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在套子里的人》课堂实录
班级:苏州工业园区第三中学初三(2)
时间:2011.05.07
整理:曹丽芳
课前播放动画歌曲《装在套子里的人》
师:上课之前可以酝酿一下,歌曲中哪句歌词给你留下特别深切的印象。联系一下课文和课文表现的情景是否一样?一样,表现在哪?不一样,你又有什么启发,想法?有这么多人在看我们的笑话。希望大家有什么说什么,大家积极发言,话筒放下的的时候轻轻地。好了,上课时有没有什么程式?
生:有的。
师:好,上课,同学们好,请坐下!
如果今天上课我穿一件羽绒服,戴个口罩,拄个拐杖,大家会怎么想?神经病一个。事实上,这个人就是今天课文上所提到的。这是一篇高中课文,我们看看能不能读懂。课前同学们已经把课文匆忙看了一篇,这思考题我读一遍。第一,小说主要写了怎样的一个故事?第二,你觉得小说最精彩的地方在哪里,为什么?第三,你觉得别里科夫是怎样的一个人,我们现实生活中有这样的人吗?第四,你觉得别里科夫言行举止是怎样的?第五,读了本文给你带来了哪些启发?做人,做事,作文。
回答时可不按顺序任意,任意选一点也可以。刚才歌词中的哪名话给你印象最深,刚才没说话没关系,谁先发言,举示意或者用眼睛看我一下。
生:歌词里有一句“没有勇气面对面现实”给我印象很深。
师:为什么?
生:因为现实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人。
师:这样。你怎么知道的?说给大家听听!
生:外表。
师:外表,除了外表?小说还有没有别的表现形式?
生:内心世界,他害怕不应发生的事发生。
师:我请你用苏州话说说看,我女儿也不会说南通话的,苏州人不说苏州话可不是什么好事情,用苏州话说!
生:千万不要出哈事情。(苏州话)
师:为什么?
生:因为现实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人,我认为也很多。
师:没勇气,也很现实的人,课文中描写的人与歌词中的人吻不吻合?
生:吻合!
师:你怎么知道,说给大家听听?
生:因为他整天把自己装在套子里,身上没有一丝一毫的外露,从这点上可能看出。
师:他的外表可以看出。除了外表 ,小说有没有其它的地方描写类似的情况呢?
生:内心世界。
师:说说看!
生:内心世界害怕发生不该发生的事,思想因循守旧,而且可怜!
师:他内害怕新事情,说详细点!其他同学有没有帮忙的,有赞同他的观点的吗?
生:每次出去都要把自己裹的死死的!
师:课文中有无写内心世界的语句?
生:他和别人交流时总是一言不发。
师:是不是一言不发,同学们同不同意?好,坐下,是不是总是一言不发?
生:不是的。
师:不是的?你说说为什么。
生:他总是说,千万别出什么乱子!
师:我请你用苏州话来说“千万别出什么乱子!”没事的,就用苏话说,苏州人要以苏州话为骄傲,说说!
生:千万不要出哈事情。(苏州方言,哄堂大笑)
师:千万不要出哈事情。(苏州方言),我说得像不像?全班同学一起说(师生一起重复)类苏州话,不是书面语言。
生:不要出哈事体。
师:想听老师说一说南通话吗?
生:想!
师:万万不能弄出什么事情啦。(南南通方言,大笑)
师:这是不是别里科夫的典型语言?这种语言是不是“心理”语言?
生:是的。
师:是的,言为心声,人物描写分为直接和间接描写两类,语言描写是间接描写。我们身边“不要出哈事体”这种现象普通不普通?普遍。讨论一下,你不想说,话筒给别人,没关系!
生:比如说就是在人家日常生活中,晒了东西又怕天气不好,就说:“千万不要出哈事情!”
师:重述一次,还有其它同学说说生活是类似的例子!
生:开车时,在马路上,怕出什么事。
师:开车时,会担心有人穿马路,对吗?
师:我们会在学习上担心出现什么事情呢?
生:体育考试时,怕中间会绊倒!
师:心理有些反映,千万别被绊倒,对不对?
师:这样的来看,别里科夫老担心不要出什么事情,正常不正常?
生:正常
师:正常,在学《变色龙》时,我们对主人翁有没有印象?老师怎么说的?
生:见风使舵,趋炎附势。
师:对,见风使舵,趋炎附势。
师:假若今天你你跑过去撞到了校长,校长面色不好了,你心理怎样想?或者撞到的是班主任,你会怎样想?
生:说对不起,然后等他教育我不应该乱跑乱撞。
师:担心班主任会教育你一下,对吧?
师:这样的话,变色龙,我们老师讲他趋炎附势,但是你撞了校长或者是班主任你也担心被他们教育,那你是不是变色龙,你们认为这是还是不是?
生:是!
师:是?是变色龙。假若你撞了校长,担心不担心,要说真话。
生:担心。
师:人和人本因该是平等的,其实现实社会是又是不平等的。
师:假如你装上的是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你肯定会马上一句:走路不小心要死的。阅读中对小说的人物不要贴标签。参考资料的对人物的分析是加了他的主管意志的,别里科夫的“千万别”是我们好多人都有的,只不过别里科夫那边表现的更加明显,为什么?你们可以讨论一下。契科夫善于从日常工作是发现有意义的人和事。通过幽默可笑的情节进行艺术概括,来塑造典型人物。来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我们老师经常告诫我们阅读小说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本文的背景呢?书上没有,书上的注释提示是1826-1887年,和《变色龙》写作的时代接近,《变色龙》的时代背景老师有无和大家讲过?(讲过。)变色龙所处的时代如果他要把将军家的狗杀掉或扔掉,会有什么后果?他有可能自己也会被杀,对不对?人嘛,首先要生存,要活得好,这是很正常的心理在。为什么要讲他趋炎附势?趋炎附势当然不好,但那个社会他不这样,他活得下去吗?同样在那个时代,如果出了什么事,像别里科夫这样的人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同学们,说说看!举个例子?
我们来看骑车风波的内容。思考一下,别里科夫看见姐妹俩骑,在那自行车车还没普及的时候,你有了自行车,人们怎么看?现在开汽车的多了了,哪个私人还开着架飞机,我们怎么看?或者今天我来上课,穿一件花衬衫,戴一顶小帽子,你们会怎样看我?(有面子)啊?我有面子呀?穿成这样,你们觉得我是有面子吗?是觉得和你们格格不入吧!或者我跳霹雳舞,或钢管舞,你们和老师会怎样看我?告诉你,我还是一个校长,如我在这里跳,你们觉得怎样?我的同事和教育局长知道了,你们会想我有什么结果?
生:那你就下岗了。
师:对呀,不下岗才怪!当他看到他未婚妻姊妹骑自行车的情形,别里科夫有什么反应,做了什么事?
生:他心里很乱,回家后,心神不宁。第二天找同事了。
师:我想问你的是,别里科夫的“忠告”是真诚还是伪善的?
生:伪善的。
师:为什么?
生:担心校长知道后,日子不好过。
师:同学们说说这是不是伪善的?有字典吗?查一下,看看“忠告”是什么意思?查到了,说一下。
生:恳切的劝告。
师:大声点!(恳切的劝告。)讨论一下,他的劝告真诚的还是虚伪的?(真诚的。)你说说看,为什么是真诚的?如果不不听劝告继续骑自行车的话,后果怎么样?讨论一下,他去的动机是真诚还是虚假的?我们的阅读应前后联系起来,要瞻前顾后,前前后后,联系起来看,答案往往就在文本中,抓住句子,词语重点谈,我们就可以看到问题的答案。
生:真心劝告。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说的话,都是关于对科瓦连科的。
师:一个是他的未婚妻,一个是他未婚妻的弟弟呀。
生:他担心他们这样会没有好下场,所以是真心的。
师:是真心的!同学们,有没有意见?我们不要给他贴票签,我跳钢管舞,迪斯科你们觉得好玩,下课后,领导找我说,凌校长你不能这样做,真话假话?他们跟我有关系,才说真话!你们和我没有关系,觉得我老头好玩,对不对?所以他是真心的,因为这与他的未婚妻的命运有关系。再看一下教材,读的时候要抓住一个词语:第8小节最后有这么一个句子“于是他昏了头,决定结婚了。”问一个问题,请同学们讲真话,你们喜欢异性朋友吗?喜欢不喜欢?喜欢!
生:(窃笑。)
师:喜欢很正常,不喜欢不正常!“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谈恋爱是一件很美妙的事。对不对?学校允许跟异性谈恋爱吗?
生:不允许!
师:对啊!不允许,可是我们心里还是喜欢呀!但文中居然说决定结婚是“昏了头”,结婚是件好事,为什么昏了头?思考一下!讨论。
生:我觉得他认为结婚是件可怕的事,他成天装在套子里,不和别人接触。见到一个人和他亲热有点怕。
师:是一个女的和他亲热吗?
生:不是的,是在别人的怂恿之下。
师:是呀,现在有一个人要参与到自己的生活中来,有风险。他也是喜欢异性的,也想结婚呀。所以才有了自行车的事后,他的忠心劝告。结果怎样?结果被臭骂了一通,然后从楼梯上摔了下来,未婚妻看见了他摔下来的样子后居然哈哈大笑,后来,他竟然悄悄死掉了!死掉之后,我们教材上没有写,死时的情况,我给大家读一下“当时他躺在棺材里,面容温和,甚至有上种喜色,仿佛很高兴地他终于装在套子里,从此再也不用出来了。是的他终于实现了他的理想,连老天爷也表示对他敬意,下葬那天,天色阴沉沉的,送葬的人有好多人穿着套鞋,打着雨伞。“
师:别里科夫活着的时候,我们有没有看到别里科夫那温和的笑容?有没有?
生:没有。
师:为什么在他生前没有温和的笑容,死了反而有了?
生:因为他再也不用担心出什么乱子了!
师:死了,死了,一死百了。因为他生前生活在心惊胆战中,我们不知为什么编者要删除它!建议大家阅读节选文章时,将原著找出来读一下,对照比较一下,因为教参上讲别里科夫是封建制度的维护者,同学们想想这种制度作为一个中学的普通教员他能维护得了吗,能不能?制度维护者是谁?制度是维护者是统治者,小人物是维护不了的!对不对?在这么一个严酷的社会制度背景下,他整天生活在心惊胆战中,只有死了,他才能得到安慰,说他是封建制度的维护者,你赞成不赞成?不敢说?其实无所谓,看教材前面一句话“只有政府的告示和报纸上的文章,其中规定着禁止什么,他才觉得一清二楚。”和下一句“但是呀,他觉得,隐隐约约,这固然很好,可是千万别出什么乱子。”为什么时候既然他很拥护政府,又担心政府的批文会出什么乱子。但是他觉着在官方的批准或者默许里面老是包藏着使人怀疑的成分,包藏着隐隐约约、还没充分说出来的成分。每逢经过当局批准,城里开了一个戏剧俱乐部,或者阅览室,或者茶馆,他总要摇摇头,低声说:‘当然,行是行的,这固然很好,可是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来,考虑一下。
生:他很孤僻,但又很自我。
师:他很孤僻,但又很自我。说完了吗?要是政府也靠不住呢?
生:他虽然相信政府,但是他还是觉得政府有些靠不住。
师:他虽然相信政府,但是他还是觉得政府有些靠不住。沙皇统治摇摇欲坠时,影响了俄国统治,别里科夫生活在这样的社会了,他的担心有着许多说不出来的成分来。沙皇政府一会这样,一会那样,很常见的,所以他很担心。再看后面,有一句“别里科夫死了是一件很开心的事,可谁也不敢快乐表情,却露出忧郁的神情。”既然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为什么不敢露出开心的表情呢?大家说说看。
生:因为别里科夫总是把自己装在条条框框里,他那种行为也不是不正确的,他只是没别人那么明显,所以。
师:在那个社会,那种担心对别里科夫来说不是不正常,其实别人也有担心,只不过没他这样明显。尽管现在他死了,但那个社会现状仍让人担心。对的,原文也有一段议论,被删掉了,同学们猜猜,会是怎样的?讨论一下,是怎样的议论?按行文思路猜一下,想不想知道?生:想知道。
师:我知道你们想知道。原文是:“啊,自由呀自由!哪怕有它的半点迹象,哪怕有它的一丝希望,它也会给我们的心灵插上翅膀。难道不是这样吗?”这样的制度下,除了别里科夫,人们的担心和恐惧依然存在。
好,学了这课章后,有疑问向老师提出吗?
生:为什么别里科夫在被别人嘲笑以后,回到时家才死掉了?
师:有没有同学能帮他回答一下?
生:他是过了一月份后死的。他是抑郁而死的。
师:他越想越气,想不开,自己的一番好意居然换来了臭骂和嘲笑。除了这个,他还为自己“昏了头”居然决定同科瓦连科的结婚担心,怕科瓦连科骑车什么的被学校知道后后果不堪设想。其他同学还有要说的吗?
生:做事应该积极,乐观。
师:肯定一下,还有吗?
生:写作文时应该重视人物描写。
师:作文要尽可能作一些人物描写。
生:我们在生活中要有勇气来面对现实,自由快乐地活着,不能像他一样懦弱,非常可怜地活在世上。
师:人活在这个世是不应该自己把自己装在套子里,换个角度来想想,不要像他那样可怜地活在世上,要笑对生活。同学们对文章还是有自己理解的!这堂课的讨论,就是希望同学们在课外阅读时,尽可能从文章中去寻找答案,而不是带着参考书的观点去阅读。谢谢大家!好,下课!
生:老师再见!
师:同学们再见!(共31张PPT)
装在套子里的人
[俄]契诃夫
永昌一中 张含光
导入:文学作品中的典型形象
林 冲——“逼上梁山”的造反者
诸葛亮——智慧的化身
(小诸葛、赛诸葛、二诸葛)
林黛玉——多愁善感的代名词
曹 操——奸诈(白脸)
关 羽——忠勇(红脸)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保尔·柯察金
《守财奴》—欧也妮· 葛朗台
19世纪末期俄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举世闻名的短篇小说巨匠和著名的剧作家。
文学史上第一个以短篇小说为主要创作题材登上世纪文学高峰的人。
主要作品:《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万卡》《苦恼》;长篇小说《欧根·奥涅金》; 戏剧《樱桃园》《伊万诺夫》等享誉世界。与莫泊桑、欧.亨利被称为“世界三大小说巨匠”。
契诃夫(1860—1904)
简练是才能的姊妹
——契诃夫
小说发表于1898年。
19世纪末期,俄国正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工人运动逐渐展开,马克思主义已在全国传播,工人阶级的政党正在形成,一场革命风暴即将到来。
沙皇政府面临着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形势,极力加强反动统治,疯狂镇压人民,在全国造成了阴沉郁闷的气氛。这种专制统治剥夺控制了人们的自由,而且到处都有耳目,老百姓稍有“越轨”,就会遭到无情的迫害。
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者,也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他们死守着旧有的阵地,仇视和反对一切新鲜事物。这种人不但出现在官场,而且也出现在知识界。
介绍相关情节及文学常识
1 课文未节选内容简介:
小说原作采用故事里套故事的写法。
开头写中学教师布尔金和兽医伊凡·伊凡尼奇打猎时在月下闲谈,谈到了他们过夜的村长家的老婆玛芙拉,由玛芙拉的“怪”联系到世上种种怪人怪事以及寄居蟹或蜗牛的“壳”,进而把“壳”和“套子”自然联系起来,引出了主人公别里科夫的故事——课文节选内容——小说结尾又写到玛芙拉,呼应篇首。
文章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篇首的引入和结尾的议论与描写都是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人物的刻画和主题的揭示都起着重要作用。
学习重点:
一、鉴赏人物形象:别里科夫。
二、认识小说表现的主题。
三、欣赏夸张与讽刺的表现手法。
按情节划分:
第一部分(1—5)
介绍别里科夫的外表、生活习性和思想性格
第二部分(6—37)
别里科夫与华连卡恋爱以及最后失败
第三部分(38—40)
埋葬别里科夫,但生活中还有许多“别里科夫”
鉴赏人物形象:别里科夫
一、别里科夫的套子
生活上的套子(有形的套子)
思想上的套子(无形的套子)
(1-5段)
二、别里科夫的婚事
1、为何要结婚?
鉴赏人物形象:别里科夫
(6-37段)
“特别在婚姻方面,怂恿总要起很大的作用的”
“华连卡长得不坏,招人喜欢;她是五等文官的女儿,有田产;尤其要紧的,她是第个待他诚恳而亲热的女人”
2、‘预想中的婚事’为何会结束?
漫画事件:难堪极了
骑车事件:成何体统
忠告事件:尊敬上司
报告校长
(卷起、挽着)
(政府没有下令)
(滚下楼梯)
(比任何事都可怕)
(1)仅靠别人撮合、有着不同思想的人是不可
能走到一起的,哪怕一件小事都可能引发
尖锐的矛盾;
(2)这种心理变态的人不可能过上正常人的生
活,任何一件小事都足以让他吓破胆;
(3)新思想、新事物与旧思想旧事物发生碰撞
时,最终必将战胜旧思想。
别里科夫的婚事失败是必然的
3、别里科夫的婚事失败是偶然还是必然?为什么?
“老掌柜”难舍芭蕉扇
(陈显荣)
要我换电扇,且慢复且慢!
不怕花钱多,就怕担风险:
雨天怕打雷,晴天怕触电;
倘若螺丝松,飞来大刀片,
重者削脑袋,轻则上医院。
还是稳妥点,仍用芭蕉扇,
只要拼命摇,照旧能解汉!
小说第一部分既已从衣、食、住、行、待人接物、精神状态、语言习惯和社会影响等方面对别里科夫作了较全面的描写,为何还要描写他的婚事?这样写有何深意?
鉴赏人物形象:别里科夫
华连卡是一个开朗乐观热情大方富有朝气的
女孩,她是新思想、新事物、新生
活的象征。别里科夫与她谈恋爱,
说明别里科夫这类守旧胆小反动的
人也试图走出套子,摆脱困境。但
思想中旧思想旧观念旧制度根深蒂
固,他们是不可能走出套子的。
“恋爱”故事的深刻意义
别里科夫的套子实际上是指:
套子是一种比喻的说法,相当于规矩。这里的“套子”实际上是一种象征,象征着别里科夫维护旧制度、旧秩序,害怕和反对一切新事物的保守与腐朽;象征着沙皇政府的一切法令和专制统治。
鉴赏人物形象:别里科夫
别里科夫为何要把自己装进套子?
鉴赏人物形象:别里科夫
(1)沙皇专制制度毒害了他的思想和灵魂:
害怕变革,顽固保守,维护旧制度,拒绝新事物。
(2)他有严重的心理疾病:
封闭怀旧,逃避现实;性情孤僻,胆小多疑。
性格的双重性
可憎
可恶
可悲
可怜
自觉充当统治者的鹰犬
长期辖制整个中学和城市
整日胆战心惊
丧失一切生活乐趣
鉴赏人物形象:别里科夫
别里科夫悲剧的典型性
1、是沙皇统治的产物;又是沙皇专制统治的维护者;
2、既是令人畏惧的人物,又是弱不禁风的可怜虫;
3、他的名字已经成为阻碍社会变革、落后保守的代名词。
鉴赏人物形象:别里科夫
为什么“别理科夫”能辖制全校甚至全城10至15年之久?
旧势力顽固
周围的人怕他们,没勇气和他们斗
革命力量弱
思考、讨论
1、整理别理科夫的病历记录
症状
病因
病源
病害
六神不安,心慌意乱,无精打采,脸色苍白,垂头丧气,唉声叹气,怕出乱子
现实生活动刺激和惊吓,
胆怯、憎恶现实,仇视新生事物
沙皇专制统治,奴性心理
辖制了别人,也送了自己的命
2、别理科夫性格的二重性
既是 ,又是 。
既是 ,又是 。
2、别理科夫性格的二重性
既是沙皇专制制度的鹰犬,又是 。
既是凶恶可怕的卫道士 ,
又是 。
牺牲品
不堪一击的可怜虫
认识小说的主题
“别里科夫的死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
阅读结尾部分,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
“可是一个礼拜还没有过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
“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许多,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
要想让生活有新的气象,必须变革社会,革新思想。
讽刺艺术
人物形象漫画化(夸张、变形)
反差鲜明的对比
迂腐可笑—青春可爱
言论荒谬—口吻一本正经
精妙的细节
关于“套子”和“套中人”的思考
无论什么时代什么社会,都有不同形式的“套子”和“套中人”出现。因为时代发展、社会进步,总会有变革,那么就会有反对变革的人出现。这些人中除了仇视社会进步,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反动统治者,更多的是墨守成规、因循守旧的小人物,他们对新生事物不适应、不理解,甚至满怀恐惧,他们主要在思想和行动上抗拒社会变革。我们从改革开放的历程中,就可以发现许多这样的人和事。而改革开放的最大阻力,就是既有的各种“套子”。
“老掌柜”难舍芭蕉扇
(陈显荣)
要我换电扇,且慢复且慢!
不怕花钱多,就怕担风险:
雨天怕打雷,晴天怕触电;
倘若螺丝松,飞来大刀片,
重者削脑袋,轻则上医院。
还是稳妥点,仍用芭蕉扇,
只要拼命摇,照旧能解汉!
探究套子的存在意义
《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是一个生活在沙皇俄国反动套子中的人,契诃夫是从揭露、批判沙皇反动套子的危害性的角度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小说始终贯穿着一个基本思想:套子决定了别里科夫一生令人可笑、可厌的命运。对于这一基本思想,作者是从三个方面进行具体描写的。
首先,契诃夫写生活套子把别里科夫套“蠢”。本来,人在雨天出门,要打雨伞,穿雨鞋,这是生活常识。别里科夫竟天天装在这个套子里,形成了一种思维惯性,“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一年四季,不管天冷天热,有蚊子没蚊子,“床上挂着帐子。”他找对象,准备结婚,并不是出于内在情感需要,而是为了不乱“男大当婚”的俗套。他的口头禅就是“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即“千万别乱套啊”!他满脑子世俗成见,一旦适应一种套子,一种生活方式,就把这种方式死搬硬套到各种生活之中,主观脱离客观,有着像堂吉诃德一样的愚蠢,套子已使他完全失去了主体意识,失去了理性。
其次,作者写反动套子把别里科夫套“坏”。小说写于1898年,当时俄国沙皇政府实行白色恐怖和高压政策,经常颁发限制人们思想、行为的法律、法令。别里科夫是一个普通中学教师、其貌不扬,人们对其不屑一顾,大家甚至不能想象他是一个可以结婚的人。然而,他在沙皇各种套子的束缚下,心地变坏了,成为沙皇统治的鹰犬。他不但自己视报纸上的条文为金科玉律,而且还要求别人也落入圈套。“凡是违背法令,脱离常规、不合规矩的事,虽然看来跟他毫不相干,却惹得他闷闷不乐。”如一个同事参加祈祷式去迟了,中学生顽皮闹事,“在教务会议上,他那种慎重,那种多疑,那种纯粹套子式的论调,简直压得我们透不出气。”由于他搬出沙皇的法律条文压人,随时都可能向上面汇报,出卖人,大家都怕他。“太太们到礼拜六不办家庭戏剧晚会,因为怕他听见;教士们当着他的面不敢吃荤,也不敢打牌。”这个城市在他生活的十五年间,全城的人“什么事都怕。他们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写信,不敢交朋友,不敢看书,不敢周济穷人,不敢教人念书写字……”足见别里科夫对人们危害之大。这个小人物凭借套子的威力,发挥着对人们的震慑作用。他在和柯瓦连科吵架时,口口声声要把谈话内容报告校长,并威胁说:“这事又会传到督学的耳朵里……这还会有好下场吗 ”这完全露出了他一副沙皇套子忠实走狗的嘴脸。
最后,作品写反动套子把别里科夫套“死”。别里科夫是在与柯瓦连科吵架后气死的。这个“气”有两个方面:一是气在受到了柯瓦连科的怒骂和怒推。柯瓦连科把他骂得很凶,推
得很重,他口舌上无力抗衡,拳脚上也不能相迎,一副狼狈相,又遭到女朋友哈哈大笑的奚落,人格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侮辱。二是气在柯瓦连科明目张胆地乱套,并毫无顾忌,这是他气死的主要原因。十几年来,城里人都对别里科夫敬畏三分,不敢乱套,唯独柯瓦连科压而不服,言谈举止大出格,大乱套,别里科夫感到无力制止,“礼崩乐坏”,他痛心疾首,结果忧郁不堪,气急败坏,得病而死。他死死抱住套子不放,极力维护套子,最终为套子献出了生命,成为反动套子的殉葬品。
马克思说过,在各个社会中,统治阶级的思想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统治阶级的思想中,有着统治阶级的套子,由此可知,统治阶级制定的套子在社会上也是占统治地位的套子。套子的力量是巨大的,它统治着整个社会,并且禁锢着人的心灵,扭曲着人的性格。时势可以造英雄,时势也可以造狗熊。别里科夫是黑暗王国中的狗熊,也是沙皇时代独裁、专制、高压政策的产物,契诃夫在作品中深刻地阐明了这一点。作品中人物发出了这样的感慨:“虽然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可是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许多,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很明显,契诃夫通过别里科夫命运的描写,揭露了沙皇政府的残酷统治,展示了反动套子可怕的淫威。作品中人物深情地发出对自由的呼唤:“自由啊,自由!只要有一点点自由的影子,只要有可以享受自由的一线希望,人的灵魂就会长出翅膀来。”呼唤自由,就是呼唤俄国革命的到来,就是呼唤打破落后、反动的套子。这是作品深刻的思想意义所在。
《装在套子里的人》除了有深刻的批判意义外,它还有极为重要的认识意义。契诃夫在作品中实际上提出了一个人的主体性问题。人是环境的产物,人也可以反抗环境。人虽然离不开套子,但也不能完全愚昧无知地被套子套住,人应该有理性,要敢于怀疑,善于反思,跳出洞穴,破除迷信、盲从、奴性意识,改变陈旧的思维模式,形成开放的眼光和主体意识。总而言之,人生要有约束的规矩,但不能作茧自缚;人必然进入生活圈子,但不能落入怪圈,这就是《装在套子里的人》给我们的深刻启示。
(选自《名作欣赏》2000年第4期)
作业:
写一篇300字左右的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