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6课《藤野先生》课时练习(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6课《藤野先生》课时练习(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11 11:03: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6
藤野先生
1.下列画线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绯红(fēi)
教诲(huì)
瞥见(piē)
好意难却(què)
B.畸形(qí)
发髻(jì)
陌生(mò)
抑扬顿挫(yì)
C.解剖(pāo)
匿名(nì)
订正(dīng)
油光可鉴(jiàn)
D.驿站(yì)
诘责(jí)
芦荟(huì)
深恶痛疾(wù)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樱花
?
标致
?辫子
?
遗民
??
B.兼办
?
藤野
?
掌故
?
疲倦
C.挟着
?脱漏
?和蔼
?解剖
D.落第
?裹脚
?莓菌
?侦探
3.下列语句中画线的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民群众对社会上以权谋私、贪污受贿等不正之风深恶痛疾。
B.小玲自那年离开家乡后,便一去不返,杳无消息了。
C.他整天都在打扮自己,尤其是那头发,一天一个样,且油光可鉴。
D.这部小说凝聚了作者毕生的智慧,构思非常巧妙,故事情节抑扬顿挫,引人入胜。
4.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的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土山。(夸张、比喻)
B.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比喻)
C.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引用)
D.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反语)
5.下列对句子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外貌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和嘲讽)
B.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心理描写,表现出藤野先生复杂而矛盾的心情)
C.但是我还不服气,口头答应着,心里却想道:“图还是我画的不错;至于实在的情形,我心里自然记得的。”(心理描写,表现了“我”那时的任性,说明“我”对藤野先生的帮助还没有完全理解)
D.“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语言描写,表现了藤野先生对“我”的关心和爱护)
6.综合性学习。
??老师,是我们成长路上的引路人。教师节前夕,班级举行“园丁颂”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参与。
(1)【对联赞颂】第一小组同学开展了“对对联,颂老师”活动,某同学拟出了歌颂老师教书育人功德的上联,请你帮他对出下联。
上联:育人才献身忘我如蜡烛
下联:
????????????
(2)【文艺演出】第二小组同学组织“教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文艺演出,大家推选你当主持人。请你把下面两个节目之间的串词写出来。(80字左右)
节目一:小品《讲台的美丽》
节目二:独唱《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3)【短信祝福】第三小组同学打算用发短信的形式表达对昔日老师的感恩之情,请你代为拟写一段话。(70字左右,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7.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①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②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到第二学年的终结,我便去寻藤野先生,告诉他我将不学医学,并且离开这仙台。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
“我想去学生物学,先生教给我的学问,也还有用的。”其实我并没有决意要学生物学,因为看得他有些凄然,便说了一个慰安他的谎话。
“为医学而教的解剖学之类,怕于生物学也没有什么大帮助。”他叹息说。
将走的前几天,他叫我到他家里去,交给我一张照相,后面写着两个字道:“惜别”,还说希望将我的也送他。但我这时适值没有照相了;他便叮嘱我将来照了寄给他,并且时时通信告诉他此后的状况。
(1)《藤野先生》选自
的散文集

(2)文中画线词语“他们”分别指什么?
①:
??
②:
(3)“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作者觉得“特别听得刺耳”的原因是(

A.叫声特别响,使人听了很不舒服。
B.日本青年的叫声极大地刺伤了作者的民族自尊心。
C.是日本学生的发出的叫声,而作者是中国人。
D.叫声违反了课堂纪律,影响了听课。
(4)“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5)“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那时那地”是指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意见却变化了”指作者的什么想法?
8.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说自己的话
焦祖尧
①1947年秋天至1950年夏天,我在江苏省常州市淹城中学读初中。每学期的学费和杂费可以免交,因为凭学习成绩获得了一等奖学金,但每月四斗米的伙食费是必须交的。因为物价上涨,膳费不交钱而交米,这已成了惯例。
②课堂上,国文老师何祖述先生正在动情地吟诵白居易的《琵琶行》:“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③教室门口,忽然有人高声点了三个人的名字,叫我们出去。
④这三个名字中有我,我走出教室。
⑤学校总务处一个职员对我们宣布:“你们三个人从明天起停膳了,赶快交膳米吧!”
⑥回到教室里,何先生怔怔地看着我们。他的嘴角动了动,终于没有发出声来。我听到一声轻轻的叹息。
⑦我在座位上坐定,抬头见他眼里流露出的同情和抚慰,心里感到一阵温暖。
⑧何先生有时抚摸着我的头说:“你读书,不容易哩。你知道用功,这不需别人来说倒是要注意身体呢。课外活动时间,不要钻在教室里了,到操场上去和大家一起蹦蹦跳跳!”
⑨我点头,忍住了哽咽。
⑩我的国文课成绩一向比较好,喜欢作文。何先生对我似乎有比对其他同学更多一点关心,老师对自己所教的某门课学习较好的学生总是比较偏爱的。
?“你的作文又有了进步”,一次他对我说,“我愿意批改你的作文,因为它言之有物。写文章最怕无病呻吟。”
?因为家庭境遇等原因,我那时容易伤感,学校旁边是一所贫儿院,中间只隔一道竹篱笆。上完夜自习回宿舍去,总会听到那边传来一阵阵凄凉的琴声。据说是一位半失明的教师,她每晚都在弹琴。我走上“咯吱咯吱”发响的木楼梯,倚着过道上的栏杆倾听。皓月下那琴声委婉凄清,似乎总在诉说什么、企盼什么。我会呆呆地伫立很久很久。一次何先生从楼下经过,见我独倚危楼,便说:“夜凉了,进屋睡吧。”第二天他对我说:“你的作文中,我总感到压抑和低沉多了些,昂扬和热烈少了些……你还是个少年呢。”我低头无语。他清瘦的脸上浮起一丝苦笑,说:“哦,其实也难怪你,生活里昂扬热烈的东西本来不多……”
?不久,我听到了长江北岸隆隆的炮声,解放军要渡江了。
?那年我回常州探亲,去看望80多岁的何先生。何先生说:“你寄来的作品我都收到了,写了那么多东西,不容易呀!”我握着他的手说:“何先生,你当年说过的一句话,在事业上影响了我的一生。”何先生问一句什么话。我说:“您教导我作文时一定要说自己的话,不要把别人的话拣来说。我学习写一部作品,一篇文章,总要弄清楚自己想说什么,我努力从生活中寻找独特的感受,希望自己有独特的发现;有了自己想说的话,再考虑如何把这话说得更好。我总认为,创作就是一种发现……这道理是您教我懂得的。”
?何先生笑了。
?每年春节,我都要给何先生电话拜年。
?当我还是个懵懵懂懂的中学生,何先生教导我写作文要说自己的话,要写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后自己想说的话。自己的话当然是真话。不仅写作文要说自己的话,为人处世立身行事也要说自己的话,不能鹦鹉学舌,更不能说假话欺世。他的教导使我受惠一生。
(选自《文艺报》2019年05月13日,有删改)
(1)文章通过哪几件事写了何先生对“我”的教导和影响?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2)第⑥段写到何先生的“一声轻轻的叹息”。请结合文章内容,思考何先生为什么叹息。
(3)阅读选文第?段的画线句,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4)文章第⑥段中写道:“他的嘴角动了动,终于没有发出声来。”请写出此刻何先生的心理活动。
(5)读完全文,何先生的“说自己的话”对你有着怎样的启发?
9.从下边两题中,选做一题。
(1)夜深人静之时,面对挂在东墙上的藤野先生的照片,想到与恩师已阔别20年了,鲁迅一定有许多话想对先生说。把握课文主旨,展开合理想象,模仿作者口吻,给藤野先生写一封信,表露作者当时的心迹。
(2)对于自己的老师,鲁迅只写过三个人,一个是三味书屋的寿镜吾,一个是《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中的章太炎,再就是这篇课文所写的藤野先生。把他们放在一起比较一下,看看鲁迅笔下的这三位老师各有什么特点。
10.本文作者运用白描手法勾画人物的特征。如写藤野先生,写他的“黑瘦”“八字须”“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衣着“模胡”,冬天穿旧外套,活画出一位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请你运用白描手法描写一个自己熟悉的人物形象。(1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1.A
解析:B项中的“畸”应读作“jī”;C项中的“剖”应读作“pōu”;D项中的“诘”应读作“jié”。
2.D
解析:D项中的“莓菌”应写作“霉菌”。
3.D
解析:D项中的“抑扬顿挫”,指(声音)
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用来形容故事情节显然不恰当。
4.C
解析:C项中的“正人君子”为反语,用来讽刺清朝的腐朽文化,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
5.B
解析:B项中的这句话是对藤野先生的神态描写。
6.(1)传知识呕心沥血似春蚕
(2)讲台是个神圣的地方,我们辛勤的园丁用奉献铸造了讲台的美丽。浸润着这份美丽,我们明确人生目标,知道了自己长大后该做个什么样的人,请欣赏独唱《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3)示例:亲爱的老师,走进您,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谁知您却给了我整个春天;我原想捧起一簇浪花,谁知您却给了我整个海洋。您的恩情,我永远记在心间。
7.(1)鲁迅
《朝花夕拾》
(2)日本人
中国人
(3)B
(4)表达了自己民族自尊心受到损害之后极大的愤慨和对这些别有用心的日本青年的强烈谴责。
解析:结合文章内容来看,这个句子作者运用的是反语,模拟日本“爱国青年”的口吻,用两层荒谬的推理,表达自己作为弱国国民的极度激愤和无奈,同时也有对祖国落后,民众愚弱的焦虑。
(5)“那时”指的是:鲁迅看到中国留学生看热闹,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民族耻辱。“那地”指的是:在日本。“我的意见”:做医生。“变化了”:弃医从文。从而可看出鲁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解析:因为在课堂要结束时,放映时事片,课堂上的日本学生对枪毙中国人高呼“万岁”,而作者看到影片中被枪毙的中国人是因为为俄国人作侦探而被日本人枪毙,而围观喝彩的又是一群中国人,他发现了中国国力的薄弱关键在于国民的思想,所以从这次事件,在这节课看电影时,他改变了学医救国的想法,决定弃医从文。
8.(1)①何先生关心“我”的身体;②何先生夸“我”的作文写得好;③何先生教导“我”作文时一定要说自己的话,这在事业上影响了“我”一生。
(2)何先生同情“我们”的处境,想安慰“我们”却又不知道该如何安慰,想帮助“我们”却又力不从心,最后只能看着“我们”发出一声无奈的叹息。
(3)运用动作描写,通过对“我”独倚危楼,倾听琴声的动作的描写,生动地写出了琴声对“我”的吸引,表明这委婉、凄清的琴声与“我”当时的处境相符,表现了“我”内心的伤感、凄凉。
(4)示例:孩子们,老师了解你们的苦衷,知道你们的难处。你们不要着急,等下课后咱们一起想办法,总会过去的。不管怎样,希望你们定不要放弃学习;也只有好好学习,你们才能摆脱这种贫困的处境。
(5)示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仔细观察自然,留心生活,多了解周围的人和事,然后在写作中将观察到的事物真实地描述出来,不能胡编乱造,要养成在写作中求真求实的好习惯。
9.(1)示例:
敬爱的藤野先生:
您好!时间如白驹过隙一般,不经意间,我与恩师您已经阔别20年了。
这些年来,我一直挂念您,但由于琐事烦扰,没能给您写信,有时想写,但终因状况无聊,说起来无非使您失望,便连信也不敢写了,您不会怪罪我吧?
当年,我本是抱着救国救民的思想东渡日本,想靠医学救国,可后来发现中国国民的不觉醒,振奋民族精神势在燃眉,故而弃医从文,这个情形不好跟您直说,所以撒了谎,相信您一定能理解我这片苦心。
先生对我的教诲是我一生的财富,先生对我热情诚恳,没有民族偏见,令我终生感激。
您的照片就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当时每当写作疲倦之时,我都会抬眼看看您的照片,您的谆谆教导仿佛又在耳畔响起,给予我无穷的力量和勇气!
您现在过得还好吗?您的学术成果一定很丰硕了吧?身体还好吧?愿您还如以前一样硬朗。
末了,顺便提一下,我现在已常用“鲁迅”这个笔名了。再次向您表示敬意!
弟子周树人敬上
1926年10月20日
(2)寿镜吾是鲁迅先生的启蒙老师,和蔼、方正、质朴、博学,是一个传统的知识分子;而章太炎是鲁迅所景仰与尊重的革命家,他青年时思想激进,气度潇洒,知识渊博,鲁迅先生肯定了他作为革命家的一面,对他的名士风度不以为然;藤野先生是鲁迅接触的一位日本教授,他朴素、认真、严谨、真诚,对中国人无偏见,也深为鲁迅所敬佩。
10.修鞋的师傅是一位五十开外的男人,他身材粗壮,紫红的圆脸,浓眉大眼。他给人修鞋时,便稳坐在一个马扎上,腿上铺一块又大又厚的帆布。他把鞋子拿在手上,左瞅右瞧,然后或缝补或钉掌,常常也就十几分钟的工夫,顾客就可拿着鞋满意地离开了。
提示:首先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再从描述一个人的外貌,正在做的事情来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