空可理解为空空荡荡 ,强调空间上的虚无。 仙人驾鹤离去之后,兀立于苍茫宇宙之下的黄鹤楼似乎已无所凭依,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孤独感。
第二个 空可理解为空自徒然,强调时间上的渺远。千载白云,空自飘荡,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
8、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第三、第四联。
答:颈联写到的楼上所见之景有晴空下奔涌的大河,汉阳一带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茂盛的芳草。眼前的树木芳草勾起对家乡一草一木的回想,由景生情,强烈的思乡之念也就油然而生。
尾联情景水乳交融,那弥漫在长江之上的浩浩烟波,正是诗人无边乡愁的形象化表达,那越来越深的暮色,也不断强化着诗人挥之不去的思乡之情。
使至塞上
新知导入
盛唐时代,有一位诗人——
他工草隶,善画,精通音律,诗名享天下;
他笃信佛教,人称“诗佛”;
他的诗作天才妙悟、神韵悠然,与李白的豪放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交相辉映,成为中国古典诗坛最灿烂的景象。
他是谁?
王维,字摩诘,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著《王右丞集》。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唐朝著名诗人。王维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对后世影响深远。宋朝苏轼曾赞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1.作者介绍
文学常识
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2、写作背景:
文学常识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自由吟读,读准字音
读诗味感知音韵美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我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一直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山高路远,我觉得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了汉家边塞,又似北归的大雁一般飞入胡天的上空。
读懂诗心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终于碰到了骑马的兵士,一问才知道都护正在燕然前线呢!
只见那苍茫无际的沙漠,没山没树远处烽火台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杳无尽头的黄河横贯其间,天空中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孤独苦闷
表面上
去慰劳
实际上
被排挤
开元二十五年(737)春天,王维奉皇帝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
飘飞的
蓬草
思乡之情
开阔心胸
喜悦之情
自豪之情
细细品味:我从 词语/意象/诗句中感受到了作者 的情感。
小组合作探讨并展示
1、情感美
赏写法品析艺术美
2、意境美
欣赏: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大”写诗人开阔的胸襟。沙漠浩瀚无边。
“孤”边塞荒凉,烽火台燃起的浓烟格外醒目而单调。
“直”字,表现了打磨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
“长”写出了诗人对横贯沙漠的黄河的真实感觉。
“圆”大漠观落日的特殊感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明确: 勾勒出一幅极其雄浑、阔大、壮美的大漠中黄昏落日图,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从侧面烘托了守边将土凄凉艰苦的生活环境,借以反映了他们不畏艰苦,积极保卫边疆的爱国主义精神。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构图美:
线条美:
色彩美:
近处烽烟、远处夕阳、大漠无边、长河奔流.
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
黄沙漫漫、夕辉橘红、白烟一缕、河水闪闪.
——空间阔大
——层次丰富
——鲜明优美
想到自己被排挤出朝庭之外时
——他孤独苦闷
看到边塞奇丽壮阔的自然风光时
——他心胸开阔
听到将士不畏艰苦驻守燕然时
——他自豪喜悦
孤独苦闷感
开阔宏大感
自豪喜悦感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颔联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传递了什么样的情感?
“征蓬”“归雁”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表现了诗人心中无限孤寂飘零之感。
中考链接
(2)用自己的话,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展示的画面。
黄沙莽莽,无边无际,草木不见,行旅断绝。极目远眺,一缕孤烟劲拔坚韧、刚直有力地升腾在天的尽头,俯首远瞰,黄河横贯沙漠,天空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奇观,请自选角度,进行赏析。
答:如: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壮阔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诗通过写诗人出使塞上所见风光,表达了他由于被排挤而孤独、寂寞,悲伤、飘零的孤寂心情。
(6)阅读《使至塞上》,选出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二句交待此行目的、到达地点和作诗缘由,“欲问边”,是出使的目的。
B.颔联是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古诗中说到蓬草,大多是自叹身世。由“归雁”一词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秋天。
C.颈联中,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D.本诗通过写诗人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孤独、寂寞、悲伤、飘零的孤寂心情。诗中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都护的赞叹。
B
(7)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征蓬”两句,既表述了诗人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之事,又描写了边塞独特之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B、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明媚秀丽的塞外风光,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更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C、诗中的“圆”字与“直”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
D、“都护在燕然”和前面的“属国过居延”遥相呼应,点明了诗人此次出使路途之远。
B
(8)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重点笔墨在于写景,以大漠、秋景为背景,用征、归雁、孤烟、长河、日圆等景物,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
B.第二联用“出”、“入”描绘动态景物,第三联用“直”、“圆”描绘静态景物,动静结合,使画面富于变化,意境深远。
C.黄河横贯大漠,望不到尽头。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表达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感受。
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雄浑开阔,诗中有画,堪称千古绝句,体现这首诗歌哀婉消沉的艺术特色。
D
渡荆门送别
新知导入
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是设想故乡的山水送别自己。
文学常识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二十五岁起“辞亲远游”,仗剑出蜀。天宝初供奉翰林,因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有《李太白文集》传世。
1、作家作品
《渡荆门送别》选自《李太白集》。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荆门,即荆门山,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25岁的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的楚国故地游览。这时的诗人正值青年,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视野顿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2、写作背景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
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读准停顿。
远道而来渡过荆门之外,来到楚地游览。山随着低平的原野地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下来的一面天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我还是怜爱故乡的水,流过万里送我行舟远行 。
诗文解释
诗中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明确:通过写出游途中的景观,流露诗人欣喜、激动的感情,并以此引出他远别故乡的思乡之情。
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
明确:运用拟人手法,借故乡的水有情,不远万里送“我”告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亲人的感情。
题目“渡荆门送别”,“渡荆门”包括前三联,尾联照应诗题中的“送别”,全诗紧扣题目展开,结构分明,章法有度。
赏写法品析艺术美
从构思看:
从意境看:
诗歌意境高远,形象奇伟,想像瑰丽。抓住两联写景名句,特别是颔联,要求学生通过想像,用一段话展示其画面的壮美。
赏写法品析艺术美
苍茫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江水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作者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
从语言看: 可以从“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的“随”“入”字入手分析揣摩,品评一字传神的艺术效果。
“随 ”字表现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字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诗人的广阔胸襟。
①“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运用衬托的手法和对偶的修辞手法写江水的平静,江岸的辽阔;
②“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江水以情意。
从表现手法看:
这首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如果说优秀的山水画“咫尺应须论万里”,那么,这首形象壮美瑰玮的五律也可以说能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容量丰富,包涵长江中游数万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理解了全诗我们不难发现,这里既非朋友在送别诗人,也不是诗人在送别朋友,而是故乡之“水”在送别他远游的儿子——李白,所以题中“送别”二字是理解全诗的关键,尤其不能缺少。
中考链接
1、?题目中的“送别”可以删掉吗?为什么?
2、请写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3、这首诗的结尾运用了拟人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移情于物,表面写江水送自己,实则是自己思念故乡
4、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加以描绘(100字内)。
诗人乘舟顺江而下,两岸连绵起伏的群山像画卷一样伴随小舟而行,它们在广阔的原野处消失了;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奔涌向前,流入了广阔无际的原野,他的视野顿时变得开阔了。
5、品味该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
“送”字直接点题(扣题),“送”的主体是故乡的山水,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6、选择题
(1)对该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中间两联不仅对仗工整,而且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
B、颔联两句,写出了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景中也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C、尾联写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李白远行,既点明了题目,又暗示了故乡人的深情厚意。
D、全诗情景交融,想象奇特,显露了诗人豪迈的意气和浪漫的情怀。
C
(2)下面对本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待了送别的时间、地点、人物及此行的目的。
B.颔联写景,其中一“随”一“入”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象。
C.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两幅图画,巧妙地融进了作者初次见到平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A
(3)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李白乘船出蜀至荆门时所作,随着眼前景物的变换,诗人自然地描绘出画卷般的景色,乡思旅情,尽在诗中。
B.颔联炼字精妙,“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汇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C.颈联描写了一幅空阔辽远的月夜云天图,想象大胆奇特,有灵动之感,情韵悠长,表达出诗人豪迈的心情和新鲜的感受。
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用拟人手法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之情,收束全诗,余音袅袅。
C
钱塘湖春行
新知导入
同学们,苏东坡曾写过这样一首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首诗是描写哪里的美景呢?对,西湖。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在美丽的西子湖畔,不仅流传着动人的爱情故事,更有一首首动人的、优美的诗篇。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西湖美丽景色的《钱塘湖春行》,它的作者是——白居易。
文学常识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太原(今属山西)人。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词不多,但影响后世甚大。有《白氏长庆集》。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1、简介作者
文学常识
长庆三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到西湖游玩,骑马走在白沙堤上,远看风景迷人的西湖,被它特别的气质吸引了,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初春的美好。他心旷神怡,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诗歌,抒发了自己对春天西湖赞美和喜爱的感情。
2、写作背景
文学常识
唐代出现的格律诗,分为律诗和绝句。律诗格律严格,篇有定句(每首八句),句有定字(五字或七字,称为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字有定声(平仄相对),联有定对(中间两联对仗)。可分为首联(1、2句)、颔联(3、4句)、颈联(5、6句)、尾联(7、8句)。律诗的二四六八句的最后一个字押韵,首句可押韵也可以不押韵。绝句同律诗的区别,最明显的是句数不同,绝句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
3.有关古诗的知识: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自由吟读,读出韵律
找出这首诗的韵脚:西、低、泥、蹄、堤
初读诗知诗意
孤山寺—( )—( )—白沙堤
标题提示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地点: 季节: 事情:
诗题说“春行”,说说作者的游踪。
钱塘湖
春
骑马游行
贾亭
湖东
初读诗知诗意
初读诗知诗意
绕过孤山寺以北漫步贾公亭以西,
湖水初涨与岸平齐白云垂得很低。
几只早出的黄莺争栖向阳的暖树,
谁家新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泥。
野花竞相开放就要让人眼花缭乱,
春草还没有长高才刚刚没过马蹄。
最喜爱湖东的美景令人流连忘返,
杨柳成排绿荫中穿过一条白沙堤。
译文:
春水,春云,春鸟,春树,
春泥,春花,春草。
再读诗赏美景
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再读诗赏美景
诗中所写的景物是春天的哪一个阶段,说说你的理由。
写的是早春:
因为是“早莺”,而且只有几处,不多,所以抢着向阳的暖树,来试它滴溜的歌喉;
因为是“新燕”,是不多的几家,就会引起人们一种乍见的喜悦。
而春天百花争艳,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便有迷乱之感。
“草”初生,故“浅”,也是早春景象。
早莺、新燕、乱花、浅草。
挑战白居易,我们把颔联和颈联七言改为五言,看行不行,怎么改? 请你针对某一种改法说一说不能改的理由。
颔联:
颈联:
品读诗赏妙笔
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
几莺争暖树,家燕啄春泥。
花欲迷人眼,草能没马蹄。
乱花欲迷眼,浅草能没蹄。
乱花迷人眼,浅草没马蹄。
1、颔联中的“几处”,“谁家”去掉后,可以理解为“处处”、“家家”,不能更好体现“初春”之景。同理,去掉“早”和“新”也一样。
品读诗赏妙笔
2、颈联中的“乱”字写出的是诗人边走边看,时间久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便有迷乱之感,这样写,暗切题中的“行”字;而草刚初生,故“浅”,也是早春景象,去掉后不符合诗意。
品读诗赏妙笔
3、“渐欲”是“渐渐就要”的意思,强调一个动态过程;“才能”是“刚刚能够”的意思,强调程度,这两个词也恰好描绘的西湖初春的景象,让人想到过不了多久,这里就会姹紫嫣红,呈现出草长莺飞二月天的热闹景象。
品读诗赏妙笔
4、至于去掉“人”和“马”,唐朝人们有骑马游春的习俗,马在浅草上轻快地走,人的心情自然也感到舒适,加上如此的美景,不禁让人联想到真是“踏花归去马蹄香啊!况且删掉“人“和“马”,就让整首诗缺乏了画面感。
品读诗赏妙笔
精读诗悟诗情
1、诗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最爱”,表达作者对钱塘湖美景的赞美热爱之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够,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
2、面对美好的大自然,我们应持什么样的态度?
精读诗悟诗情
3、西湖是我国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是驰名世界的旅游胜地,有着“人间天堂的美誉”。历代文人咏赞西湖的诗文很多,你们能举出一些吗?
精读诗悟诗情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饮湖上初晴后雨》苏东坡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写一写领略诗之美
根据老师的提示,把自己从诗中所欣赏到的西湖美景用散文式的语言描绘出来。
钱塘湖春行
首联: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春日,我骑马来到钱塘湖畔,由孤山寺的北面绕到贾公亭的西边。雨后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微波荡漾;空中白云朵朵,同水面连成一片。
在几处向阳的树枝上,蹦蹦跳跳着早来的黄莺,婉转悠扬地唱着春天的歌儿;湖岸边,不知是谁家新来的小燕子,呢呢喃喃地忙着衔泥筑巢。
颔联:
根据老师的提示,把自己从诗中所欣赏到的西湖美景用散文式的语言描绘出来。
钱塘湖春行
尾联:西湖的美景令人陶醉。而我最迷恋的却是湖东一带的景色。这里绿柳成荫,白沙堤静静地躺在湖边,那么安闲,那么自在,真让我流连忘返啊。
放眼望去,五彩缤纷的花儿渐渐的开了,一丛丛,一簇簇,摇曳在春风中,尽情地吐露芬芳,快要让人眼花缭乱;绿茸茸的春草刚从土里钻出来,刚刚能遮住前行的马蹄。
颈联:
写一写领略诗之美
中考链接
1、诗中最能突出诗人感情的一个词语是: 。
2、点明诗人游览的地点和季节的诗句是 。
“最爱”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3、诗句“几处早莺争暖树”句中,“争”用得好,好在哪里?
准确地描绘出它们飞向枝头向阳欢歌的景象,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气。
中考链接
4、赏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一句。
这两句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西湖早春的妩媚和生机:”乱花”、“浅草”分别表现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渐欲”、“才能”表现了春天的发展变化,这些词语突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中考链接
5、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对春天、对西湖的喜爱之情。
中考链接
6、请选了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颔联抓住了“争”、“啄”两个动词,描绘了一幅早莺争暖、新燕啄泥的画面。
C.颈联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密、绿色醉人的景象。
D.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春行钱塘湖的喜悦心情。
中考链接
C
7.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写诗人行径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
B.三四两句从莺、燕的动态中,把春天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五六两句写骑马游春的人们,包括诗人自己。以人们的感受写西湖的春景。
D.结尾两句详写湖东的白沙堤,在绿杨荫里,更是美不胜收。
中考链接
D
8.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意盎然的景色,抒写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
B.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C.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将马蹄埋没。
D.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荫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这样的赞叹。
中考链接
C
9、下面是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从总体着眼描绘了钱塘湖蓬勃的春意。
B、颔联、颈联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能体现春色的景物。
C、诗人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准确、最具有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
D、尾联详细描写了“白沙堤”的美丽景色
中考链接
D
10、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的一二句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三四两句从莺歌燕舞的动态中, 展示了春天的活力,把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五六句诗人用“乱”字勾画出了春天百花竞放,万紫千红的美丽画卷;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深,绿色醉人的景象。
D.在西湖,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但这首诗紧紧扣住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
中考链接
C
感谢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