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0940010807700第01课消息二则
【提升训练】
一、选择题
1.填入下列语句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1)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2)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中,我已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3)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敌阵,横渡长江。
A.坚固 斗争 打败 打垮 B.牢固 战争 战胜 突破
C.顽固 战斗 消灭 冲垮 D.巩固 激战 歼灭 冲破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临近考试,同学们的学习态度有了明显的提高。
B.在对传统村落的修缮中,我们要保护文化遗产存在的真实性,禁止随意修建仿古建筑、仿古街区。
C.中国女排主教练郎平表示,魏秋月目前的伤势达不到上场,甚至在8月的女排世界杯中能否上场也存在着疑问。
D.近3000名左右全国人大代表肩负人民重托出席盛会,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神圣职权。
3.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你交友的标准是什么?是注重外表的美丽?还是注重内心的善良?
B.美国空军高度赞扬钱学森对战争的胜利做出了“无法估价的贡献”。
C.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有人提出了“赢语文者赢高考”的口号。因此,教师、家长、学生都有所动作。
D.一方面是旅游线路老化、接待能力不足,另一方面是游客口味不一、经济承受能力不同:这是我国开放欧洲旅游面临的两大难题。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同学们经常向老师请教,这种锐不可当的精神值得提倡。
B.年轻的城市,更需要青春和活力,更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摧枯拉朽的创造力,更需要不断超越的勇气。
C.人生不应只祈求风平浪静,而是要有造一艘大船,破浪前行的勇气。
D.夺冠而归,大家决心重整旗鼓,以高昂的斗志和更科学的方法投入日常训练中,力争明年再创辉煌。
5.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溃退(kuì)荻港(dí)横渡(hèng)摧枯拉朽(cuī)
B.芜湖(wú)签订(qiān)协定(xié)锐不可当(dǎng)
C.泄气(xiè)督战(dū)前锋(fēng)风平浪静(jìng)
D.业已(yè)要塞(sài)歼灭(qiān)英勇善战(shàn)
6.下列对文中词语或语句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中的“不到”“即已”突出时间短,充分说明了人民解放军的锐不可当。
B.“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中的“均”在这里的意思是“都”,它在这里表示战线之长,胜利之大。
C.“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与“纷纷溃退,毫无斗志”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作者藐视敌军,赞扬我军的自豪之情。
D.“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巧妙地交代战役的结果,揭示了敌军溃退的原因,增强了新闻的真实性。
7.下列词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要塞(sè)顽强(wán)锐不可当(dāng)
B.芜湖(wú)签订(qiān)摧枯拉朽(xiǔ)
C.歼灭(qiān)督战(dū)毫无斗志(dòu)
D.荻港(dí)横渡(hèng)风平浪静(píng)
8.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庆祝新中国70华诞的盛大阅兵中,15个徒步方队步伐铿锵,锐不可当,32个装备方队铁流滚滚、排山倒海,12个空中梯队鹰击长空、傲视苍穹……
B.李天佑英勇善战,戎马一生,为民族独立与解放建立了卓著功勋。
C.未来一定不会只是风平浪静,波澜不惊,每个人都会遇到或多或少的困难。
D.叛军以摧枯拉朽之势,迅速攻下临安,余杭等地。
9.下列句子的表达方式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B.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C.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D.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10.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消息二则》作者是毛泽东,字润之,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消息是新闻的一种,它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
B.《答谢中书书》和《与朱元思书》的作者分别是吴均、陶弘景,两人都生活在南北朝时期,两文都是写给朋友的书信,都是描写山水的佳作。
C.苏轼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记承天寺夜游》是作者被贬谪到黄州任职时所作,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D.《水经注》作者是北魏郦道元,该书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述,对于研究我国古代历史和地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下列各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的宾语中心语是“敌阵”。
B.“溃退”是动词,“敌阵”是名词。
C.“三”是数词,“纷纷”是形容词。
D.“万船齐放”是主谓短语,“直取对岸”是动宾短语。
1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哭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B.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度长江。
C.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站,不起丝毫作用。
D.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13.下面语段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A.dāng kuì dāng qiān
B.dàng kuì dāng qián
C.dāng kuì dàng qiān
D.dàng guì dāng qiān
14.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句子,语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文化影响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调节人与世界的关系。在一个文化厚实的社会里,;;。这样,人方能实现从“小我”向“大我”的转变,成为一个有文化、有教养的人。
①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生命
②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味
③人懂得尊重别人——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
A.②①③ B.③①② C.③②① D.②③①
15.下列解词有误的一项是( )
A.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B.业已:已经。
C.溃退:散乱,败退。 D.督战:帮助作战。
16.选出填加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 )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 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
A.( ),、,、、、、,。 B.“ ”,、,、、、、,。
C.( )。、,、、、、,。 D.“ ”,,,,,,,,。
17.选出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 )
A.荻港(dí) 获得(huò) 歼灭(jiān) 阡陌(qiān)
B.溃退(kuì) 纤维(xiān) 芜湖(wú) 要塞(sè)
C.堵塞(sè) 泄气(xiè) 塞子(sāi) 负隅顽抗(yú)
D.切磋(qiē) 迫切(qiè) 当真(dàng) 锐不可当(dāng)
18.下列句子中错别字最多的是( )
A.国民党反动派政府依然负隅顽抗。
B.渡江战役打得非常急烈。
C.国民党拒决签定国内和平胁定。
D.杜聿明则刚从徐州飞到东北,一战残败,又逃到了葫芦岛。
19.下列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民的名义》是由最高人民检察院组织创作的当代检察题材反腐,正在湖南卫视热播。(在“反腐”后面加上“电视剧”)
B.2017年国家乒乓球队举行的教练员竞聘会议于3月30日在鞍山召开。(删去“会议”)
C.教师课余从事微商职业,不仅进货、选货、宣传费事费时,在社交平台回答顾客问题,也会占据教师大量时间和精力。(将“进货”和“选货”对调)
D.虽然她在演唱中记错了歌词,但最终,还是以真挚的歌声,让现场观众响起了掌声与泪水。(去掉“与泪水”)
2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我们的军队增了兵,并确定了他们溃退的日期,再留给联合国六个月的时间去控制局势。
B.当你泄气时,当你失落时,你要相信付出会得到回报。
C.北京时间3日晚,德国队以摧枯拉朽之势4比0狂胜阿根廷队,昂首挺进世界杯半决赛。
D.经过数月的苦练,这支少年篮球队的气势锐不可当,他们对于这次比赛志在必得。
二、填空题
21.文学常识填空。
《消息二则》的作者_______________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___________,伟大的无产阶级_________家、_________家、__________家、诗人。
22.毛泽东的许多经典语言哲理深刻,广为流传,下面是他流传较广的几句话,请将它们连线。
一条千古不变的真理???????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最鼓舞人心的一句话???????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最豪迈最傲气的一句话????? ????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最谦虚的一句话???????????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最震撼人心的一句话??????? ??????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23.《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是一篇动态消息,请指出文中所包含的五个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起因:
事件结果:
三、字词书写
24.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芜湖(_______)泄气(________) kuì(_________)退荻港(_______)
dū(_______)战歼灭(________)要塞(_______)锐不可当(________)
25.下列两组词语中,每组都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1)经营 锋利 坚绝 区域
(2)防御 抵抗 丝豪 顽强
26.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芜湖(____)溃退(____)荻港(____)
锐不可当(____)泄气(____)
督战(____)歼灭(____)要塞(____)
27.给下面文段中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dù(______)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______)灭及击kuì(______)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______),封锁长江。
四、语言表达
28.给下面一则新闻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
据新华社海南文昌2019年12月27日电(记者 陈芳、胡喆) 金色巨焰,映透山海。2019年12月27日20时45分,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2000多秒后,与实践二十号卫星成功分离,将卫星送入预定轨道,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323次发射。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也被人们称为“胖五”,是我国运载火箭升级换代的重要工程,作为我国首型大推力无毒无污染液体火箭,创新难点多、技术跨度大、复杂程度高。火箭采用全新5米芯级直径箭体结构,捆绑4个3.35米直径助推器,总长57米,起飞重量约870吨,近地轨道运载能力25吨级,地球同步转移轨道14吨级,地月转移轨道运载能力8吨级,整体性能和总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9.下面一段文字是由明明同学读完本文后搜集、整理而成的,请按照题目要求修改病句。
①通过学习《消息二则》,使我明白消息可以分为五部分,即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②主体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舒展和阐释。背景和结语有时暗含在主体中。
(1)横线①处缺少主语,可删去“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
(2)横线②处词语搭配不当,可将“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
五、综合性学习
30.2017年是渡江战役胜利68周年,八年级(1)班开展了“纪念渡江战役,向老英雄致敬”的主题班会活动。请根据下面的活动场景,完成相应的练习。
(1)下面是一位学生对战斗英雄的采访,请你根据所学知识补全相应内容。
学生:请问东路军当时渡江的过程是否十分顺利?
战斗英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您能描述一下当时渡江的情景吗?
战斗英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作为一名战斗英雄,每次回想起当时渡江的情况,一定有许许多多的话要说。现在,您心里最想说的话是什么呢?
战斗英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战斗英雄的叙述,震撼着我们的心灵。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2020年是渡江战役胜利71周年,八年级(1)班开展了“纪念渡江战役,向老英雄致敬”的主题班会活动。请根据下面的活动场景,完成相应的练习。
(1)下面是一位学生对战斗英雄的采访,请你根据所学知识补全相应内容。
学生:请问东路军当时渡江的过程是否顺利?
战斗英雄: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您能描述一下当时渡江的情景吗?
战斗英雄: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作为一名战斗英雄,每次回想起当时渡江的情况,您一定有许许多多的话要说。那么,现在您心里最想说的话是什么呢?
战斗英雄: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班委会拟组织全班同学到安徽名人馆参观学习。请你根据下面地图中加粗的路线图(起点—终点)写一段话,告诉同学们怎样从学校前往目的地。
六、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课文,完成下面小题。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②西起九江,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③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④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⑤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⑥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⑦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⑧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⑨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⑩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32.本文被公认为新闻写作的典范作品,首先体现在标题上。请简要分析本文标题的作用。
33.文章的主体部分为什么先写中路军的渡江情况?
34.文中第⑧、⑨句运用的是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35.这则消息全面报道了人民解放军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三路大军横渡长江的战况,在写法它们上有什么异同点,请简要比较一下。
36.下面的句子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请做简要分析。
不料正是汤思伯到芜湖的那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阅读课内现代文,回答问题。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37.请用简短的语言概括这则消息的大意?
38.文章主体部分写解放军渡江可分为三层,请用双斜线在文中画出。
39.文中画线句用了什么表达方式?作用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②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③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④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⑤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⑥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⑦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⑧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定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⑨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⑩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40.这则消息的“电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导语”部分是第_______句(两句,只填序号)。
41.导语中揭示我军所向披靡、战绩辉煌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主体部分中记录我军节节胜利史实的一个四字成语是“__________”。(用原文中的词语回答)
42.请从语言的角度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句子: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分析加点词作用)
43.“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其原因各是什么?用自己的语言概述。
44.这篇新闻中属于议论的句子是哪两句?这些议论的作用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电 ①英勇的人民解放军21日已有大约30万人渡过长江。②渡江战斗于20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③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3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④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24小时,30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⑤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45.下列对上则消息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电头部分交代了新闻要报道的主要事件和事件所涉及的人、时间、地点。
B.消息的标题、导语、主体均写到渡江军队数量,写法各不相同。
C.正文由导语、主体、结尾三大部分构成,各部分安排得清晰明了,井井有条。
D.消息用词准确,感彩鲜明,既表达了作者对敌人的蔑视,又赞颂了人民解放军。
46.文中第四句的描写有无必要?请作简要分析。
47.这则消息有两处对比,请把它们找出来,简要说说它们是怎样对比的。
比较阅读下面两则短文,然后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毛泽东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①。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②。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③。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④。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⑤。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⑥。
(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毛泽东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①。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②。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③。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④。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⑤。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定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⑥。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⑦。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⑧。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⑨。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⑩。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48.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这两篇短文属于_________义的新闻; (乙)文中表明新闻背景的句子是________句(只填句子番号)。(甲)文的结语是第________句。(只填句子番号)(乙)文的导语是___________句(只填句子番号)。
49.对两则短文进行比较,下面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从标题中都可以获知事件所涉及的人物、地点、事件,但第二则的标题比第一则更能够表现了人民解放军无坚不摧的力量和压倒一切敌人的气势。
B.都可以从导语中中获知新闻的四个要素:何人、何时、何地、何事。
C.涉及的事件相同,但第二则报道的内容更详细、更具体。
D.两则短文的主体中都交代了事件的背景,结语都在文章的最后。
50.两则短文正文前面的黑体字部分在文章的结构中属于什么?有何作用?
51.第一则说“我三十万大军”,第二则却说“百万大军”,两种说法是否矛盾?为什么?
52.消息的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一句中“大约”能否去掉?为什么?
53.(甲)文中“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一句中加点词语突出了人民解放军具有怎样的气势?
54.(乙)文中“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55.在(乙)文中,三路大军报道内容的详略安排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课内阅读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 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②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③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④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⑤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⑥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⑦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⑧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⑨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⑩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56.这则消息的“电头”是_____,“导语”部分是第___句(只填序号)。主体部分是第___句。导语中揭示我军所向披靡、战绩辉煌的词语是____。主体部分中记录我军节节胜利的史实的一个四字成语是:___。
57.结合全文,理解句子。
(1)第⑤句能否改为:“现在,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一大半,剩下的二十三日可渡完。”为什么?
(2)请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58.本文的主体部分,着重报道人民解放军渡江的战斗情况,为什么把中路军和西路军放在一起写?最后才写东路军?
59.“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其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语言概述。(30字以内)
60.这篇新闻中属于议论的句子是哪几句?这些议论的作用是什么?
阅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获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般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61.结合全文,请简要说说选文开头画横线部分的句子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62.联系上下文,从下列句子中任意选择一句品味其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2)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
63.选文中画双横线句子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结合选文内容分析其作用。
答案
1247140012522200第01课消息二则
【提升训练】
一、选择题
1.填入下列语句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1)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2)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中,我已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3)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敌阵,横渡长江。
A.坚固 斗争 打败 打垮 B.牢固 战争 战胜 突破
C.顽固 战斗 消灭 冲垮 D.巩固 激战 歼灭 冲破
【答案】D
【详解】
本题考查近义词的辨析运用能力。坚固重在“坚”,像土地一样坚硬,是褒义词;牢固重在“牢”,像“监牢”一样稳当没有缝隙,是褒义词;顽固重在“顽”,像难以劈开的木头一样固执,是贬义词;巩固重在“巩”,这是个动词,用皮革捆东西,捆得牢靠。(1)题不能用褒义词,顽固是形容人的,所以填“巩固”。斗争是矛盾双方的冲突,一方力求战胜另一方;战斗一般指规模较小的军事冲突;战争以具有一定规模的初期以暴力活动为开端,以一方或几方的主动或被动丧失暴力能力为结束标志,是指整个完整过程,时间跨度长;激战中的“激”的意思是急剧的,强烈的,连起来是很强烈的一场战斗,“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战斗很激烈,所以(2)题第一空填“激战”。打败是战胜对方;消灭是消除掉敌对的或有害的人或事物;战胜是“战且胜”的意思;歼灭是打死、打伤和俘虏敌人全部或大部有生力量,解除其武装,剥夺其抵抗力;(2)题第二空填“歼灭”。打垮是打击并战胜,冲垮是冲击并击垮,冲破的时间较为长,而突破是在一瞬间,冲破的力量是保持的,而突破是在一瞬间爆发出来,爆发力强一些;(3)题填“冲破”。
故选D。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临近考试,同学们的学习态度有了明显的提高。
B.在对传统村落的修缮中,我们要保护文化遗产存在的真实性,禁止随意修建仿古建筑、仿古街区。
C.中国女排主教练郎平表示,魏秋月目前的伤势达不到上场,甚至在8月的女排世界杯中能否上场也存在着疑问。
D.近3000名左右全国人大代表肩负人民重托出席盛会,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神圣职权。
【答案】B
【分析】
【详解】
A.搭配不当,“提高”应改为“转变”;
C.成分残缺,应在“达不到上场”后加“的要求”;
D.成分赘余,“近”和“左右”应删去一个;
故选B。
3.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你交友的标准是什么?是注重外表的美丽?还是注重内心的善良?
B.美国空军高度赞扬钱学森对战争的胜利做出了“无法估价的贡献”。
C.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有人提出了“赢语文者赢高考”的口号。因此,教师、家长、学生都有所动作。
D.一方面是旅游线路老化、接待能力不足,另一方面是游客口味不一、经济承受能力不同:这是我国开放欧洲旅游面临的两大难题。
【答案】A
【分析】
【详解】
A.“是……还是……”是选择疑问句,中间连接的标点应为逗号,故前两个问号改为逗号。故选A。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同学们经常向老师请教,这种锐不可当的精神值得提倡。
B.年轻的城市,更需要青春和活力,更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摧枯拉朽的创造力,更需要不断超越的勇气。
C.人生不应只祈求风平浪静,而是要有造一艘大船,破浪前行的勇气。
D.夺冠而归,大家决心重整旗鼓,以高昂的斗志和更科学的方法投入日常训练中,力争明年再创辉煌。
【答案】C
【详解】
A.锐不可当:形容锋利无比,不可抵挡。此词原意是“来势汹汹,不可阻挡”。用在这里不符合语境;
B.摧枯拉朽: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不能用来修饰“创造力”;
C.风平浪静:没有风浪,水面很平静,比喻平静无事。使用正确;
D.重整旗鼓:指失败后,重新集合力量再干,这与“夺冠而归”的语境不符;
故选C。
5.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溃退(kuì)荻港(dí)横渡(hèng)摧枯拉朽(cuī)
B.芜湖(wú)签订(qiān)协定(xié)锐不可当(dǎng)
C.泄气(xiè)督战(dū)前锋(fēng)风平浪静(jìng)
D.业已(yè)要塞(sài)歼灭(qiān)英勇善战(shàn)
【答案】C
【详解】
A.横渡(héng);
B.锐不可当(dāng);
D.歼灭(jiān);
故选C。
6.下列对文中词语或语句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中的“不到”“即已”突出时间短,充分说明了人民解放军的锐不可当。
B.“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中的“均”在这里的意思是“都”,它在这里表示战线之长,胜利之大。
C.“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与“纷纷溃退,毫无斗志”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作者藐视敌军,赞扬我军的自豪之情。
D.“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巧妙地交代战役的结果,揭示了敌军溃退的原因,增强了新闻的真实性。
【答案】D
【详解】
D.表述错误,“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说明了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的原因,并非结果。故选D。
7.下列词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要塞(sè)顽强(wán)锐不可当(dāng)
B.芜湖(wú)签订(qiān)摧枯拉朽(xiǔ)
C.歼灭(qiān)督战(dū)毫无斗志(dòu)
D.荻港(dí)横渡(hèng)风平浪静(píng)
【答案】B
【详解】
A.sè--sài;
C.qiān--jiān;
D.hèng--héng;
故选B。
8.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庆祝新中国70华诞的盛大阅兵中,15个徒步方队步伐铿锵,锐不可当,32个装备方队铁流滚滚、排山倒海,12个空中梯队鹰击长空、傲视苍穹……
B.李天佑英勇善战,戎马一生,为民族独立与解放建立了卓著功勋。
C.未来一定不会只是风平浪静,波澜不惊,每个人都会遇到或多或少的困难。
D.叛军以摧枯拉朽之势,迅速攻下临安,余杭等地。
【答案】D
【详解】
A.锐不可当:形容来势凶猛,不可阻挡。一般多用来形容一种气势。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B.英勇善战:十分勇敢而且善于作战。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C.风平浪静:意思是指没有风浪,好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一样,比喻平静无事。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D.摧枯拉朽: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此处用来描述叛军,属感彩不当;
故选D。
9.下列句子的表达方式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B.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C.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D.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答案】C
【详解】
C.表达方式是议论,其他三项是记叙,故选C。
10.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消息二则》作者是毛泽东,字润之,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消息是新闻的一种,它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
B.《答谢中书书》和《与朱元思书》的作者分别是吴均、陶弘景,两人都生活在南北朝时期,两文都是写给朋友的书信,都是描写山水的佳作。
C.苏轼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记承天寺夜游》是作者被贬谪到黄州任职时所作,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D.《水经注》作者是北魏郦道元,该书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述,对于研究我国古代历史和地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答案】B
【详解】
B. 《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陶弘景,《与朱元思书》的作者是吴均,故B错误,选B。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下列各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的宾语中心语是“敌阵”。
B.“溃退”是动词,“敌阵”是名词。
C.“三”是数词,“纷纷”是形容词。
D.“万船齐放”是主谓短语,“直取对岸”是动宾短语。
【答案】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词性和短语。C. “纷纷溃退”中“溃退”是动词,充当谓语,“纷纷”是副词,充当状语。故C错误,选C。
1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哭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B.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度长江。
C.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站,不起丝毫作用。
D.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答案】D
【解析】
【详解】
A.摧枯拉朽,
B.横渡,
C.督战。
故选D。
13.下面语段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A.dāng kuì dāng qiān
B.dàng kuì dāng qián
C.dāng kuì dàng qiān
D.dàng guì dāng qiān
【答案】A
【详解】
当面之敌:当前最主要的对手。“当”是当前的意思,故读dāng。
溃退;(军队)被打垮而后退。“溃”在此意为溃散、溃败。故读kuì
锐不可当;意思是锋利无比,无法阻挡,形容勇往直前的气势无法抵挡。 “当”:抵挡。读dāng。
签订:双方订立条约或契约并签字。签只有一个读音,读qiān。
故选A。
14.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句子,语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文化影响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调节人与世界的关系。在一个文化厚实的社会里,;;。这样,人方能实现从“小我”向“大我”的转变,成为一个有文化、有教养的人。
①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生命
②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味
③人懂得尊重别人——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
A.②①③ B.③①② C.③②① D.②③①
【答案】D
【详解】
思路一:结合横线后语句“这样,人方能实现从‘小我’向‘大我’的转变”分析:由己及人,前面语句的顺序为“尊重自己、尊重别人、尊重自然”。排序为:②③①,选D。思路二:结合“文化影响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调节人与世界的关系。”分析,“人的思维方式” 照应“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味”;“行为习惯”照应“人懂得尊重别人——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与世界的关系” 照应“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生命”。根据前后照应的关系,排序为:②③①,选D。
15.下列解词有误的一项是( )
A.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B.业已:已经。
C.溃退:散乱,败退。 D.督战:帮助作战。
【答案】D
【解析】
【详解】
这道题考查的是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这种词语的意思是语境临时赋予的,具有特殊的表情达意的作用。因此,做这样的题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解释,不能借助字典等工具书照抄照搬下来。D.督战:监督作战。督,察看、监督的意思。故选D项。
16.选出填加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 )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 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
A.( ),、,、、、、,。 B.“ ”,、,、、、、,。
C.( )。、,、、、、,。 D.“ ”,,,,,,,,。
【答案】A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标点符号的运用。分析句子中分句之间的关系,根据标点符号各自的作用,判断标点符号的正误,尤其注意易错易混的标点符号。新闻电头应用小括号括起来,“20日夜起”这一句话没说完,所以用逗号,地名之间停顿较短,而且是词语的并列,中间用顿号。由此分析,应该选A项。
17.选出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 )
A.荻港(dí) 获得(huò) 歼灭(jiān) 阡陌(qiān)
B.溃退(kuì) 纤维(xiān) 芜湖(wú) 要塞(sè)
C.堵塞(sè) 泄气(xiè) 塞子(sāi) 负隅顽抗(yú)
D.切磋(qiē) 迫切(qiè) 当真(dàng) 锐不可当(dāng)
【答案】B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多音字、形近字的字音辨析。对汉字的认读,主要是形近字、多音字容易混淆读错,还有方言误读、习惯性误读都是常见的错误,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中可以进行适当的分类整理。B项中的“要塞”应读“sài”,故选B。
18.下列句子中错别字最多的是( )
A.国民党反动派政府依然负隅顽抗。
B.渡江战役打得非常急烈。
C.国民党拒决签定国内和平胁定。
D.杜聿明则刚从徐州飞到东北,一战残败,又逃到了葫芦岛。
【答案】C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形声字辨析,从字形的分析中可以得出答案,应注意形声字的辨析的准确性。A项中没有错别字;B项“急烈”应为“激烈”;C项“拒决”应为“拒绝”,“签定”应为“签订”,“胁定”应为“协定”;D项中“残败”应为“惨败”。C项中错别字是最多的,故选C。
19.下列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民的名义》是由最高人民检察院组织创作的当代检察题材反腐,正在湖南卫视热播。(在“反腐”后面加上“电视剧”)
B.2017年国家乒乓球队举行的教练员竞聘会议于3月30日在鞍山召开。(删去“会议”)
C.教师课余从事微商职业,不仅进货、选货、宣传费事费时,在社交平台回答顾客问题,也会占据教师大量时间和精力。(将“进货”和“选货”对调)
D.虽然她在演唱中记错了歌词,但最终,还是以真挚的歌声,让现场观众响起了掌声与泪水。(去掉“与泪水”)
【答案】B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学生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病句原因。可以从内容角度分析词义的不同理解病因,可从语法角度分析病因。更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B项的修改不正确,应该删去“举行的”。
【点睛】
病句的类型主要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前后矛盾。辨析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
2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我们的军队增了兵,并确定了他们溃退的日期,再留给联合国六个月的时间去控制局势。
B.当你泄气时,当你失落时,你要相信付出会得到回报。
C.北京时间3日晚,德国队以摧枯拉朽之势4比0狂胜阿根廷队,昂首挺进世界杯半决赛。
D.经过数月的苦练,这支少年篮球队的气势锐不可当,他们对于这次比赛志在必得。
【答案】A
【解析】
【详解】
这道题目考查的是词语的理解与运用。要想正确地运用词语,必须准确理解词语的意义,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词义的范围、词义的轻重、感彩等。A项的词语使用有误,“溃退”指“军队被打垮而后退”,用在这里不合语境。
二、填空题
21.文学常识填空。
《消息二则》的作者_______________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___________,伟大的无产阶级_________家、_________家、__________家、诗人。
【答案】毛泽东缔造者革命军事思想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识记文学常识关键在平时积累,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22.毛泽东的许多经典语言哲理深刻,广为流传,下面是他流传较广的几句话,请将它们连线。
一条千古不变的真理???????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最鼓舞人心的一句话???????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最豪迈最傲气的一句话????? ????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最谦虚的一句话???????????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最震撼人心的一句话??????? ??????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答案】一条千古不变的真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最鼓舞人心的一句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最豪迈最傲气的一句话——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最谦虚的一句话——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最震撼人心的一句话——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家作品的阅读与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不仅要“博闻强记”,还要对内容进行归纳整理。要熟记作品名称、作者、主要人物形象、精彩的片段、艺术特色等内容。①人不犯我,我不犯人!见于毛泽东《论政策》:“对于国民党军队,应继续采取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政策,尽量地发展交朋友的工作”。释义:人家不侵犯我,我也不侵犯人家。②1946年8月,毛泽东在延安向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发表谈话,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看起来,反动派的样子是可怕的,但是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力量。从长远的观点看问题,真正强大的力量不是属于反动派,而是属于人民。”体现出他的豪迈气魄。③“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是毛泽东在湖北汉口“八七”会议上结合中国国情提出的著名论断,即中国内部没有民主,只能以革命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这是由中国国情特点决定的。“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切中要害地指明了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也为中国革命的基本方式指明了正确的方向。这是千古不变的真理。④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点点小火星可以烧掉大片原野。比喻开始时微小,但有远大发展前途的新事物。有鼓动人心的力量。⑤“我们很快就要在全国胜利了。这个胜利将冲破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具有伟大的国际意义。……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如果这一步也值得骄傲,那是比较渺小的,更值得骄傲的还在后头。……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是最谦虚的一句话。
23.《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是一篇动态消息,请指出文中所包含的五个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起因:
事件结果:
【答案】时间:二十一日;地点:长江前线;人物:敌我双方;事件起因:解放军渡江解放全中国;事件结果: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
【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信息筛选。由第一句“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可知,时间:二十一日;地点:长江前线。由“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可知人物:敌我双方。由“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可知事件起因:解放军渡江解放全中国。由最后一句“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可知事件结果: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
三、字词书写
24.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芜湖(_______)泄气(________) kuì(_________)退荻港(_______)
dū(_______)战歼灭(________)要塞(_______)锐不可当(________)
【答案】wúxiè溃dí督jiānsàidāng
【详解】
考查字音字形。“芜、荻”是形声字。注意“歼”不要读成“千”;塞,多音字,最早字形见于甲骨文。读sè时,意思是填堵、阻隔,如闭塞。读sāi时,表示借助工具、材料填满空隙,如堵塞漏洞;阻隔物,如塞子。读sài时,指阻止非法越境的边关据点,如要塞。锐不可当,ruì bù kě dāng:形容来势凶猛,不可阻挡。
25.下列两组词语中,每组都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1)经营 锋利 坚绝 区域
(2)防御 抵抗 丝豪 顽强
【答案】(1)“绝”改为“决” (2)“豪”改为“毫”
【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字形。坚决,指意志确定不移;不犹豫。“豪”与“毫”的辨析:两字都可以作名词,“豪”表示才能出众的人,如文豪、英豪等;“毫”表示人或鸟兽身上细而尖的毛,也可指毛笔,如毫毛、挥毫等。两字都可以作形容词,但“豪”表示气魄大、直爽、痛快或权势强盛,如豪放、豪华、巧取豪夺等;“毫”表示极少、一点儿,如毫无头绪、毫无道理等。
26.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芜湖(____)溃退(____)荻港(____)
锐不可当(____)泄气(____)
督战(____)歼灭(____)要塞(____)
【答案】wú kuìdídānɡxièdūjiānsài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做注音题,要熟悉汉语拼音规则,同时可根据形声字的声旁来推断它的读音。此题要注意“荻”应该读二声,“塞”是一个多音字,在这里应该读sài。
27.给下面文段中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dù(______)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______)灭及击kuì(______)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______),封锁长江。
【答案】渡jiān溃sài
【解析】
【详解】
这道题目考查学生对汉字字音字形的掌握情况,是语文学习中最基础的知识。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多读、多记、多写,才能够准确无误书写出来。特别是同音字、形似字、易错汉字、多音字更应引起注意。注意“渡”不要写成“度”,“塞”是多音字,文中应读“sài”。
四、语言表达
28.给下面一则新闻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
据新华社海南文昌2019年12月27日电(记者 陈芳、胡喆) 金色巨焰,映透山海。2019年12月27日20时45分,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2000多秒后,与实践二十号卫星成功分离,将卫星送入预定轨道,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323次发射。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也被人们称为“胖五”,是我国运载火箭升级换代的重要工程,作为我国首型大推力无毒无污染液体火箭,创新难点多、技术跨度大、复杂程度高。火箭采用全新5米芯级直径箭体结构,捆绑4个3.35米直径助推器,总长57米,起飞重量约870吨,近地轨道运载能力25吨级,地球同步转移轨道14吨级,地月转移轨道运载能力8吨级,整体性能和总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答案】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成功发射
【详解】
本题考查拟写新闻标题的能力。答题时,首先找出新闻的导语——“2019年12月27日20时45分,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将卫星送入预定轨道,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在此基础上,按照“什么人(事,物)+怎么样”的格式进行压缩即可。
29.下面一段文字是由明明同学读完本文后搜集、整理而成的,请按照题目要求修改病句。
①通过学习《消息二则》,使我明白消息可以分为五部分,即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②主体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舒展和阐释。背景和结语有时暗含在主体中。
(1)横线①处缺少主语,可删去“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
(2)横线②处词语搭配不当,可将“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
【答案】通过使舒展拓展
【详解】
本题考查修改病句的能力。答题时,可以根据题干提示和要求,分别从成分残缺,搭配不当两方面进行修改。这里需要结合语境仔细揣摩。①滥用介词,导致缺少主语,因此,把“通过”或“使”删除一个;②搭配不当,“内容”不能“舒展”,要改为“拓展”。
五、综合性学习
30.2017年是渡江战役胜利68周年,八年级(1)班开展了“纪念渡江战役,向老英雄致敬”的主题班会活动。请根据下面的活动场景,完成相应的练习。
(1)下面是一位学生对战斗英雄的采访,请你根据所学知识补全相应内容。
学生:请问东路军当时渡江的过程是否十分顺利?
战斗英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您能描述一下当时渡江的情景吗?
战斗英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作为一名战斗英雄,每次回想起当时渡江的情况,一定有许许多多的话要说。现在,您心里最想说的话是什么呢?
战斗英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战斗英雄的叙述,震撼着我们的心灵。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总体上我们的渡江过程是非常顺利的,但是战斗也十分激烈。示例:渡江作战当天,我们在炮火的掩护下,全体人员不怕牺牲,乘着木船,冒着敌人密集的子弹,勇往直前,最终成功地跨越长江。(能描述当时的场景即可)示例:在这里我要向在渡江战役中英勇战斗、奉献出自己生命的战友们致以深切的悼念和崇高的敬意!示例:我们中学生要铭记革命先辈前仆后继、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把我们伟大的祖国建设得更加富强!
【分析】
【详解】
(1)本题考查根据语境补齐对话的能力。根据材料中给出的学生的问题,结合课文原文,有针对性的回答,语言表达得体即可。
①根据原文“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可知东路军当时渡江十分顺利;根据“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可知战斗也十分激烈。据此进行语言表述即可。
②根据第一问可知渡江过程是非常顺利的,但是战斗也十分激烈。因此描述时要突出战斗的激烈,但最终成功渡江的情景。
③向在渡江战役中英勇战斗、奉献出自己生命的英雄表达出自己深切的悼念和崇高的敬意即可。
(2)本题为语言表达,不设统一答案。只需言之成理,符合题目的要求即可。作答本题时,可围绕铭记革命精神,珍惜今天幸福生活来表述。
31.2020年是渡江战役胜利71周年,八年级(1)班开展了“纪念渡江战役,向老英雄致敬”的主题班会活动。请根据下面的活动场景,完成相应的练习。
(1)下面是一位学生对战斗英雄的采访,请你根据所学知识补全相应内容。
学生:请问东路军当时渡江的过程是否顺利?
战斗英雄: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您能描述一下当时渡江的情景吗?
战斗英雄: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作为一名战斗英雄,每次回想起当时渡江的情况,您一定有许许多多的话要说。那么,现在您心里最想说的话是什么呢?
战斗英雄: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班委会拟组织全班同学到安徽名人馆参观学习。请你根据下面地图中加粗的路线图(起点—终点)写一段话,告诉同学们怎样从学校前往目的地。
【答案】(1)(示例)①我们的渡江过程是非常顺利的,但是战斗也十分激烈。②渡江作战当天,在炮火的掩护下,全体人员乘着木船,冒着敌人密集的子弹,奋勇向前,最终成功地跨越长江。③在这里我要向在渡江战役中英勇战斗、献出自己生命的战友们致以深切的悼念和崇高的敬意!
(2)(示例)从学校出发,沿姥山路向北步行,在义城派出所路口右转,然后向东南步行,在路口右转进入包河大道,沿包河大道向南步行,随后右转进人环湖北路,然后向西南方向步行,在上海路与环湖北路的交叉路口继续直行,随后右转进入云谷路,沿着云谷路向西北方向步行,然后左转,继续沿云谷路向西步行,随后左转进入金斗东路,继续向南步行,即可到达目的地安徽名人馆。
【详解】
(1)考查根据语境补齐对话。根据材料中给出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回答。作答时,需要语意清晰,语序合理,能合理表达自己的感情。要紧扣“纪念渡江战役,向老英雄致敬”的主题,结合课文内容回答。要能充分挖掘英雄身上巨大的精神财富,从“悼念”“敬意”等角度表达心中的感情。
(2)考查图文转化。答题时,首先需要明确起点(学校)及终点(安徽名人馆)的位置,从图示明白方向,即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然后按照地图的标识,根据方向图示指明行走方向,这里需要注意路口及拐弯的转向。语言表达要准确、连贯。首先从学校出发,沿姥山路向北步行,在义城派出所路口右转,然后项东南方向行走,在路口右转进入包河大道,沿包河大道向南步行,之后右转进人环湖北路向西南方向行走,经过上海路与环湖北路的交叉路口继续直行,然后右转进入云谷路,沿云谷路向西北方向行走一段后左转,继续沿云谷路向西步行,随后左转进入金斗东路,继续向南步行便可到达安徽名人馆。
六、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课文,完成下面小题。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②西起九江,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③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④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⑤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⑥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⑦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⑧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⑨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⑩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32.本文被公认为新闻写作的典范作品,首先体现在标题上。请简要分析本文标题的作用。
33.文章的主体部分为什么先写中路军的渡江情况?
34.文中第⑧、⑨句运用的是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35.这则消息全面报道了人民解放军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三路大军横渡长江的战况,在写法它们上有什么异同点,请简要比较一下。
36.下面的句子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请做简要分析。
不料正是汤思伯到芜湖的那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答案】
32.标题中“百万大军”强调渡江人数之多,气势之大;“横渡长江”写出了人民解放军所向披靡,战绩辉煌。所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个标题,高度概括了新闻的主要内容,明确醒目,“百万”“横渡”二词气势磅礴,极富感染力。(意思对即可)
33.中路军发动进攻时间最早,首先突破敌军防线,二十四小时内全部渡过长江。
34.议论。阐释人民解放军取得胜利的原因,证明我军发动渡江战役的正确性,增强了消息的思想深度。(意思对即可)
35.相同点:无论是写哪路大军,都交代了时间、地点、战况。不同点:中路军写得简略,因为之前已做过报道;西路军写得较详细,除叙述战况外,还分析了我军胜利的原因;东路军写得更详细,除叙述战况外,还强调了我军所取得的重要战果和这次战役胜利的重要意义。
36.过渡(承上启下)。既承接上文对汤恩伯到芜湖督战的叙写,又开启下文对我东路军渡江作战情况的叙写。(意思对即可)
【分析】
32.
本题考查新闻标题的作用。新闻标题是新闻主要内容的概括,以最精练的文字将新闻中最重要的内容提示给读者。本文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概括了本则新闻记叙的主要内容,其中“百万大军”突出了数量多,“横渡”突出了渡江气势之大,这两个词语使文章题目醒目、有气势,富有感染力,能激发人的豪情。
33.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根据“④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⑤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得出原因:中路军发动进攻时间最早,首先突破敌军防线,二十四小时内全部渡过长江。
34.
本题考查学生对表达方式的理解与掌握。表达方式有五种:说明、记叙、议论、抒情、描写。划波浪线的句子表明了作者对此种情况的看法和观点,这是议论的表达方式。这个句子一方面分析了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恰如其分地指出了敌溃我胜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指出这与“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从而证明我军发动渡江战役的正确性,增强了消息的思想深度。
35.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根据“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分析,相同点:无论是写哪路大军,都交代了时间、地点、战况。
根据“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概括,这是对中路军的报道,比较简略;根据“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⑤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⑥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⑦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⑧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⑨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概括,这是对西路军的报道,西路军写得较详细,除叙述战况外,还分析了我军胜利的原因;根据“?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概括,这是对东路军的报道;东路军写得更详细,除叙述战况外,还强调了我军所取得的重要战果和这次战役胜利的重要意义。据此写出不同点即可。
36.
本题考查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根据上文“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分析,“不料正是汤思伯到芜湖的那天”起到了承接上文的作用。根据下文“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分析,“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引起下文对东路军渡江作战的报道。故这句在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阅读课内现代文,回答问题。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37.请用简短的语言概括这则消息的大意?
38.文章主体部分写解放军渡江可分为三层,请用双斜线在文中画出。
39.文中画线句用了什么表达方式?作用是什么?
【答案】
37.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38.……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
39.议论。突出了我军英勇善战,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的反动本质及士气败落、不堪一击的军情,有力地鼓舞了我军的士气。
【详解】
(1)根据新闻的结构可知,新闻的标题是对新闻主要内容的概括,所以可用这则新闻的标题作为本题答案。
(2)划分段落层次可以根据每句话介绍的内容来进行。选段可以分三个层次,按中、西、东三路军顺序,叙述了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战况。第一层: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人数。第二层:写西路军渡江的情况。第三层:写东路军渡江情况。
(3)表达方式有五种:说明、记叙、议论、抒情、描写。划波浪线的句子表明了作者对此种情况的看法和观点,这是议论的表达方式。这个句子一方面交待了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突出了我军英勇善战;另一方面也让读者感受到敌方政权必定失败的命运,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的反动本质及士气败落、不堪一击的军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②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③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④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⑤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⑥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⑦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⑧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定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⑨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⑩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40.这则消息的“电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导语”部分是第_______句(两句,只填序号)。
41.导语中揭示我军所向披靡、战绩辉煌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主体部分中记录我军节节胜利史实的一个四字成语是“__________”。(用原文中的词语回答)
42.请从语言的角度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句子: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分析加点词作用)
43.“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其原因各是什么?用自己的语言概述。
44.这篇新闻中属于议论的句子是哪两句?这些议论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
40. 电头是: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导语是:①②句
41. 冲破敌阵横渡长江锐不可当
42.“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等动词的连用,使语言雄健有力,表现出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所向无敌的气概。(意思对即可)
43.①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②国民党拒签和平协定,敌军厌战。(意思对即可)
44.①议论的句子是第⑧、⑨句;②作用是:揭示事物本质,长我军士气,灭敌人威风,增强文章的思想性。(意思对即可)
【分析】
40.
本题考查新闻的电头和导语。
电头是说明消息来源的短语。一般用来说明新闻稿件发出的单位、地点和时间,放在正文的最前面。因此可从消息最前端找到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
导语是新闻的开头部分,用简要的文字,集中呈现最重要、最新鲜或最有特点的新闻事实,提示新闻的要旨,吸引读者进一步阅读文章。通读消息,可以看出,文章的第①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和第②句“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概括了新闻事实,是导语部分。
41.
本题考查内容筛选。从文章的第①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可找到揭示我军所向披靡、战绩辉煌的词语是“冲破敌阵”“横渡长江”。从第⑧句的“……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中可找到记录我军节节胜利史实的一个四字成语是“锐不可当”,它的意思是:锋利无比,无法阻挡,形容来势凶猛,不可阻挡。
42.
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等一连串动词的连用,语言色彩鲜明,雄健有力,充分表现出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气概。
43.
本题考查内容分析。
从第⑧句“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定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和第⑨句“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可找到答案。注意本题要用自己的话概括,不能用原句。
44.
本题考查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第⑧句“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另一方面,……”和第⑨句“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表达对第⑦句中的“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的看法,因此是议论句,它指出了我军“锐不可当”,敌人节节败退的原因,长我军士气,灭敌人威风,起到了战时宣传的鼓动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电 ①英勇的人民解放军21日已有大约30万人渡过长江。②渡江战斗于20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③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3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④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24小时,30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⑤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45.下列对上则消息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电头部分交代了新闻要报道的主要事件和事件所涉及的人、时间、地点。
B.消息的标题、导语、主体均写到渡江军队数量,写法各不相同。
C.正文由导语、主体、结尾三大部分构成,各部分安排得清晰明了,井井有条。
D.消息用词准确,感彩鲜明,既表达了作者对敌人的蔑视,又赞颂了人民解放军。
46.文中第四句的描写有无必要?请作简要分析。
47.这则消息有两处对比,请把它们找出来,简要说说它们是怎样对比的。
【答案】
45.A
46.有必要。这一句描写从我方的角度补充展现了战斗的情况,全面表现了第一天的战斗。“风平浪静”写战斗的自然条件;“万船齐放”写我军参战部队之多,动用船只之众;“直取对岸”写我军作战之勇,进展之快。意思答对即可。
47.①士气对比,国民党反动派军无斗志,纷纷溃退,不堪一击;解放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一往无前。②时间对比,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人民解放军不到二十四小时即已突破。意思答对即可。
【分析】
45.
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
A.“交代新闻要报道的主要事件和事件所涉及的人、时间、地点”应该是“导语部分”。点头表明了发电单位、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三个要点。故选A。
46.
本题考查对新闻中描写的理解。第四句的描写语句是“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根据“不到24小时,30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可知,国共双方经过了将近一天的战斗;根据“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3个半月的长江防线,……军无斗志,纷纷溃退”可知,国民党军队是节节败退。第四句的描写“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从我方的角度补充展现了第一天战斗的情况。“风平浪静”写有利的自然条件,适合解放军渡江;“万船齐放”写我军参战部队之多,动用船只之众,写出了解放军浩大的声势;“直取对岸”写我军作战之勇,进展之快,所向披靡。
47.
本题考查对新闻中对比手法的理解。根据内容可知,第一处对比是“国民党反动派……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展示的是双方士气的对比,表明国民党不得人心,解放军士气高涨;第二次对比是“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3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不到24小时,30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展示的是时间上的对比,“经营了3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不到24小时”就被人民解放军突破,表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所向披靡。
比较阅读下面两则短文,然后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毛泽东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①。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②。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③。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④。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⑤。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⑥。
(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毛泽东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①。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②。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③。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④。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⑤。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定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⑥。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⑦。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⑧。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⑨。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⑩。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48.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这两篇短文属于_________义的新闻; (乙)文中表明新闻背景的句子是________句(只填句子番号)。(甲)文的结语是第________句。(只填句子番号)(乙)文的导语是___________句(只填句子番号)。
49.对两则短文进行比较,下面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从标题中都可以获知事件所涉及的人物、地点、事件,但第二则的标题比第一则更能够表现了人民解放军无坚不摧的力量和压倒一切敌人的气势。
B.都可以从导语中中获知新闻的四个要素:何人、何时、何地、何事。
C.涉及的事件相同,但第二则报道的内容更详细、更具体。
D.两则短文的主体中都交代了事件的背景,结语都在文章的最后。
50.两则短文正文前面的黑体字部分在文章的结构中属于什么?有何作用?
51.第一则说“我三十万大军”,第二则却说“百万大军”,两种说法是否矛盾?为什么?
52.消息的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一句中“大约”能否去掉?为什么?
53.(甲)文中“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一句中加点词语突出了人民解放军具有怎样的气势?
54.(乙)文中“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55.在(乙)文中,三路大军报道内容的详略安排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答案】
48. 狭⑥⑥①②
49.D
50.电头,交代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表明新闻(消息)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51.并不矛盾,第一则报道的时间是“二十二日二时”,第二则的时间是“二十二日二十二时”,从“二时”到“二十二时”,时间发生变化,成功渡江的人数也因此发生变化。
52.“大约”表明三十万人是一个概数,这体现了消息语言的准确性。
53.句中加点词语“突破”、“占领”、“进击”三个动词突出了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所向披靡。
54.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定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⑥。
55.略写中路军,祥写西路军和东路军,详略得当。
略写中路军,是因为中路军所遇到的抵抗较弱;祥写西路军,是因为西路军遇到的是敌军司令亲自督战;祥写东路军是因为东路军所进军的路线离南京最近,其所遇抵抗也较为顽强,因此这一路的战况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解析】
48.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及对新闻内容、结构的分析。狭义新闻专指“消息”,指对国内外新近发生的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人和事实的简要而迅速的报道。广义的新闻指及时报道新近发生的重要事件活生活现象的各种文章,包括消息、通讯和兼有新闻、文学双重特征的报告文学。这两篇短文属于狭义的新闻。新闻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导语:用来提示消息的重要事实,使读者一目了然。主体:随导语之后,是消息的主干,是集中叙述事件、阐发问题和表明观点的中心部分,是全篇新闻的关键所在。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它依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背景:是事物的历史状况或存在的环境、条件,是消息的从属部分,常插在主体部分,也插在导语或结语之中。据此,乙文中表明新闻背景的句子是⑥句。甲文的结语是第⑥句。乙文的导语是①②句,揭示我军所向披靡、战绩辉煌。
49.
D.理解有误。细读甲文可知,第①句是导语部分。②至⑤句是新闻的主体部分,第⑥句发出战斗号召,是结语。没有交代背景。 乙文①为新闻的导语部分;②一⑧报道了中西路军的渡江情况;后面部分报道了东路军的渡江情况。表明新闻背景的句子是⑥句。没有结语部分。故选D。
50.
本题考查新闻结构中电头及作用。电头:指电讯稿件播发的新闻单位、地点、时间的说明,也有只说明新闻单位和时间。用电发往外地称“电”,稿件发给当地的称“讯”。电头,又叫做“消息头”,是消息体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