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教案
【【教学目的】
1.分析评价课文的观点。2.从课文内容和写法上获得的启示。3.了解咬文嚼字的方法和作用。
【教学重点】分析评价课文的观点。
【教学难点】写作技巧(将简单的内容表现得摇曳多姿)。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评价讨论法。
第一课时
【字词积累】
易混字音
锱铢必较(zīzhū)鲁莽(mǎng) 词藻(zǎo) 付梓(zǐ) 尺牍(dú)
不胜枚举(shèng) 斟酌(zhēn zhuó) 俗滥(làn)
l 小练习
1.选出注音无误的一项(D)
A 下乘(cheng) 岑寂(cen) 付梓(zi) 锱铢(zizhu)
B 没镞(mozu) 咬文嚼字(jiao) 咀嚼(jue) 嚼舌(jiao)
C 蕴藉(yun) 累积(lei) 憎恶(zengwu) 便宜(pianyi)
D 尺牍(du) 灞桥(ba) 剥啄(zhuo) 清沁肺腑(qing)
2.下列解释有误的是( B )
A 援引:引用 不求甚解:很深刻 咬文嚼字:比喻斟酌
B 尺牍:书信 一川烟草:一片平地 付梓:刻字
C 蕴藉:含蓄 拘礼:限制 游离:不确定的
【补充注释】
清沁肺腑:清新得渗透到人的内脏,比喻使人很感动。
学富五车:形容读书多,学识渊博。五车:书多。
推陈翻新: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
自鸣得意:自己表示很得意,自认为了不起。(多含贬义)鸣:表示。
索然无味:形容文章的内容空洞,文字枯燥。也作“索然寡味”。
不即不离:指对待别人的态度不太接近,也不太疏远。即:接近;离:远离。
点铁成金:原意是指使石头变成黄金,比喻把别人不好的文章改为好的文章
【导语设计】
推敲的来历
唐朝的贾岛是著名的苦吟派诗人。什么叫苦吟派呢?就是为了一句诗或是诗中的一个词,不惜耗费心血,花费工夫。贾岛曾用几年时间做了一首诗。诗成之后,他热泪横流,不仅仅是高兴,也是心疼自己。当然他并不是每做一首都这么费劲儿,如果那样,他就成不了诗人了。
有一次,贾岛骑着毛驴在长安朱雀大街上走。那时正是深秋时分,金风一吹,落叶飘飘,那景色十分迷人。南岛一高兴,吟出一句"落叶满长安"来。但一琢磨,这是下一句,还得有个上句才行。他就苦思冥想起来了,一边骑驴往前走,一边念念叨叨。对面有个官员过来,不住地鸣锣开道。那锣敲得山响,贾岛愣是没听见。那官员不是别人,正是京兆尹,用今天的职务来说就是长安市市长。他叫刘栖楚,见贾岛闯了过来,非常生气。贾岛忽然来了灵感,大叫一声:"秋风生渭水。"刘栖楚吓了一跳,以为他是个疯子,叫人把他抓了起来,关了一夜。贾岛虽然吃了不少苦头,却吟成了一首诗《忆江上吴处士》:
"闽国扬帆去,蟾蜍亏复圆。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
此处聚会夕,当时雷雨寒。兰猱桡未返,消息海云端。"
贾岛吃了一回亏,还是不长记性。没过多久,他又一次骑驴闯了官道。他正琢磨着一句诗,那就是"僧推月下门"。可他又觉着推不太合适,不如敲好。嘴里就推敲推敲地念叨着。不知不觉地,就骑着驴闯进了大官韩愈的仪仗队里。
韩愈比刘栖楚有涵养,他问贾岛为什么乱闯。贾岛就把自己做了一首诗,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的事说了一遍。韩愈听了,哈哈大笑,对贾岛说:"我看还是用'敲'好,万一门是关着的,推怎么能推开呢?再者去别人家,又是晚上,还是敲门有礼貌呀!"贾岛听了连连点头。他这回不但没受处罚,还各韩愈交上了朋友。
推敲从此也就成了为了脍炙人口的常用词,用来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时,反复琢磨,反复斟酌。
【教学步骤】
一.介绍作者:
朱光潜,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石、孟实,安徽桐城人。1916年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中文系,次年进入香港大学,主攻教育学;1922年毕业后,在上海中国公学和浙江上虞春晖中学任教;1925年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1929年毕业,转入伦敦大学,以论文《悲剧心理学》获文学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回国前的主要代表作《文艺心理学》《诗论》,开华人美学研究的先锋。解放后,他一直是北大教授。其所著《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迄今无人敢代他的地位,无作品敢代替此书。他早年就读爱丁堡大学时写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民国时期出版业的一大景观。文化大革命中,他蹲在牛棚里翻译了百万言的黑格尔的《美学》。
朱光潜脚踏着中西文化,穿越20世纪,与苦难中奋斗的中国一同走过从前。他的一生是一部浅近而深奥的大书。我们对他的理解,只限于现在阅读的《咬文嚼字》,相信通过今天的阅读,同学们一定回收益匪浅。
二.思考问题(读书),教师板书字词。
1.第一个实例,“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两句话有什么差别?你得到什么启示?
2.读《史记》的原句和王若虚的改句,想想原句和改句意味有什么不同?哪一句好?你有什么心得体会?
3.先想想“僧推月下门”好,还是“僧敲月下门”好?再读课文的分析,你从中又得出什么感想?
三.解题:
“咬文嚼字”的“嚼”是斟酌的意思,这个成语的含义是: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②形容掉书袋或买弄才学。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题目的含义则是: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只有这样,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四.解答思考题,并分析课文。
(一)分析第一层(1、2段):更替文字意味不同。
1.用“这”和“是”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什么区别?有什么启示?
①“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语气坚决。
②六个“你这……”。——感情强烈。 →启示:A.思想感情不同
③“你是个好小子。”——表假定语气。
④“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启示:B.结构不同,不合逻辑
启示:C.连郭沫若用好一个字也颇费周折,说明用好语言文字很不简单,一定要细细品味,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
2.作者列举改字不当之例,常常用怎样的写作方式?作用何在?
对比;正误比较分析,使之更有说服力。
3.所句举例子的共同点是什么?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例子来源于名家名篇。启示:要注意资料的积累、梳理。本文的材料丰富,无论是记忆中的,还是资料中的,都得有资料。如文中的《红楼梦》、《水浒》、《屈原》、《史记》等。积累知识的方式:笔记、卡片、索引等。
(二)分析第二层(3、4段):说明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不同。
1.为什么我们在咬文嚼字时,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
文字上的推敲,就是思想感情上的推敲,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2.修改后的句子为什么不好?给你怎样的启示?
①原文“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有虎”。②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之意。③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之意。总之,说明文字一增一减,这表面形式的变化,就引起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启示:我们咬文嚼字也要有思路,或由表及里,或由此及彼,这样品味才能到位。
3.由此例改文得到怎样的启示?
修改作文是推敲字是否恰当地表情达意。
(三)分析第三层(5段):不同的字眼不同的意境。
1.用“推”或用“敲”各自不同的意境是什么?
推——步月归寺——冷寂场合
敲——月夜访友——热闹场合
2.世人与钱钟书就“推敲”的用法是否一致?你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A.世人认为“敲”字好,有动作、形象,有声音。
B.钱钟书不迷信,不盲从,独抒新见。他认为哪一种境界是诗人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就用哪一个字。
启示:品味语言要独立思考,只要言之成理(合情合理)就行。
3.与前面例比较,此事例从什么角度要求咬文嚼字?
从文字表达的意境。总之反复强调: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强调语言是跟着思想感情走的,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意境。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的推敲。
五.总结:第一部分举三个例子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
第二课时
一.复习第一部分的写作特点:
即举事例,讲道理。不举例子,道理是空的;例子不典型,道理也不到位;例子解说不好,道理也讲不好;例子不充分,道理也不充分。本文例多,又分析精辟,令人心悦诚服。
例子是具体的,具体的例子可以给人以丰富的启发。
二.分析第二部分:讲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正负两面。
1.文字联想意义的运用有两种情况,请各用一个成语概括。
A.正面:点石成金。B.负面:陈词滥调。
2.什么叫直指的意义?什么叫联想的意义?各有什么特点?各用什么修辞格?(略)
3.科学的文字与文学的文字的区别是什么?(略)
4.合情合理的想象,“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两句诗,回答问题:
①诗中人物所处的环境是(夜晚,月影朦胧,山间泉水旁)
②诗中人物所进行的活动是(品茶,赏月)
③诗中表达的是诗人(独处清净,安享自然,怡然自乐)的情趣。
④这两句诗运用了(比喻,对偶)的修辞。
5.“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一句可否变换分句顺序?为什么?
不行。前句与“联想”衔接,后句与“熟路”衔接。换后,就不衔接连贯了。
6.作者举从前做诗文的人的例子,其意图何在?
表明他们的套语滥调根本与文艺无缘。
7.产生“套板反应”的弊端表现在哪些方面?①作者无创作动机。②读者无新鲜真切的情趣。
8.作者认为人们为什么容易产生“套板反应”?怎样才能克服“套板反应”?
①套板较省力(人生来有惰性);②遇事往深一层想。
9.最后一段文字中有哪些值得你吸收的东西?
A.运用文字应有谨严的精神。.B.必须勤奋。C.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相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三.归纳总结:
1.全文的线索是什么?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
2.写作目的:①咬文嚼字的目标(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②咬文嚼字的要求(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的吻合)③咬文嚼字的方法:以谨严的态度,刻苦自励,留心玩索,推陈出新。
四.造句:活用词语,推陈出新的句子。初来乍到→初学乍练。
五.读《如何积累知识》小报,让学生做累积工作。
六.作业:课后练习(第二题是两种读书方法,各有裨益)。(共28张PPT)
谜语
小老鼠看书
——咬文嚼字
朱光潜
咬文嚼字
作者简介
字词预习
资料链接
阅读思考
信息筛选
课堂巩固
安徽桐城人。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我国现代美学奠基者之一。笔名孟实、孟石,先后就读于6所大学。1922年毕业于香港大学教育系,1930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文科硕士学位,1933年获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文科博士学位。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美学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等职。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谈文学》、《西方美学史》等。 本文是一篇文艺随笔。
朱光潜 (1897—1986)
晚年 朱光潜
学贯中西
跋涉学海
朱光潜
C.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
例1: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要领会其精神实质,切不可一味地 ~。
例2:此君肚里学识稀薄,但在人前说起话来却常常 ~,极尽哗众取宠之能事。
例3:此事明明是你错了,你再 ~也毫无用处。
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
B.形容卖弄才学。
咬文嚼字:本文为斟酌字句意,对作品语言有一字不放松的谨严态度。本文属于贬词褒用。嚼jiáo
炼字:斟酌用字
倒涎xián:倒,出倒;涎,口水。
援例:引用成例。
斟酌:掂量事情、文字可行得当否。
斩截:斩钉截铁的简说,坚决果断意。
玩索:品读探求意。 因缘:因果相乘。
岑cén寂:寂静。 搅扰:打搅使乱。
迷离:模糊难辨。
晕yùn:光四周模糊的部分。
意蕴:内在的意义。
游离:比喻与整体保持一定距离。
蕴藉:文字等含蓄不露。
清沁:纯净意味渗入或透出。
生发:指联想展开。 俗滥:平庸而无节制。
乞灵:获取灵感。
兴会:偶有所感引发的意趣。
锱铢必较:较,计较。
深恶痛绝:恶wù,厌恶。 索然无味:索,落寞,无意味。
不即不离:即,靠近、接触。 点铁成金:喻变平庸作品为上好作品。 才高八斗:一石为十斗,所占八,极言才学之高。
学富五车:惠施之多方,他说: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自鸣得意:自感得意;鸣,表示。
陈言务去:陈言,陈词滥调。陈旧的言辞必须要去掉.
推陈翻新:推,去掉;翻,创造。
成语积累
书是读不尽的,就读尽也是无用,许多书都没有一读的价值。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便丧失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所以须慎加选择。
文章是可以练习的吗 迷信天才的人自然嗤着鼻子这样问。在一切艺术里,天才和人力都不可偏废。莫泊桑尝登门请教,福楼拜叫他把十年辛苦成就的稿本付之一炬。 福楼拜对他的学生莫泊桑说:“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这说的正是同样的道理。我看古今中外,在文学语言的运用上,都不能离开这一条:“刻苦的追求和严格的选择。”
读书只是一步预备的工夫,真正学作文,还要特别注意写生。要写生,须勤做描写文和记叙文。这两种文做好了,议论文是很容易办的。
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担当起,不推诿给旁人。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时做,不拖延到未来。此地(我的地位、我的环境)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诿到想象中另一地位去做。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①。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②。
①云根:古人认为“云触石而生”,故称石为云根。这里指山石云气缭绕。 ②幽期:再访幽居的期约。言:指期约。
本诗所叙之事是访友。“僧敲月下门”的这个“门”,应是李凝幽居之门,而不是僧自家之门。从诗句“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句, 可知“敲”正印证友之不在。
小卡片
早梅 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晚唐人齐己携诗《早梅》诣郑谷,谷日:数枝,未早也。不若一枝。齐己叹服。
范仲淹仰慕东汉严子陵,建祠于富春江畔,他亲写《严子陵祠堂记》,向李泰伯请益。李将“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中“德”字换成“风”字。范连连称赞。
贾岛得诗“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其自注云:“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咬文嚼字”不自今日始, 一字师古今乐道。
古今论者多将这一诗一注作为贾岛苦吟的例证。
1、文章有几段?标出标号。
文章共分8自然段。
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咬文嚼字
2、试说一说本文的中心论点。
看一看朱光潜先生是怎样咬文嚼字的。再看1-7段的内容。这些都是具体咬文嚼字的的实例。总共有几个实例?
1、演员替郭沫若改台词 2、王若虚改《史记》“李广射虎” 3、“推敲”的推敲 4、《惠山烹小龙团》中两句的剖析 5、“套板反应”
3、看作者在第8段有一句话:以上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 问:作者是不是很“随便”地举出这几个实例?
不是。
4、给这5个实例归一下类,看有没有
层次上的分别?
1、2、3是文字修改方面的;4、5是有关词语的联想意义的。
5、3个修改的例子中,有没有越改越好,有没有越改越不好的,有没有怎么改怎么好的。
有。1是修改后增色不少的,表达效果增强了;2是改坏了的。3是怎么改怎么有理的。
6、为什么有的修改会增色,有的修改会失色,而有的修改又怎么改怎么有理呢?那么,评判增色、失色和修改得有理的标准是什么呢?大家能不能从作者的分析中归纳出来呢?
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
情感上“推敲”。
第6段是从阅读中联想意义的确定之难来写的。第7段从写作避免套语和“套板反应”之难来写的。两段正好正反对照。
7、那么第6段和第7段讲的是什么内容?
联想意义的把握和运用。
咬文嚼字
郭老改字
引
要
阅读
要
写作
李广射虎
贾岛吟诗
苏轼写诗
套板反应
正
反
结
达到艺术美
1-5自然段:明关系
炼字实际是调整思想感情
6-7自然段:谈作法
用字最紧要是跟着思想情感走。
请发言!
我所理解的“咬文嚼字”,试举例说明。
我所体会的文字与思想感情的关系,
试举例说明。
正如作者结语所言,文章“只是随便举几个实例”,来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三个角度用例,内容上层层递进,以论说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 :其一句式不同意味不同;其二字数不同意味不同;其三字眼不同意味不同。开篇从名家一字师实例导入正题,行文具说服力,且作者观点开始显山露水。举名著《水浒传》《红楼梦》用字例,内容上进了一层,提出了炼字自有一番意味,再为下文作者观点的托出作必要铺垫。接下来论说咬文嚼字的内涵,阅读与写作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以《史记》和评家为例,无非是使议论言而有据且得到厚重的支撑。至此,炼字与表现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已明。“推敲”之优劣,古今已有评说,作者再议,旨在从文学的意境上延展这样一个意思:推敲文字其实是推敲思想情感。
课文第 部分说要
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正负两面:善用或套用。文学的文字与科学的文字两相比较,强调的是文学表达的丰富意蕴,生发得好,文字可起到点铁成金的效果,而这意蕴的丰富,就在于用好文字的联想意义。由善用联想意义的例子自然引到因误用而生流弊的套板反应上。习惯于走熟路与去书籍中乞灵真是太相似,“做诗文”也不能免俗,安于套语滥调,“套板反应”就产生了。而这恰恰与文艺的创造使命大相径庭,因此“务去陈言”就成了当务之急。咬文嚼字的讨论至此已有了太多的内容:作者呼吁,文学工作者要用富有创造力的语言,去表达思想情感以挖掘出事物的深层内涵,创作出上乘的作品。
课文第 部分说要
中国几代知识分子,饱经国耻家难,忧国为民,却远未能发出可能发出的光热。迄今中华民族在科学文化素质上比起文化发达的国家,其差距恐怕更甚于经济上的。但愿上几代知识分子的苦心经营,不致随风飘逝,能或多或少转化为中国文化发展繁荣的一笔财富。
另类感悟
作家,咬文嚼字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