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本文作者的有关情况,掌握相关文学常识。
2.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3、掌握文章中的重要字词,能够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2、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筛选文章主要信息,理解文章内容。
2、掌握作者独特的谋篇布局特点和写作特色。
【教学难点】领会作者独具匠心的构思谋篇的手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用具:电脑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幻灯片展示中外著名建筑图片)观察图片,选择属于中国特色的建筑。谈一谈为何这样选择,通过图片对比,说说中国建筑有什么特点,最好用所学的成语描述。
明确:从颜色上,中国建筑以鲜艳的红、绿、黄 为主色调,从装饰来看,雕刻、绘画、塑像融合其中,其他。(成语:如雕栏玉砌、金碧辉煌、美轮美奂,鳞次栉比、登堂入室,红墙绿瓦、雕梁画栋、琼楼玉宇、碧瓦朱甍、富丽堂皇、钩心斗角 )
中国的建筑可谓博大精深,刚才我们只是见识了一鳞半爪,下面让我们跟着梁思成先生更深入地走进中国建筑之中,感受中国建筑的特征。
(过渡)先了解我们的作者梁思成
二、简介作者:(展示图片)梁思成,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建筑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曾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设计,还提出文物建筑保护的理论和方法。新中国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建国以来几项重大设计方案的主持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梁思成是国旗、国徽评选委员会的顾问,1947年曾参与纽约联合国大厦的设计工作,另外,他和夫人林徽因都是清华大学国徽设计组的负责人。
(过渡语)筑专家是怎么向我们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
三、感知课文,整体把握。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1. 解题:中国建筑——研究对象;特征(主关键词)——研究方向
2.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整体写作思路。
快速扫描课文,“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以下九点”,
(分组合作:一、二大组的同学梳理一至五的特征。
三、四大组的同学梳理六至九的特征。
请找出关键词、关键句,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归纳这些特点。)
第二部分:中国建筑九个基本特征
一:单个的建筑自下而上一般是由台基、主体(房屋)和屋顶三个主要部分构成的;(投影:人民大会堂图片)
二:在平面布置上,一所房子由一个建筑群落组成,左右呈轴对称。主要房屋朝南。 “有户外空间”。(插图为典型四合院的平面图及实物图)
(一)、(二)说明中国建筑的总体特征。
三:中国建筑的以木材结构为主。由立柱和横梁组成的“间”字构架来承托上面的重量。(投影:“由立柱和横梁组成的“间”字构架来承托上面的重量。”插图为中国古代建筑木构架立体图)
四:“斗拱”是由一些斗形方木块和弓形短木构成的,它可以“用以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剪力”,斗拱的装饰作用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投影:“斗拱的组成”图,武汉归元寺的斗拱图)
五:举折,举架的使用可以形成屋顶的斜坡或曲面。(投影:举架图例及斜面屋顶)
(三)至(五)说明中国建筑的结构特点。
六:屋顶有巨大的装饰性,是“中国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投影:武汉归元寺“华武玄门”的屋顶)
七:在使用朱红和彩绘等色彩装饰上,中国建筑是最大胆的。(投影:朱红与彩绘建筑图片)
八:建筑构件经过各种形状的加工取得了高度装饰的效果。(投影:“霸王拳”“三福云”“脊吻”“瓦当”“门环”图片。)
九:在建筑材料上,有色琉璃砖瓦、油漆、木刻、石雕、砖雕都有很强的装饰性。(投影:木刻、彩漆、浮雕、琉璃图片)
(六)至(九)介绍中国建筑外观、颜色、装饰等方面的特点。
提问:九大特征精要地概括了中国建筑的特点,既有形象生动的描述,也有理论层面上的解释,给我们一个明晰的印象。那么,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介绍这些特征的
学生思考。
(投影:九大基本特征关键词——“个别建筑的构成”“群体建筑的构成”“木材结构”“斗拱”“举折举架”“屋顶的装饰作用”“颜色的选择”“部件的装饰作用”“材料的装饰作用”)
提问:请大家再次观察关于九大特征的关键词,明确写作顺序。
明确:作者从结构特征说到装饰特征,由整体到局部,由主到次。(投影,写作顺序)
(过渡)展示韩国仁政殿的图片,提问:通过学习了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后,大家来判断这是不是中国的建筑呢?
明确:学生很可能会误认为中国的建筑。其实这是韩国的建筑。为什么韩国的建筑和中国的建筑会有如此惊人的相似呢?好,我们来看第一二自然段。看中国建筑还有一些什么特征呢?
找关键词:“分布到很广大的地区”、表时间的词“公元前15世纪”“3500年来”讲的是历史的发展。
第一部分: 作者首先指出了中国建筑体系是独特的,并从地域和历史,即空间和时间两方面作了简要的说明。
地域分布是广阔的,不独局限于中国境内,几乎涵盖了整个东亚大陆:东到日本,南至越南,北至蒙古。历史则源远流长,从考古发掘的情况来看,公元前1500年时,这个体系就“已经基本形成了”,并“一直保留到了近代”,在3500年的历史中不断完善。
浏览文章 “14——20”自然段,点击关键词。划分为两个部分
第三部分:作者提出了中国建筑的“文法”问题,从更深层次上探讨了中国建筑的组织风格。
这种风格,既有一定之规,“有一定的约束性”,表现出“千篇一律”的一面;又可以灵活创新,“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表现出“千变万化”的一面。作者以“词汇”和“文法”为喻,说明了“建筑的‘文章”’的构成原理,并进而与世界各民族的建筑相比较,说明中国建筑一直坚持木架结构法,并把它发展得尽善尽美,不但具有实用价值,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第四部分:作者提出了“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
最后,作者提出了“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指出同一性质的建筑,各民族“建筑语言”的风格是不一样的,体现了不同的文化心理,体现出不同的文化特点。我们首先要了解自己民族的建筑风格,才能用它的“文法”和“词汇”为新中国的建筑事业服务。
3.根据各部分找到的关键词,共同写出本课的提纲(小组合作,写出提纲。)
(投影:结构提纲)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前两段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可以看作是引论;
中间谈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对中国建筑方方面面的特点予以总括说明;
然后,作者用很大的篇幅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揭示“为什么”的问题,进一步深化了谈论的主题;
最后一段,从古为今用的立场出发,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在现代社会把我们民族优良的建筑传统发扬光大,可以看作是结语。
中间两部分,介绍特征,探讨风格,是学习的重点。
(展示:文章框架结构示意图)
四、研读课文,讨论问题。
(1)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投影)
【明确】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来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所谓“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都有一定之规,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灵活性”,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
(2)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投影、图片)
【明确】这也是用“语言和文学”为喻。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一样。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五、合作探究
1、什么是“斗拱”“举架”?
2、为什么你能很准确的找到斗拱和举架?本文文体是科学小论文。
科学小论文的特点:科学性、创造性、实践性
3、本文除了以上的特点之外还有的特点就是语言准确,比喻形象,深入浅出。结合课后练习二分析本文运用比喻的妙处。
补充:文体知识
科普作品是一种以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为主要目的作品。“科普”一词就是指“科学普及”。科普作品传统上以文字或图画作为基本载体。不过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科普作品也常常以视频媒体等其他形式出现。科普作品的主要功能和目的就是宣传普及科学知识。它有以下特点:
(1)科普作品所述内容具有一定的学科专业性。阅读对象主要是不熟悉该学科的非专业人士。但这种专业性是有限制的。这就和一般的文学作品或娱乐作品区分开来。
(2)科普作品具有一定的娱乐性、普及性、可读性和通俗性。在叙述内容上要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能引起普通读者兴趣。这就和专业学术文献区分开来。
(3)科普作品在陈述专业科学知识时要求把握一定程度的严谨性。想象与科学现实之间的差别一般需要明确指出,或者至少要保证读者不会混淆两者。这就和科学幻想作品(简称科幻)区分开来。
(4)科普作品允许适当地虚构作品情节、人物、环境等等,已增加可读性。这就和一般的科学新闻、科学纪实或科学报告区分开来。
本文的语言特点
六、问题探讨
(Ppt展示材料)北京解放前,毛泽东曾秘密派人拜访梁思成,请教北平城内历史古迹的保护问题,梁思成先生把北平重点文物的位置准确地标在北平军事地图上。毛泽东下令围城部队一定要对城内射击目标逐一精确计算,力求勿使炮弹损毁文化古迹。
一个月后,1949年1月,傅作义召集北平的学者名流开会。著名画家徐悲鸿说:“北平是一座闻名世界的文化古城,这里有许多宏伟的古代建筑……希望傅作义将军顾全大局,服从民意,使北平免于炮火摧毁。”
康有为先生年逾花甲的女儿康同璧慷慨陈辞:“北平有人类最珍贵的文物古迹,这是无价之宝,绝不能毁于兵燹。”
很快,北平和平解放了。
解放初期,梁思成曾就保护北京城墙奔走呼吁,并为此蒙受不公正对待。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新建筑越来越多,全国到处高楼林立。像梁思成先生描述般的建筑越老越少见了,北京旧城改造,把许多城门、城墙、城楼、胡同、四合院拆了,全国各地的情况一样。
图片:中国目前的建筑(受西方的影响)
少数回归民族传统的建筑(如北京西站)
如果梁思成活到今天,他会是什么样的感受?会有什么样的行动?大家谈谈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命运?(共26张PPT)
除非我们不知尊重这古国灿烂文化,如果有复兴国家民族的决心,对我国历史文物加以认真整理和保护时,我们便不能忽略中国建筑的研究。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
父亲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政治活动家、教育家、学术大师,被誉为“百科全书”的天才学人。 弟弟梁思永,是中国杰出的考古学家,对新石器时代和商朝的考古有重大贡献. 另一个弟弟梁思礼,是中国当代著名的火箭控制系统专家。
妻子林徽因是著名作家、中国第一位女建筑学家。
康乃尔大学
哈佛大学
清华大学
宾夕法尼亚大学
1915年至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不久转学入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
1947年梁思成
在讨论联合国大厦设计方案时发言
梁思成参与设计的纽约联合国大厦
梁思成参与设计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
梁 思 成 设 计 的 扬 州 鉴 真 和 尚 纪 念 堂
一代宗师梁思成
一代才女林徽因
梁思成
(1901—1972)
我国著名建筑学家、建筑史学家、建筑教育家,清华大学教授。他是近代学者梁启超的儿子,一代才女林徽因的丈夫。
他一生醉心于中国建筑的研究,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建筑系,写出了中国第一本系统完整的《中国建筑史》。其他著作有《清氏营造则例》等。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如何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行文思路
明确:(1)通读课文,找出各个段落的关键句
(2)思考段与段之间的关系
(3)理清文章的段落层次(行文思路)
2、请快速浏览课文,按照以上步骤理清文章思路。
中国建筑的特征
一(1-2)总说中国建筑体系
二(3-13)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
三(14-17)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
四(18-19)各民族建筑的“可译性”
理清文章思路
五(20)小结
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
个体建筑的立体构成方式
群体建筑的平面布局特征
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的框架结构
总体特征
结构方法
外观装饰
使用斗拱减少剪力具有装饰作用
举折和举架形成屋顶斜坡和曲面
屋顶四角翘起装饰作用明显
着色以朱红为主大量使用彩绘
构件交接的部分讲究装饰
九大特征
用材方面的讲究装饰
说明顺序
逻辑顺序
台 基
房 屋
屋 顶
个体建筑的立体构成
3、阅读3-17段,思考以下问题:
(1)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分别是什么?
(2)九大特征是按什么说明顺序来写的?
(找出每一段的关键词)
群体建筑的平面布局特征
左右对称
坐北朝南
有主有从
户外起居
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的框架结构
立 柱
横 梁
使用斗拱减少剪力具有装饰作用
拱
斗
举折和举架形成屋顶斜坡和曲面
举折,举架
屋顶四角翘起装饰作用明显
如 鸟 斯 革
如 翚 斯 飞
着色以朱红为主大量使用彩绘
构件交接的部分讲究装饰
亳
州
花
戏
楼
用材方面的讲究装饰
琉璃瓦
木上刻花
石面浮雕
这一切特点都有一定的风格和手法,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民所承认,我们可以叫它作中国建筑的“文法”
中国建筑怎样砍割并组织木材成为梁架,成为斗拱,成为一“间”,成为个别建筑物的框架,怎样用举架的公式求得屋顶的曲面和曲线轮廓;怎样结束瓦顶;怎样求得台基、台阶、栏杆的比例;怎样切割生硬的结构部分,使同时成为柔和的、曲面的、图案型的装饰物;怎样布置并联系各种不同的个别建筑,组成庭院;这都是我们建筑上两三千年沿用并发展下来的惯例法式。
它们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积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
1、梁思成先生在文中提出中国建筑的“文法”这一概念,根据下面的相关语句给“文法”下个定义。
中国建筑的“文法”,就是中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建筑实践中积累起来并沿用的规则和惯例,是一种世代遵循的法式,是一种已经形成的风格和手法。
语法
文法2
文法1
做文章的方法
中国建筑较大的灵活性
中国建筑一定的拘束性
中国建筑的风格手法法式惯例规则
文法1
2、课文14至16段是如何说明中国建筑的“文法”的?
比 喻说 明
3、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
这也是用“语言和文学”为喻。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一样。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华表
巴黎纪念柱
琉璃牌楼
凯旋门
天坛皇穹宇
罗马圆亭子
三、细读课文,筛选信息
(一)要领:原则“答案多在原文中”,从原文中筛选、提取有效信息,进行必要的加工整合。
(二)方法:
1、根据一定的需求确认信息材料的筛选区间
2、把所给选项的信息与原文中的语句进行对应比较
3、紧扣语境,结合原文或题干中的提示语准确筛选
1、阅读第5段,对文章中“所”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A.是单一的建筑物,不是一个建筑群体。
B.其主要建筑物由台基、房屋本身和屋顶三部分组成。
C.其庭院、天井由回廊、抱厦、厢、耳、过厅等联系性建筑物围绕而成。
D.布置往往讲究对称,有一个或若干个庭院或天井。
考查重点词语的理解
2、阅读第19段,指出下列各项对“可译性”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为了同样的需要,为了表达同样的情感,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年代可用各自的风格和手法来处理它们。
B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年代是可以各自用不同的建筑手法,建筑同一性质的建筑物的。
C、不同的民族建筑功用和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
D、不同的民族建筑表现出来的形式和表达的意思有共通性。
D
考查理解重点词语以及分析概括能力
3、阅读全文,下列的表述符合本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因采光的需要,庭院中所有建筑物都是坐北向南。
B.中国建筑的屋顶很早就发挥了巨大的装饰作用,只有一般的坡顶才作草草处理,有的用女儿墙遮挡起来.
C.艺术化的斗拱和屋顶,是经过不断的发展才成为中国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
D.大建筑物屋身的装饰,大胆地使用朱红色作为主要颜色,所以说中国建筑是使用颜色最大胆的。
B
考查辨别和筛选文章信息的能力
提示:中国的建筑体系散布范围大,影响大。关系密切,具有相似性。从家庭组合来诠释,比喻通俗易懂。
1、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
说说下列句子运用比喻的表达效果。
2、两柱之间也常用墙壁,但墙壁并不负重,只是像“帷幕”一样,用以隔断内外,或划分内部空间而已。
提示:用人们熟知的帷幕,形象地诠释两柱之间的墙壁,仅起隔断或划分内部空间而已。
说说下列句子运用比喻的表达效果。
3、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
提示:建筑有一定的规则和惯例,但在运用时又有有极大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大小不同的类型。采用比喻的形式,能够引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具有形象性和生动性的特点。并与“文法”“词汇”照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