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第1章第2节第2课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时教学设计(新人教版选修5)

文档属性

名称 地理:第1章第2节第2课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时教学设计(新人教版选修5)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2-05-31 18:36: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课时
二、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一)地震
说明:绝大部分地震都是构造地震
1、构造地震的形成原因:
2、构造地震示意
图1、13构造地震示意,了解以下基本概念:震源、震源深度、震中、震中距、等震线、地震波(纵波:速度快,图中为辐射线,人们会左右摇晃;横波:速度慢,图中为以震源为中心的同心圆,人们会上下颠簸)。
3、震级与烈度
(1)震级:表示地震的大小
(2)烈度:表示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
思考为什么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却有多个烈度
一般来说:震级越大,烈度越大。除此之外,烈度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结构和地面建筑等有密切关系。
4、类型分类:⑴按震级划分
类型 震级标准 与人类的关系
微震 震级小于3级的地震 人们难以感觉出来
弱震 震级在3—4.5级的地震 有感地震
中强震 震级在4.5—6级的地震
强震 震级等于或大于6级的地震 破坏性地震
⑵按震源深度划分(右表)
按深度划分 震源深度
浅源地震 小于60千米
中源地震 60—300千米
深源地震 大于300千米
⑶按成因分:构造地震(多且大,占90%以上)、火山地震(占7%)、塌陷地震(少且小)。
⑷按震中距分:
类型 远震 近震 地方震
震中距 大于1000千米 100—1000千米 100千米内
5、造成的影响
阅读通过阅读,了解我国地震烈度的划分,了解地震造成的影响。
6、地震灾害的特点:突发性强、破坏性大、社会影响深远、降御难度大。
7、地震带:地震多分布于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不稳定,呈带状分布。
⑴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
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和非洲板块交界处。全长2万多千米,集中了世界15%的地震,主要是浅源地震和中源地震。
⑵环太平洋地震带:
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交界处及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集中了世界上80%的地震,包括大量的浅源地震、90%的中源地震、几乎所有的深源地震和全球大部分的特大地震。
地震、火山活动在空间分布上基本一致,因为二者都是地壳活动的产物,都是循着现在地壳运动活跃的地带云集,呈带状分布。
(二)滑坡和泥石流
1、滑坡:
(1)概念、成因:
⑵发生条件: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较差。
⑶多发区:山地丘陵区和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
⑷影响强度的因素:滑坡体位置(高)、体积(大),强度(高)。
⑸危害:破坏或掩埋坡上坡下的农田,建筑物和道路,造成人员伤亡。
[学习方法] 滑坡灾害多发区的原因分析:
自然原因:⑴地形条件:地势起伏大的山地丘陵;⑵物质条件:物质破碎,多断裂;⑶植被条件:差。
人为原因:⑴增加了地势的起伏;⑵堆放大量碎屑物质;⑶破坏植被。
2、泥石流
⑴概念: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⑵特征——突发性特征:表现为一是突然爆发的液体沿着陡峻的山沟前推后拥、奔腾而下;二是在很短时间内将大量泥沙石块冲出沟外,漫流堆积。
⑶发生条件:
①地形陡峻;②有丰富的松散物质;③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
⑷危害: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
[学习方法] 如何判断泥石流多发的地区
⑴地形——陡峻的山地,沟深坡陡;⑵物质——松散:一是风化、侵蚀作用,二是地震造成的破碎,三是人类排放的废渣;⑶大量水流——短时间内;⑷植被——差。
[背景知识] 诱发泥石流的人类活动
①修建铁路、公路、水渠以及不合理的开挖;②弃土、弃渣的堆放;③乱砍滥伐,山坡失去植被保护,加重水土流失。
[思考P13]
1、震级是反映地震本身能量的大小,一次地震释放的能量是一定的,所以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能;而烈度是反映地面实际受影响的程度,它与震级大小、地质构造、震源深度、震中距、建筑物等有关,所以一次地震 有多个烈度。
2、通过列举实例,说明人类活动的加剧,日渐成为地质灾害的重要诱因。人类活动包括采矿、工程开挖、蓄水排水、堆填加载、乱砍滥伐等,这些活动破坏了斜坡的稳定条件,或者增加了灾害发生的物质条件,增加了灾害发生的可能和强度。
3、滑坡和泥石流的发生主要取决于:地质地貌背景(包括地形地貌、新构造运动的强度和方式、岩土体的工程地质类型、地质构造的复杂程度等);水文气象条件(包括降水量、降水强度和流速);植被发育程度;人类活动强度。因此,断裂构造发育、新构造运动活跃、地震剧烈、岩层风化破碎、山体失稳、不良地质现象密集、正负地形高差悬殊、山高谷深、坡陡流急、气候干湿季分明、降雨集中并多局地暴雨、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的山区,现代冰川(尤其是海洋性冰川)盘踞的高山地区,人类不合理活动频繁的山区,都容易发生滑坡和泥石流灾害。
阅读P13
[归纳比较]滑坡与泥石流的区分方法
相同点 不同点
①主要发生在山地地区;②主要由重力作用形成,在一定坡度上,物质向下运动;③人类活动可诱使其发生;④破坏力极强。 ①运动物质的体积大小不同,泥石流是松散物,体积小。②泥石流的形成必须有水的参与
3、其他主要地质灾害
⑴地面塌陷:由于自然或人为活动地表岩体或土体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而造成破坏房屋、铁路、公路、堤坝等工程设施。动力因素主要有地震、降雨以及地下开挖采空、大量抽水等。
⑵地裂缝:地表岩体开裂,成裂缝,大部分是由于地震、火山喷发、构造蠕变活动引起,也有由于崩塌、滑坡、地面沉降、岩土膨缩、黄土湿陷以及水的渗蚀、冻融等原因。主要危害房屋与工程安全。
三、洪涝、风暴潮等水文灾害
(一)洪涝
1、两种类型:洪水(暴雨洪水、山洪、融雪洪水、冰凌洪水);涝渍(雨涝、内渍)
2、成因和多发地区
类型 形成原因 多发地区
洪水 特大地表径流不能被江河、湖库容纳,水位上涨而泛滥的现象,一般发生在以降水为主要补给的河流汛期。 江河的两岸,尤其是中下游地区是洪水的直接威胁区。
涝渍 洼地积水不能及时排除的现象 多发生在蒸发弱、排水不畅的低湿洼地。
两者联系 洪水和涝渍往往接连发生,在低洼地区很难截然分开。从气候因素看,洪涝集中在中低纬度地区,主要是亚热带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背景知识]分析涝渍灾害的形成条件
一是水的来源;二是水的排出;三是水的下渗;四是水的蒸发。如三江平原内涝严重原因分析:一是河流众多,且常有凌汛发生;二是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三是有多年冻土,地表水难以下渗;四是地势低洼排水不畅。
3、危害
图1、20洪涝景观
探究活动:通过图1、20说明洪涝灾害有哪些危害?
点拨:直接危害有冲毁房屋、道路和桥梁,淹没农田、村镇和工厂,造成工农业的财产损失,以及人畜的伤亡,有时会引起瘟疫和传染病的爆发。间接危害有水、电力、交通、能源等供应中断,城乡商业活动停止,生活秩序紊乱等。
阅读P14,了解以下知识:
①由于海气的相互作用,当海洋出现异常现象时会诱发严重的气候异常,进而引发洪涝。
②对全球气候影响最大的海洋异常现象是厄尔尼诺和拉尼娜。
③厄尔尼诺发生在东太干洋、南美厄瓜多尔和秘鲁沿海海域。是海水温度异常升高的现象。
④“拉尼娜”指赤道附近的东太平洋水温异常下降的现象。
(二)风暴潮
1、概念:
2、两种风暴潮的发生季节、地区和特点
成因类型 发生季节 发生地区 特点
台风引起的风暴潮 多在夏秋季节台风鼎盛时期 凡受台风影响的沿岸地区均可能发生 来势猛、速度快、强度大、破坏力强
温带风暴潮 春秋季节 中纬度沿海地区,以欧洲北海沿岸、美国东海岸以及我国的北方海区沿岸为多。 增水过程相对平缓
思考P14,点拨: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季风区降水年内分配不均(集中在夏季),降水年际变化大,容易引起洪涝灾害。河流中下游地区,通常汇聚了多条支流,水量较大,而且在地势低平处流速缓慢,因此多曲流、易淤塞,容易发生洪涝灾害。
阅读P15,读图1.22——1.24,:了解以下知识:
①自然灾害具有链发性特征。②三种常见的灾害链。
了解了自然灾害的链发特点,在一种灾害发生时就能有效防御链发的其他灾害,从而降低灾害带来的损失。?
课下探究:通过网络或书籍查阅其他水文灾害如海冰、海啸等的成因、危害。
(三)、其他水文(海洋)灾害
1、海啸——海底地震、火山喷发和海底滑坡、塌陷等活动激发的波长达数百米的海洋巨浪,吞没城镇、村庄、耕地,造成生命财产损失。
2、海冰——天气寒冷,包括陆入海之冰。对船只、航运、渔业、养殖业等危害。我国主要发生于渤海、黄海北部和辽东半岛沿岸及山东半岛部分海湾。
[归纳比较]风暴潮与海啸
都是海岸水面异常升高的现象,造成摧毁堤防,涌入陆地,吞没城镇、村庄、耕地。但风暴潮的诱因是强烈大风,而海啸则是海底地震、火山喷发和海底滑坡、塌陷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