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第六单元检测试卷(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第六单元检测试卷(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12 20:34: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第六单元检测试卷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27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翘首(qiáo) 
业已(yǐ)   
喝采(hè)  
惟妙惟肖(xiào)
B.窒息(zhì)
差使(chāi)
倔强(juè)
长途跋涉(shè)
C.炽热(zhì)
映衬(chèn)
古朴(pǔ)
深恶痛疾(è)
D.匿名(nì)
禁锢(kù)
周济(jì)
无动于衷(zhōnɡ)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以顺为正者(准则,标准)   
B.且焉置土石(况且)
C.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成为)
D.其将固可袭而虏也(必,一定)
3.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
(3分)
A.往之女家  B.固不可彻  C.曾益其所不能  D.始一反焉
4.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3分)
A.往之女家   
已而之细柳军
B.以君之力     
以军礼见
C.其如土石何    
劳其筋骨
D.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生于忧患
5.下列传统文化与文学常识的内容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
(3分)
A.约定俗成的借代,如:风骚,本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后来泛指文章辞藻。桑梓,古时住宅旁常栽桑树和梓树,后人指代家乡。
B.“五行缺土”中的“五行”,即金、木、水、火、土。按旧时迷信的说法,人的生辰八字要五行俱全才吉利。
C.古代计量单位,如: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贯,旧时用绳穿钱,一千个钱称为一贯。
D.进学,明清科举制度。童生经过县考初试、府考复试,再参加由学政主持的院考,考取的列名府、县学籍,叫进学,也就成了秀才。又规定每三年举行一次乡试,秀才或监生应考,考中的就是进士。
6.《昆虫记》是一部引人入胜的书。作者对昆虫的形态、习性、劳动、繁衍和死亡的描述,处处洋溢着对生命的尊重,对自然万物的赞美。阅读《昆虫记》时我们能发现,整本书的章节在内容安排上有一个明显的特点是( )
(3分)
A.绝大多数章节主要写同类多种昆虫,突出一种昆虫。
B.绝大多数章节只写一种昆虫,从各个角度展开描述。
C.绝大多数章节写两种不同类的昆虫,进行对比分析。
D.绝大多数章节写同类的多种昆虫,归纳它们的共性。
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9分)
(1) 
 ,欲辨已忘言。?
(2)无可奈何花落去, 
 。?
(3)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中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城内将士严阵以待的情形的句子是: 
 , 
 。?
(4)读《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巧借东风”的故事,使你联想到杜牧《赤壁》中的诗句: 
 , 
 。?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论证“死于安乐”的句子是: 
 , 
 , 
 。?
二、综合性学习能力展示(10分)
8.(2021·甘肃酒泉质检)综合性学习。
  为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增强学生保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学校学生会准备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宣传周活动。作为筹备小组的成员,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你的爸爸是文化馆工作人员,本来准备参加定在星期三的班级活动,为同学们做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讲座,可是由于临时接到出差任务,他不能参加活动了。你到学校后,对李老师说:“ 
(2)你要利用周末的时间对本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考察,你准备在考察的过程中做哪些事情?(至少写两点)(4分)
答: 
?
(3)你认为学校开展哪些活动形式能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工作?请写出两项。(4分)
答:
 ?
三、阅读(33分)
(一)阅读《春望》,完成9、10题。(8分)
春  望
杜 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9.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的“深”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请分析其精妙之处。(4分)
答: 
10.请对尾联刻画的诗人形象作简要赏析。(4分)
答: 
 
(二)阅读《愚公移山》,回答问题。(14分)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4分)
(1)惩山北之塞  (  )  (2)吾与汝毕力平险  (  )
(3)寒暑易节
(  )
(4)始一反焉
(  )
12.下列几组中的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A.且焉置土石   无陇断焉 
B.惧其不已也   其如土石何
C.以君之力
河曲智叟亡以应
D.操蛇之神闻之
告之于帝
13.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方/七百里,高/万仞 
B.吾与/汝毕力平险
C.北山愚公/长息曰
D.操蛇之神/闻之
1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
分)
答: 
?
15.在人和山这对矛盾中,愚公和智叟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愚公认为:子孙无穷,人力无限,而山不加增,人定胜山;智叟认为:人是“残年余力”,山却高大难平,愚公不自量力。你的看法是什么呢?请谈谈你对二人的评价。(2分)
答:  ?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11分)
  汲黯字长孺,濮阳人也。孝景帝崩,太子即位,黯为谒者①。河内失火,延烧千余家,上使黯往视之。还报曰:“家人失火,屋比延烧,不足忧也。臣过河南②,河南贫人伤水旱万余家,或父子相食,臣谨以便宜,持节③发河南仓粟以赈之。臣请归节,伏矫制④之罪。”上贤而释之,迁为荥阳令。黯耻为令,病归田里。上闻,乃召拜为中大夫。以数⑤切谏,不得久留内,迁为东海太守。黯学黄老之言⑥,治官理民,好清静,择丞史而任之。其治,责大指⑦而已,不苛小。岁余,东海大治。称之。
(节选自《史记·汲郑列传》,有删改)
  【注】①谒者:官名。②河南:指河南郡。③节:符节,皇帝派遣使者的凭证。④矫制:假传圣旨。⑤数:屡次。⑥黄老之言:指道家学说。⑦大指:大的原则。
1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上使黯往视之 
   (2)乃召拜为中大夫 
 ?
17.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
(2分)
A.臣/请归节,伏/矫制之罪 
B.上/贤而释之,迁为/荥阳令
C.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D.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18.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持节发河南仓粟以赈之。
译文: 
 ?
19.文中的汲黯作为文臣,和《周亚夫军细柳》中的武将周亚夫一样,也具有 
 的品质,从原文中“ 
 ”这一句可以看出。(2分)?
20.从汲黯治理东海的事例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请结合选文语句简要说一说。(3分)
答: 
?
四、写作(50分)
21.“无可奈何花落去”是词人读懂人生的感慨,“读你千遍也不厌倦”是歌手读懂真情的呼唤;“先忧后乐”是文人读懂时代的担当,“万有引力”是科学家读懂苹果落地的思考……一诗一文,一草一木,一人一事,都需要用慧眼去阅读,用心灵去感悟。请以“读懂”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2)不少于500字。
参考答案
1.A B.“倔”读jué;C.“炽”读chì,“恶”读wù;D.“锢”读ɡù。
2.C “为”是“担任”的意思。
3.B A.“女”同“汝”;C.“曾”同“增”;D.“反”同“返”。
4.A A.动词,到;B.凭借/介词,用;C.助词,用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代词;D.介词,到/介词,在。
5.D 考中的是举人,殿试考中才是进士。
6.B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名著重要情节的掌握程度。根据对《昆虫记》的了解和阅读可知,整本书的章节在内容安排上有一个明显的特点是绝大多数章节只写一种昆虫,从昆虫的形态、习性、劳动、繁衍和死亡等各个角度展开描述。
7.(1)此中有真意 (2)似曾相识燕归来
 (3)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
 (4)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5)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国恒亡
8.(1)示例:李老师,我爸爸因为临时接到出差任务,这个星期三不能来参加班级的活动了,我代他向您和同学们表示歉意,实在不好意思。
(2)示例:①访问权威人士,获取相关资料。②详细记录观察所得,注意摄取图像资料。
(3)示例:①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图片巡回展;②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课堂;③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进校园、进课堂进行技艺传授;④编写非物质文化遗产教材、宣传册。
9.“深”字写出了虽然春天已降临长安城,然而眼前乱草丛生的景色,令人满目凄然,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10.尾联描绘了一个头发花白,稀疏到“不胜簪”地步的诗人形象,通过这一形象,可以想象其内心的凄怆、悲凉,其苍老之态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11.【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解释。
答案:(1)苦于 (2)你,你们 (3)更替 (4)同“返”,往返
12.D 本题考查虚词的用法。A项,哪里/语助词。
B项,代词/助词。C项,凭借/来。D项,都是代词。
13.B B项的意思是:我和你们用尽全力铲除大山。主谓之间断开,应是“吾/与汝毕力平险”。
14.【解析】本题考查翻译句子,句意字字落实,做到信雅达。其中,关键词“毛”指草木,“如……何”意为把……怎么样。
答案:凭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甚至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棵草木,又能把山上的泥土、石头怎样呢?
15.【解析】本题考查对主要人物的评价。解答时可联系文章的寓意,即对山的态度其实是对困难的态度,循此方向谈看法、作评价即可。只要世界观积极,言之成理,表达流畅就可得分。
答案:略。
16.(1)派遣 (2)于是、就
17.C 划分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C.盖/余之勤且艰/若此。译为:我求学时的勤恳艰辛情况大体如此。
18.拿着使者的凭证,命令发放河南郡官仓积粮以救济贫民。
19.不畏强权,按理处事 臣谨以便宜
20.示例:从“责大指而已,不苛小”来看,汲黯对身边的人或事都能宽宏大度,给予改过机会,不过分苛责他,这个人一定会珍惜机会,改过自新;周围都这样就能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
附【译文】
汲黯字长孺,濮阳人。孝景帝驾崩,太子继位,汲黯担任谒者。河内郡失火,火势蔓延烧毁了一千多家民房,皇上派遣汲黯前去视察。回来报告说:“平民百姓不慎失火,因为房屋毗连而蔓延燃烧起来,不值得陛下忧虑。我经过河南郡,见河南郡的贫民遭受洪水干旱灾害磨难的有一万多家,有的甚至于到了父子相食的悲惨境地,我谨借出使的机会,拿着使者的凭证,命令发放河南郡官仓积粮以救济贫民。我请求归还符节,甘愿领受假传圣旨的惩罚。”武帝认为他贤良,就赦免了他的罪,调任为荥阳县令。他认为当县令耻辱,便称病辞官还乡。武帝闻讯,于是召汲黯任中大夫。他因为屡次强硬进谏,不能够久在朝中任职,改任为(贬为)东海太守。他崇仰道家学说,治理官府和处理民事,喜好清静无为,把事情都交托自己挑选出的得力的郡丞和书史去办。他治理郡务,不过是督查下属按大的原则行事罢了,并不苛求细枝末节。过了一年多,东海郡治理得很好。百姓交口称赞汲黯。
21.【写作提示】“读懂”二字,包含了阅读的主体、阅读的对象及阅读感悟。我们可以从自然风景中去领略美,可以从身边人的言行中感受爱,可以从诗词歌赋中体会韵,可以从新闻时事中明白社会责任,也可以从发明创造中了解科技对生活的改变……写作时,我们要选择自己熟悉的、感触较深的方面来写,才能言之有情、言之有理、言之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