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6课《藤野先生》 教案(word版,共6页)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6课《藤野先生》 教案(word版,共6页)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07 10:49: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6
藤野先生
一、教学目标
1.学习选取典型事例和抓住主要人物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重点)
2.把握本文的线索,体味含义丰富的语言,特别是反语的作用。(难点)
3.学习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理解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素养)
二、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有一些人对我们影响很大,他们有老师、父母、朋友、还有偶尔相识的陌生人。他们为什么对我们影响大呢?他们做的哪件事最让我们最难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一文,听他讲述他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的故事,感受一下他们之间那不平凡的师生情谊。
三、背景知识
1、了解作者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础。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代表作小说集《狂人日记》《呐喊》《彷徨》,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散文集《野草》《朝花夕拾》。
2、文体知识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1926年,鲁迅先后撰写了十篇回忆性散文,并以《旧事重提》为总题目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上。1928年结集出版,更名为《朝花夕拾》。这组散文是鲁迅作品中最富生活情趣的篇章,有的侧重写人,有的侧重记事,有的侧重议论或记事兼议论,通过这些文章我们可以了解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历程。本文是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一篇。
3、创作背景
鲁迅与藤野先生于1926年分别,当时正值中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进入高潮的时期,也是鲁迅的世界观发生巨大飞跃的前夕。
这年秋天,在反动军阀及其御用文人的迫害下,鲁迅离开北京来到厦门。他在一封信中曾说:“我来厦门,虽是为了暂避军阀官僚‘正人君子’们的迫害,然而小半也在休息几时,使有些准备。”所谓“休息”和“准备”,乃是回顾自己走过的革命路程,清理和解剖自己的思想,总结斗争经验,以迎接新的更大的战斗。《藤野先生》就是这时在厦门大学图书馆写成的。后选入《朝花夕拾》。
四、基础知识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油光可鉴(jiàn)
诘责(jié
zé)抑扬顿挫(yì
yáng
dùn
cuò)
深恶痛疾(shēn

tòng
jí)畸形(jī)
不逊(xùn)
绯红(fēi)
发髻(jì)
芦荟(lú
huì)
驿站(yì)
教诲(huì)
芋梗汤(yù
gěng)杳无消息(yǎo)
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精通时事:这是讽刺的说法,“精通”的“时事”,其实是一些无聊的事。
客死:死在异国他乡。
掌故: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的传说或故事。这里指学校里发生过的一些事情。
落第:原指科举时代应试不中,文中指考试不及格。
不逊:没有礼貌;骄傲;蛮横。逊:谦逊。
诘责::质问并责备。
托辞:借口。
绯红:中国传统色彩名称,红色的一种,艳丽的深红。鲜红;通红。深红色。
油光可鉴: 形容非常光亮润泽,鉴,照。
标致:外表、风度等接近完美或理想境界,唤起美感上的极大享受。(在本文意是:漂亮,这里是反语,用来讽刺)
斗乱:飞腾纷乱。斗,通“抖”。
抑扬顿挫:指声音的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节奏分明,和谐悦耳。
深恶痛疾:指对某人或某事物极端厌恶痛恨。
五、课文解析
(一)整体感知
1、阅读课文,梳理文章的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1-3):在东京的所见及去仙台求医的缘由。
第二部分(4-35):在仙台学医,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及弃医从文的经过。
第三部分(36-38):回国后对藤野先生的思念。
2、开头段对清国留学生的描写,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文章开篇写“东京也无非是这样。┅┅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
“无非”,表达作者对东京的失望之情,“标志”等反语写出对“清国留学生”速成班麻木不仁、附庸风雅、不学无术行为的不满、厌恶,甚至是愤慨。结构上为下文作者选择离开东京去仙台做铺垫。
3、(6)~(23)段主要写了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哪些事情?分别表现了藤野先生的什么精神?
写了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四件事情:①订正讲义,藤野先生亲自给“我”这个外国学生改讲义,表现了藤野先生对学生对工作认真负责的精神;②订正解剖图,体现了藤野先生对学生的尊重、严格要求和循循善诱,对科学的尊重、治学的严谨;③担心我怕鬼关心我的解剖实习,表现藤野先生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④向“我”了解中国女人裹脚,表现藤野先生注重调查,治学严谨的科学态度。
4、阅读第25-35段,思考这一部分写了哪几件事?作者为什么要弃医从文?
写了两件事:①匿名信事件。某些人认为作为“弱国”学生的“我”不可能得高分,讥刺“我”得了教员漏出来的题目,才考试合格的,藤野先生替“我”鸣不平。作者写这个事件,用受了狭隘民族主义、军国主义毒害和嫉妒心很重的部分日本青年,来反衬藤野先生的正直无私、心胸广阔的品德,通过对比,凸显了藤野先生热情关怀学生,毫无民族偏见的高大形象;同时通过这个事件也沉痛表明弱国国民受人歧视的事实。②看电影事件。做侦探的中国人被日本军队枪毙,别的中国人在围观,日本观众在欢呼,反映出中国老百姓的愚昧、不觉悟。
看电影事件使鲁迅认识到“医学并非一件要紧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是做毫无意义的材料和看客”,因此决心弃医从文。
5、作者决定离开仙台,告知藤野先生后,藤野先生的态度如何?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藤野先生感到悲伤、惋惜,但是尊重作者的决定。
可以从“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
“凄然”“叹息”等词句中看出来。
6、文章行至35段,基本完成了对藤野先生的回忆,为什么作者还要说自己回国以后的一些感想呢?
藤野先生有高深的学问,治学严谨认真,关心异国青年,拥有平等意识,尊重他人等美德给鲁迅巨大的影响,使得鲁迅一直能够保持着对中国底层百姓和大众疾苦的关注和同情。  把他的照片挂在书桌对面的墙上,因为看到照片便能使他时时想起在日本的经历,想起自己身上肩负的重任,从而不断地鞭策着自己笔耕不辍。
因此,此部分一方面表现了藤野先生对作者的影响之大,另一方面表现出鲁迅先生一直在实践自己弃医从文的誓言。
7、找出文章的另一条叙述线索。
无论是离开东京的缘由,仙台求学受优待,还是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都体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由此,我们可以找出文章的另一条叙述线索: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
8、这篇文章写的是作者终生难忘的恩师,记的是震撼作者灵魂的典型事例,不管是抒情议论的语言,还是写人记事的语言,都饱含感情。请找出几例进行分析。
“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这几句话在语言上有何特点?
这几句话巧妙使用了比喻、反语、夸张等手法,简单几笔就把“清国留学生”的精神风貌刻画出来了:本来是担当着救国重任的留学生,到东京之后,却不思进取,追逐时髦,将头发弄得油光可鉴;尤其可悲的是,他们始终不忘记那条象征落后和耻辱的大辫子,反而将其弄得十分醒目。准确地形容,细致的描写,将讽刺之情巧妙地流露在字里行间,字里行间都充溢着作者忧国忧民的感情,幽默,风趣而又不失力度。
“从此就看见许多陌生的先生,听到许多新鲜的讲义。”
作者跟令人生厌的东京告别后,到了仙台,颇受了“优待”:不但学校不收学费,还有教职员为食宿操心;当然,更使他高兴的,是从此“看见许多陌生的先生,听到许多新鲜的讲义”了。也就在这时,鲁迅认识了解剖学教授藤野严九郎先生,从他身上学到了很多知识,颇受教益。这句话既承上,又启下,流露出作者的期待与欣喜之情。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前半句揭露了日本“爱国青年”的荒谬逻辑,表达对此的愤恨和抨击;后半句写出了作者在遭受屈辱后极为辛酸和愤懑的感情。
“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这几句话运用衬托手法,直接抒发了对藤野先生的感激敬仰之情。
9、作者写藤野先生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表现了藤野先生的什么特点?
(1)行为描写:写他检查并从头到末地修改“我”抄的讲义,写他指出“我”绘的解剖图中的错误,写他为“我”不信鬼神,敢于解剖尸体而感到高兴和放心,写他向“我”询问,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形。文章
通过这几个事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告诉我们,藤野先生是一位认真负责、从严治学、正直诚恳、热情关怀学生,毫无民族偏见的学者。
(2)肖像描写: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夹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写了他的穿着,还穿插了他穿衣服的掌故,通过肖像描写,表现了藤野先生是一个生活朴素、简单,不注重穿着的人,活画出一位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
(3)语言描写:“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从这些话中可以看出,藤野先生一直关心“我”的学习,一直惦记着“我”的解剖实习,“我”考试及格了,他很高兴,如释重负,他是一位关心学生、爱护学生的好老师。
(4)细节描写:初见时藤野的相貌、穿着、声调,尤其是为“我”添改笔记、修正血管画图和鼓励“我”大胆解剖尸体等真切感人的细节描写,正面赞颂了藤野先生朴实厚道、待人以诚、忠于学术、潜心研究等优秀品质和个性特征。
10、《藤野先生》这篇文章主要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达到了怎样的效果?
(1)时间顺叙。按照时间的推移,记叙人物的行踪和事件的发展过程,如“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不久”“学年试验完毕之后”等,
行文脉络清晰,便于读者把握。
(2)地点顺叙。以地点的转换为顺序来叙述事件,如“我”在东京,“我”在仙台,“我”离开仙台后等,把事件记叙得有头有尾,条理清楚。
(3)逻辑顺叙。选取四个事例来表现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写他检查并从头到末地修改“我”抄的讲义,写他指出“我”绘的解剖图中的错误,写他为“我”不信鬼神,敢于解剖尸体而感到高兴和放心,写他向“我”询问,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形。文章
通过这几个事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告诉我们,藤野先生是一位认真负责、从严治学、正直诚恳、热情关怀学生,毫无民族偏见的学者。
六、课堂总结?
本文记叙了作者留学日本时的生活片段,高度赞扬了日本学者藤野先生正直无私、认真负责、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抒发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真挚、深沉的怀念之情,并表述了作者当年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和同反动派斗争到底的决心。全篇洋溢着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