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秋季部编语文八上第六单元教学质量验收卷(原卷版+答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秋季部编语文八上第六单元教学质量验收卷(原卷版+答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11.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11 16:51:43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1秋季部编语文八上第六单元教学质量验收卷
(满分:120分
时间:100分钟)
一、基础积累(36分)
1.下列词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曾益(zēng)
畎亩(quǎn)
搔更短(sāo)
丈夫之冠(guān)
B.始龀(chèn)
折戟(jǐ)
不胜簪(zān)
出入之迂(yū)
C.拂士(bì)
孀妻(shāng)
亡以应(wú)
山北之塞(sè)
D.荷担(hé)
胶鬲(gé)
公孙衍(yǎn)
一厝朔东(cuò)
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C.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
D.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3.下列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与民由之(遵循) 以顺为正者(准则,标准)
惩山北之塞(惩罚)
B.毕力平险(尽、全)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曾益其所不能(同“增”)
C.且焉置土石(怎么)
威武不能屈(屈服。文中是使动用法)
荷担者三夫(肩负、扛)
D.曩者霸上(先前)
惧其不已(停止)
自将磨洗认前朝(将来,将要)
4.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2分)
A.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B.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C.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
D.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5.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居天下之广居 居天下之广居
B.惩山北之塞
投诸渤海之尾
C.军霸上
至霸上及棘门军
D.苦其心志
其如土石何
6.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意义没有差别的一组是(
)
(2分)
A.使人称谢 
非常感谢
B.明日,徐公来
明日这班车才能到达
C.天子先驱至
李大钊是红色革命的先驱者
D.上自劳军
他是个军人
7.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必先苦其心志
A.人恒过,然后能改
B.吾与汝毕力平险
C.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D.饿其体肤
8.下列文言文句式依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2分)
(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2)甚矣,汝之不惠!
(3)天子为动(4)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A.反问句
陈述句
倒装句
被动句
B.反问句
倒装句
被动句
陈述句
C.疑问句
陈述句
被动句
判断句
D.疑问句
倒装句
判断句
陈述句
9.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译: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
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译: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要有所作为。
C.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所以,君子要么不战斗,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D.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
译:至于周亚夫,谁敢随便去冒犯他呢?
10.下列诗句中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 
 )(2分)
A.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D.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1.下面各句中没有运用典故的一项是( 
 )(2分)
A.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B.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C.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D.九万里风鹏正举。
12.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B
)(2分)
A.古代对于不同的年龄有相应的不同的称呼,如:豆蔻——女子十三四岁,弱冠——男子二十岁左右,花甲——六十周岁。
B.孟子,名轲,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与孔子同时代,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C.本文有不少词语与古代礼仪有关。如“揖“拜”“改容式车”等。其中“揖”是拱手行礼,“拜”是跪拜,“改容式车”?是表示敬意的行为。
D.“阴”“阳”二字在和山水名称相连时,多指和山水相关的方位,如?“洛(洛河)阳”位于洛河北岸;“华(华山)阴”位于华山北面。
1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愚公移山》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惊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
B.《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尽心上》,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
C.《周亚夫军细柳》运用对比手法,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着重刻画了周亚夫“真将军”的形象。
D.《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运用乐府古题创作的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歌。
14.默写。(10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三章》)?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
(3)微动涟漪,____________________。
(欧阳修《采桑子》)?
(4)争渡,争渡,____________________。
(李清照《如梦令》)?
(5)诵读经典,我们共赏奇“志”。这里有陶渊明《饮酒》(其五)中“       ,       ”的悠然自得;还有晏殊《浣溪沙》中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时光易逝的伤感。诵读经典,我们共赏奇“理”。杜牧《赤壁》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告诉我们不以成败论英雄,历史上英雄的成功也离不开机遇。?
二、综合性学习(8分)
为进一步加强我国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三泉中学初二(6)班决定开展“身边的文化遗产”系列活动,请你参加,完成下列任务。
1.下边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图标,请你说明图标的内容。(4分)
2.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下列文化遗产中选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填在横线上:古遗址、壁画、相声、京韵大鼓等。(2分)
非物质文化遗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文化遗产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下面是保护文化遗产的对联,请根据上联填写下联。(2分)
上联:传承祖国文化遗产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理解(56分)
(一)雁门太守行/
李贺(7分)?????????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首句用黑云暗喻敌军,一个“压”字,把敌军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情况,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2分)
2.《雁门太守行》一诗中,作者给我们描绘了哪些画面?(3分)
3.最后二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二)阅读文言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回答问题。(15分)
天时不如地利,(A)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
(B)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C)
,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将上文(A)
(B)
(C)三处补充完整。(4分)
2.用“/”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划两处)(2分)









3.下列选项中的“兵”与“兵革非不坚利也”中的“兵”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兵临城下
B.纸上谈兵
C.短兵相接
D.按兵不动
4.简要回答下列问题。(7分)
(1)孟子在文中指明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是
,它就是下文说的“多助”和“
”(此空用文中原句作答)。(2分)
(2)孟子认为怎样才能得道?得道的结果是什么?(2分)
文中体现了孟子怎样的治国主张?(1分)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结论(主旨)又是什么?(2分)
(三)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回答问题。(17分)
【甲】周亚夫军细柳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乙】绛侯周勃世家
周勃,沛人。高祖为沛公初起,从入汉中,拜为将军。食绛八千二百八十户,号绛侯。文帝即立,以勃为右丞相。居十余月,乃谢请归相印。岁余,陈丞相平卒,上复用勃为相。十余月,上曰:“前日吾诏列侯就国,或颇未能行,丞相朕所重,其为朕率列侯之国。”乃免相就国。岁余,每河东守尉行县至绛,绛侯勃自畏恐诛,常被甲,令家人持兵以见。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逮捕勃治之。文帝朝,太后以冒絮①提文帝,曰:“绛侯绾皇帝玺,将兵于北军,不以此时反,今居一小县,顾欲反邪!”文帝既见勃狱辞②,乃谢曰:“吏方验而出之。”于是使使持节赦勃,复爵邑。孝文十一年薨,谥曰武侯。
【注释】①冒絮:头巾。②狱辞:案件的供词。
1.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的断句,限断两处。(2分)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是(
)(2分)
A.军细柳(驻军)
B.已而之细柳军(后来)
C.居十余月(经过)
D.顾欲反邪!(反而)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①称善者久之
②吏方验而出之
B.①请以军礼见
②不以此时反
C.①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②吏方验而出之
D.①亚夫乃传言开壁门
②乃免相就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
②不以此时反,今居一小县,顾欲反邪!
5.从文中看,周勃、周亚夫父子二人的共同特点是什么?文帝对待他们父子的态度有何共同点?(4分)
6.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甲文记叙了汉文帝细柳劳军的故事。其中重点刻画了周亚夫这-恪尽职守、刚直不阿的“真将军'形象。
B.两文都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乙文主要从是正面描写周勃,甲文主要是从侧面描写周亚夫。
C.汉文帝开明、识大体。周亚夫用军礼、军规接待“劳军”的汉文帝,“群臣皆惊”文帝不但不生气,反而对周亚夫大加赞赏。
D.周勃被诬谋反,最终被赦免,其主要原因是太后等人说理,加上汉文帝的明察。
(四)阅读《愚公移山》,完成下列各题。(17分)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甲】“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乙】“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
①何苦而不平(?????)?
②方七百里(
?

③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
④河曲智叟亡以应(?
??)
2.下列词语中的“负”与“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句中的“负”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如释重负
B.负势竞上
C.负荆请罪
D.忘恩负义
3.翻译句子。(4分)
①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②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4.依据上下文,对文中【甲】【乙】两处画线语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甚矣,汝之不惠!”,这句话把“甚矣”提前,强调愚公不聪明的程度,充分反映出智叟对愚公的轻视。
B.“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和“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句式相同。妻子的话合情合理;智叟的话尖刻夸张,表现了他对愚公移山的反对。
C.“如太行、王屋何?”和“其如土石何?”都是反问句,但智叟的一个“其”字,表达了强烈的嘲讽意味。
D.妻子提出“且焉置土石”的疑问,反映了她对移山的担心,希望愚公知难而退。
5.结合上文与下面【链接材料】,简要说明面对移走大山和洪水泛滥的困难,愚公和大禹分别是怎么做的。任选其中一个人的做法,说说你获得的启示。(4分)
【链接材料】
大禹治水
尧舜①时,九河不治,洪水泛滥。尧用鲧②治水,鲧用雍③堵之法,九年而无功。后舜用禹治水,禹开九州④,通九道,陂⑤九泽,度⑥九山。疏通河道,因势利导,十三年终克水患。一成一败,其治不同也。(选自《经典史记》)
注:①尧舜:尧和舜,传说是上古的贤明君主。②[鲧(gǔn)]传说中禹的父亲。③[雍]同“壅”,堵塞。④[开九州]相传古代大禹治水时,把“天下“分为九州,于是九州就成了古代中国的代名词。⑤[陂(bēi)]修筑河岸。⑥[度(duó)]测量,勘测。
四、小作文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完成写作。(20分)
变化是世界上
唯一绝对的东西
没有什么能一成不变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个关于“变化”的故事。题目自拟,不少于300字。
学校
班级
姓名
学号

………………
eq
\o\ac(○,不)……………
eq
\o\ac(○,要)……………
eq
\o\ac(○,在)…………
eq
\o\ac(○,密)…………
eq
\o\ac(○,封)……………
eq
\o\ac(○,线)…………
eq
\o\ac(○,内)………………
eq
\o\ac(○,答)………
eq
\o\ac(○,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1秋季部编语文八上第六单元教学质量验收卷
(满分:120分
时间:100分钟)
一、基础积累(36分)
1.下列词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B
)(2分)
A.曾益(zēng)
畎亩(quǎn)
搔更短(sāo)
丈夫之冠(guān)
B.始龀(chèn)
折戟(jǐ)
不胜簪(zān)
出入之迂(yū)
C.拂士(bì)
孀妻(shāng)
亡以应(wú)
山北之塞(sè)
D.荷担(hé)
胶鬲(gé)
公孙衍(yǎn)
一厝朔东(cuò)
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B
)(2分)
A.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C.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
D.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B项有误。应改为: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下列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B )(2分)
A.与民由之(遵循) 以顺为正者(准则,标准)
惩山北之塞(惩罚)
B.毕力平险(尽、全)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曾益其所不能(同“增”)
C.且焉置土石(怎么)
威武不能屈(屈服。文中是使动用法)
荷担者三夫(肩负、扛)
D.曩者霸上(先前)
惧其不已(停止)
自将磨洗认前朝(将来,将要)
4.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D
)(2分)
A.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B.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C.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
D.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5.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2分)
A.居天下之广居 居天下之广居
B.惩山北之塞
投诸渤海之尾
C.军霸上
至霸上及棘门军
D.苦其心志
其如土石何
6.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意义没有差别的一组是(
B
)
(2分)
A.使人称谢 
非常感谢
B.明日,徐公来
明日这班车才能到达
C.天子先驱至
李大钊是红色革命的先驱者
D.上自劳军
他是个军人
7.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D )(2分)
例:必先苦其心志
A.人恒过,然后能改
B.吾与汝毕力平险
C.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D.饿其体肤
8.下列文言文句式依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B?)(2分)
(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2)甚矣,汝之不惠!
(3)天子为动(4)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A.反问句
陈述句
倒装句
被动句
B.反问句
倒装句
被动句
陈述句
C.疑问句
陈述句
被动句
判断句
D.疑问句
倒装句
判断句
陈述句
9.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D )(2分)
A.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译: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
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译: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要有所作为。
C.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所以,君子要么不战斗,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D.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
译:至于周亚夫,谁敢随便去冒犯他呢?
解析:D句翻译:至于亚夫,岂能被侵犯?
10.下列诗句中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 
D )(2分)
A.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D.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解析:D不是对偶。对偶的修辞手法要求结构相同,内容相似或相对。
11.下面各句中没有运用典故的一项是( B )(2分)
A.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B.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C.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D.九万里风鹏正举。
12.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B
)(2分)
A.古代对于不同的年龄有相应的不同的称呼,如:豆蔻——女子十三四岁,弱冠——男子二十岁左右,花甲——六十周岁。
B.孟子,名轲,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与孔子同时代,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C.本文有不少词语与古代礼仪有关。如“揖“拜”“改容式车”等。其中“揖”是拱手行礼,“拜”是跪拜,“改容式车”?是表示敬意的行为。
D.“阴”“阳”二字在和山水名称相连时,多指和山水相关的方位,如?“洛(洛河)阳”位于洛河北岸;“华(华山)阴”位于华山北面。
解析:B.不是同时代人。孔子是春秋时期的人物,孟子是战国时期的人物。
1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B )(2分)
A.《愚公移山》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惊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
B.《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尽心上》,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
C.《周亚夫军细柳》运用对比手法,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着重刻画了周亚夫“真将军”的形象。
D.《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运用乐府古题创作的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歌。解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
14.默写。(10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三章》)?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
(3)微动涟漪,____________________。
(欧阳修《采桑子》)
(4)争渡,争渡,____________________。
(李清照《如梦令》)?
(5)诵读经典,我们共赏奇“志”。这里有陶渊明《饮酒》(其五)中“       ,       ”的悠然自得;还有晏殊《浣溪沙》中对“        ,        ”的时光易逝的伤感。诵读经典,我们共赏奇“理”。杜牧《赤壁》中的“       ,       ”告诉我们不以成败论英雄,历史上英雄的成功也离不开机遇。?
答案:(1)富贵不能淫 (2)感时花溅泪 (3)惊起沙禽掠岸飞 (4)惊起一滩鸥鹭 (5)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二、综合性学习(8分)
为进一步加强我国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三泉中学初二(6)班决定开展“身边的文化遗产”系列活动,请你参加,完成下列任务。
1.下边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图标,请你说明图标的内容。(4分)
图标由三层构成,标志正中间是类似火焰的图形(太阳、风火轮也可),在火焰周围有四个像飞鸟一样的图形,最外层上方采用简体中文“中国文化遗产”;下方采用汉语拼音“ZHONGGUOWENHUAYICHAN”。
2.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下列文化遗产中选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填在横线上:古遗址、壁画、相声、京韵大鼓等。(2分)
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声、京韵大鼓等
3.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文化遗产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下面是保护文化遗产的对联,请根据上联填写下联。(2分)
上联:传承祖国文化遗产
下联:保护中华精神家园
三、阅读理解(56分)
(一)雁门太守行/
李贺(7分)?????????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首句用黑云暗喻敌军,一个“压”字,把敌军的人马众多(来势凶猛或交战双方力量悬殊)情况,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2分)
2.《雁门太守行》一诗中,作者给我们描绘了哪些画面?(3分)
描绘了三个军旅生活画面:一个在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一个在黄昏前,写战场的厮杀,血流成河的悲壮画面;一个在夜晚,写官军出其不意的袭击敌人,其中“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豪情壮志。
3.最后二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引用典故表达了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二)阅读文言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回答问题。(15分)
天时不如地利,(A)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
(B)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C)
,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将上文(A)
(B)
(C)三处补充完整。(4分)
地利不如人和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2.用“/”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划两处)(2分)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3.下列选项中的“兵”与“兵革非不坚利也”中的“兵”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C )(2分)
A.兵临城下
B.纸上谈兵
C.短兵相接
D.按兵不动
解析:“兵革非不坚利也”中“兵”的意思是兵器。A项,敌军;B项,用兵;C项,兵器;D项,军队。
4.简要回答下列问题。(7分)
(1)孟子在文中指明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是人和
,它就是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
”(此空用文中原句作答)。(2分)
(2)孟子认为怎样才能得道?得道的结果是什么?(2分)
得人和(施行仁政)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文中体现了孟子怎样的治国主张?(1分)
施行仁政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结论(主旨)又是什么?(2分)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三)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回答问题。(17分)
【甲】周亚夫军细柳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乙】绛侯周勃世家
周勃,沛人。高祖为沛公初起,从入汉中,拜为将军。食绛八千二百八十户,号绛侯。文帝即立,以勃为右丞相。居十余月,乃谢请归相印。岁余,陈丞相平卒,上复用勃为相。十余月,上曰:“前日吾诏列侯就国,或颇未能行,丞相朕所重,其为朕率列侯之国。”乃免相就国。岁余,每河东守尉行县至绛,绛侯勃自畏恐诛,常被甲,令家人持兵以见。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逮捕勃治之。文帝朝,太后以冒絮①提文帝,曰:“绛侯绾皇帝玺,将兵于北军,不以此时反,今居一小县,顾欲反邪!”文帝既见勃狱辞②,乃谢曰:“吏方验而出之。”于是使使持节赦勃,复爵邑。孝文十一年薨,谥曰武侯。
【注释】①冒絮:头巾。②狱辞:案件的供词。
1.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的断句,限断两处。(2分)










/下


/逮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是(
D
)(2分)
A.军细柳(驻军)
B.已而之细柳军(后来)
C.居十余月(经过)
D.顾欲反邪!(反而)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2分)
A.①称善者久之
②吏方验而出之
B.①请以军礼见
②不以此时反
C.①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②吏方验而出之
D.①亚夫乃传言开壁门
②乃免相就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
②不以此时反,今居一小县,顾欲反邪!
答案:①皇上亲自去慰劳军队。到了霸上和棘门的军营,皇上的车队长驱直入,将军及其属下骑马迎送。
②他不在这时造反,如今住在一个小小的县里,反倒要造反吗?
从文中看,周勃、周亚夫父子二人的共同特点是什么?文帝对待他们父子的态度有何共同点?(4分)
忠心耿耿
知错能改
6.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B)(3分)
A.甲文记叙了汉文帝细柳劳军的故事。其中重点刻画了周亚夫这-恪尽职守、刚直不阿的“真将军'形象。
B.两文都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乙文主要从是正面描写周勃,甲文主要是从侧面描写周亚夫。
C.汉文帝开明、识大体。周亚夫用军礼、军规接待“劳军”的汉文帝,“群臣皆惊”文帝不但不生气,反而对周亚夫大加赞赏。
D.周勃被诬谋反,最终被赦免,其主要原因是太后等人说理,加上汉文帝的明察。
(四)阅读《愚公移山》,完成下列各题。(17分)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甲】“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乙】“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
①何苦而不平(?愁????)?
②方七百里(方圆?

③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尽?)
④河曲智叟亡以应(?无??)
2.下列词语中的“负”与“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句中的“负”意思相同的一项是(C)(2分)
A.如释重负
B.负势竞上
C.负荆请罪
D.忘恩负义
3.翻译句子。(4分)
①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②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①你的思想顽固,顽固到不可改变。②苦于大山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远路。
4.依据上下文,对文中【甲】【乙】两处画线语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3分)
A.“甚矣,汝之不惠!”,这句话把“甚矣”提前,强调愚公不聪明的程度,充分反映出智叟对愚公的轻视。
B.“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和“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句式相同。妻子的话合情合理;智叟的话尖刻夸张,表现了他对愚公移山的反对。
C.“如太行、王屋何?”和“其如土石何?”都是反问句,但智叟的一个“其”字,表达了强烈的嘲讽意味。
D.妻子提出“且焉置土石”的疑问,反映了她对移山的担心,希望愚公知难而退。
5.结合上文与下面【链接材料】,简要说明面对移走大山和洪水泛滥的困难,愚公和大禹分别是怎么做的。任选其中一个人的做法,说说你获得的启示。(4分)
【链接材料】
大禹治水
尧舜①时,九河不治,洪水泛滥。尧用鲧②治水,鲧用雍③堵之法,九年而无功。后舜用禹治水,禹开九州④,通九道,陂⑤九泽,度⑥九山。疏通河道,因势利导,十三年终克水患。一成一败,其治不同也。(选自《经典史记》)
注:①尧舜:尧和舜,传说是上古的贤明君主。②[鲧(gǔn)]传说中禹的父亲。③[雍]同“壅”,堵塞。④[开九州]相传古代大禹治水时,把“天下“分为九州,于是九州就成了古代中国的代名词。⑤[陂(bēi)]修筑河岸。⑥[度(duó)]测量,勘测。
做法:愚公与家人商量如何移山,率领子孙一起参加劳动,面对智叟的阻止,驳斥智叟的错误观点。大禹“疏通河道,因势利导”,采用疏导的方法。
启示:从《愚公移山》憧得了团队的力量大,懂得了面对困难要有勇气有信心,顺应民意就能得到人们支持。从《大禹治水》懂得面对问题,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折,选对适合的方法才能达成目标。
译文:尧和舜统治的年代,天下许多河流都治理不好,洪水泛滥成灾。尧任用鲧去治理水患,鲧使用堵塞的方法,九年没有功效。后来舜任用大禹治理水患,大禹在九州大地开挖水道,疏通众多河流,在许多沼泽筑坝整治,测量了许多大山,疏通河道,根据地势对洪水加以引导。用了十三年终于战胜了水灾。禹的成功和鲧的失败,就在于治理方法的不同啊。
四、小作文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完成写作。(20分)
变化是世界上
唯一绝对的东西
没有什么能一成不变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个关于“变化”的故事。题目自拟,不少于300字。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