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课件(共34张PPT)+教案+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20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课件(共34张PPT)+教案+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09 10:56:26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2021年秋统编版语文课件
八年级上册
人民英雄纪念碑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中心,在天安门
南约463米,正阳门北约440米的南北中轴线上,是中华人
民共和国政府为纪念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革命烈士而修建的
纪念碑。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
1.引导学生缅怀人民英雄的光辉业绩,激励学生继承和发扬先辈的光荣革命传统。
2.学习将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相结合的说明方法。
3.认识本文说明语言准确、鲜明、生动的特点。
瞻仰
镏金
上溯


庑殿


逾越
天堑
zhān
liú

chóng
màn

tiǎo
xìn

qiàn
瞻仰:恭敬地看。瞻,往上或者往前看。
上溯:从现在往上推算。溯,逆流而上。
挑衅:借端生事,企图引起冲突或战争。
逾越:跨越,超越。
天堑:天然形成的隔断交通的大沟,多指长江,形容它的险要。堑,壕沟。
文章标题下面有个副标题,标题和副标题各有什么作用?
表明作者要歌颂的对象,抒发对先烈的无限崇敬和深切
怀念之情。
副标题: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
点明文章的说明对象,提示文章的主要内容。
标题: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通读全文,说说文章可分几部分,各部分内容分别是什么?
第一部分:(1)点题开头,总领全文。说明瞻仰的心情和纪念碑的
总体特征。
第一句告诉全国人民:人民英雄纪念碑已经建成。“落成”表
明这一工程已胜利结束,内含庄重、庆贺之意。
第二句进一步点明作者对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总体印象和当时的
心情:“巍峨、雄伟、庄严”既体现作者对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总的
印象,又概括出碑的总体特征;“瞻仰……纪念碑”既提示了本文
的主要内容,也与“怀着万分崇敬的心情”扣合,体现全文感情基
调。
第二部分:(2-10)介绍纪念碑的位置、兴建经过、碑的构造、题字、碑文以及十幅浮雕。
第三部分:(11)抒写瞻仰后的感受,呼应标题和开头。
“走下台阶,离开纪念碑”引出结尾,呼应开头;“默默致敬”不仅与开头“万分崇敬”呼应,而且深沉地表达了人民英雄的革命业绩感人之深以及群众对先烈的崇敬、悼念之情。
课文思路
点题,总领正文
(1节)
介绍纪念碑
(2—10节)
抒写瞻仰感受
(11节)
渗透着:无限崇敬
深切怀念
阅读第2-5段
1.找出体现作者行踪的词。
走去
越过
踏着
走到
踏上
到了
东长安街
纪念碑台阶前
第二层平台
2.总体来看这部分是按照怎的序来写的?


远处
近处
空间顺序
天安门
人民大会堂
纪念碑


西

纪念碑台阶前
第二层平台
东长安街
政协礼堂


这部分是按照由远到近的空间顺序绍纪念碑。
3.到了第二层平台,作者又如何介绍纪念碑的结构、
题词、碑文和造型的?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1)先

(1)先

(1)先

四周
中间
台阶
碑身
正面
背面
正面
背面
四周:
双层汉白玉栏杆
中间:



正面:


背面:






空间顺序
阅读第8-10段
文章在这一部分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与空间顺序结合。
空间顺序:东——南——西——北
时间顺序:即历史顺序
1.第2—5段写了纪念碑的哪些内容?
位置——广场南部
材料——花岗石、汉白玉
兴建过程——1949年9月30日决议兴建、奠基礼,1952
年8月1日动工兴建
规模——中国自古以来最大的一座纪念碑,从地面到
碑顶高达37.94米
结构——台基、碑身
题词——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碑文:“三年以来……永垂不朽!”
造型——①两侧上部是红星、松柏、旗帜组成的装
饰花纹(先烈们的革命精神万年长存)
②小碑座四周是木段画、荷花、菊花等组
成的8个大画圈(英雄们品质高尚、纯洁,
人民永远怀念和敬仰他们)
③碑顶是民族传统的建筑形式(民族风格、
新时代精神)
2.哪个同学能给大家讲讲十幅浮雕中的历史故事?
讲述要求:
①要交代清记叙六要素和这个历史故事的意义。
②口齿清楚,语言顺畅、生动。
3.对照碑文中的时间,给十幅浮雕分类。研究课文,思考
设计者为什么要选择这8个历史事件。由此说说为什么要建
造这座纪念碑。
第一类: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东:①1839年,销毁鸦片烟,表现中国人民反帝的坚强决心;
②1851年,金田起义,动摇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③1911年,武昌起义,结束了封建帝制
第二类: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南:④1919年,五四运动,中国民主革命的转折点
⑤1925年,五卅运动,促使大革命风暴爆发
西:⑥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打响武装斗争第一枪
⑦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游击战,打击日本侵略者
第三类:解放战争时期
北:⑧1949年,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
(左右两边两块装饰浮雕:支援前线、慰问战士)
从碑文的主演内容可知,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的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特别是三年解放战争时期,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
同时描绘十幅画面容易给人重复之感,但这篇文章却没有这种感觉,因为作者在每一段介绍不同画面时方法有所不同。请再次阅读第7-10段,找一下每段中描绘每幅浮雕时的不同点。
①第7段:介绍“销毁鸦片烟”,由实到虚,先描述画面,再写画的含义;介绍“金田起义”先写太平天国的历史意义,再具体描述画面,由虚到实。
②第8段:写“武昌起义”,先介绍画面上的英雄人物,再总结辛亥革命的意义;写浮雕“五四爱国运动”,先指明它的历史意义,再介绍画面描述爱国示威游行的情景;写浮雕“五卅惨案”,先简介这一运动的经过,再提示它的意义,最后介绍画面情景。
③第9段:“八一南昌起义”浮雕,先介绍画面,再指出其意义;“抗日敌后游击战”浮雕,只是先总后分地描述了画面上的人物及其行动,以此显示人民战争的特点,至于这一画面所表现的历史意义,则没有直接评价。
④第10段:详细说明北面最大的一幅浮雕——“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简略介绍左右两幅装饰性浮雕,主次分明,突出了主体画面。这三幅浮雕,都只介绍了画面而没有直接提示其意义。
1.下列句子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扣住纪念碑的哪一个总特征来说明的

(1)它像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矗立在广场南部。
(2)这是中国自古以来最大的一座纪念碑,从地面到碑顶高达37.94米,有10层楼那么高,比纪念碑对面的天安门还高4.24米。
(3)纪念碑是用17000块坚硬的花岗石和洁白的汉白玉砌成的。它象征着先烈们的丰功伟绩,标志着全国人民对先烈的怀念。
打比方
巍峨
列数字
列数字
庄严
作比较
雄伟
2.第7-10段描绘浮雕画面时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摹状貌
使浮雕的画面生动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这篇文章的语言兼有说明文的准确、严密的特点,又有
新闻特写的生动形象,请和大家分享你最喜欢的语句,并说
明理由。
准确、严密
示例:据地质学家化验证明,这些浮雕至少能耐800-
1000年之久。
据地质学家化验证明:交代数据来源
至少:对时间进行限定
鲜明、生动
示例一:深夜,起义的新军和市民,摧毁了湖广总督府前的大炮,正向总督府里冲去。总督府的牌子,被打断在阶前;撕碎了的清朝的龙旗,被践踏在地下。
“摧毁”“冲去”“冒”“打断”“撕碎”“践踏”等一系列动词,准确生动的表现了起义者大无畏的革命气概,也揭示了清朝腐朽的本质。
示例二:一群男女青年学生,举着“废除卖国密约”
的旗帜,慷慨激昂地来到天安门前。梳着髻子、系着长
裙的女学生,在向市民们散发传单。人群高处,一个男
学生正在向围着他的群众演说。激愤的青年演说者,怒
形于色的人群,使整个浮雕充满了痛恨卖国贼、激动人
心的气氛。
恰当地运用形容性词语,如“慷慨激昂”“愤激”
“怒形于色”等,从而恰如其分地表现了画面形象充满
着的痛恨卖国贼、激动人心的气氛。
阅读刘成章的《读碑》(文章内容见文件夹),进一步领会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意义。20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缅怀人民英雄的光辉业绩,激励学生继承和发扬先辈的光荣革命传统。
2.学习文中将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相结合的方法。
3.了解本文说明语言准确、鲜明、生动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人民英雄纪念碑相关视频。
二、教学新课
一:理清行文思路
1.文章的标题和副标题各有什么作用?
明确:标题表明作者要歌颂的对象,抒发对先烈的无限崇敬和深切怀念之情。副标题点明文章的说明对象,提示文章的主要内容。
2.通读全文,说说文章可分为几部分,各部分内容分别是什么。
明确:第一部分(第1段):开篇点题,总领全文。说明瞻仰的心情和纪念碑的总体特征。
第二部分(第2—10段):介绍纪念碑的位置、兴建经过,纪念碑的构造、题字、碑文以及10幅浮雕。
第三部分(第11段):抒写瞻仰后的感受,呼应标题和开头。
小结:作者的思路:点题,总领全文——介绍纪念碑——抒写瞻仰感受。
二:理清说明顺序
1.阅读第2—5段。
(1)找出体现作者行踪的词。
明确:向天安门广场走去——越过广场——踏着石道——走到纪念碑台阶前——踏上台阶——到了第二层平台
(2)从总体来看,这部分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明确:从远处到近处的空间顺序。
(3)到了第二层平台,作者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来介绍纪念碑的结构、题词和碑文的?
明确:空间顺序。碑身四周——碑身正面(题词)——碑身背面(碑文)。
2.阅读第7—10段,说说这一部分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明确:空间顺序与时间顺序相结合。空间顺序:东——南——西——北。时间顺序:历史事件发展顺序。
三:体会文章情感
1.第2—5段写了纪念碑的哪些内容?
明确:位置——天安门广场南部
题词——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兴建过程——1949年9月30日决议兴建、举行奠基礼,1952年8月1日动工
规模——中国自古以来最大的一座纪念碑,从地面到碑顶高达37.94米
材料——花岗石、汉白玉
结构——台阶、碑身
碑文——三年以来……永垂不朽!
造型——碑身东西两侧上部,刻着红星、松柏和旗帜组成的装饰花纹;小碑座的四周,雕刻着牡丹花、荷花、菊花等组成的8个大花圈;碑顶是民族传统的建筑形式
2.讲述第7—10段所写的10幅浮雕中的历史故事。(学生发言)
讲述要求:①交代清楚故事中的记叙六要素和这个历史故事的意义;②口齿清楚,语言顺畅、生动具体。
3.对照碑文中的时间,给10幅浮雕分类。研究课文,思考设计者为什么要选择这8个历史事件。由此说说为什么要建造这座纪念碑。
明确:
(1)第一类: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①1839年,销毁鸦片,表现出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定决心
②1851年,金田起义,严重地动摇了清朝封建统治的基础
③1911年,武昌起义,结束了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
第二类: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④1919年,五四运动,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⑤1925年,五卅运动,促使全国范围的大革命风暴的爆发
⑥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革命武装斗争第一枪
⑦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游击战,打击日本侵略者
第三类:解放战争时期
⑧1949年,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
(左、右两边两块装饰性浮雕:支援前线、慰劳解放军)
(2)这8个历史事件是一百年来人民革命历程中的光辉业绩,展现了英烈们的崇高精神。
(3)建造人民英雄纪念碑,是为了纪念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及解放战争时期,为了反对国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
4.同时描绘10幅画面容易给人重复之感,但这篇文章却没有这种感觉。请再次阅读第7—10段,找出每段中描绘每幅浮雕时的不同点。
明确:①第7段:介绍“销毁鸦片烟”事件,由实到虚,先描述画面,再写画面的含义;介绍“金田起义”,先写太平天国的历史意义,再具体描述画面,由虚到实。
②第8段:写“武昌起义”,先介绍画面上的英雄人物,再总结辛亥革命的意义;写“五四爱国运动”,先指明它的历史意义,再介绍画面显示的情景;写“五卅惨案”,先简介这一运动的经过,再指明它的意义,最后介绍画面情景。
③第9段:写“八一南昌起义”浮雕,先介绍画面,再指出其意义;写“抗日敌后游击战”浮雕,只是先总后分地描述了画面上的人物及其行动,以此显示人民战争的特点,没有直接评价这一画面所表现的历史意义。
④第10段:详细说明北面最大的一幅浮雕——“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简略地介绍左右两幅装饰性浮雕,主次分明,突出了主体画面。这三幅浮雕都只介绍了画面而没有直接指明其意义。
四:分析说明方法
1.下列句子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扣住了纪念碑的哪一个总特征来说明的?
(1)它像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矗立在广场南部。
明确:打比方;巍峨。
(2)这是中国自古以来最大的一座纪念碑,从地面到碑顶高达37.94米,有10层楼那么高,比纪念碑对面的天安门还高4.24米。
明确:列数字、作比较;雄伟。
(3)纪念碑是用17000块坚硬的花岗石和洁白的汉白玉砌成的。它象征着先烈们的丰功伟绩,标志着全国人民对先烈的怀念。
明确:列数字;庄严。
2.第7—10段描绘浮雕画面时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明确:摹状貌;使浮雕的画面生动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五:品析语言
这篇文章的语言既有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又有新闻特写鲜明、生动的特点,请和大家分享你最喜欢的语句,并说明理由。(学生发言)
1.准确、严密
示例:据地质学家化验证明,这些浮雕至少能耐800年到1000年之久。
明确:“据地质学家化验证明”交代数据来源;“至少”对时间进行限定。
2.鲜明、生动
示例一:深夜,起义的新军和市民,摧毁了湖广总督府门前的大炮,正向总督府里冲去。总督府内熊熊的火焰冒向天空;总督府的牌子,被打断在阶前;撕碎了的清朝的龙旗,被践踏在地上。
明确:“摧毁”“冲去”“冒”“打断”“撕碎”“践踏”一系列动词,准确生动地表现了起义者大无畏的革命气概,也揭示了清朝腐朽的本质。
示例二:一群男女青年学生,举着“废除卖国密约”的旗帜,慷慨激昂地来到天安门前。梳着髻子、系着长裙的女学生,在向市民们散发传单。人群高处,一个男学生正在向围着他的群众演说。愤激的青年演说者,怒形于色的人群,使整个浮雕充满了痛恨卖国贼、激动人心的气氛。
明确:恰当地运用形容性词语,如“慷慨激昂”“愤激”“怒形于色”等,恰如其分地表现了画面形象充满着的痛恨卖国贼、激动人心的气氛。
三、拓展延伸
阅读刘成章的《读碑》,进一步领会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意义。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
说明顺序梳理到位,学习目标较好地达成;教学过程分板块进行,比较有条理。
不足之处
对语言的赏析还可以再多一些,让学生充分体会本文说明语言的特点。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读碑
刘成章
我说的是人民英雄纪念碑。
20余年前,我第一次看到它,印象十分深刻,它庄严、雄伟、壮观,像一个有着汉白玉肌肤的巨人,站立在天安门广场。
它正面的题词,我细细地读;它背面的碑文,我细细地读;它底座的浮雕,我一一细心地看了。题词和碑文沁入我心,浮雕又夯实了我对它的记忆。
忘不了的还有,离开的时候,见石栏杆前,一位喜盈盈的少妇,抱着一个牙牙学语的孩子,少妇抬抬下巴指点,孩子伸出嫩藕般的小手,抚摸石栏上突起的圆柱。它使我怦然心动,刹那间,昨天,今天,明天,一齐在心头涌现。我不由再次仰起头:彼苍者天,伟哉此碑!丰碑千秋!
后来,我每次去北京,天安门广场都是少不了要去的地方,去了,自然要去瞻仰纪念碑。那碑上毛泽东的题词,那碑上毛泽东起草、周恩来手书的碑文,我不敢说倒背如流,起码是牢记在心里了。随着阅历的增长,我对它的体会更深。
但是,那年去了一趟南泥湾,我竟发觉,我并没有读懂!
南泥湾有个泉,叫做九龙泉,泉上小亭如开花的浓阴,掩映着一座烈士纪念碑。那是当年王震同志率领的三五九旅,在这里开展大生产运动时立下的。多年的风雨剥蚀,那碑身已经有些残破。
它的正面,像个储得满满当当的铅字架;它的背面,也像个储得满满当当的铅字架;整个碑上,是字的堆积,字的重叠,字的密密麻麻。什么字?森林一样的烈士的名字!
我的呼吸急促起来。啊,一个旅历年就牺牲了这么多的战士!
泉水如泣如诉。
烈士的名字究竟有多少,我没有数,只是粗估了一下;然后,我将目光投向前边开阔的川道。我在想:要是把每一个名字都复活为一个血肉之躯,那么,他们足足可以把多半条川道站满!要是他们又像开誓师会那样高呼,那么,这条川道将震响着一片多么恢宏的声音!
我于是想起了人民英雄纪念碑。我以前实在没有读懂它。那碑文中的“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只从字面上读读就行了吗?它的背面还有什么呢?难道不是铭刻着的密密麻麻重重叠叠逶逶迤迤起起伏伏触目惊心比森林还要辽阔十倍百倍的烈士的名字么?名字的数目,不是几十万,不是几百万,而是几千万!他们的人数,是要比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的公民数还要多的!然而为了缔造我们的幸福生活,这么多,这么多的英雄儿女,竟都倒在血泊里了!
这一层,看起来浅显,但的确不易读出它的最基本的东西。
读书往往要读注释,才能读懂。读碑文也需要注释。南泥湾的九龙泉纪念碑,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一条极好的注释。
现在完全读懂了吗?不敢说。但起码,每看见人民英雄纪念碑,心中便升腾起一股悲壮感和使命感?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