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课件《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二地理课件《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9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2-06-01 15:03: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78张PPT)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及相互作用
土壤

岩石
生物
大气
植被破坏
动物: 失去栖息地物种减少
植被破坏
土壤: 水土流失土壤贫瘠
动物: 失去栖息地物种减少
植被破坏
河流:
水位季节变化增大 含沙量增加
易发生洪涝灾害
土壤: 水土流失土壤贫瘠
动物: 失去栖息地物种减少
植被破坏
地下水:水量减少水位下降
河流:
水位季节变化增大 含沙量增加
易发生洪涝灾害
土壤: 水土流失土壤贫瘠
动物: 失去栖息地物种减少
植被破坏
土壤的形成因素
土壤的形成因素
成土母质 气候 生物 地形 人类活动
土壤的形成因素
成土母质 气候 生物 地形 人类活动
成土母质 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 影响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
土壤的形成因素
气候 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 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外力地貌形态以及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等,间接地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成土母质 气候 生物 地形 人类活动
土壤的形成因素
生物 矿物养分的富集过程; 有机质的积累过程;
成土母质 气候 生物 地形 人类活动
土壤的形成因素
地形 山区——土壤的成分和性质发生显著的垂直分化; 坡度陡缓——影响土壤层厚度; 坡向——影响土壤的光热、水分状况。
成土母质 气候 生物 地形 人类活动
土壤的形成因素
人类活动 合理的耕作经营 ——形成高产稳产的耕作土壤; 不合理的耕作经营 ——土壤退化:
成土母质 气候 生物 地形 人类活动
土壤的形成因素
母质和地形是比较稳定的影响因素; 气候和生物是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
成土母质 气候 生物 地形 人类活动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
(1) 主要陆地自然带
分布 因纬度和热量差异划分的种类
森林
自然带
草原
自然带
荒漠
自然带
分布 因纬度和热量差异划分的种类
森林
自然带
草原
自然带
荒漠
自然带
湿润和半湿润地区
干旱 地区
半湿润 半干旱 内陆地区
分布 因纬度和热量差异划分的种类
森林
自然带
草原
自然带
荒漠
自然带
湿润和半湿润地区
热带雨林带 亚热带常绿阔(硬)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亚寒带针叶林带 寒带苔原、冰原带
干旱 地区
半湿润 半干旱 内陆地区
分布 因纬度和热量差异划分的种类
森林
自然带
草原
自然带
荒漠
自然带
湿润和半湿润地区
热带雨林带 亚热带常绿阔(硬)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亚寒带针叶林带 寒带苔原、冰原带
热带草原带 温带草原带
干旱 地区
半湿润 半干旱 内陆地区
分布 因纬度和热量差异划分的种类
森林
自然带
草原
自然带
荒漠
自然带
湿润和半湿润地区
热带雨林带 亚热带常绿阔(硬)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亚寒带针叶林带 寒带苔原、冰原带
热带草原带 温带草原带
干旱 地区
热带荒漠带 温带荒漠带
半湿润 半干旱 内陆地区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
(1)主要陆地自然带
(2)地域分异规律
地域
分异规律 自然带延伸
和更替方向 形成的 主要因素 典型地区
纬度地带
分异规律
干湿度地带
分异规律
垂直
分异规律
热带季雨常绿阔叶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热带季雨常绿阔叶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温带落叶阔叶混交林
热带季雨常绿阔叶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温带落叶阔叶混交林
亚寒带针叶林
热带季雨常绿阔叶林
温带落叶阔叶混交林
温带草原
温带落叶阔叶混交林
温带荒漠
温带草原
温带落叶阔叶混交林
地域
分异规律 自然带延伸 和更替方向 形成的 主要因素 典型地区
纬度地带
分异规律
干湿度地带
分异规律
垂直
分异规律
地域
分异规律 自然带延伸 和更替方向 形成的 主要因素 典型地区
纬度地带
分异规律
干湿度地带
分异规律
垂直
分异规律
热量
东西延伸南北更替
低纬、高纬 (非洲)
北回归线
赤道
南回归线
地中海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
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高山气候
200E
北回归线
赤道
南回归线
地中海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
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高山气候
200E
热带雨林带
北回归线
赤道
南回归线
地中海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
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高山气候
200E
热带雨林带
热带草原带
热带草原带
北回归线
赤道
南回归线
地中海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
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高山气候
200E
热带荒漠带
热带荒漠带
热带雨林带
热带草原带
热带草原带
北回归线
赤道
南回归线
地中海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
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高山气候
200E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热带荒漠带
热带荒漠带
热带雨林带
热带草原带
热带草原带
地域
分异规律 自然带延伸 和更替方向 形成的 主要因素 典型地区
纬度地带
分异规律
干湿度地带
分异规律
垂直
分异规律
热量
水分
东西延伸南北更替
南北延伸东西更替
中纬度 (亚欧大陆)
低纬、高纬 (非洲)
450N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450N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 草原带
温带 草原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450N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 草原带
温带 荒漠带
温带 草原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450N
珠穆朗玛峰地区的垂直自然带
地域
分异规律 自然带延伸 和更替方向 形成的 主要因素 典型地区
纬度地带
分异规律
干湿度地带
分异规律
垂直
分异规律
热量
水分
东西延伸南北更替
南北延伸东西更替
中纬度 (亚欧大陆)
低纬、高纬 (非洲)
地域
分异规律 自然带延伸 和更替方向 形成的 主要因素 典型地区
纬度地带
分异规律
干湿度地带
分异规律
垂直
分异规律
热量
水分
水平延伸垂直更替
东西延伸南北更替
南北延伸东西更替
中纬度 (亚欧大陆)
低纬、高纬 (非洲)
地域
分异规律 自然带延伸 和更替方向 形成的 主要因素 典型地区
纬度地带
分异规律
干湿度地带
分异规律
垂直
分异规律
热量
水分
水平延伸垂直更替
地势
东西延伸南北更替
南北延伸东西更替
中纬度 (亚欧大陆)
低纬、高纬 (非洲)
地域
分异规律 自然带延伸 和更替方向 形成的 主要因素 典型地区
纬度地带
分异规律
干湿度地带
分异规律
垂直
分异规律
热量
水分
水平延伸垂直更替
地势
珠穆朗玛峰 乞力马扎罗山 安第斯山 横断山区
东西延伸南北更替
南北延伸东西更替
中纬度 (亚欧大陆)
低纬、高纬 (非洲)
3. 南美洲秘鲁沿岸热带荒漠向低纬延伸。
2. 南美洲安第斯山40°S以南,山脉西侧是温带森林,而同纬度的山脉东侧却是温带荒漠-巴塔哥尼亚沙漠。
1. 南半球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
读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图,解释下列现象产生的原因:
3. 南美洲秘鲁沿岸热带荒漠向低纬延伸。
2. 南美洲安第斯山40°S以南,山脉西侧是温带森林,而同纬度的山脉东侧却是温带荒漠-巴塔哥尼亚沙漠。
1. 南半球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
读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图,解释下列现象产生的原因:
——海陆分布
3. 南美洲秘鲁沿岸热带荒漠向低纬延伸。
2. 南美洲安第斯山40°S以南,山脉西侧是温带森林,而同纬度的山脉东侧却是温带荒漠-巴塔哥尼亚沙漠。
1. 南半球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
读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图,解释下列现象产生的原因:
——海陆分布
——地形起伏
3. 南美洲秘鲁沿岸热带荒漠向低纬延伸。
2. 南美洲安第斯山40°S以南,山脉西侧是温带森林,而同纬度的山脉东侧却是温带荒漠-巴塔哥尼亚沙漠。
1. 南半球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
读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图,解释下列现象产生的原因:
——海陆分布
——洋流
——地形起伏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地形对聚落和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地形对聚落和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地形 聚落规模 空间分布 人口
山区
平原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地形对聚落和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地形 聚落规模 空间分布 人口
山区
平原
平坦开阔
地形复杂
起伏大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地形对聚落和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地形 聚落规模 空间分布 人口
山区
平原
平坦开阔
地形复杂
起伏大
较大
较小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地形对聚落和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地形 聚落规模 空间分布 人口
山区
平原
集中
分散
点状
带状
团聚式
棋盘式
条带式
平坦开阔
地形复杂
起伏大
较大
较小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地形对聚落和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地形 聚落规模 空间分布 人口
山区
平原
较多
较少
集中
分散
点状
带状
团聚式
棋盘式
条带式
平坦开阔
地形复杂
起伏大
较大
较小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地形对聚落和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限制
因素 线路
密度 线路
形态 工程
造价
平原
山区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地形对聚落和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限制
因素 线路
密度 线路
形态 工程
造价
平原 少
山区 多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地形对聚落和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限制
因素 线路
密度 线路
形态 工程
造价
平原 少 大
山区 多 小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地形对聚落和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限制
因素 线路
密度 线路
形态 工程
造价
平原 少 大 网状
山区 多 小 线状
“之” 字形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地形对聚落和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限制
因素 线路
密度 线路
形态 工程
造价
平原 少 大 网状 低
山区 多 小 线状
“之” 字形 高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自然 属性
矿产资源
气候资源
水资源
土地资源
生物资源
(1) 自然资源的分类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非可再生资源
可再生资源
自我再生 的性质
(1) 自然资源的分类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以煤炭为例
(1) 自然资源的分类
(2) 自然资源及其利用
前煤炭时期 煤炭时期 后煤炭时期
时间
主要
能源
直接
原因
根本原因:
前煤炭时期 煤炭时期 后煤炭时期
时间
主要
能源
直接
原因
18世纪 中期以前
木柴、水力(木柴时代)
生产力不发达,能源需求少
根本原因:
前煤炭时期 煤炭时期 后煤炭时期
时间
主要
能源
直接
原因
18世纪 中期以前
20世纪初至60年代
以煤为主 (煤炭时代)
生产力不发达,能源需求少
根本原因:
以蒸汽机为主要标志的产业革命
木柴、水力(木柴时代)
前煤炭时期 煤炭时期 后煤炭时期
时间
主要
能源
直接
原因
18世纪 中期以前
20世纪初至60年代
20世纪60年代以后
石油、天然气 (石油时代)
生产力不发达,能源需求少
内燃机的使用,各工业部门和运输业的发展
根本原因:
以蒸汽机为主要标志的产业革命
以煤为主 (煤炭时代)
木柴、水力(木柴时代)
前煤炭时期 煤炭时期 后煤炭时期
时间
主要
能源
直接
原因
18世纪 中期以前
20世纪初至60年代
20世纪60年代以后
生产力不发达,能源需求少
内燃机的使用,各工业部门和运输业的发展
根本原因:
以蒸汽机为主要标志的产业革命
→可再生能源 (能源多样化)
石油、天然气 (石油时代)
以煤为主 (煤炭时代)
木柴、水力(木柴时代)
前煤炭时期 煤炭时期 后煤炭时期
时间
主要
能源
直接
原因
18世纪 中期以前
20世纪初至60年代
20世纪60年代以后
生产力不发达,能源需求少
内燃机的使用,各工业部门和运输业的发展
各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
根本原因:
以蒸汽机为主要标志的产业革命
→可再生能源 (能源多样化)
石油、天然气 (石油时代)
以煤为主 (煤炭时代)
木柴、水力(木柴时代)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1) 自然资源的分类
(2) 自然资源及其利用
——以煤炭为例
(3) 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自然资源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