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
–全国领先的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
教学目标
1.读法指导,把握纪实作品的特点和阅读方法。
2.制订阅读任务和目标。
3.梳理历史事件,初步了解作品所写事实及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专题探究
一、专题一:领袖人物和红军将领的革命之路
领袖人物周恩来的革命之路
1.外貌形象与言谈举止。
他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他的谈吐缓慢安详,态度温和,做事深思熟虑,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
2.出身与家庭。
他出身于官僚家庭。祖父曾任清朝官员,父亲是个杰出的教书先生,母亲不同凡俗,是个博览群书的妇女。他本人从很小的时候起就表现出突出的文学天赋。
3.童年的经历。
1898年3月5日,他出生于江苏淮安。生父周劭纲,生母万氏。出生后不久即过继给病重的叔父周贻淦(不久后去世)为嗣,由守寡的嗣母陈氏抚养长大。
4.受教育情况。
1910年春,他随伯父周贻谦来到东北,先在铁岭银岗书院学习,半年后转入奉天东关模范学校,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1913年春随伯父搬到天津,8月19日入天津南开学校学习,因表现优异而为学校创办人严范孙、张伯苓所器重,视之为“宰相之才”。1917年至1919年,赴日本学习。1919年4月回国。9月,南开学校大学部(不久改名南开大学)开始招生,周恩来入该校文科学习。1920年至1924年,先后去法国和德国勤工俭学。
5.参加革命的起因。
五四运动爆发后,他积极投身其中,成为运动的领导核心。1921年春,还在欧洲求学的他经张申府和刘清扬介绍加入巴黎共产主义小组。1922年参与发起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从此,他走上革命道路。
6.参加革命后的经历。
1924年回国后,在国共合作期间任广东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1927年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后,和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一起于8月1日在江西南昌领导武装起义,任中共前敌委员会书记。1931年12月,离开上海到中央革命根据地,先后任中共苏区中央局书记、中国工农红军政治委员兼红一方面军政治委员、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33年春和朱德一起领导和指挥红军战胜了国民党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四次“围剿”。1934年10月参加长征。
二、专题二:关于长征
(一)为什么要长征呢?
1.苏区地盘太小。
2.根据地经济濒临崩溃,红军缺乏继续斗争的物质条件。
3.红军兵力得不到补充,只有突围向外发展。
(二)你知道长征的路线及里程吗?
红军长征首先向西,然后向北,中央红军长征经过了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贵州、四川、云南、西藏、甘肃和陕西共11个省。红军长征总里程约为二万五千里。
(三)长征途中面临哪些困难呢?
1.敌军的围攻。
2.我党我军内部的错误和矛盾。
3.征途中恶劣的自然条件。
4.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情。
(四)你能列举长征途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吗?
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
(五)长征有怎样的历史价值呢?
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
红军长征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六)你能根据以下文段归纳长征精神的内涵吗?
文段内容:
1.因为成千上万的农民赤卫队和游击队在少数正规人员领导下仍继续坚决抵抗到底。这些红军领袖不怕牺牲,自愿留下来……他们打了一场后卫战,使主力能够突围远去……
团结互助
2.红军战士一个个站出来愿意冒生命危险,于是在报名的人中最后选了三十个人。……第一个战士中了弹,掉到了下面的急流中,接着又有第二个、第三个。但是别的人越来越爬近到桥中央,桥上的木板对这些敢死队起了一点保护作用……
勇敢坚强
3.共产党人认为,而且显然也这么相信,他们是在向抗日前线进军,而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因素。这帮助他们把原来可能是军心涣散的溃退变成一场精神抖擞的胜利进军。
忠诚爱国
(七)让我们看看习主席是如何评价长征精神的吧!
伟大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习近平
三、专题三:信仰与精神
冒险、探索、发现、勇气和胆怯、胜利和狂喜、艰难困苦、英勇牺牲、忠心耿耿,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的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火焰,贯穿着这一切,他们无论在人力面前,或者在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死亡面前,都绝不承认失败。
1.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信仰是怎样的?
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信仰即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实现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得‘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
2.你能概括出长征精神的内涵吗?
①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
②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
③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
④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
⑤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勇往直前、坚韧不拔、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百折不挠、克服困难、忠诚爱国。
3.当代青少年如何传承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是革命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激励全国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强大动力。青少年应了解峥嵘岁月,从小培养脚踏实地、勇往直前、从我做起的优秀品质,并且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继承和发扬红军长征精神,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
四、课堂小结
1.读书方法指导
首先,利用序言、目录等,迅速获得对作品的整体印象。
其次,边读边注意梳理作品中事实的前因后果、发展线索。
再次,把握作品中的“事实”之后,还要明白作者想用事实说什么“话”。
最后,阅读纪实作品,最终是要从中获得启迪,用来指导自己的学习与生活。
阅读《红星照耀中国》,首先应该从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为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浴血奋战的历史中汲取营养;其次要学习作者斯诺作为新闻记者的敬业精神和探求真理的可贵勇气;再次要善于参考相关资料,并联系当今的社会实际进行分析和思考。
2.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如同一颗闪亮的红星照耀了中国,照亮了世界,也造就了我们如今幸福的生活。从他们的身上我们学到了坚毅不拔的精神,吃苦耐劳的品德,坚定不移的革命信仰,让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少年立壮志,胸怀天下人。
五、拓展延伸
1.王树增《长征》
王树增,1952年2月生于北京,军旅作家。著有长篇纪实文学《远东朝鲜战争》长篇历史随笔《1911》等。他的作品曾获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大奖、鲁迅文学奖、曹禺戏剧文学奖等。
1934年10月,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不得已进行战略转移。全书以长征的时间推进和地域转换为基本架构,从1934年10月贵州甘溪突围写到1936年10月甘肃会宁胜利会师,完整地展现了分散在不同地域的红军历尽艰险转战大半个中国的历史,表现了红军大规模军事转移过程中的种种艰难。
2.李鸣生《飞向太空港》
李鸣生,当代著名作家。1956年生于四川。主要从事航天等高科技题材的创作,曾三获“鲁迅文学奖”。他被文学界称为“中国航天文学第一人”。
20世纪90年代,西昌卫星发射场,中国航天人风雨同舟,众志成城,成功地用“长征三号”火箭将美国“亚洲一号”卫星送入太空,开启了中国航天迈出国门、走向世界的新征程。这是我国第一次发射国外商业卫星,它的成功,震撼了世界,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是中国在国际航天业竞争中的重大胜利。为了完成这一任务,发射场的专家和工作人员夜以继日,呕心沥血,攻克了一道又一道科技难关。他们争雄世界的志向、以身许国的豪情、不计得失的品质外交家般的风度,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名著导读《红星照耀
实作品的阅读
星照耀中国》
寻找并加入共产党
我在四川离开刘湘以后,就搭长
下,到上海寻找共
国已回到军阀的封建时期,前途
的
年,即一九二○年,我染
但在一九二O年底
唐继尧手中逃脱出来
买了一些戒烟的药
船上,继续戒烟。到上海时,差不多已经戒脱
在上海广慈医院住
期,我完全戒
我在
年离开四川去
共产党的时候
党发生关系
官
样的联系。事实
才组织起来
后来知道的。我对于共产
义的兴趣,是在我自己阅读有关俄国革命的书籍后引起的。对我的其
有跟法国留学生的几次谈
维我
在
的时候
我能够找到的关于世界大战和俄国革命的书籍,我都读了。在
我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保
民国和在中国实现
民主政治的战
失败和后来全国陷入劳民伤财的军阀混
战,使我大失所望。我认识到中国革命必须更进一步,必须像俄囯革命一样彻底,俄国革命的不断胜利,给了我以
希望
我在上海找不到共产党的踪迹,因
继续寻找。当时孙中山的机关报《民报》的主笔孙炳文也跟
我同去寻找共产党
在北京我
好,仍找不到共产党
回到上
年
年
南方,像一匹脱缰
我的主要印象是国
收和滑稽
然而在另
我又碰到许多学生,我
有些一同
活动
艮好的印象
汪精卫、胡汉民和其他国民党领袖
我的印象是一个非常诚恳、坚
他要我去打陈炯明,我没有答应。他又要我到美国去
却要到德国去研究军事学,亲眼看看
世界大
果。我
赴欧,经过新加坡和马赛
黎,我
张从埃
俯瞰巴黎全景的
柏林,我碰到周恩来(现在是红军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产党
我
达柏林,那
岁左右。我一找到共产党
(选自《战争与和平·关于朱德》)
毛泽东印象
毛泽东一起去参加过村民和红军学员的群众大会,去过红色剧院。他毫不惹眼地坐在观众的
间,玩得很高兴。我记得有一次在抗日剧社看戏,储
候,群众一致要求毛泽东和林彪来一次合唱。林彪
军大学的校长,只有
前是蒋介石参谋部里一个著名的年轻军校毕业生。林彪
生
脸,讲了几勺很得体的话,请女共产党员代替他们唱支歌,逃脱了“点名表演
食也同每个人一样,但因为是湖南人,他有着南方人“爱辣”的癖好。他甚至用辣椒夹着馒头
种癖
就很随便。有一次吃晚饭的时候,我听到他发挥爱吃辣的人都是革命者的
首先举出他的本省湖南,就是因
命家出名的
列举了西班牙、墨西哥、俄国和法国来证明他的说
可是后来有人提出意大利
辣椒和大蒜出名
来反驳他,他又只得笑着认输了。附带说
赤匪”中间流行的一首最有趣的歌
的是辣椒对自己活着供
没有意义感到不满
嘲笑
浑浑噩噩,没有
生活,终于
场蔬菜的起义。这首
席最爱
自大狂的征象,但
尊心极强,他的态度使人感到他有着一种在必要时候当机立断
我从来没有看见他生
到别人说,他有几次曾
种时候,据说他嬉
笑怒骂的本领是极其杰
于当前世界政治惊人地熟悉。甚至在长征途上,红军似乎也收到无线电新闻广播
着
毛泽东熟读世界历史,对于欧洲社会和政
也有实际的了解。他对英国的工党很感
党目前的政策,很快就使我答不上来
觉得很难
英国那样工人有参政权
家,为
人的政府。我的答案恐怕并没有使他满意
麦克唐纳表示极端的蔑视,他说(共39张PPT)
导入新课
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
纪实作品的阅读
1.读法指导,把握纪实作品的特点和阅读方法。
2.制订阅读任务和目标。
3.梳理历史事件,初步了解作品所写事实及人物形象。
学习目标
第二课时
专题一:领袖人物和红军将领的革命之路
1.外貌形象与言谈举止。
他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他的谈吐缓慢安详,态度温和,做事深思熟虑,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
领袖人物周恩来的革命之路
专题探究
2.出身与家庭。
他出身于官僚家庭。祖父曾任清朝官员,父亲是个杰出的教书先生,母亲不同凡俗,是个博览群书的妇女。他本人从很小的时候起就表现出突出的文学天赋。
3.童年的经历。
1898年3月5日,他出生于江苏淮安。生父周劭纲,生母万氏。出生后不久即过继给病重的叔父周贻淦(不久后去世)为嗣,由守寡的嗣母陈氏抚养长大。
4.受教育情况。
1910年春,他随伯父周贻谦来到东北,先在铁岭银岗书院学习,半年后转入奉天东关模范学校,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1913年春随伯父搬到天津,8月19日入天津南开学校学习,因表现优异而为学校创办人严范孙、张伯苓所器重,视之为“宰相之才”。1917年至1919年,赴日本学习。1919年4月回国。9月,南开学校大学部(不久改名南开大学)开始招生,周恩来入该校文科学习。1920年至1924年,先后去法国和德国勤工俭学。
5.参加革命的起因。
五四运动爆发后,他积极投身其中,成为运动的领导核心。1921年春,还在欧洲求学的他经张申府和刘清扬介绍加入巴黎共产主义小组。1922年参与发起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从此,他走上革命道路。
6.参加革命后的经历。
1924年回国后,在国共合作期间任广东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1927年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后,和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一起于8月1日在江西南昌领导武装起义,任中共前敌委员会书记。1931年12月,离开上海到中央革命根据地,先后任中共苏区中央局书记、中国工农红军政治委员兼红一方面军政治委员、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33年春和朱德一起领导和指挥红军战胜了国民党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四次“围剿”。1934年10月参加长征。
1.苏区地盘太小。
2.根据地经济濒临崩溃,红军缺乏继续斗争的物质条件。
3.红军兵力得不到补充,只有突围向外发展。
为什么要长征呢?
专题二:关于长征
红军长征首先向西,然后向北,中央红军长征经过了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贵州、四川、云南、西藏、甘肃和陕西共11个省。红军长征总里程约为二万五千里。
你知道长征的路线及里程吗?
1.敌军的围攻。
2.我党我军内部的错误和矛盾。
3.征途中恶劣的自然条件。
4.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情。
长征途中面临哪些困难呢?
你能列举长征途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吗?
四渡赤水
巧渡金沙江
强渡大渡河
飞夺泸定桥
翻雪山
过草地
欣赏视频
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
红军长征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长征有怎样的历史价值呢?
文段内容:
因为成千上万的农民赤卫队和游击队在少数正规人员领导下仍继续坚决抵抗到底。这些红军领袖不怕牺牲,自愿留下来……他们打了一场后卫战,使主力能够突围远去……
你能根据以下文段归纳长征精神的内涵吗?
团结互助
文段内容:
红军战士一个个站出来愿意冒生命危险,于是在报名的人中最后选了三十个人。……第一个战士中了弹,掉到了下面的急流中,接着又有第二个、第三个。但是别的人越来越爬近到桥中央,桥上的木板对这些敢死队起了一点保护作用……
你能根据以下文段归纳长征精神的内涵吗?
勇敢坚强
文段内容:
共产党人认为,而且显然也这么相信,他们是在向抗日前线进军,而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因素。这帮助他们把原来可能是军心涣散的溃退变成一场精神抖擞的胜利进军。
你能根据以下文段归纳长征精神的内涵吗?
忠诚爱国
伟大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习近平
让我们看看习主席是如何评价长征精神的吧!
“冒险、探索、发现、勇气和胆怯、胜利和狂喜、艰难困苦、英勇牺牲、忠心耿耿,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的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火焰,贯穿着这一切,他们无论在人力面前,或者在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死亡面前,都绝不承认失败。”
6
专题三:信仰与精神
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信仰即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实现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得‘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
1.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信仰是怎样的?
6
①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
②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
③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
④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
⑤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6
2.你能概括出长征精神的内涵吗?
长征精神:
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勇往直前、
坚韧不拔、众志成城、团结互助、
百折不挠、克服困难、忠诚爱国。
2.你能概括出长征精神的内涵吗?
6
3.当代青少年如何传承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是革命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激励全国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强大动力。青少年应了解峥嵘岁月,从小培养脚踏实地、勇往直前、从我做起的优秀品质,并且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继承和发扬红军长征精神,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
首先,利用序言、目录等,迅速获得对作品的整体印象。
其次,边读边注意梳理作品中事实的前因后果、发展线索。
再次,把握作品中的“事实”之后,还要明白作者想用事实说什么“话”。
最后,阅读纪实作品,最终是要从中获得启迪,用来指导自己的学习与生活。
读书方法指导
阅读《红星照耀中国》,首先应该从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为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浴血奋战的历史中汲取营养;其次要学习作者斯诺作为新闻记者的敬业精神和探求真理的可贵勇气;再次要善于参考相关资料,并联系当今的社会实际进行分析和思考。
16
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如同一颗闪亮的红星照耀了中国,照亮了世界,也造就了我们如今幸福的生活。从他们的身上我们学到了坚毅不拔的精神,吃苦耐劳的品德,坚定不移的革命信仰,让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少年立壮志,胸怀天下人。
课堂小结
自主阅读推荐
王树增《长征》
王树增,1952年2月生于北京,军旅作家。著有长篇纪实文学《远东朝鲜战争》长篇历史随笔《1911》等。他的作品曾获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大奖、鲁迅文学奖、曹禺戏剧文学奖等。
作者简介
1934年10月,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不得已进行战略转移。全书以长征的时间推进和地域转换为基本架构,从1934年10月贵州甘溪突围写到1936年10月甘肃会宁胜利会师,完整地展现了分散在不同地域的红军历尽艰险转战大半个中国的历史,表现了红军大规模军事转移过程中的种种艰难。
主
要
内
容
1.细节的真实性。
作者搜集了大量资料,采访了许多红军老战士,还进行了实地调查。作者说如果史料不能够查清楚,他宁可不写。《长征》的饱满、厚重、震撼人心,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这种严谨认真的写作方式。
艺
术
特
色
2.浓厚的文学性。
作者带着强烈的感情来表现长征中的人,既有对毛泽东、周恩来等革命领袖浓墨重彩的描绘,也有对很多无名红军战士细致入微的刻画。另外,作者还善于表现历史事件中的精彩细节,使历史人物真正“活”起来,令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3.着力发掘伟大的长征精神。
作者不仅最大可能还原长征全貌,还把长征放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进行考察,竭力提取长征这一伟大行动所蕴含和映射出的那一群人的不灭信念、坚定追求和永恒理想,从而使长征精神具有了“泛人类精神”的意味,也就使其具有了普适性。
李鸣生《飞向太空港》
李鸣生,当代著名作家。1956年生于四川。主要从事航天等高科技题材的创作,曾三获“鲁迅文学奖”。他被文学界称为“中国航天文学第一人”。
作者简介
20世纪90年代,西昌卫星发射场,中国航天人风雨同舟,众志成城,成功地用“长征三号”火箭将美国“亚洲一号”卫星送入太空,开启了中国航天迈出国门、走向世界的新征程。这是我国第一次发射国外商业卫星,它的成功,震撼了世界,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是中国在国际航天业竞争中的重大胜利。为了完成这一任务,发射场的专家和工作人员夜以继日,呕心沥血,攻克了一道又一道科技难关。他们争雄世界的志向、以身许国的豪情、不计得失的品质外交家般的风度,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主
要
内
容
1.全景式描绘。
作品以实地采访获得的第一手资料为支撑,以全景式的描绘完整再现了中国自主研发的运载火箭首次成功发射外国卫星的全过程。作品内容涉及航天方面的历史、现实和未来,中美两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不刻意于结构,却把一幅长卷的布局处理得自然流畅。
艺
术
特
色
2.宏观式格局。
作品以历史的笔法勾勒概貌,烘托背景,也以地球人的眼光和气魄俯仰天地、穿越古今,展现出人类探索宇宙、憧憬未来的博大胸襟。整部作品,从宏观角度看,按照“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间顺序展开勾勒,作品用世界航天史和中国航天史两幅画面,一起构成中国当代航天活动的背景,因而具有格局上的宏观性。
3.文学式手法。
作品以文学的手法讲述故事,塑造人物,描绘细节,表达情感,可读性强,字里行间洋溢着乐观、自豪的情绪,具有很强的文学感染性。作品刻画了像任新民,胡世祥、谢光选、江·可达、乌可力、沈荣骏等优秀的航天人形象及一群默默耕耘的航天人形象。文中对宋健落泪情节的描写,对任新民目光的描写,对胡世祥神情的刻画等,都极富个性,极富魅力,令人感动。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