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背影》同步练习(含答案)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背影》同步练习(含答案)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3.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11 20:59: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4
背影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谋事(móu)
  
马褂(guà)
  
琐屑(xuè)
B.倾斜(qīng)
擦拭(shì)
颓唐(tū)
C.混入(hún)
踌躇(chú)
妥帖(tiē)
D.行李(xínɡ)
迂腐(yū)
蹒跚(pán)
2.下列选项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B.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贴。
C.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
D.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
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自清,字佩弦,散文家、诗人、学者。《背影》选自《朱自清全集》。
B.《背影》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叙述的是作者到北京上学,父亲到浦口火车站送他,照料他上车,并为他买橘子的情形,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情。
C.《背影》运用正面描写的方法,通过记叙回家奔丧、月台买橘、车站送别、读信思父等事件,着力刻画了父亲的形象。
D.本文以“背影”为线索叙事抒情。开篇“背影”点题,引出下文故事;买橘描绘“背影”,表现深切父爱;别时眼望“背影”,离情催人泪下;读信浮现“背影”,思父不能自已。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什么地方我曾经看见这样一棵苍老的枸杞树呢?是在某处的山里吗?是在另一个地方的花园里吗?
B.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C.英国当代诗人西格夫里·萨松写过一行不朽的警句:“我的心里有猛虎在细嗅蔷薇。”可以说这行诗是象征诗派的代表。
D.《背影》选自《朱自清全集》第一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5.(2021江西赣州期中)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孩童时,我们坐在母亲的膝上,轻轻吮吸着慈祥的母爱;跟在父亲的身后,慢慢品读着智慧的父爱;拉着兄弟姐妹的手,一步步走向成熟。
②爱总是这个世上最动人的语言。
③因为,亲情血浓于水。
④而浸润了爱的亲情,更是深如海、高似天、厚甚山。
⑤成熟后,母亲的叮嘱,父亲的目光,兄弟姐妹的祝福,将伴随着我们走向天之涯、海之角,走向时间的最深处——永恒。
A.②③④⑤①
B.①⑤③②④
C.②④③①⑤
D.①⑤②③④
6.改正下列各组词语中的错别字。
(1)惨淡
决人之路
变卖典质
赋闲
(2)勾留
祸不单行
游逛
蔌蔌
(3)嘱咐
满院狼籍
触目伤怀
琐屑
(4)栅拦
情郁之中
踌躇
迂腐
7.指出下面句子所运用的描写方法。
(1)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2)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


(3)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8.综合性学习。
(1)解“孝”字:下图是金文中的“孝”字,是由“子”字和省略笔画的“老”字组合而成,请结合字形解释“孝”字的含义。
(2)明“孝”道:时代在发展,“孝”的内涵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请补全横线上的内容。
大孝爱国,孝是保卫和平、赤诚报国的庄严使命;
中孝立业,孝是竭尽心力、艰苦创业的时代精神;


(3)践“孝”行:为响应孝感市“打造中华孝文化名域”的倡议,班级设计了两项“我和孝文化”实践活动主题,请开动脑筋,另外设计两项活动主题。
活动主题一:探寻孝感地名由来
??
活动主题二:开展孝文化主题演讲
活动主题三:
??
活动主题四: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背影》选段,完成9~12小题。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9.文段画线句运用了何种描写方法?请从父亲和“我”两个角度分析,这样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10.文中两次写“我”流泪,分别表达了“我”当时怎样的心境?
11.选段最后一句“我的眼泪又来了”中的“又”字用得很恰当,请从内容和结构的角度做简要分析。
12.《背影》这个标题别具匠心,如果把它改为《浦口别父》或《回忆我的父亲》之类,你觉得怎么样?
(二)阅读《父亲的针线活儿》,完成13~16小题。
父亲的针线活儿


①父亲年轻的时候,脾气不太好,总是和母亲闹别扭,不懂得关心爱护母亲。后来,父亲和母亲因为感情不和离婚了。那年,我?12岁,弟弟10岁。离婚后,父亲不让母亲带走我们其中任何一个。母亲只好去外地打工,父亲留在家里照顾我和弟弟。自从母亲走后,我就对父亲有了深深的成见。
②我一直怪父亲心狠,让我们像飞离鸟巢的幼雀,失去了母爱的庇护。母亲离开后的那些凄风苦雨的岁月中,父亲既当爹又当妈,辛苦地照顾着我们。大多数时候,为了惩罚父亲,我和弟弟商量好了在外疯狂地玩耍,故意隔三岔五地把衣服和裤子的线缝扯脱。我和弟弟都变成了调皮捣蛋的主儿,父亲虽然脾气很大,却从不打骂我们。那个时候,他忽然之间就学会了针线活儿。
③最初,父亲那些蹩脚的针线活儿,并没有引起我们的注意。
④16岁那年的一个冬夜,我半夜醒来,发现父亲的屋子里还亮着灯。我就蹑手蹑脚地走近门边,透过缝隙,看见了令我终生难忘的情景。父亲坐在椅子上,正为我缝补衣袖。傍晚时分,我和弟弟比赛爬树,结果我把衣袖划破了。晚饭时,我掖着藏着,生怕父亲知道骂我。睡觉前,我把衣服藏在枕头下。半夜起来,却找不到外衣了,只好穿着棉袄起来却意外看见外衣在父亲手中。
⑤如豆的灯光下,父亲微微低着头,目不转睛地盯着袖口,不紧不慢地穿一针,拉一下,再穿一针,再拉一下,一针又一针,反反复复,来来回回。他全神贯注的样子,让我心生愧疚。
⑥父亲在门里,我在门外,隔着一扇虚掩的门,我清楚地看见他缝补时笨拙的动作,像极了拐角耕地的老黄牛,慢腾腾的。再抬头看一眼,在那忽闪忽闪的灯光中,父亲脸上沧桑的皱纹,像小豆豆一样一跳一跳的格外显眼。
⑦?寒冷的冬夜,屋外冷风呼啸,呼呼地刮过屋顶,贴在窗户外的那层塑料纸,呼啦啦作响。父亲缝补一会儿,手指冻僵了。他捧着手,哈一口气,再继续缝补。我站在门外,感到一股冷飕飕的风,从土墙的屋檐下鱼贯而入。虽然我浑身冷得直打寒战,但心里却是倍感温暖。那是爱的阳光,穿透了童年的叛逆和幼稚,直抵被寒冷包围的心灵。爱的温度,融化了那块久居心扉的坚冰。
⑧我想惩罚父亲的心理和那份坚硬的情感,一起融化在寒夜的温暖中。那晚,我心里充满了感动,又感到无比心酸。
⑨我暗暗自责:对不起,父亲,我曾经对您有过深深的成见。为了不让父亲尴尬,我悄悄地退回到里屋,躺在床上时,泪水还是忍不住溢了出来。
⑩从此,我变了,弟弟也变了。我变得乖巧懂事了,弟弟变得不再调皮捣蛋了。我们在父亲慈爱的阳光中,健康成长。
?大学毕业那年,因为工作上的事情不尽如人意,我得了失眠症。父亲为我找医生,我也吃了一些药物,均不见效。我依然夜夜失眠,白天头晕目眩。
?那年秋天,父亲到很远的山上摘回很多金黄灿烂的银杏叶,一片片洗净灰尘,摊在外的竹架上晒干,收藏。然后,他到镇上的商店买回很多橘子,把橘子一瓣瓣掰出来,用白糖腌制在瓦罐内,封存。弟弟好奇,就问他腌制那么多橘瓤干啥。父亲慢言慢语地说:“我要用橘子皮,那些橘瓤也不能糟蹋吧。腌制后啥时间想吃都可以。”弟弟再问父亲:“你要橘皮有什么用?”父亲一边忙着将晒干的橘子皮细心地掰碎,一边回答说:“我要缝银杏陈皮枕头。”弟弟疑惑地看着父亲。父亲用掰碎的橘子皮和银杏叶做了一个枕头。当我抱着那个散发着清香味的枕头时,百感交集。我枕着父亲缝制的“银杏陈皮枕头”,一如枕着一腔爱的暖流,安然入睡。没过多久,我的失眠症就痊愈了。
?搬家多次,我都没有舍得丢弃父亲缝制的枕头,枕头上面保留着父亲的指纹和爱的香味。枕头上那些细细密密的针脚,就像一束束明媚的阳光,照耀着我没有母爱的天空,温暖着我失眠的神经,滋养着我忧伤的心灵。
13.请分析第①段在本文中的作用。
14.本文围绕“父亲的针线活儿”具体写了哪两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15.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的画线句。
①父亲微微低着头,目不转睛地盯着袖口,不紧不慢地穿一针,拉一下,再穿一针,再拉一下,一针又一针,反反复复,来来回回。
②寒冷的冬夜,屋外冷风呼啸,呼呼地刮过屋顶,贴在窗户外的那层塑料纸,呼啦啦作响。
16.第⑧段写道:“那晚,我心里充满了感动,又感到无比心酸。”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我”“感动”和“心酸”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三、写作训练。
17.【写法借鉴】本文的动作描写感人至深,父亲为儿子买橘子的背影之所以感人至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在刻画这个背影时对“攀”“缩”“倾”等动词的准确使用。
【片段仿写】请你认真观察某位老师上课时的动作,仿照文中的写法,用上几个动词写一段话。(100
字左右)
14
背影【参考答案】
一、1.D
【解析】A项,“屑”应读“xiè”;B项,“颓”应读“tuí”;C项,“混”应读“hùn”。
2.B
【解析】B项,“妥贴”应为“妥帖”。
3.C
【解析】C项,《背影》中奔丧、读信思父是侧面描写;月台买橘、车站送别是正面描写。
4.B
【解析】B项,“!”应该放在后引号里,表达父亲的感慨。
5.C
【解析】首句是②,总论“爱”给人的感受。其次是④,进一步说明“浸润了爱的亲情”深如海、高似天、厚甚山。再次是③,解释浸润了爱的亲情为何如此厚重。接着是①,具体叙述孩童时期的亲情。最后是⑤,写长大成熟后的亲情。
6.(1)决→绝
(2)蔌→簌
(3)籍→藉
(4)拦→栏
7.(1)语言描写
(2)外貌描写
(3)动作描写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人物描写方法的能力。这几句话依次描写的是人物的语言、外貌和动作,因此可确定为语言描写、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
8.(1)示例:“孝”就是“子女”尽心尽意的扶持(帮助、侍奉、赡养)“老人(父母)”。
【解析】本题考查字义赏析。“孝”这个字上面是老,代表老人,下面是子,代表孩子,孩子把老人背在背上,体现了儿女对父母的扶持与赡养。
(2)示例:小孝撑家;孝是齐心协力、互相扶持的敬老情怀。
【解析】本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根据例句,结合主题“孝”仿写。我们可以分层仿写。例句的结构“大孝”“中孝”我们可以仿写“小孝”;“孝是……”我们可以写“孝是齐心协力”;“……的……”,我们可以仿写“相互扶持的敬老情怀”。
(3)示例:采访知名孝子
举办孝文化专题讲座
【解析】围绕孝子故事、孝文化的推广来写。
二、(一)9.动作(或细节)描写。
作用:既表达了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又表达了儿子对父亲的关心。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描写方法及其作用。作答时,需先明确所用描写方法,然后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其在表情达意上的效果即可。画线句是对父亲的动作的描写,父亲不顾自己身体不便,执意去为我买橘子,动作如此的艰难,表现了父亲对我的爱,也表现了我对父亲的关心。
10.第一次,看见父亲爬月台为“我”买橘子时那老态龙钟的样子,“我”被深深的父爱感动得流泪了。第二次,父亲的背影混入来往的人里看不见了,“我”想到这一别不知何时才能再见面,于是眼泪又涌上来了。(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第一次流泪,是发生在作者亲眼目睹父亲亲自给他买橘子爬铁路、攀月台这一情景的时候,这次流泪显然是被感动的。第二次流泪,是在父亲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之后,面对父子的分别,作为儿子自然伤心难过,所以这次是因为与父亲分别而流出伤心的眼泪。
11.从内容上写“我”与父亲分别时对他的依恋、感激和敬爱之情,突出了主题。从结构上看,表明是第二次流泪,照应了前文的第一次流泪。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的赏析。结合语境来看,“又”表示再一次,表明我是第二次流泪,在结构上与前文的第一次流泪相照应;从内容上讲,再一次的流泪,则表现出写我与父亲分别时的不舍与对他的敬爱之情。
12.本文的主题思想是通过写“背影”表现父子之间深沉的爱,而“背影”又是本文的线索,所以,以它为标题,是很高明的。如果改为《浦口别父》或《回忆我的父亲》之类,就显得很平淡。(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题目及其作用的分析。细读文本可知,全文一共写了四次父亲的背景,可以说我与父亲之间的深情全浓缩在父亲的背景之中,背景又是本文行文的线索。如果改为《浦口别父》或《回忆我的父亲》就显得过于平淡了。
(二)13.第一段交待了父亲和母亲离婚,点明了父亲独自照顾我和弟弟的原因,为下文写父亲的针线活作铺垫。
【解析】本题考查对段落作用的分析。第一段回忆了父亲年轻的时候,脾不太好,和母亲离婚的情况,因为感觉父亲对母亲太刻薄,我就对父亲有深深的成见,所以从内容上交待了父亲和母亲离婚,点明了父亲独自照顾我和弟弟的原因,同时在结构上也为下文写父亲的针线活作下了铺垫。
14.①16岁那年的一个冬夜,父亲为“我”缝补衣袖,融化了“我”内心的坚冰;②大学毕业那年,父亲为“我”缝制银杏橘皮枕头,治好了“我”的失眠症,温暖了“我”的心。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父亲为“我”缝补衣袖,让我感动;大学毕业那年,父亲为“我”缝制银杏橘皮枕头,治好了“我”的失眠症。
15.①运用动作和神态描写,“目不转睛”写出父亲为“我”缝补衣袖时全神贯注的神情,“穿”“拉”“再穿”“再拉”等动作写出了父亲为“我”缝补衣袖时的笨拙,生动传神细腻地刻画出父亲做针线活的情形,饱含了父亲对我浓浓的爱,也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愧疚之情。
②环境描写,描写了天气的寒冷,表现了父亲为“我”缝补衣袖的辛苦,也反衬出父爱带给“我”的温暖。
【解析】①本题考查对句子表达效果的分析。从文中的“微微地低羞、目不转睛地盯、穿一针、拉一下、再穿一针、再拉一下、全神贯注”等词句,不难分析这里是运用了动作和神态描写,生动传神细腻地刻画出了父亲做针线活的情形,写出父亲做针线活时的专注、缓慢、仔细,饱含了父亲对我浓浓的爱,也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愧疚之情。
②本题考查描写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描写方法是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事件、景物具体描绘出来的一种手法。按内容来分,描写有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两种。环境描写的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环境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表现人物某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揭示文章主题。从文中的“屋外冷风哗啸,哗啦啦地刮过屋顶,贴在窗户外的那居塑料纸”不难分析出这里是对环境的描写,“寒冷的冬夜,屋外冷风哗啸”可以看出当时的天气非常寒冷,父亲在这样寒冷的冬夜为我缝补衣服,反衬了“我”内心感受到父爱时的温暖。
16.“感动”的原因是“我”从父亲笨拙的缝补动作中感受到了他对“我”无私的爱;“心酸”的原因是母亲离开后的岁月,父亲的心思慢慢变得细腻,为了弥补“我”和弟弟缺失的母爱,既当爹又当妈,尽力不让我们受委屈,而“我”以前却并不理解他。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父亲笨拙的给我缝补让我感受到了他对“我”无私的爱,心生感到;母亲离开后的日子里,父亲为了让失去母亲“我”和弟弟,不失去母爱,既当爹又当妈,尽力不让我们受委屈,而以前自己却并不理解父亲而感到“心酸”。
三、17.示例:音乐课上,老师的动作十分大方美观。唱歌时,老师站成“丁”字步,手臂随着音乐的节奏划出一条条随意优雅的弧线。弹钢琴时,老师眼睛看着乐谱,手指犹如一个个灵巧的音符,与那五线谱、琴键一起跳跃飞扬。(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