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第三册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测试卷(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第三册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测试卷(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8-10 17:45: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理学家王守仁提出“致良知”说。这里的“良知”是指(  )
A.
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
B.
圣人独有的是非道德标准
C.
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
D.
存在于外部世界的规律
2.“他是封建社会理论大厦的建筑师,广采博纳,实现了对先秦诸子的综合,构建了一套新的儒学体系,为封建杜会初期的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材料评价的是(  )
A.
A
B.
B
C.
C
D.
D
3.中国古代一位思想家主张:穿衣吃饭就是“人伦物理”,人不能脱离基本的物质生活去空谈仁义道德。他是(  )
A.
李贽
B.
朱熹
C.
陆九渊
D.
王阳明
4.《中国社会史》一书认为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一种“积极而又务实的思潮”,“这一思潮基本上紧扣帝国建立前两百年整个政治生活所关心的两大实际问题:一是‘富国’(为君主提供富强的物质手段),二是‘强兵’(以兵力确保君主广泛的霸权或主权)”。掀起“这一思潮”的学派是(
)
A.
道家
B.
儒家
C.
墨家
D.
法家
5.导致明清时期产生带有民主色彩思想的原因,除封建制度日趋没落之外,还在于(  )
A.
抗清斗争高涨    
B.
社会相对安定
C.
西方思想的影响
D.
商品经济的发展
6.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
“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是(  )
①建立地主阶级统治的需要 
②适应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 
③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 
④适应兼并战争的需要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7.两汉时期流行一句谚语:“遗子黄金满籯(竹笼),不如一经。”这句谚语反映了当时(

A.
科举取士深入人心
B.
儒家思想备受重视
C.
商品经济发展迅猛
D.
重农抑商思想严重
8.“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材料中“让他三尺又何妨”主要体现了(  )
A.
孔子的“仁爱”思想
B.
老子的“无为”思想
C.
韩非的“法治”思想
D.
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
9.孔子看到鲁国季氏用了天子的乐舞,便愤然谴责道:“是可忍,孰不可忍!”这则材料反映出孔子的思想之一是(

A.
仁者爱人
B.
忠恕之道
C.
克己复礼
D.
中庸之道
10.韩非子指出:“明君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这里,他强调的是(  )
A.
君主制定法律
B.
法律受制于君权
C.
法律的权威性
D.
君臣均受法律制约
11.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  )
A.
“心外无物”
B.
“天地为万物之本”
C.
“夫形于天地之间者,物也”
D.
“舍天地则无以为道”
12.山西恒山悬空寺是国内现存的唯一一座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它修建在悬崖峭壁间,迄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儒、道、佛三教合一的趋势最早出现于(

A.
西汉
B.
东汉
C.
魏晋南北朝
D.
隋朝
13.学者高全喜认为:“在中华文明的演进中,儒家并不是被生硬地镶嵌在里头的,而是活出来的。”儒家的“活”在明末清初的主要表现是(  )
A.
继承宋明义理观
B.
借鉴西方启蒙思想
C.
创建新的封建论
D.
以个性解放为核心
14.孔子说过,我们不可能和鸟兽同居共处,除了和人打交道外,还能和什么打交道呢?如果天下太平,我又何必去改变它呢?这说明孔子(  )
①主张“爱人” ②持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 ③主张变法革新 ④有强烈的使命感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15.董仲舒说:“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故曰: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他的这一思想主张(

A.
糅合了法家的法治思想
B.
强调维护等级秩序的重要
C.
宣扬天理为万物的本原
D.
意在约束君主的政治行为
16.先秦某思想家认为,“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  )
A.
君主无为而治
B.
强化血缘等级
C.
推行礼乐仁政
D.
实行严刑峻法
17.《汉书·地理志下》中记载:“汉兴以来,鲁、东海多至卿相。”自昭宣时期到西汉末年,历代丞相中,齐、鲁、东海人多达11人,12人次,人数占52.38%。这说明(

A.
加强君权而分散相权
B.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C.
贤臣政治取代功臣政治
D.
儒学对政治生活影响深刻
18.下列属于荀子主张的是(
)
A.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B.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C.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D.
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
19.朱熹的父亲朱松曾请人算命,卜者说:“富也只如此,贵也只如此,生个小孩儿,便是孔夫子。”这个传说有可能是后人附会的,但有人说把朱熹比喻成“孔夫子”是有一定道理的,这是因为(

A.
朱熹是教育家,也被奉为“圣人”
B.
朱熹的为人处世、思想品德类似于孔子
C.
朱熹继承并发展了儒家学说
D.
由于朱熹的努力,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
20.史学家张岱年称:“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文中的“良知”是指(
)
A.
内心世界
B.
自然规律
C.
社会规律
D.
天的意志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材料二 孟子曾对梁惠王说:“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材料三 有乱君,无乱国。有治人,无治法……故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无君子,则法虽具,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君者,治之原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
——《荀子·君道》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孔子的主要政治主张。
(2)结合材料一、二,归纳孟子的主要政治主张。
(3)结合材料三,归纳荀子的政治主张,指出荀子与孔子、孟子思想的异同。
22.道德观是理学的一个重要内容,随着时代的不同,学者对道德观的看法则有了新的认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注:不会去享受);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论语·里仁》
天之生人也,使人生义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体莫贵于心,故养莫重于义。教,政之本也;狱,政之末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二
呜呼!五代之乱极矣……干戈起于骨肉,异类合为父子。开平、显德五十年间,天下五代而实八姓,其三出于丐养。盖其大者取天下,其次立功名、位将相,岂非因时之隙,以利合而相资者邪!
——欧阳修《新五代史》
材料三
大凡自正心诚意以及乎天下,则其本领便大。……太极只是天地万物之理。未有
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理者有条理仁义礼智皆有之。……仁义礼智,性之大目,皆是形而上者,岂可分也!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四
愚所谓圣人之道者如之何?曰“博学于文”,曰“行己有耻”。自一身以至于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自子臣弟友以至于出入往来、辞受取与之间,皆有耻之事也。
——顾炎武《日知录》
道无定体,学贵适用,奈何今之人执一以为道,使学道与事功判为两途。事功而不出于道,则机智用事而流于伪;道不能达之事功,论其学则有,适于用则无,讲一身之行为则似是,救国家之急难则非也,岂真儒哉!
——《黄宗羲全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孔子、董仲舒思想的共同点。指出董仲舒重教化的目的。
(2)根据材料二,指出五代时期社会存在什么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材料三中朱熹提出什么观点?
(3)材料四明清进步思想家对理学道德观是如何继承和发展的?
2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提倡“仁”“礼”“孝”等个人的品质,因为他相信拥有这些品质的人才能在社会上具有影响力……孔子认为,只有在道德高尚的人的英明领导下,中国才有恢复政治和社会秩序的希望。
材料二 宋朝新儒学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哲学家朱熹(1130~1200年)……其最具影响力的作品是《朱子家训》,其中对婚礼、葬礼、敬奉祖先以及其他一些家庭礼仪都做了详尽规定。作为一个优秀的儒家学者,朱熹认为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个人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更大的社会里应当发挥其正当的作用。——以上材料均据[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的思想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据此说明儒家和法家对于建立“政治和社会秩序”的构想有何明显不同。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熹认为人要发挥“正当的作用”,必须遵循什么原则。据材料分析统治者将朱熹学说作为官方哲学的根本原因。
2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孔子想回到西周,维护奴隶制,政治上是保守主义者,有他落后的一面,但他是伟大的史学家、教育家和人道主义的倡导者,他在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整理和传播上有卓越的贡献。
——据《论孔子思想》
材料二 孔子在历史文化领域有杰出成就,他的“爱人”“仁民”观念以及他的教育思想,表现出新兴地主阶级的进步性,他想回到西周,只是因为不敢公开反对当时还比较强大的奴隶制,表现出他怯懦的一面。
——据《略论孔子思想的阶级性》
请完成:
(1)两则材料都涉及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孔子在教育方面有何贡献?[
(2)材料一、材料二评价孔子时,采用的相同方法是什么?结论有何不同?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应当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统一思想,归本儒家,便是要使全国人有一致的信仰,让大家在相同的目标下,致力于共同的利益,所以统一思想是有其必要的……因此我们平心而论,董仲舒统一思想,尊崇儒术的呼吁,其功当多于过。
——李威熊《董仲舒与西汉学术》
材料三
秦以后的中国文化曾遭受三次厄运,一次是秦始皇的焚书,一次是汉武帝的罢黜百家,再一次是明初的科举制度。在这三次中,要算董仲舒所发动的这一次对封建政权的长期巩固所起的作用最大,对文化的危害也最为长远。
——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董仲舒提出了怎样的主张?目的何在?汉武帝时期其他各家学说就真的“皆绝其道”了吗?试举例加以说明。
(2)根据材料二、三,两位学者对董仲舒的评价有何不同?原因何在?
(3)你认为对历史人物活动的评价应遵循怎样的原则?
答案解析
1.【答案】A
【解析】王阳明认为“良知”就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是人所固有的善性。
2.【答案】B
【解析】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糅合道家、法家、阴阳五行的思想,构建了一套新的儒学体系,故B正确;孟子没有实现对先秦诸子的综合,故A错误。韩愈也没有实现对先秦诸子的综合,并构建了一套新的儒学体系,故C错误;朱熹处于南宋,不属于封建社会初期,故D错误。
3.【答案】A
【解析】李贽针对正统理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命题,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认为“理”就在百姓日常生活之中,对正统思想发出了大胆挑战,故A项正确。其他三项不合题意。
4.【答案】D
【解析】道家主张无为而治,与题干中关心实际问题,积极有为的思想不一致,故A项错误;儒家思想以“仁”为核心,主张礼教德治,反对“霸道”,故B项错误;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反对战争,不会宣扬“强兵”,故C项错误;该思潮为君主统治提供经济和军事支持,符合法家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的理念,故D项正确。
5.【答案】D
【解析】 明清时期产生的带有民主色彩的思想是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
6.【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战国时期,出现大一统思想源于该时期社会经济、政治等各方面变化的需求。结合战国后期的历史背景可知,思想大一统适应了政治大一统、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需要,①②③④说法均正确。答案为D。
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主流思想。两汉时期儒学成为主流思想,地位上升,形成引文中所述的谚语,体现出黄金不如儒家经典的观念,体现了儒家思想受到重视。科举制出现在隋朝,C、D项与题干无关。
8.【答案】A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在人际交往中,对人要宽容,要宽以待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与孔子的“仁爱”思想相一致,故选A。
9.【答案】C
【解析】季氏属于鲁国的大夫,却僭用了周天子专用的乐舞,孔子批判这一现象反映出孔子极力维护西周奴隶社会的等级秩序,即维护周礼,因此C项正确。A、B、D三项虽然都属于孔子思想,但与题干无直接关系。
10.【答案】C
【解析】材料意思是:明君统治天下,群臣(犯法)不能逃脱法律的制裁,也不能(因受宠)受到超越法律的恩惠,强调的是法律的权威性、严肃性。
11.【答案】A
【解析】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属于唯物主义思想,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心外无物”,属于唯心主义,故A正确。
12.【答案】C
【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佛教、道教相互影响,出现了“三教合一”的趋势。
13.【答案】D
【解析】本题的疑难之处是不能正确理解儒学在明末清初的新发展。“活”主要是指儒学随着时代演进而不断出现新变化。明清之际,随着封建君主专制的日益腐朽以及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出现了一股具有批判色彩的思潮,它注重现实,主张打破正统思想对个性的束缚。因此A不正确,D正确。当时西方启蒙思想尚未传入,B不正确;C不符合史实。
14.【答案】D
【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孔子认为,人和鸟兽不同,主张处理好人和人的关系,如果天下太平,我们就没有必要去改变。由此可见,孔子持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有强烈的使命感,故②④正确。“爱人”的思想在材料中没有提到;变法革新是法家的思想,故①③不符合材料信息。故选D项。
15.【答案】D
【解析】题干反映的是董仲舒天人感应的思想,天人感应糅合了阴阳家的思想,故A项错误;B项在题干信息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程朱理学宣扬天理为万物的本原,与董仲舒无关,故C项错误;题干中董仲舒认为自然灾害和统治者的错误有因果联系,天子违背了天意,不行仁义,天就出现灾异,进行谴责,以“天人感应”说来限制君权,故D项正确。
16.【答案】D
【解析】题干材料的意思是:君主对待民众,危难时就要他们拼死作战,安定时就要他们尽力耕作。与法家的严刑峻法思想吻合,故选D。A、B、C三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
17.【答案】D
【解析】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齐鲁为儒学发源地,汉代丞相多出于齐鲁,由此可见儒学对政治生活影响深刻。故D为最佳选项。A、C与材料信息无关,B项在秦朝时就已实现转变,材料信息也无法体现,故排除A、B、C。
18.【答案】B
【解析】“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体现了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故A项错误;“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体现了荀子的性恶论,故B项正确;“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体现了孟子的性善论,故C项错误;“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体现了韩非子以法治国的思想,故D项错误。
19.【答案】C
【解析】朱熹等把孔子创立的儒学发展到理学高度,是对孔子学说的继承和发展,故选C项。
20.【答案】A
【解析】王阳明思想的核心是“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人天生具有良知,因此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这就强调了自我的主动作用,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21.【答案】 (1)“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之一;孔子主张以德治民;遵循周礼。
(2)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给农民一定土地,不夺农时,宽刑薄税。
(3)荀子主张以德治民,以法治国;法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依据,礼法并用才能维护国家的统治,礼义教化和刑罚惩处二者缺一不可。荀子继承了孔子与孟子的“仁政”思想,对“礼”的内容作了新的发展,即在“礼”的基础上又赋予了“法”的内容。
【解析】本题选取孔子、孟子、荀子三位思想家的相关材料,要求归纳、概括他们各自的政治主张,在作答时应注意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在回答荀子与孔子、孟子思想的异同时,应指出荀子对孔子、孟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22.【答案】(1)共同点:认为好义与欲利是人的天性;主张重义轻利;重道德教化。
目的:提高民众思想素养,用思想统一维护政治的统一与稳定。
(2)问题:社会动荡;道德沦丧(伦理崩坏)。
观点:重建道德秩序;天理是万物的本原;天理就是三纲五常,是人性的最高境界。
(3)继承:重视自身道德修养(用廉耻约束自己行为);道德修养应与家国天下相联系。
发展:把学术研究、道德修养与解决社会问题的实际效果统一起来。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战后“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天之生人也,使人生义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的信息归纳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维护思想统治角度回答。
(2)第一小问问题,据材料一“呜呼!五代之乱极矣……干戈起于骨肉,异类合为父子”得出社会动荡、道德沦丧;第二小问观点,据材料二“太极只是天地万物之理。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理者有条理,仁义礼智皆有之。……仁义礼智,性之大目,皆是形而上者,岂可分也!”结合时代背景得出重建道德秩序;天理是万物的本原;天理就是三纲五常,是人性的最高境界。
(3)第一小问继承,据材料三“曰‘博学于文’,曰‘行己有耻’。自一身以至于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得出用廉耻约束自己行为,道德修养应与家国天下相联系;第二小问发展,据材料三“曰‘博学于文’,曰‘行己有耻’。自一身以至于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自子臣弟友以至于出入往来、辞受取与之间,皆有耻之事也”和“事功而不出于道,则机智用事而流于伪;道不能达之事功,论其学则有,适于用则无,讲一身之行为则似是,救国家之急难则非也,岂真儒哉”得出把学术研究、道德修养与解决社会问题的实际效果统一起来。
23.【答案】 (1)特征: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礼崩乐坏)
不同:儒家希望通过道德重建来恢复秩序;法家希望通过改革,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2)原则:存天理,灭人欲。
原因:朱熹主张约束人的正当欲求,要求人性符合“理”的要求,有利于统治阶级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
【解析】
24.【答案】(1)私人办学;教育普及于平民;推出了合理的教学方法。
(2)方法:阶级分析、一分为二。不同:材料一中的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政治上是落后的;材料二中的孔子代表地主阶级,政治上是进步的。
(3)避免简单贴标签,应历史地看问题。
【解析】回答第(1)问,需要结合教材列举孔子的相关教育贡献,包括教育措施、教育方法等。材料一、材料二都采用了历史唯物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和辩证分析方法。但材料一、材料二对孔子代表的阶级利益、政治倾向的认定明显相反。第(3)问实质上考查价值取向和对历史研究的基本看法,回答这类问题,一定要有历史学科的特点,避免泛泛而谈。
25.【答案】(1)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通过思想上的统一来维护政治上的统一(文化的“统一”和政治的“统一”是一致的,而文化的“统一”又可成为政治“统一”的根基)。没有,如法家的重农抑商、以严刑峻法来统治人民的主张也被汉武帝融入其统治思想。
(2)材料二肯定了独尊儒术对维护国家统一的作用;材料三在肯定其对巩固封建政权所起的作用的同时,主要强调了它对文化发展的危害。评价的视角、关注问题的重点不同。
(3)把历史人物放到当时的社会背景之下去考虑。
【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作答;第二小问考查新儒学出现的历史背景,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第三小问考查新儒学的特点,即“外儒内法,附会阴阳,济之以道”,联系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考查对董仲舒的评价,概括材料二、三即可得出答案。第(3)问考查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方法,结合第(2)问和所学知识回答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