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短文二篇
导入一 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环境美吗?也许你忙于学习,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望的一刹那,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天的晴朗,地的广袤,山的雄奇,树的挺拔……无不让你心动。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答谢中书书》描绘的就是一幅怡情悦性的山水画,现在让我们一同去欣赏吧。
导入二 月亮总会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思,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都借月抒怀,你能列举一些咏月的诗句吗?……李白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这些诗句表达了思乡、伤己、念友之情。今天我们将学习的《记承天寺夜游》在咏月诗文中别具一格,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导入三 山水之美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宝贵财富,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大多为此沉醉、流连。他们用动人的笔墨在描山摹水、绘景画物的同时,还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对世事的理解,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秀美的山川,感受那份宁静的意境吧。
《答谢中书书》
1.感慨发端,总领全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文章以感慨发端,总领全文,从古至今,以“共谈”概说人人皆爱,以“美”点明全文中心。有高雅情怀的人总能在品味山川之美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并以此作为人生的一大乐事。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自己能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2.具体描绘,山川美景
文章的第二部分,作者以凝练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清流三重风物,境界清新。“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又改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景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这四句通过描写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动静结合,又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的气息。这十句作者择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组合,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统一的印象。
3.收束全文,流露真情
文章结尾以感慨收束全文。“实是欲界之仙都”,意思是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将作者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得意之态表露无遗。“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作者从欣赏景物中发现无穷的乐趣,同时为能与谢灵运这样的林泉高士有志同道合之处感到无比自豪,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也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归隐林泉的高洁志趣、与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情,以及对奇景无人欣赏的惋惜之情。
《记承天寺夜游》
1.起笔扣题,导引题旨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起笔一句,直接点明时间,并用“夜”字扣题,导引题旨。“元丰六年”不仅交代了时间,还暗示出写作此文的背景:元丰二年,苏轼因文字狱(“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身受监视,近于流放,心情自然忧郁。事隔四年,时至今日,他又如何呢?“十月十二日夜”点出具体的时间。古时以农历计时,“十月十二日夜”当时正值初冬,有圆月升挂,而又寒意初袭。
2.月色优美,心情愉悦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作者“解衣欲睡”却“欣然起行”,全因“月色入户”。“月”是此夜特景,由此可推想前几日夜晚的天气,因为俗语有云“初七初八月半边”,今日已为“十二”,当是朗月升挂;抑或是作者对前几日的月光未加留意吧。总之,今夜作者注意到了天际的融融月色。特别是句中的“入”字,脱化出月光的善解人意,她似乎也要来慰藉迁客骚人的心灵。“月色入户”更入“心”,“欣然”一词,使作者的喜悦兴奋之情状跃然纸上。
3.寂寥无趣,寻友赏月
“念无与为乐者”中“念”承前句“行”而来,是作者瞬间的心理活动。作者形单影只,面对如此朗月良宵,又身处贬居的寂寥之中,一个人行之无味,不禁叹问:谁能与吾为乐呢?“乐”为全文之精髓。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闪念之间,人物、地点跳跃而出,快得几乎不假思索:到承天寺寻张怀民!此句也暗示出两人的感情笃厚。张怀民何许人也?他是作者的朋友,当时也贬官在黄州。两人同病相怜,从中也可见出两人心有灵犀,神思契合。句中的“承天寺”,又扣文题。“寻”字写出作者急于寻人共赏月景的迫切心情。同时,又传达出不知怀民是否在“家”的隐忧。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作者大喜过望,怀民不仅在寺,且还未寝。于是两人一起在庭院散步。句中点明了“夜游”的具体地点,三点文题。“夜”,一般为黑暗,但因前文已点出“月色”,令人顿生光明之感,恰与作者此时的心境吻合,怎不令人“欣然”呢?“步”字显示出两人情态闲适、携手而游的情境。
4.月光如水,妙笔勾勒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是为文章增色的写景名句,月夜美景俱由此句传达而出。句中明喻、暗喻交错运用,以“积水空明”喻写月光的清澈透明,使人自然想起“月光如水”的名句,巧妙地把人所共知的名言作为自己笔下文字的注脚,文笔自是高出一筹。“水中”紧承上句,接着又设一喻,以水中植物“藻”“荇”来喻陆上树木“竹柏影”,写出了竹柏在月下投影的淡雅清丽,似一幅弥漫着水汽的朦胧素描图画。此句无一字写“月”,而又无不都在写“月”。“无月”,自不能有夜间“庭下如积水空明”之境;“无月”,而竹柏亦不会投影交横。这是明显的侧面衬托,曲笔写照。寥寥数字,而明月朗照之境界全出。
5.巧用反问,妙抒感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连两问,含义极深。由景物推及人情,看似问“月”、问“竹柏”,实则是问“自心”、问“世人”。作者客观而问,主观而答:“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淡淡的感叹声中让人们分明听出诗人内心的忧楚和放达。
“闲”字为“文眼”,包含无尽意味:那赏月的欣喜、漫步的闲适,那贬谪的悲苦、人生的喟叹……种种微妙复杂的思想情感尽在其中。虽口言“闲”而心难“闲”,作者当时心潮起伏的思绪,又怎是一个“闲”字了得!
综观全文,作者的语言朴素自然,既富有诗情画意,又蕴含深刻哲理。通过多种表达方式有层次地运用,将月下美景、心中闲愁和盘托出。叙事,则依据实情一一道来,将自己的所见、所念、所行平铺直叙,明晓通畅。同时,又于思虑的变化之中凸显出行文的跌宕起伏。写景,则运用比喻,以水中景致写庭下月影,使笔下的景物尤显空灵,更显出月色的皎洁和内心的清澄。抒情,则委婉曲致,欲吐还休,似闲还愁,作者只点出物景随人事而变迁的内心感受,而其中所包含的层层人生感悟,留待读者去细细体味。
《答谢中书书》
1.布局自然,思路清晰
开篇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从古至今,以“共谈”概说人人皆爱,以“美”点明全文中心。中间部分则具体叙写山川之美,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复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与“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序井然,结构泾渭分明,脉络贯通,十分难得。最后一句“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先以感叹总括前文,复以名人证实此说。这样,首尾呼应,叙议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
2.手法多变,意境优美
作者运笔富于变化,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抒情议论,各类皆备,可谓尺幅能容千里,片言可役百意。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峰高水清,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增添了异彩,相映成趣。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犹如悬着的两幅锦幛,上有蓝天作背景,下有流水为衬托,且倒影入清流,景象则更为绚丽动人。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晨景热烈欢跃,暮景清静幽寂,给人以不同的美的感受。其四,动静相衬之美。作者很注意动与静的变换与搭配。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以上各种景物,交相作用,互为影响,构成了一幅怡情悦性的山水画卷。
3.语言精练,字约义丰
本文语言极富特色,言简意赅,无一句之虚,无一字之冗。先言“高峰”给人以概象,再以“入云”给人以具象。同样,“清流”给人以初感,“见底”则给人以实感。“五色交辉”“猿鸟乱鸣”“沉鳞竞跃”,“交”“乱”“竞”几个词的运用,使颜色、声音、动作的状态表露无遗。本文以四言句为主,很是整饬,最后以长句收束,犹如滔滔急流,泻入大海。
《记承天寺夜游》
1.写景绘色,高明精妙
文中对夜游景色的描绘,极富特色:“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积水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先写了水色,继而写水中之物:“藻、荇交横”,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写了庭下诸景后,跳出这样一句:“盖竹柏影也。”文意陡然一变,用语出奇制胜。作者初写庭下积水和水中藻、荇,都是为了写竹柏影,是运用视觉上的错觉从反面敷墨,形成文字的波澜。而竹柏之所以能投影庭下,正是月之功劳。全句无一字写“月”,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月光临照,庭下如积水空明,可以推见月色之明;“水中藻、荇交横”,可以推见月光之清。月光透过竹叶柏枝,投影地上,才会形成如此奇妙的景象。而积水空明和藻、荇交横,相映生色,互相烘染,就平添了夜游的三分美景了。
2.语言精练,字约义丰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起笔就扣住了“夜游”的“夜”字,径入题旨。“解衣欲睡,月色入户”,如此美景,如此月光,激活了作者的情思,于是“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至”“寻”“步”等词,精约简洁,把一连串的行动过程交代得清楚明了。这样,“记游”所必须交代的人、事便以最简略的语言表述出来。
《答谢中书书》通过描写自然万物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表达了作者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以及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抒发了作者被贬的烦闷,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鄙视世俗、抛开世俗观念后的乐观自豪等复杂情绪。
书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可以抒情,比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林觉民的《与妻书》;也可以写景,比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还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可以谈论文学,如曹丕的《与吴质书》;也可以谈论政治,如欧阳修的《上杜中丞论举官书》;还可以勉励后学,如诸葛亮的《诫子书》;等等,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书牍文传统。书和其他文体一样,也讲究谋篇布局、文质俱佳。
1.相关人物
(1)陶弘景
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思想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陶弘景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弘景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像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故人又称之为“仙人”。《答谢中书书》描绘的就是他隐居之地的景色。文中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2)谢中书
即谢征,字玄度,南朝梁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舍人(掌朝廷机密文书),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3)康乐
即谢灵运(385—433),南朝宋诗人,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生于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为陈郡谢氏士族,东晋车骑将军谢玄之孙,晋时袭封康乐公,故称“谢康乐”。又因从小寄养在钱塘杜家,故乳名“客儿”,是南北朝时期与陆机齐名的诗人,是中国山水诗的开创者,被称为“山水诗鼻祖”,著有《谢康乐集》。因为性情狂傲,与朝廷发生矛盾,后受劾谪徙广州。公元433年,因人告其谋反,被处死,葬于现江西省万载县。
(4)苏轼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卒后追谥“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他擅长诗、词、散文:在诗歌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今存其诗2
700多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代表了北宋诗的最高成就;在北宋词坛上,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散文方面,他以扎实的功力和奔放的才情,发展了欧阳修平易舒缓的文风,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在书法方面成就极大,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作画主张“神似”“传神”,提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画史上很有影响。他善画竹石,其真迹今仅存《古木怪石图》。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传世。
2.《记承天寺夜游》写作背景
宋神宗时,苏轼因为反对王安石推行新法,招致政敌的弹劾。其政敌以苏东坡有讽刺新法的诗句为由,以“诽谤朝政”的罪名将他捉捕入狱,他险些丢了性命,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东坡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差,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但苏轼对此却很坦然,并不悲伤憔悴。《记承天寺夜游》写于元丰六年(1083),当时,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作者在这篇短文中,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小片段。
吾辈始舣舟近岸。断桥石磴始凉,席其上,呼客纵饮。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頮面。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吾辈往通声气,拉与同坐。韵友来,名妓至,杯箸安,竹肉发。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
【参考译文】
(这时,)我们才把船靠近湖岸。断桥边的石磴也才凉下来,大家坐在上面,招呼客人开怀畅饮。此时月亮像刚刚磨过的铜镜,光洁明亮,山峦重新整理了容妆,湖水重新梳洗面目。原来慢慢喝酒、轻声歌唱的人出来了,隐藏在树荫下的人也出来了。我们这批人去和他们打招呼,拉来同席而坐。风雅的朋友来了,出名的歌妓也来了,杯筷安置,歌乐齐发。直到月色灰白清凉,东方即将破晓,客人才散去。我们这些人任船在湖面漂流,在十里荷花丛里酣睡,花的香气扑人,连做梦都感到清香,真是畅快舒服极了。
关于月的诗句
1.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
2.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晏殊《无题》
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