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第三单元 山川风物
10
短文两篇
自主学习
课前积累
合作交流
课堂互动
第三单元 山川风物
自主学习
课前积累
10
短文两篇
文常信息
走近作者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思想家。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入梁,武帝礼聘不出,但常与他商讨朝廷大事,时人称他为“山中宰相”。有《陶隐居集》。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嘉祐进士。苏轼在诗、词、文、书、画方面都卓有成就。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他是“苏、黄、米、蔡”四大书法家之列。他的画开创了湖州画派。他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入“唐宋八大家”之列。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影响很大,其中《念奴娇·赤壁怀古》传诵甚广。
10
短文两篇
追溯背景
《答谢中书书》:南北朝时期,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遁迹山林,从自然美景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这类作品虽然没有表现出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具有高超的美学价值,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答谢中书书》就是其中的一例,它是陶弘景写给友人谢征(曾任中书舍人,所以称之为中书)的一封信。
《记承天寺夜游》:此文是苏轼谪居黄州之时所作。宋神宗时,苏轼因为反对王安石的新法而招致政敌的弹劾,借口其讽刺新法的诗句,横加“谤讪朝廷”的罪名,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苏轼因此入狱,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10
短文两篇
基础积累
1.【读准字音】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tuí
suì
qǐn
xìng
yuán
lín
积累篇
10
短文两篇
2.【把握节奏】
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答
谢
中
书
书
(2)念
无
与
为
乐
者
(3)庭
下
如
积
水
空
明
[答案](1)答/谢中书/书
(2)念/无与为乐者
(3)庭下/如积水空明
10
短文两篇
梳理篇
一词多义
(1)共
(2)寻
10
短文两篇
(3)书
(4)与
(5)欲
(6)自
10
短文两篇
古今异义
10
短文两篇
词类活用
特殊句式
(1)倒装句
①相与步于中庭。(状语后置,介词短语“于中庭”作“步”的状语)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定语后置,“如吾两人”作“闲人”的定语)
(2)省略句
相与步于中庭。(句首省略了主语“吾两人”)
10
短文两篇
整体感
知
3.《答谢中书书》一文中,总领全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作者的自豪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
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0
短文两篇
4.《记承天寺夜游》一文贯穿全文的线索是“________”,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主要内容可用四个字概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须扣住“月”字概括)。
月色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庭中月色(或“月色空明”)
10
短文两篇
5.《答谢中书书》中,作者是怎样描绘令人神往的大自然的山川之美的?
合作探究
课堂互动
合作交流
10
短文两篇
[答案]作者以清俊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清流三重风物,境界清新。“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又改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景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这四句写了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里生物的活动,动静结合,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递了生命的气息。这几句话中,作者选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组合,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统一的印象。
10
短文两篇
6.如何理解《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答案]
一是指清闲的人。作者因不得志,做了一个闲官,所以有空闲时间欣赏美景。二是指有闲情逸致、懂得欣赏美景的人。
[解析]
联系写作背景及作者的生平分析即可。
10
短文两篇
7.《记承天寺夜游》中,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案]
欣然起行(欣喜之情)→念无与为乐者(有点遗憾)→遂(不假思索中有点激动)→寻(有急切访友之情)→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与好友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喜悦)→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欣喜愉悦,又有落寞孤寂)。
[解析]
先从文中找出关键词句,再体会作者的心情。
10
短文两篇
8.这两篇短文都写了自然景物,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
[答案]
《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能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文章开头写到的“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的“美”字,是山川景物的客观形态,也是作者对山川景物的审美感受——愉悦;“实是欲界之仙都”,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趣表露无遗;“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的自豪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10
短文两篇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蕴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他“欣然起行”。月色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交谈取乐,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啊!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在其中。
10
短文两篇
经典讲练
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回答问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0
短文两篇
散步,漫步。
只是。
[解析]
解释词语要注意古今异义,其中“但”的意思可结合上下文理解。
10
短文两篇
10.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限断两处)
但
少
闲
人
如
吾
两
人
者
耳
[答案]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0
短文两篇
考点聚焦
划分文言语句的朗读节奏
考点解读:划分朗读节奏是诵读古诗文的重要能力之一,直接影响到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中考文言文阅读中对该考点的考查一般以选择题和直接断句题为主。
10
短文两篇
答题技巧:划分文言语句的朗读节奏时要遵循“五停”与“三不停”的原则。所谓“五停”,是指:①句首发语词和关联词后要停顿。②根据语法停顿,具体如下:主/谓/宾,状/谓,动词/动词,谓/补,谓/宾/补,等等。③“而”字前后停顿:即“而”字用在句首,在“而”后停顿;用在句中,则在“而”前停顿。④文言文中连在一起的两个单音节词,朗读时必须分开,不能读成双音节合成词。⑤省略成分后要停顿。所谓“三不停”,是指三类短语中间不停顿,包括固定名号、介宾短语、名词偏正短语。
10
短文两篇
11.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答案]月光照在院子里,好像积水一样清澈透明,水中的藻、荇交错纵横,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10
短文两篇
12.选文除了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还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答案]
宦途失意的苦闷。
[解析]
文中作者自称“闲人”,表现了自己被贬谪的失意和惆怅之情。
10
短文两篇
归纳总结
写作特色
《答谢中书书》:优美的意境,无尽的乐趣
自然景物的绮丽,本身就构成了优美的意境。作者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感受,用饱含情感的语言,带给读者唯美的阅读体验。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衬之美相互作用,构成一幅怡情悦性的山水画。
全文只有68个字,却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各类皆备。文章先以感慨发端,然后以清丽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最后以感慨收束,“实是欲界之仙都”,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10
短文两篇
《记承天寺夜游》:语言凝练含蓄,饶有余味(★★★)
本文之所以能够成为宋以后散文小品的范文,除语言简洁、准确、形象,观察事物细致入微,抓住了瞬间佳境的特征外,还在于它以极少的文字,包罗了较多的内容,凝练含蓄,饶有余味,将作者复杂的内心世界用清新隽永的诗意语言表露出来。如“欣然起行”一句,历来为评论家所称道,它不仅衬托了月色的美妙,也点出了作者当时的心境。文中写作者赏明月,看竹柏,自适其适,自乐其乐,但并不得意。他那“自适”“自乐”中,隐含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全文的字里行间,特别是结尾数句,都表现了这种特殊的心境,不过比较含蓄罢了。“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两句反问,“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结语,揭示了不乏良辰美景,但缺乏闲适赏景之人的意旨。一个“闲”字,一方面反映了作者当时身为“闲”官的现实,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还包含着作者对世人忙于名利而辜负了良辰美景的慨叹。文中这几句话貌似达观自得,实含惆怅、悲凉之意。
10
短文两篇
主旨归纳
《答谢中书书》
本文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强调了山川之美,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能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记承天寺夜游》
本文记叙了作者与好友张怀民夜游承天寺的情景,描绘了月下美景,抒发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10
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
总引: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写景
四季之景
仰视——高峰入云
俯视——清流见底
山水相映之美
色彩配合之美
结构图示
平视——两岸石壁
青林翠竹
晨昏之景
晓雾——猿鸟
夕日——沉鳞
晨昏变化之美
动静结合之美
抒怀:欲界之仙都
10
短文两篇
记承天寺夜游
叙事——赏月缘由
写景——庭前月色
积水空明
月色入户
怀民相与
贬居寂寞
藻荇交横
景色宜人
但少闲人
如吾两人
点睛之笔
抒情——愉悦苦闷
悲凉苦闷
豁达乐观
10
短文两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