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高一人教必修一5.2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

文档属性

名称 地理高一人教必修一5.2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2-05-31 18:59: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复习
原因
组成地理环境的各地理要素间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功能
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
表现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必然引起其他地理要素相应的统一性的变化,进而导致整个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
某一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必然引起其他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进而导致大范围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
牵一发而动全身
局部变化引起整体变化
——自然界里找不到完全相同
的两片叶子
自然地理环境中不可能存在两个完全相同的区域
差异性
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不同
水热组合不同
气候类型不同
形成与之统一的植被、土壤类型
自然带
原 因
阅读课本P98-99关于陆地自然带的文字说明
自然地理环境演化的统一性
自然景观
自然景观在某个确定方向上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在另一确定的方向上表现出差异性,从而呈现带状分布特征,即称为自然带。
热量和水分等自然地理要素在陆地表面呈现某种规律性的变化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热量在空间上的规律性变化
水分在空间上的规律性变化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自然带
归纳表
地图册P38
小测
理想大陆
理想大陆的假设前提
陆地表面是均匀的,没有地形起伏
探究陆地自然带水平方向上的分异规律
影响自然带的主导因素--气候
热量
水分
赤道向两极
沿海向内陆
热量
水分
水分
地理环境水平分异规律
赤道向两极
东西延伸
南北更替
沿海向内陆
南北延伸
东西更替
高低纬度表现明显
中纬度表现明显
A
B
C

西


F
E
D

西


热带沙漠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冰 原 气 候
苔 原 气 候
亚寒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大陆
性气候
地中海
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季雨林带
温带针阔混交林带与落叶阔叶林带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热带雨林带
热带荒漠带
冰 原 带
苔 原 带
亚寒带针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热带草原带
温带荒漠带
66°34N
23°26N

大陆西岸 中部 大陆 东岸 大陆西岸 中部 大陆 东岸
中纬度地区
低纬度地区
高纬度地区
大陆的水分主要来自海洋。一般说来,气流由海洋吹向大陆的地区,距海越近大陆上获得的水分越多,反之越少。这样,在辽阔的大陆上,随着距海远近的不同,在同一个温度带内降水量却出现由沿海向大陆内部逐渐减少的趋势。在干湿程度上则出现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的演变,地表水、土壤和植物等也相应地出现更替。这种分布趋势大致与经度变化方向(东西方向)相平行,主要由于水分状况由沿海向内陆递减导致自然景观分布呈现南北延伸、东西更替现象,称为经度地带性规律。
夏季风
印 度 洋



北 冰 洋
塔克拉玛干大沙漠
阿拉善戈壁
锡林郭勒草原
呼伦贝尔草原
荒漠
荒漠草原
草原
降水量 <200mm 200—400mm 400—600mm
思考:是否所有大陆都是距海越近降水越多?
大 陆
60°N
30°N


东南信风
离岸风
23°26′S
西风
东南季风
极地东风
分析结论:
暧湿气流的迎岸风将导致较明显的沿海向内陆的地理环境分异规律
热量减少
越向内陆
差异性
自然带
自然带由沿海向内地更替
寒带冰原带
寒带苔原带
亚寒带针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温带草原带
温带荒漠带
热带荒漠带
热带草原带
热带雨林带
自然带由赤道向两极更替
分异规律 分布规律 形成基础 影响因素 表现明显的纬度带
水平地域分异 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纬度地带性 东西延伸南北更替 热量,水分亦有影响 太阳辐射 高纬度和低纬度地区
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经度地带性 南北延伸东西更替 水分,温度也有一定的影响 海陆位置 中纬度地区
陆地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小结
活动
练习
作业
“活动”课本P100
在西北地区
造林(乔木)?
种草?
种灌木?
提示:西北地区目前为荒漠植被
理由?
ABC依次是什么自然带?
这种地域分异属于____________地域分异规律。 其主导因素是什么?在什么地带最明显?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
水分;中纬度
从沿海向内陆
练习
作业
预习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思考:假如有一座相对高度为6000米的高山位于赤道或位于南极大陆,其垂直自然带哪个更加丰富?为什么?
填充图册P27-28
思考:课本P103“问题研究”
分异规律 分布规律 形成基础 影响因素 表现明显的纬度带
水平地域分异 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纬度地带性)
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经度地带性)
陆地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对此你有何疑问?
探究
课标要求:运用地图分析地域分异规律
根据预
习小测
为什么纬度地带性只在高纬度和低纬度地区表现明显?
在大陆的低纬和高纬地带,气候的纬向地带性表现得尤其明显,因为在这两个纬度地带,冷与暖的矛盾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前者接收太阳光热多,暖空气是矛盾主要方面,全年高温,长夏无冬;后者接收太阳光热少,冷空气是矛盾主要方面,全年低温,长冬无夏。因而在低纬和高纬地带,各种气候类型均按纬度南北更替,多呈带状分布,有的甚至横贯大陆东西。
为什么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只在中纬度表现明显?
陆地中纬度气候带是冷、暖气流相互角逐的地区,气温、降水的季节变化和非周期性变化都很显著,进而,中纬度的气压季节变化也很显著。按热量情况,陆地中纬度气候带分为陆地温带和亚热带。由于全球大陆在中纬度地区被海洋分割得最为厉害,所以往往出现大陆东、西两岸和大陆内部不同的气候现象和特征,而表现出干湿地带性,并由此影响到自然环境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热量与水分相比,哪个是主导因素?
地球表面自然界的发生、发展与变化的能量主要是来自太阳辐射热能,而热能分布又主要受纬度因素制约,所以纬度地带性是地带性规律的基础,而经度地带性现象则是在纬度地带性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为什么真实的自然带分布并不完全与纬线和经线平行?由于海陆分布、水热状况的地域差异受地形的影响,以至陆地水平自然带并不是简单地与纬线或经线相平行分布,而是有某些变化。一般说来,地表起伏和缓,地形影响不大,水平地带性规律表现尤为明显。
自然带
你发现高大山地的景观特点吗?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高度增加
水热状况差异大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你能解释以下地理现象的原因吗?
垂直自然带谱的丰富程度取决于山地的海拔高度和纬度位置、基带的海拔高度,以及坡向。
乞力马扎罗山的基带是热带雨林带
南坡自然带与北坡的差异
相对高度
基带所处纬度
阳坡与阴坡
迎风坡与背风坡
分异规律 分布规律 形成基础 影响因素 表现明显的纬度带
水平地域分异 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纬度地带性) 东西延伸南北更替 热量,水分亦有影响 太阳辐射 高纬和低纬地区
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经度地带性) 南北延伸东西更替 水分,温度也有一定的影响 海陆位置 中纬度地区
山地垂直地域分异
自然带
由基带向山顶垂直分布
水热状况
海拔高度
低纬高山地区
陆地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读图分析回答:
(l)自然带①是 带,它在40°N的高山上的分布高度是 。
(2)自然带②在南半球是否有分布 ;判断理由是 。
(3)自然带③所属的气候类型一般为 和

(4) ⑤所在的自然带在全球最大分布地区是______
(5)垂直地带性表现最明显的纬度地带是 __ 。
“北半球自然带的纬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示意图,
解析 解答此题,要与“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相对照。自然带①位于北纬70°~85°,可判定为苔原带;根据纵坐标,可读出其在40°N高山上的分布高度为4000~5000米左右。自然带②分布在50°~ 70°N之间,可判定为亚寒带针叶林带,在南半球因相同纬度绝大部分是海洋,故无此带分布。在判定各自然带分布高度的纬度差异时,这里特别要注意雪线高度的纬度变化。雪线是多年积雪区的下界,是降雪量与融雪量正好相等的地带。一般情况下,雪线高度随纬度的增高而降低。从理论上讲,由于太阳辐射的差异,北回归线附近的雪线高度应低于赤道附近,但实际却高于赤道附近,这是因为回归线附近,降水比赤道附近少。显然,雪线的高度不仅与温度有关,还与降水量的多少有关。喜马拉雅山南坡比北坡的雪线高度低,也与南坡的降水多有关。
答案 (l)寒带苔原 4000~5000米左右 (2)没有 南半球适宜该自然带分布的纬度范围内绝大部分是海洋 (3)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4)亚马孙河流域 (5)低纬度
西风
想一想:
为什么荒漠中会有绿洲?
鸣沙山和月牙泉
夏季牧场
天山北坡夏季牧场分布于森林带之上
山地草原
荒漠草原
1500
山地草甸草原
针叶林
高山草甸
高山垫状植物
积雪冰川
北 坡
南 坡
荒漠
荒漠草原
干旱山地草原
山地草原
高山草甸
积雪冰川
2000
2500
3000
3500
4000
天山南北坡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
2、非地带性分布现象
——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自然因素的分布不具备地带性规律,称非地带性因素
南北半球高纬地带的自然带的分布差异(海陆分布引起的南半球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
南美安第斯山南段东西两侧自然带分布的差异、绿洲(地形起伏引起地形雨、获得太阳光热等的差异)
洋流影响(暖流——增温增湿——自然带向较高纬延伸;寒流——降温降湿——自然带向较低纬度延伸)
天山山脉南北坡的差异
1
2
3
小结:
整体性
陆地环境
地域差异
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2、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
地带性规律
非地带性现象
哪座山位于中国秦岭—淮河以北的暖温带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