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诗词五首:饮酒 课件(共19张PPT)+教案+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26 诗词五首:饮酒 课件(共19张PPT)+教案+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10 09:37:05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26
饮酒
部编版
八年级上
新知讲解
新知导入
菊花是经得起秋后风霜摧折的花卉,象征着高洁的品格。陶渊明生活在晋宋易代的乱世,不满当时的政治倾轧和官吏的腐败,他辞去官职,回到家乡柴桑隐居,在宅旁东篱边种了许多菊花,朝夕观赏。一些倾慕者给渊明加了一个雅号,尊称他为“菊仙”,也有人暗地里称他为“菊痴”。他高洁的品格,正和菊花的精神契合,后人称菊花为花中“君子”。
合作探究
新知讲解




陶渊明(约365-427)浔阳柴桑(现在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又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长于诗文辞
赋,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
炼,具有独特风格,被称为“田园诗人”。作品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记》《饮酒》《五柳先生传》等。
合作探究
新知讲解




本诗作于晋安帝义熙十三年(417年)间,是陶渊明的重要代表作。《饮酒》组诗共二十首全是醉后的作品,不是一时所写,并无内在联系,兴至挥毫,独立成篇。此为第五首。前有小序是陶渊明弃官归隐田园之后,饮酒即兴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其五)
陶渊明




新知讲解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我把草屋建在人多聚居的地方,却没有车马的喧闹。
结庐:建造房舍。结,建造、构筑。庐,简陋的房屋。
人境:喧嚣扰攘的尘世。
无车马喧:没有车马的喧闹声。指没有世俗的交往。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要问我如何能够做到这样,心里远离世俗,自然就觉得住的地方偏僻安静。
尔:如此,这样。
心远:心远远地超脱世俗。远,远远地。
偏:偏远。




新知讲解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在房子东面的篱笆下采一朵菊花,悠闲自在地看见南山。
悠然:闲适淡泊的样子。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傍晚山中的景象最美好,鸟儿结伴归巢。
山气:山间的云气。
日夕:傍晚。
佳:美好。
相与:相伴。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意,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用语言来表达。
此中:此时此地的情景中,即指隐居的生活中。
真意:指人生的真正意义。
言:名词用作动词,用言语表达。
新知讲解
合作探究
新知讲解




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物的描写,蕴含着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情感,表现了诗人远离世俗、悠然自得的心境,反映出他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和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1、怎样理解开篇四句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




诗人从居住的草庐写起,反思归田后自己的生活状况。他并没有隐居山林岩穴,也没有寄身庙宇,而是身处喧嚣的“人境”,诗人却说“而无车马喧”,这是为什么呢?第三、四句的自问自答揭开了谜底。“心远地自偏”一
句,以极为精炼的语言进行了回答:因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居所也显得偏僻安静。
合作探究
2、赏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名句)。
情景交融在东篱下随手摘几朵菊花,悠然闲适间抬头看见了美丽的南山,表达热爱大自然抒发物我两忘,怡然自乐心情,高洁的情怀。(“东篱”则象征了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的品格。而“南山”在现实里和陶渊明的精神上都显然是世俗尘网的对立物。)
合作探究
“悠然”二字用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表现诗人远离世俗后自得、闲适、恬淡。“见”字也用得极妙,“见”是无意中的偶见,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形成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如果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
山,才有意去望,成了“有我之境”,就失去了天真意趣。


合作探究
3、赏析“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这也是诗人无意中看见的景色,在南山那美好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正像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在,诗人在这里悟出了自然界和人生的真谛。
合作探究
4、怎样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真意”内涵?
总结全诗点明主旨,”真意”
暗指辞官归隐从大自然的美景中领悟到了人生的意趣、人生真谛,那就是人生不应该汲汲于名利!摆脱礼教的束缚和世俗的虚伪,回到质朴状态,恢复人的自然率性当然,这个“真意”的内涵很大,作者没有全部说出来,也无须说出来,给读者无穷的想象余地,令人回味无穷。
合作探究
5、本诗是陶渊明的言志之作,通过它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诗人形象:超然物外、
悠然自得、
心志高洁、
闲适豁达。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情景相融,物我合一
本诗写景不事雕琢,神韵独具。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描写自己采菊东篱时无意中偶见到南山,南山静穆超然的胜景与自己悠然自得的心情相交融,表现了一种超凡脱俗的天真自然的意趣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悠然”不仅属于人,也同样属于山。人闲逸自在,山静穆高远。在那一刻,似乎有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一起奏出,化为一首轻盈的乐曲。




饮酒(其五)
而无车马喧
情景相融
物我合一
心远地自偏
采菊见南山
山夕鸟飞还
生活宁静
内心恬淡
热爱自然
生命真谛
新知导入
课堂练习
发挥丰富想象,改编诗歌为短文,加深对诗歌印象。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过程与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掌握诗歌的朗读节奏。
4.搜集与作者、作品有关的资料,了解背景,提高文化素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分析名句体会其中蕴含超脱世俗悠然自得的情趣。
【教学重点】
理解名言佳句的含义,品味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教学难点】
分析名句,体会其中蕴含的超脱世俗悠然自得情理。
【课时计划】
1课时
一、新课导入,激发兴趣
菊花是经得起秋后风霜摧折的花卉,象征着高洁的品格。陶渊明生活在晋宋易代的乱世,不满当时的政治倾轧和官吏的腐败,他辞去官职,回到家乡柴桑隐居,在宅旁东篱边种了许多菊花,朝夕观赏。一些倾慕者给渊明加了一个雅号,尊称他为“菊仙”,也有人暗地里称他为“菊痴”。他高洁的品格,正和菊花的精神契合,后人称菊花为花中“君子”。
二、诵读诗歌,注意节奏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xuān)。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三、译读诗歌,初步感知
1、作者简介:陶渊明(约365-427)浔阳柴桑(现在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又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长于诗文辞赋,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被称为“田园诗人”。作品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记》《饮酒》《五柳先生传》等。
2、背景简介:本诗作于晋安帝义熙十三年(417年)间,是陶渊明的重要代表作。《饮酒》组诗共二十首全是醉后的作品,不是一时所写,并无内在联系,兴至挥毫,独立成篇。此为第五首。前有小序是陶渊明弃官归隐田园之后,饮酒即兴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
3、结合注释,通译诗义
【点拨】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4、概括内容,归纳主旨。
【点拨】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物的描写,蕴含着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情感,表现了诗人远离世俗、悠然自得的心境,反映出他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和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
四、品读诗歌,赏析感悟。
1、怎样理解开篇四句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
【点拨】诗人从居住的草庐写起,反思归田后自己的生活状况。他并没有隐居山林岩穴,也没有寄身庙宇,而是身处喧嚣的“人境”,诗人却说“而无车马喧”,这是为什么呢?第三、四句的自问自答揭开了谜底。“心远地自偏”一句,以极为精炼的语言进行了回答:因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居所也显得偏僻安静。
2、赏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名句)。
【点拨】情景交融在东篱下随手摘几朵菊花,悠然闲适间抬头看见了美丽的南山,表达热爱大自然抒发物我两忘,怡然自乐心情,高洁的情怀。(“东篱”则象征了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的品格。而“南山”在现实里和陶渊明的精神上都显然是世俗尘网的对立物。)
“悠然”二字用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表现诗人远离世俗后自得、闲适、恬淡。“见”字也用得极妙,“见”是无意中的偶见,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形成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如果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成了“有我之境”,就失去了天真意趣。
3、赏析“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点拨】这也是诗人无意中看见的景色,在南山那美好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正像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在,诗人在这里悟出了自然界和人生的真谛。
4、怎样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真意”内涵?
【点拨】总结全诗点明主旨,”真意”
暗指辞官归隐从大自然的美景中领悟到了人生的意趣、人生真谛,那就是人生不应该汲汲于名利!摆脱礼教的束缚和世俗的虚伪,回到质朴状态,恢复人的自然率性当然,这个“真意”的内涵很大,作者没有全部说出来,也无须说出来,给读者无穷的想象余地,令人回味无穷。
5、本诗是陶渊明的言志之作,通过它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点拨】诗人形象:超然物外、
悠然自得、
心志高洁、
闲适豁达。
五、研读诗歌,归纳特色
情景相融,物我合一
【点拨】本诗写景不事雕琢,神韵独具。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描写自己采菊东篱时无意中偶见到南山,南山静穆超然的胜景与自己悠然自得的心情相交融,表现了一种超凡脱俗的天真自然的意趣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悠然”不仅属于人,也同样属于山。人闲逸自在,山静穆高远。在那一刻,似乎有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一起奏出,化为一首轻盈的乐曲。
六、创写诗歌,巩固提升
发挥丰富想象,改编诗歌为短文,加深对诗歌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