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诗词五首》
教学目标
1.熟读、背诵五首诗词,体会不同体裁的诗歌的韵律特点。
2.读懂诗意,品析诗歌的遣词造句、意象选择和艺术手法。
3.结合诗人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饮酒(其五)
一、诵读诗歌
1.自由诵读,读准确,读通顺。
2.请学生先听录音范读,然后根据诗意读出停顿,用“/”表示。
预设: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圈出诗句的韵脚并注音,说说诗歌押什么韵。
预设:
韵脚是“喧”“偏”“山”“还”“言”。偶句全押韵。
4.读出问句的升调,答句的意味深长。
预设:
问君何能尔?↑
5.归纳古体诗的特点。
预设:
古体诗,为近体诗形成以前,除楚辞体外各种诗体的通称。每句字数不拘,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不求对仗,平仄用韵也较自由。
设计意图
教师讲读《饮酒》(其五)并归纳出“读诗五步法”。这是往后几首诗学习的典范。
二、知人论世
1.走近诗人。
资料助读:
东晋末年,"篡”“乱”交替,时局动荡不安,官场污独,世风大坏。
处在这个时期的陶渊明既不能实现理想,也不愿受制于人,与官场同流合污。相形之下,大自然与田园成为他心中的一方净土。以他的人生经历看,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28岁前,年少居家,饱读诗书,有过“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第二时期:29岁到41岁,时仕时隐,处在彷徨挣扎之中。
第三时期:42岁到62岁,他毅然归居田园,直至病故。
2.了解背景。
资料助读:
《饮酒》组诗共20首,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旨在借酒抒怀,以醉语作醒语。
三、读懂诗意
1.自主学习:参照注释,读懂词句的意思。
2.开展课堂竞赛。
(1)解释“结庐、人境、车马喧、尔、悠然、山气、日夕、相与还、辨、忘言”等词语在诗中的意思。
(2)描述诗句。
示例: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描述:我在喧器扰攘的尘世建造房舍,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
预设1: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描述:问你怎能这样呢?内心远离尘俗,自然就会觉得地处偏僻了。
预设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描述:在东边的篱笆下采摘菊花,在闲适淡泊中无意间看见南山。
预设3: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描述:山间的云气在傍晚愈发美好,一群群飞鸟结伴而还。
预设4: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描述: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表达。
四、品读诗韵
小组合作探究。
(1)既然“结庐在人境”,为什么可以“而无车马喧”?
(2)能否把“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改为“望”字?为什么?
(3)“采菊东篱下”和“飞鸟相与还”两句中,“菊”和“飞鸟”两个意象有何象征意义?
(4)“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领会到的“真意”是什么?
预设:
(1)因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居所也自然会显得偏僻安静,道出了感觉与处境之间的辩证关系。
(2)不能。“见”是指在漫不经心中偶见南山,写出了诗人无意得之、悠然忘我的心境,与全诗闲远散淡的氛围吻合。“望”更有目的性,更像是有意为之,会破坏诗歌自然而然、浑然天成的意境。
(3)“菊”——陶渊明“清风高节”的象征;“飞鸟”——陶渊明归返自然、躬耕自乐的象征。
(4)“真意”是指陶渊明领会到了返璞归真的自然意趣。
五、读透情理
1.提问:诗中哪两个词语最直接地表现了诗人的心境?
预设:
心远——远离官场、超脱世俗的志趣。
悠然——闲适淡泊,物我两忘的心境。
2.小结:诗歌通过描写诗人隐居生活的情趣,表达了诗人远离官场、超脱世俗的志趣,
以及闲适淡泊、物我两忘的心境。
六、归纳方法
七、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饮酒》(其五)。
2.解释“结庐”“人境”“悠然”“山气”“日夕”五个词语在《饮酒》(其五)中的意思。
3.回答问题:
(1)《饮酒》(其五)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为什么能成为千古名句,被传诵至今?
(2)《饮酒》(其五)是陶渊明的言志之作,你从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第2课时《春望》雁门太守行》
一、回顾方法
设计意图
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用“读诗五步法”解读《春望》和《雁门大守行》。
二、诵读诗歌
1.小组诵读《春望》《雁门太守行》。
2.小组合作归纳两首诗的韵律特点。
三、知人论世
小组合作探究:两首诗的写作背景有何相同之处?
预设:两首诗均创作于战乱之时。
“诗圣”杜甫,是唐朝盛极而衰的历史转折时期的伟大诗人。《春望》写于“安史之乱”。
“诗鬼”李贺,是中唐诗人,其时藩镇叛乱此起彼伏。《雁门太守行》描写的是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
四、解读诗歌
小组合作学习:从意象、内容、手法、情感等方面比较阅读两首以战争为背景的诗歌。
预设:
《春望》 《雁门太守行》
意象 山河城郭——远景
荒草残木——中景
春花飞鸟——近景
稀疏白发——特写 黑云、城墙、甲光、太阳角声、血迹
红旗、鼓声
黄金台、玉龙宝剑
内容 战争中长安城的景象和百姓的生存状况 战争的场面和将士们的行动、决心
手法 1.以景衬情:首联勾画了已沦陷的长安城的破败景象,渲染出凄凉气氛,以烘托诗人忧国伤时之情。颔联以春天的美好景色反衬感时恨别之情。
2.移情、拟人:颔联赋予了花鸟以情思,形象地表达了感时恨别之情。
3.夸张:颈联以“家书抵万金”抒写了消息久盼不至的迫切与担忧,以及思亲念家之情。
4.动作描写:尾联的“搔”字,刻画了诗人的苍老之态,流露出诗人忧国思家悲已的情怀。 1.比喻、夸张:首联写敌军气焰嚣张,守军雄姿英发。
2.多角度描写:颔联在听觉上表现出战争规模之大,在视觉上暗示了战场血流成河,人员伤亡惨重。
3.侧面描写:颈联以天气苦寒烘托将士们艰苦卓越的斗争精神。
4.用典:尾联用了燕昭王在黄金台上招揽天下贤士的典故,含蓄地表现了边关将士们含身报国的决心。
情感 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已之情。 高度赞颂边关将士们艰苦卓越的斗争精神和誓死报国的壮志豪情。
五、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春望》《雁门太守行》。
2.解释“深”“烽火”“浑”“胜”四个词语在《春望》中的意思;解释‘摧”“角”“燕脂”“临”四个词语在《雁门太守行》中的意思。
3.回答问题:
(1)请展开想象,描述《春望》中“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其含义。
(2)《雁门太守行》中,“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搒玉龙为君死"两句运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第3课时《赤壁》《渔家傲》
一、诵读诗歌
自主诵读《赤壁》《渔家傲》。
设计意图
学生自主学习,以“读诗五步法”解读《赤壁》和《渔家傲》。
二、解读诗歌
自主学习:结合作者的生平,找出关键语句,分析两首诗词分别表现了作者对自身才华、命运的哪些认识?
预设:
《赤壁》 《渔家傲》
作者 生平 杜牧是宰相之孙,自视甚高,喜好谈兵,对自己的军事才能十分自负,怀抱用世之心,却处于晚唐这个无可作为的环境中,始终郁郁不得志。 李清照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小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金兵入据中原后,国破家亡,流寓南方,境遇孤苦。
对自身才华、 命运的认识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里通过用典达到了以小见大的目的,即以二乔被锁喻东吴灭亡,反写历史,颠覆战果,表现了诗人对周瑜的不屑和嘲讽,流露出诗人生不逢时的感叹和“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既是感慨自己空有才华而不能为世所用,又是叹息国难当头,文章无用,流露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流露出对没有战乱、没有离散、没有悲伤的美好境界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对现实的厌弃。
三、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赤壁》《渔家傲》。
2.解释“销”“将”“认”“与”四个词语在《赤壁》中的意思;解释“殷勤”“报”“嗟”“举”“蓬舟”五个词语在《渔家傲》中的意思。
3.回答问题:
(1)将《赤壁》中的“铜雀春深锁二乔”换成“国破家亡在此朝”好不好?为什么?
(2)说说你对《渔家傲》“学诗谩有惊人句”一句中“
_21?????????è?????(www.21cnjy.com)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