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第二课时课件(共35张PPT)+教案+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20《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第二课时课件(共35张PPT)+教案+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2.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10 09:21:22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辽沈战役从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历时52天,东北野战军以伤亡6.9万人的代价,歼灭国军47.2万余人,东北全境宣告解放。
人民解放战争三大战役:
导入新课
淮海战役从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以伤亡11万余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军55.5万人,使长江以北的华东、中原地区基本上获得解放。
平津战役在1948年11月29日发起,历时64天,人民解放军伤亡3.9万人,国民党军队52万余人歼灭和改编,使华北地区基本获得解放。
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
1.熟读课文,划分层次,理清结构。
2.学习运用时间和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领悟说明方法的运用。(难点)
3.了解中国革命的艰苦历程和人民英雄的光辉业绩,培养奋勇向前的精神。(重点)
学习目标
第二课时
精读探究
复习
1.文章在6-10段这一部分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2.选择一个浮雕,用自己的话讲述浮雕反映的历史事件。
讲述要求:
①要交代清记叙六要素和这个历史故事的意义。
②口齿清楚,语言顺畅、生动。
精读探究
3.对照碑文中的时间,给十幅浮雕分类。研究课文,思考设计者为什么要选择这8个历史事件。由此说说为什么要建造这座纪念碑。
精读探究
第一类: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东:①1839年,销毁鸦片烟,表现中国人民反帝的坚强决心;
②1851年,金田起义,动摇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③1911年,武昌起义,结束了封建帝制
第二类: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南:④1919年,五四运动,中国民主革命的转折点
⑤1925年,五卅运动,促使大革命风暴爆发
西:⑥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打响武装斗争第一枪
⑦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游击战,打击日本侵略者
第三类:解放战争时期
北:⑧1949年,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
(左右两边两块装饰浮雕:支援前线、慰问战士)
从碑文的主要内容可知,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的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特别是三年解放战争时期,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
精读探究
4.提问:为什么写浮雕不像写碑身那样从正面(北面)写起,却从东面写起呢?
按东、南、西、北的顺序写是根据中国近代史的历史顺序展开的。正面(北面)中间是最大的一幅浮雕“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与左边一小幅:“江北人民支援渡江”,右边一小幅:“全国人民欢迎解放军”,组成了一组浮雕,刻画了碑文中“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这是中国近代百年来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斗争最激烈的、反帝反封建最彻底的史实,因而放在最突出位置,这正是纪念碑设计者的匠心所在,但在说明介绍时按历史发展顺序更合情理,因而作者从东面起,顺次介绍浮雕。?
精读探究
5.重点讲析一、二两幅浮雕。?
(1)教师示范分析第一幅浮雕:“销毁鸦片烟”。
作者用了四句话,分三层次来介绍:第一句是第一层,写明了事件(销毁鸦片烟)、背景(鸦片战争前夕)、时间(1839年6月3日)、地点(虎门)、人物(群众)──这是记叙部分。第二、三句是第二层,描述了画面,先详写销烟场面,作者抓住人物“愤怒”的神情,显现了他们对帝国主义的仇恨;
用“运”、“倾倒”等词表达销烟态度的坚决;用“一箱箱”、“倾倒”与“一股股”、“升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展示了中国人民挺身而出,还击帝国主义的威风。第三句略写了炮台和群众的战船,烘托了两军对峙的紧张局势和中国人民严阵以待、毫不动摇的销烟决心。最后一句是第三层,以简明的语言点明了这幅浮雕的主题。
精读探究
(2)指导学生分析第二幅浮雕。?
归纳:第二幅浮雕的写法与第一幅相比稍有变化,三句话从三个方面进行介绍:先交代事件──1851年的金田起义;接着阐述历史意义:“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严重地动摇了清朝封建统治的基础”;然后形象地再现画面:“大刀、梭镖、锄头、火把”是农民起义的武器”,“一群”人民的儿女“冲下来”,旌旗“迎风飘扬”显示了起义队伍人数众多势不可当。
精读探究
(3)借鉴上述方法自读课文,完成“揣摩·运用”四(并完成四、五、六幅浮雕的分析)。?
提示:作者介绍浮雕时一般是交代事件(包括时间),再现画面,揭示画面表现的意义。填好表格后学生交流。
精读探究
教师小结:作者介绍10幅浮雕的方法不同。有的直接从画面开始(如“销毁鸦片烟”、“武昌起义”、“抗日敌后游击战”);有的从革命斗争的历史意义谈起(如“金田起义”、五四爱国运动”)有的从历史历史事件的经过介绍谈起(如“五卅运动”、“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变化多姿,避免了行文的呆板。在介绍时作者正确选用了“碑身东面”、“碑身后面”、“碑身西面”、“碑身正面”等方位词,交代清观察部位,在介绍的顺序上巧妙地把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结合起来。?
精读探究
6.讲读课文第三部分(11段)。?
集体朗读最后一段。?
提问:本段共几句话,分别与上文什么地方照应??
归纳:共有三句话。在第一句中,第三次出现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字样,呼应前文2、4小节,篇末点题,“又一次瞻仰”的“又”字,不是机械重复,而是感情的深化,第二句与第三句呼应第三节所说的建碑意义:“它象征着先烈们的丰功伟绩,标志着全国人民对先烈的怀念。”是分别对“象征”和“标志”的说明和注释。以上是说内容和感情上的照应,这里还有行踪的照应:开头越过广场──踏上台阶──到了平台,这里是走下台阶,离开纪念碑。来龙去脉,交代清楚,整个活动记叙完整,从而使全篇文章线索分明,重点突出,浑然一体,充分揭示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一主题。?
精读探究
体会文中记叙的作用,并找出几个例子来。?
说明文中以说明为主,如同记叙文以记叙为主,议论文以议论为主一样,但同时也不排除其他表达方式,常常是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同时兼用其他。
精读探究
例如文中对行踪的记叙:“我从东长安街向天安门广场走去,未进入广场就望见纪念碑。”“我越过广场,踏着橘黄色花岗石石道,徐徐走到纪念碑台阶前,从近处仔细瞻仰纪念碑。”等等,直到离开纪念碑,把事情的整个经过交代得一清二楚。再如介绍10幅浮雕时,将每幅浮雕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人、时、地、事等记叙因素交代明白。总之,在说明文中运用记叙,增强了文章生动性和形象性。?
精读探究
分析归纳本文介绍纪念碑的顺序特点??
1.活动顺序:(按由远而近,直到离开的行踪写)越过(广场)──踏着(石道)──踏上(台阶)──到了(平台)──走下(台阶)──离开(纪念碑)?
2.空间顺序:(由下而上介绍纪念碑)台阶──平台──(大小碑座)──碑身──东西两侧上部──碑顶?
精读探究
3.方位顺序和时间顺序。(巧妙结合介绍10幅浮雕)?
东(2)─→?南(3)─→西?(1839年-1851年)─→(1911年-1925年─→(1927年-(2)─→北(3)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
精读探究
1.下列句子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扣住纪念碑的哪一个总特征来说明的

(1)它像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矗立在广场南部。
(2)这是中国自古以来最大的一座纪念碑,从地面到碑顶高达37.94米,有10层楼那么高,比纪念碑对面的天安门还高4.24米。
(3)纪念碑是用17000块坚硬的花岗石和洁白的汉白玉砌成的。它象征着先烈们的丰功伟绩,标志着全国人民对先烈的怀念。
打比方
巍峨
列数字
列数字
庄严
作比较
雄伟
说明方法
精读探究
2.第7-10段描绘浮雕画面时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摹状貌
使浮雕的画面生动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精读探究
这篇文章的语言兼有说明文的准确、严密的特点,又有新闻特写的生动形象,请和大家分享你最喜欢的语句,并说明理由。
品味语言
准确、严密
示例:据地质学家化验证明,这些浮雕至少能耐800-1000年之久。
据地质学家化验证明:交代数据来源
至少:对时间进行限定
品味语言
鲜明、生动
示例一:深夜,起义的新军和市民,摧毁了湖广总督府前的大炮,正向总督府里冲去。总督府的牌子,被打断在阶前;撕碎了的清朝的龙旗,被践踏在地下。
“摧毁”“冲去”“冒”“打断”“撕碎”“践踏”等一系列动词,准确生动的表现了起义者大无畏的革命气概,也揭示了清朝腐朽的本质。
品味语言
示例二:一群男女青年学生,举着“废除卖国密约”
的旗帜,慷慨激昂地来到天安门前。梳着髻子、系着长
裙的女学生,在向市民们散发传单。人群高处,一个男
学生正在向围着他的群众演说。激愤的青年演说者,怒
形于色的人群,使整个浮雕充满了痛恨卖国贼、激动人
心的气氛。
恰当地运用形容性词语,如“慷慨激昂”“愤激”
“怒形于色”等,从而恰如其分地表现了画面形象充满
着的痛恨卖国贼、激动人心的气氛。
品味语言
说明顺序:
瞻仰者本人的活动顺序
介绍纪念碑结构的顺序
介绍碑身的顺序
介绍浮雕的顺序
东南西北空间顺序
从近代到现代的时间顺序
由远到近的空间顺序
由下到上空间顺序
由正到背空间顺序
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事物说明文,以瞻仰者本人的活动顺序为主,空间顺序为辅,兼以逻辑顺序对人民英雄纪念碑具体而全面的介绍,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他们的无限崇敬和深切怀念之情。
主旨归纳
品味语言
瞻仰: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人民群众对革命先烈们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结构归纳
过程
感受:
巍峨、雄伟、庄严
栏杆
碑身
浮雕
正面
背面
东西侧
碑顶
历史事件时间顺序
东南西北空间顺序


呼应标题和开头
课堂小结
如果要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增加建国以来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牺牲的人民英雄的浮雕,你认为应该增加哪些,为什么?
拓展延伸
阅读刘成章的《读碑》(文章内容见文件夹),进一步领会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意义。
拓展延伸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读碑
刘成章
我说的是人民英雄纪念碑。
20余年前,我第一次看到它,印象十分深刻,它庄严、雄伟、壮观,像一个有着汉白玉肌肤的巨人,站立在天安门广场。
它正面的题词,我细细地读;它背面的碑文,我细细地读;它底座的浮雕,我一一细心地看了。题词和碑文沁入我心,浮雕又夯实了我对它的记忆。
忘不了的还有,离开的时候,见石栏杆前,一位喜盈盈的少妇,抱着一个牙牙学语的孩子,少妇抬抬下巴指点,孩子伸出嫩藕般的小手,抚摸石栏上突起的圆柱。它使我怦然心动,刹那间,昨天,今天,明天,一齐在心头涌现。我不由再次仰起头:彼苍者天,伟哉此碑!丰碑千秋!
后来,我每次去北京,天安门广场都是少不了要去的地方,去了,自然要去瞻仰纪念碑。那碑上毛泽东的题词,那碑上毛泽东起草、周恩来手书的碑文,我不敢说倒背如流,起码是牢记在心里了。随着阅历的增长,我对它的体会更深。
但是,那年去了一趟南泥湾,我竟发觉,我并没有读懂!
南泥湾有个泉,叫做九龙泉,泉上小亭如开花的浓阴,掩映着一座烈士纪念碑。那是当年王震同志率领的三五九旅,在这里开展大生产运动时立下的。多年的风雨剥蚀,那碑身已经有些残破。
它的正面,像个储得满满当当的铅字架;它的背面,也像个储得满满当当的铅字架;整个碑上,是字的堆积,字的重叠,字的密密麻麻。什么字?森林一样的烈士的名字!
我的呼吸急促起来。啊,一个旅历年就牺牲了这么多的战士!
泉水如泣如诉。
烈士的名字究竟有多少,我没有数,只是粗估了一下;然后,我将目光投向前边开阔的川道。我在想:要是把每一个名字都复活为一个血肉之躯,那么,他们足足可以把多半条川道站满!要是他们又像开誓师会那样高呼,那么,这条川道将震响着一片多么恢宏的声音!
我于是想起了人民英雄纪念碑。我以前实在没有读懂它。那碑文中的“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只从字面上读读就行了吗?它的背面还有什么呢?难道不是铭刻着的密密麻麻重重叠叠逶逶迤迤起起伏伏触目惊心比森林还要辽阔十倍百倍的烈士的名字么?名字的数目,不是几十万,不是几百万,而是几千万!他们的人数,是要比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的公民数还要多的!然而为了缔造我们的幸福生活,这么多,这么多的英雄儿女,竟都倒在血泊里了!
这一层,看起来浅显,但的确不易读出它的最基本的东西。
读书往往要读注释,才能读懂。读碑文也需要注释。南泥湾的九龙泉纪念碑,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一条极好的注释。
现在完全读懂了吗?不敢说。但起码,每看见人民英雄纪念碑,心中便升腾起一股悲壮感和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