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把握作者的观点,领会作者提出的“咬文嚼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的主张,明确“咬文嚼字”的真正含义。
2、过程与方法:
①自主学习,整体了解课文内容;
②合作探究,归纳概括文中所用的例子,体会作者的观点,并能在品味语言时形成自己的看法,发表自己的观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正确谨严的语文学习态度。
岳阳市十五中学 李佧佳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绿字色彩鲜明,把江南春天充满生机的美丽景色以及与春风的关系,形象地表达出来。绿字能唤起人们的联想,春草绿时,引起思归之情,自然与下句“明月何时照我还”紧密呼应,丰富了诗的意味.
绿
朱光潜
咬文嚼字:
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问题探究
为了表现咬文嚼字的精神实质,作者举了哪些实例?这些例子说明了什么道理?(结合文本分析)
要求:
①自主学习,带着问题,边读边划出重要信息;
②小组合作交流,形成统一的结论。
实例
郭老改字
王若虚改字
韩愈改字
东坡写诗
套词滥调
道理
句式不同,感情不同
文字增减,意味不同
用字不同,意境不同
善用联想,意蕴丰富
套板反应,情趣全无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句式不同 感情不同
你有革命家的风度 ——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郭:①“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
②“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
朱:①你是什么”也不一定是“单纯的叙述语”,含
假定语气,也带“你不是”一点讥刺的意味。
②“你这什么”倒不仅是坚决的判断,而且是
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在赞美时不适宜。
你是没有骨气的人 --你这没有骨气的人
启示:句式不同 感情不同
你有革命家的风度 ---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返回
“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相当于等号;“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
“你这什么”大半表示深恶痛绝,赞美时不适宜;
“你是什么”—不带情感的判断。
“你这什么”—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表现强烈的感情。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史记》李广射虎
改为: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
改为: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
“视之,石也。”表现发现错误,感到惊讶
“终不能复入石矣” 表现失望而 放弃
启示:文字一增一减 意味不同。
返回
辨析明确:
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返回
自掩自推孤零一人 独来独往自在无碍
剥啄有声惊宿鸟,打破岑寂添搅扰。
启示:用字不同,意境不同
题李凝幽居 唐·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注】贾岛,诗僧,法名无本,属苦吟诗派。
幽闲地住在这里,很少有邻居往来,只有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芜的小园。鸟儿歇宿在池边的树上,一位僧人披一身月色,深夜来访,敲响了山门。走过小桥,呈现出原野迷人的景色,云脚正在飘动,好像山石在移动。我暂时要离开这里,但不久还要回来,要按照约定的日期与朋友一起隐居,决不食言。
返回
惠山泉水泡小龙团
独携小团月 来试惠山泉
独携天上小团月 来试人间第二泉
辨析:
清茶泡在泉水联想到明月照着泉水。联想使意蕴丰富,有美妙的艺术效果.
返回
扩展
“柳腰桃面”“王嫱、西施”
“学富五车”“才高八斗”
“春花秋月”
“柳岸灞桥”
“端木遗风”
“付梓”“杀青”
辨析:“套语滥调”“套板反应”“根本与文艺无缘”
启示:套词滥调,情趣全无
返回
美人---
才子---
风景---
别离---
买卖---
铅字排印书籍---
小 结
求语言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吻合
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
古人强调炼字
韩愈:唯陈言之务去。
贾岛: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卢延让: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刘勰: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
福楼拜对莫泊桑如是说
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个,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 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
拓展探究:
结合实例,“咬文嚼字”。
2、 “咬文嚼字”的姚明
姚明是中国球迷非常喜欢的球星,这不仅因为他有篮球天赋和高超的技术,还在于他说话得体,心地好。在与他人打交道时,他总能机智反应,适当表达。
一次,姚明休假离开上海,有记者采访时问他:“你什么时候回美国?”姚明回答说:“要做一个纠正,我不是‘回美国’,而是‘去美国’,现在我是‘回中国’。”
1、 2009年元旦祝词:
“过去的一年是不平凡的一年。”
“过去的一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
极
《人间词话》中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从下列诗词中找出锤炼得十分精彩的字,选出判断正确的项(??)
①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②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
③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④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A.①润 ②点 ③火 ④笑
B.①潜 ②翻 ③蓝 ④笑
C.①润 ②翻 ③蓝 ④春
D.①潜 ②点 ③火 ④春
B
早 梅
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 枝开。
风递幽香去,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映春台。
空缺中应该填“数”还是“一”。
一
分析:
齐己原来用的是“数枝开”,郑谷将其中的“数”字改为“一”字。
郑谷曰:“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梅开数枝,就不算早了。梅花开了百花之先。已见其“早”;而“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就更显示出此梅不同寻常;同时,“一枝”又照应了前面的“早”字。一字之异,寓意顿拓,更渲染了“深雪”的意境,烘托了“早梅”的品格,所以后人称郑谷为“一字之师”。
曾国藩改字:
李元度本来是一个书生,根本不知道领兵作战。曾国藩命令他领兵作战,每打一次仗便败一次。曾国藩很生气,准备写奏折弹劾他,在他的奏折上便有“屡战屡败”这样的词语。后来曾国藩的幕僚中有人为李元度求情,把“屡战屡败” 改动一下,意思便变得大为不同。李元度因此才被免罪。
“屡战屡败”会传达给人失败和痛苦的感觉,而“屡败屡战”则带给人希望。
“屡败屡战”突出的是一个“战”字,说明战者勇猛,次次战败,但是次次卷土重来不肯认输。
“屡战屡败”突出的是一个“败”字,说明战者无能,次次战败,让人产生对其能力的极大不信任。
“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解放战争时期的上海,有位老学者住的巷子里常有人随地小便,于是他写了张“不可随处小便”的标语张贴出去;后来,这张标语被一个很仰慕老学者的人贴在了自家的大厅里,只不过把原标语中几个字的顺序换了一下,就成为一条警示语。请问,那条警示语是什么?
小处不可随便
唐玄宗的宠臣杨国忠,嫉恨李白之才,总想奚落他一番。传说,一日,杨国忠想出一个办法,约李白去对三步句。李白一进门,杨国忠便道:“两猿截木山中,问猴儿如何对锯?”“锯”谐“句”,“猴儿”暗指李白。李白听了,微微一笑,说:“请宰相起步,三步内对不上,算我输。”杨国忠想赶快走完三步,但刚跨出一步,李白便指着杨国忠的脚喊道:
“蹄”谐“题”,与上联对得很工。杨国忠本想占便宜,却反被李白羞辱了一通,刚抬脚就被讥为“畜生出蹄”,弄得十分尴尬。
巧 对
“匹马陷身泥里,
看畜生怎样出蹄!”
有人指出《咬文嚼字》中有语言毛病,真的有吗?再读课文,仔细辨析。
(提示:可从语法、逻辑、字词上辨析。)
1、这里“你是”含有假定语气,也带“你不是”一点讥刺的意味。
2、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3、古今人都赞赏“敲”字比“推”字下得好。
4、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有“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劝他把“推”字改为“敲”字。
5、它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话来得较丰富,也来得较含混有蕴藉。
6、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起来的种种关系。
7、只有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6、语言跟着思想情感走,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你遇事就会朝深一层去想,你的文章也就真正是“作”出来的,不致落入下乘。
7、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咬文嚼字》教学案例
台山培正中学 刘颖
案例背景:
《咬文嚼字》是高中语文必修5文艺评论及随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选自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朱光潜的《美学文学选集》。本单元的重点是让学生感悟汉语的独特神韵和深厚意蕴。选择这篇文章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体会斟酌文字与精微准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从而自觉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正确谨严的语文学习习惯。
《咬文嚼字》是一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富有理趣的文化随笔。通过学习,学生不仅能获得丰富的知识,还可以学会怎样既严谨又不乏趣味的阐述一个观点。本堂课力求学生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提炼作者的主要观点;品味经典诗句,感受炼字的妙处;尝试运用课文的观点解决在文艺欣赏方面问题。
高二学生对文章已经有了一定的筛选整合能力,因此,对于文章的重要观点及整体思路,教师只需稍加引导,便可得出。本文虽是一篇文艺随笔,但朱光潜先生运用了许多贴切生动的实例以论证自己的观点,学生可以根据对实例的研究讲述自己的看法,教师只要引导得当,总结出作者观点应该不是难事。
本文设计为两课时,第一课时的主要主要任务是了解“咬文嚼字”的含义,找出文章的主要观点;在对实例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体悟“炼字”的必要性;对“推敲”部分进行推敲,找出疑点。第二课时的主要任务是将本文与马南邨先生的《不求甚解》进行比较阅读,一方面引导学生将两种读书方式的优劣进行对比,寻找出最恰当的读书方式,另一方面学习两篇文章的写作思路。本文所描述的是第一课时。
案例描述:
一、导入
“咬文嚼字”《汉语大词典》中列有三个义项: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②形容掉书袋或卖弄学问;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幻灯片显示)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咬文嚼字》,则提倡我们要咬文嚼字,那么作者笔下的咬文嚼字有什么样新的意义呢?作者为什么要提倡咬文嚼字呢?
(设计意图:一方面可以达到积累成语的目的,另一方面是设置悬念,引出学生的质疑,诱导其进入学习状态。)
二、简介作者
三、把握文章整体思路
1、文章有几段?标出标号。
2、文章观点性的语段是第几段?作者主要的观点什么?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明确:文章共分8自然段。观点性语段在最后一段,作者主要的观点是:1、应该有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2、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设计意图:旨在培养学生的筛选能力,使其能够迅速把握住文章的观点性语句,找出文章的中心,在分析文章时,能有据可依。)
追问:怎样才能做到“咬文嚼字”呢?看一看朱光潜先生是怎样咬文嚼字的。再看1-7段的内容。这些都是具体咬文嚼字的的实例。总共有几个实例?每个例子的角度是什么?
1、演员替郭沫若改台词 (句式不同,意味不同)
2、王若虚改《史记》“李广射虎”(字数不同,意味不同)
3、“推敲”的推敲 (字眼不同,意境不同)
4、《惠山烹小龙团》中两句的剖析(生发联想,意蕴丰富)
5、“套板反应” (套板反应,易生流弊)
(设计意图:这个部分实际是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的行文脉络,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对文章进行整体把握。通过对文章的阅读,使学生既能迁移利用原有知识,即怎样抓关键句关键词,又能通过讨论形式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而且整个过程本身也就是一个咬文嚼字的过程。)
四、对“推敲”重点把握
有的修改会使文章增色(演员替郭沫若改台词),有的修改会使文章失色(王若虚改《史记》“李广射虎”),改好改坏的依据是思想感情,这是问题的根本所在。让我们对“推敲”进行推敲。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为言。
简要讲解诗歌大意后,我请学生在仔细研读课文第五自然段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考虑“推”和“敲”到底哪个好,并说明理由。
学生或选“推”或选“敲”,谁也不能说服谁。选“推”的同学意见基本与朱光潜先生相同,认为 “‘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现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是他才‘推’。”能写出他的独来独往,写出他的胸襟气度。选“敲”的同学认为“敲”比“推”要温暖一些,更重要的是古人作诗常会有“以动衬静”的写法,“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就是如此,这个“敲”字也恰恰暗合了题目《题李凝幽居》中的“幽”。
学生能有如此的见解已经使我有些欣喜了,可一个同学的观点阐述,更是将同学们们带入到一个新的疑惑中去。“诗名为《题李凝幽居》,那‘闲居’自然指的是李凝的住所,那和尚去别人家,一定是要敲门的啊,不可能直接推开别人家的门,难道李凝是和尚,这里的僧就是指李凝?否则作者认为好就不恰当了。”“不对,如果李凝是和尚就不会是‘幽居’了,该是寺院才对。”“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那个和尚去李凝家小住,夜半时分出来赏月,再返回幽居,这时用‘推’就比较恰当了。”实际上,关于这个问题我曾经在一些文章中读到过,许多人也就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但对于我们的学生能够提出如此有新意的问题,诚属不易,这个问题使全班同学都陷入思考之中。我便就此将我从课外文章中读到的见解说给他们听,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去琢磨谁的观点更有说服力,明白一个“大胆质疑,小心求证”的道理。
(附:首先明确李凝此人已不可考;其次,有人认为此诗为贾岛去李凝幽居小住几日后的临别赠诗,但若为此,“推”“敲”完全可以基于真实的生活去选择,“因景因情,自然灵妙,何劳拟议哉!”可见其并无幽居的经验,但根据史料记载,贾岛去拜访李凝是无疑的,因此可以大胆推测此诗是贾岛在一边想象着去拜访李凝幽居时的情形,一边希望将作成的诗作为题赠送于李凝,路遇韩愈,才会有“推敲”之美谈,朱光潜先生在一开始就写到“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此处就错了;再次此“僧”不是归寺的僧,而是贾岛的自称,访友之人用“推”似乎有失于礼节;最后,贾岛此诗意境更符合中国古代诗歌创作所强调的动静结合、以动称静。)
(设计意图:本着进一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的目的,变“学会”为“会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展学习的能力,以改变过去传统教学中注重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倾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他们大胆质疑,小心求证的思考习惯,力求在有效的时间内碰撞出更多的思想火花。)
五、拓展练习
1. 忍(眼)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文字更改可以改变作者思想感情
②(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文字的好坏要看表达的效果,不能光看繁简
2. 在横线上填上准确的词语,并指出这句话中包含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女飞人乔伊娜那令人 的速度在人类追求极限的理想中书写了辉煌的一笔。
这句话中包含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眩晕。情感:骄傲、自豪、令人叹服
3. 请根据特定的情景增加词语,使下面的文字表现出特定的内容。
早晨,太阳发出光芒,树上的鸟儿鸣叫着,树下的流水流向远方。
(1)要求扩展后的句子要抒发主人公欢快的心情。
(2)要求扩展后的句子要抒发主人公苦闷伤感的心情。
(设计意图:对于知识性较强的课文,不仅要理解作者观点,更要掌握文中的知识,学以致用,特别是在写作上的运用。)
案例分析
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
对照本课的教学目标,我认为学生明白了“咬文嚼字”的重要性及如何去炼字,并且这是在老师的点拨下自己归纳整理出来的,知识和技能目标算是实现了。在学习过程中大家积极投入学习情境,懂得了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语言跟思想情感走,更换了文字就同时更换了思想情感。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教师的讲解没有代替学生的学习,只是一种适时点拨,过程和方法的目标也实现了。更重要的是在整堂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大胆假设,提出了与作者不同的观点,体现了学生学习质疑的态度。
当然,受课时的影响,可以讲的和需要讲的内容很多,虽经取舍,依然觉得教学进度很匆忙,时间显得不够用。
二、课堂生成的可预设性及非可预设性
我的预设是让学生从各自所赞同的“推”或者“敲”中品味到诗歌的炼字之妙,通过讨论和引导,我们基本实现了这个预设性生成。但当学生提出“闲居”为李凝的处所后,学生开始对作者的见解产生质疑,这就是课堂非预设性的生成,我也就此拓展了他们的课外知识,没有拘囿于课本,引发了学生新一轮的思考。
三、“活动式”教学的建议
本课的教学设计试图将“活动式”教学思想体现在常规阅读教学中,但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还会不自觉地落入传统“填鸭式教学”的窠臼之中。针对这一现象我认识到:第一,阅读课的“活动式”教学必须充分重视课前的准备活动,特别是高中课文不是较长就是较深,若仅仅依靠课堂的现场阅读,学生将难以对文章进行有效的分析,将使讨论活动流于肤浅化和形式化。第二,每节课的活动项目应尽可能单一集中,不宜宽泛分散。应使学生思维兴奋点集中于一、二点,精心安排好活动程序,活动讨论的成效方能最大限度地体现,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以达到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