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
陶渊明
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 , 名潜,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我们曾学过他的《归园田居》《桃花源记》。
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他的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从诗的内容上可以分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饮酒》是一组五言古诗,共二十首,是陶渊明在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这里选的是第五首,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本篇写在欣赏自然景物中所领会到的一种特有的生活情趣与美的享受。
写作背景:
饮 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按节奏诵读诗歌:
检查预习:
1庐( )2喧( )
3尔( )4篱( )
5悠( )6辨( )
lú
xuān
ěr
lí
yōu
biàn
结卢在人境, 而无车马宣。
问君何能而? 心远地自篇。
采菊东离下, 油然见南山。
山气日西佳, 飞鸟相于还。
此中有真意, 欲辩己忘言。
找错字:
庐
喧
尔
偏
篱
悠
夕
与
辨
已
听读全诗,想想这首诗讲了几层意思,分别写的是什么?
赏析:
1至4句为第一层,讲作者因为能够超脱现实纷扰,有高尚的精神境界,所以觉得所在的地方也偏僻幽静了。
5至10句为第二层,说明欣赏美丽的自然景物,能获得无限的意趣。
居住在喧嚣的尘世,为什么生活是如此的平静、心灵是如此的安宁呢?原来是自己保留着一颗远离俗世的心。这几句语言朴实,却道出了他自己的心境和生活的真谛。
赏析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在自家的菊园里采菊以佐酒,悠然闲适的抬头来欣赏南山美丽的景色。显示出了诗人超然物外的生活方式,与那些官场中人孜孜以求名利截然不同。
(写诗人高尚情致)
山中的落日,回巢的飞鸟,都显得那样美妙,诗人从中体会乐趣。而飞鸟归巢自然勾起了诗人辞官归隐的联想。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写南山美景)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由山中之景领会到人生真谛,但诗人并未明辨。世界上美好的东西往往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只能用心灵去感受它。
(总结全篇)
探究:1、本诗的主旨是什么?
写田园之景,抒隐居之情,以纯朴自然的艺术风格表现了诗人闲适的生活,感悟到的人生真谛和对自然风光的喜爱。
2、选出你喜欢的诗句,谈谈你喜欢的原因。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物我合一,心和自然亲近。
“心远地自偏”,隐居重在精神上的宁静、自由,不在于居所是否荒远。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悠然”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如果把“见”改成“望”好不好?为什么?
“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情。改成“望”不好,“见”表现出诗人看到山不是有意为之,而是在采菊之间无意中山的形象映入眼帘。
鲁迅说过:“陶渊明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他还有“金刚怒目”式的作品
读山海经(其三)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晨讵可在?
作者虽然身居“人境”,却能够享受到田园生活的惬意,这是因为:他居住的地方有着田园美景,生活悠闲自在。
而他能够看到身边的美景,享受生活的乐趣,是取决于他的心态:心志高远、淡泊名利。有了这样的心态,他不必跑到幽静的山林或者不食人间烟火的庙宇隐居,却能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这才是真正的大师级隐士,所以有句话叫“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
课堂小结
1、背诵并默写本首诗。
2、课外阅读陶渊明的《饮酒二十首》。
课后作业
1、体现陶渊明爱菊的句子:
2、山气日夕佳,
3、蕴含只要有高尚精神,即使身处喧闹之境也无喧闹之感的诗句:
4、表现了悠然自得,闲适惬意的诗句:
5、用问答形式表明只要内心清静就能远离喧嚣的诗句:
巩固练习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飞鸟相与还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