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同步测试(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5《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同步测试(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12 15:46: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同步测试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初衷(zhōnɡ) 杀戮(lù)  篡改(zuàn) 
B.国殇(yānɡ) 呓语(yì)  遁形(dùn)
C.铭记(mínɡ)
彰显(zhānɡ)
抵赖(lài)
D.矢志(shī)
缅怀(miǎn)
警惕(tì)
2.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
A.“别让南京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这是美国《波士顿环球邮报》近日发表的有关南京大屠杀长篇文章的标题。
B.加拿大安大略省议会于2017年10月通过有关“设立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的动议。
C.大规模抢劫、侵犯妇女、杀害平民……日军将南京变成了一座恐怖之城。
D.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彰显坚定的信念、磅礴的力量。
3.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集会广场上,国家公祭鼎铭文向世人讲述南京大屠杀史实,讲述设立国家公祭日的初衷。
B.中国早已成为具有保卫人民和平生活的坚强能力的伟大国家,矢志捍卫世界和平。
C.在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已不足100位的今天,日本右翼还在不断寻找各种借口对当年的军国主义罪行百般抵赖,颠倒黑白,扭曲历史,美化战争,并企图通过修宪复活军国主义。
D.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南京的命运变迁足证和平是何等珍贵。
4.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时评就是对当前发生的新闻及其新闻中的事实或者新闻中表现出的乃至隐藏的问题,发表作者自己的见解,或者归纳、整理出新的结论或者观点。
B.新闻评论与其他评论一样,有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组成,具有政策性、针对性和准确性等性质。
C.新闻评论具有引导作用、监督作用、表态作用、深化作用。常见的形式有社论、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和述评等。
D.新闻评论和新闻一样,都强调新闻性、时效性和真实性,都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
5.下列句子衔接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
  当然,国家公祭鼎并非是对文物楚大鼎的简单仿制,更多的是“借其神韵”。       ?
①国家公祭鼎正面则铸有160字的铭文,用魏碑简体字。
②“国家公祭鼎”高165厘米,鼎上外口径126.6厘米,铜质的鼎身和铜质的底座重2014公斤,石质的底座重1213公斤,象征2014年12月13日。
③描述了南京大屠杀给中华民族造成的巨大灾难,表达了对遇难同胞痛悼、祭奠之意。
④楚大鼎是同时期出土的圆鼎中最大的,通高113厘米,口径93厘米,重达400公斤。
⑤此外,楚大鼎上共有16字铭文。
A.②①④⑤③  B.④②⑤①③  C.④②③①⑤  D.②①③⑤④
6.综合性学习。
  最近,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中小学校开展“崇尚英雄 精忠报国”主题班会活动的通知》。为积极响应号召,学校准备在近日以班级为单位开展这一活动。假若你被推荐为这次主题班会的主持人,请按要求完成下面两项任务。
(1)请你为这次主题班会写一段开场白,要求:突出主题,语言简洁得体。
答:  ?
(2)班会活动设计中,有一个人人参与的分享环节——“推荐精忠报国英雄”。你最崇敬的英雄是谁?请向同学推荐。要求:概述英雄事迹,语言简洁准确。
答: 。 ?
7.类文阅读。
致敬伟大抗疫精神
李浩燃
①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的力量是无穷尽的,引领人昂扬向上,感召人发愤图强,激励人勇毅前行。
②“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9月8日上午,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科学概括了伟大抗疫精神,深刻阐明了伟大抗疫精神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强调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使之转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
③“令出如山”“生死阻击”“坚强防线”……日前,6集纪录片《同心战“疫”》陆续播出,全景展现了中国人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历程,唤起了刻骨铭心的记忆。“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从病毒手里抢回更多病人”,这是身患渐冻症的张定宇同志说出的平实感言;“2003年非典的时候你们保护了我们,今天轮到我们来保护你们了”,这是“90后”“00后”发出的青春誓言。从白衣为甲、逆行出征的医务人员到大爱无疆、无私奉献的志愿者,从临危受命、紧急攻关的科研人员到无惧寒暑、坚守岗位的社区工作者……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处处都有冲锋陷阵的身影,处处都闪耀着伟大抗疫精神。
④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举国同心、众志成城,亿万人民谱写了威武雄壮、气壮山河的凯歌,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注入新的内涵,成为抗疫决胜的“硬核”支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伟大抗疫精神,同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特质禀赋和文化基因一脉相承,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
⑤“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同困难做斗争,是物质的角力,也是精神的对垒。在斗争中凝结升华的伟大抗疫精神,是我们不畏艰险,战“疫”到底的强大动力,更是我们无惧风浪、砥砺前行的坚实支撑。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擦亮精神底色,激扬精神力量,在任何困难和风险面前都从来不放弃、不退缩、不止步,百折不挠为自己的前途命运而奋斗,这样的民族必将步履铿锵、拥抱光明前景,是任何人、任何势力都无法阻挡的。
⑥在这次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向钟南山等抗疫功勋模范人物颁授勋章奖章。庄严而温暖的一幕,成为对抗疫英雄的最高礼赞,启示着榜样的意义、精神的价值。伟大的斗争,能够写下彪炳史册的篇章,迸发激荡人心的精神力量。砥砺于磨难,丰富于实践,成长于斗争——秉持在战“疫”中锻造的信念,弘扬在斗争中淬炼的精神,我们必将在新长征路上征服一个个“娄山关”“腊子口”,夺取一个又一个新的胜利。
(选自《人民日报》2020年9月9日,有删改)
(1)本文的新闻体裁是
(  )
A.消息  B.通讯  C.新闻评论  D.新闻特写
(2)下列对“伟大抗疫精神”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伟大抗疫精神”是指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抗疫精神。
B.只有医务人员、科研人员、社区工作者、志愿者等人员身上才会有这种“伟大抗疫精神”。
C.“伟大抗疫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能够引领人昂扬向上、发愤图强,激励人勇往直前。
D.“伟大抗疫精神”是中华民族在抗疫斗争中淬炼出来的精神,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篇新闻主要论述了精神的力量是无穷尽的,号召全社会要致敬、弘扬伟大的抗疫精神。
B.第③段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许多中华人民身上都闪耀着伟大抗疫精神。
C.第⑤段强调了在斗争中凝结升华的伟大抗疫精神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强大动力、坚实支撑。
D.文章叙议结合,在概述新闻事件的同时,引述观点并融入精当议论,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5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1.C A项,“篡”应读“cuàn”;B项,“殇”应读“shāng”;
D项,“矢”应读“shǐ”。
2.A A项标题应用书名号,把引号改成书名号。
3.C C项,语序不当,应把“颠倒黑白”移到“美化战争”后。
4.D “都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错误,新闻评论侧重运用议论,消息侧重运用记叙,通讯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
5.B 结合这几句话的内容,④为第一句,总说楚大鼎的情况;接着②句描述“国家公祭鼎”的情况;⑤句进一步说明楚大鼎的铭文;①句描写国家公祭鼎上的铭文;最后③句承接①句铭文内容,表达痛悼祭奠之意。
6.(1)示例:“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千百年来,我国历史上涌现出了一大批精忠报国的英雄。他们前仆后继,不畏牺牲,救民族于危亡之际;他们发愤图强,无私奉献,为国家的强盛做出了巨大贡献。正是一代代英雄的引领,才有我们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傲然屹立于世界东方!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缅怀英雄,分享英雄感人故事,铭记英雄先进事迹,将英雄的爱国情怀和报国精神传承下去,争做国家的栋梁之材。”
(2)示例:我最崇敬的英雄是霍去病,推荐理由是:公元前123年,年仅十七岁的霍去病被汉武帝任命为骠姚校尉,随卫青出战匈奴。期间霍去病率领800骁骑孤军深入敌境数百里,以800人歼灭匈奴2
000多人,俘获匈奴的相国和当户,并杀死了匈奴单于的祖父,俘虏了其叔父。因为霍去病勇冠全军,所以被汉武帝封为“冠军侯”。
7.(1)C 本文符合新闻评论的“时事性”“评论性”的特点。
 (2)B 从文中“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处处都有冲锋陷阵的身影,处处都闪耀着伟大抗疫精神”可看出,并不只有选项中提到的人员才有这种伟大抗疫精神。
 (3)C 第⑤段主要强调了“在斗争中凝结升华的伟大抗疫精神是中华民族战‘疫’到底、无惧风浪、砥砺前行的强大动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