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唐诗五首》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唐诗五首》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12 18:30: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唐诗五首》同步练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东皋薄暮望  薄:        
(2)徙倚欲何依   徙倚:  ?
(3)长歌怀采薇
采薇: ?
(4)白云千载空悠悠
悠悠:  ?
(5)晴川历历汉阳树
历历: ?
(6)芳草萋萋鹦鹉洲
萋萋: ?
2.下列对《黄鹤楼》一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开头四句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气势雄浑,感情真挚。
B.后四句想象天晴时登楼眺望,由渺不可知的感受转到晴川草树的景象。
C.尾联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作者的思绪,与开头意境相应,情融景中。
D.此诗起、承、转、合,出神入化,文思如行云,富于变化,历来被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
3.下列对《钱塘湖春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首联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颔联抓住了“争”“啄”两个动词,描绘了一幅早莺争暖、新燕啄泥的画面。
C.颈联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密、绿色醉人的景象。
D.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春行钱塘湖的喜悦心情。
4.下列对《渡荆门送别》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五言律诗。
B.首联写诗人从蜀地来到荆门山,游览楚地风光。
C.颔联描写了山峦渐渐消失,江水奔向广阔原野的景象。
D.尾联照应诗题,将朋友比作故乡水,表达了对友人万里相送的感念。
5.
理解默写。
(1)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用“ 
 , 
 ”描绘了一幅鸟儿在早春的阳光中嬉戏忙碌的画面。
?
(2)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化静为动,表现雄浑开阔的意境的诗句是 
 , 
 。
?
(3)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描绘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的句子是 
 , 

?
(4)  ,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
6.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黄 鹤 楼
崔 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诗歌首联和颔联借两个“空”字抒发了 
 之感。?
(2)李白登临黄鹤楼曾言“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细读全诗,简析此诗在写景方面的精妙之处。
答:  ?
7.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渡荆门送别
李 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本诗颔联化静为动,富有动感,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用优美的语言描述该联展示的画面。
答: 
(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尾联。
答: 
 ?
参考答案
1.(1)接近 (2)徘徊 (3)比喻隐居不仕 (4)飘飘荡荡的样子 (5)分明的样子 (6)草木茂盛的样子
2.B 后四句为实写之景。
3.C “春草深密”的说法有误。
4.D 诗人之所以称长江水为“故乡水”,是因为诗人在蜀地长大,长江流经四川,这样称呼是为了表达对家乡的浓厚爱恋之情,并不是“将朋友比作故乡水,表达了对友人万里相送的感念”。
5.(1)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2)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3)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4)晴川历历汉阳树
能力提升
6.(1)失落惆怅、岁月易逝
(2)①全诗情景交融(融情于景),如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更增添了浓浓的乡愁。②本诗写景意境深远壮阔,诗中所用的“白云”“晴川”“芳草”“烟波”“江”等意象,给人以愁而不怨之感。③本诗写景抓住景物特征,如颈联描写草木丰茂,抓住其生机勃勃的特点。④本诗写景层次分明,远近结合,俯仰结合,虚实结合。
7.(1)示例:远远望去,绵延起伏的群山随着一望无际的平原渐渐消失,江水浩荡在辽远无际的原野上流淌。
(2)采用拟人手法。故乡水万里迢迢送我,依依不舍,体现浓浓的思乡怀亲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