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6
赤
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过程与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掌握诗歌的朗读节奏。
4.搜集与作者、作品有关的资料,了解背景,提高文化素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分析名句体会其中蕴含壮志未酬、报国无门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名言佳句的含义,体会诗咏史抒怀写法,品味诗歌深沉意境美。
【教学难点】
品析名句,体会其中蕴含的壮志未酬、报国无门情感。
【课时计划】
1课时
一、新课导入,激发兴趣
公元208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基本控制北方的曹操率大军南下荆州,占据荆州的刘琮投降。刘备于是派遣诸葛亮出使江东协议结盟,孙权派遣都督周瑜、程普率军与刘备组成联军,在长江赤壁以黄盖诈降借东风火攻。周瑜率领轻装的精锐战士奋勇向前,大破曹军的连环船,曹操落荒北回。此战后,曹军退守襄阳,曹孙刘三分荆州,奠定三国鼎立之势。
这个“以少胜多”故事从一个方面反映了战争中“天时”作用之大,今天带着这样的认识,我们一起听听唐代诗人杜牧的心声!
二、诵读诗歌,注意节奏
赤
壁(杜
牧)
折戟(jǐ)/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三、译读诗歌,初步感知
1、作者简介: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晚唐著名诗人。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诗风独树一帜,尤其是抒情绘景的绝句,写得清丽生动。著有《樊川文集》。
2、背景链接:此诗是诗人任黄州刺史时所作。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在今湖北赤壁西北长江南岸。杜牧所咏的赤壁并非三国时孙、曹大战的地方,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是作者借题发挥,借以抒发自己的感慨。
3、通读诗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点拨】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4、概括内容主旨。
【点拨】这首咏史抒怀诗,借对赤壁之战的评述来抒发诗人的自负感慨,吐露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抑郁不平,也告诫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偶然的侥幸。
四、品读诗歌,赏析感悟。
1、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点拨】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引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这两句是写兴感之由,为下文的议论做铺垫。
这两句使用“将”“磨”“洗”“认”一连串的动词,生动地表现出作者当时兴奋的神态和对历史事件的思索,使下面的怀古幽情水到渠成。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点拨】议论点题(虚写),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而是反说其事以“铜雀春深锁二乔”暗示战争的结果,以小见大含蓄委婉表达对历史兴亡的感慨: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也定会有所作为,反映出作者抑郁不平的心境。
“东风”除了实指之外,也可以理解为周瑜取胜的天时、地利、人和各方面的条件,特别是孙权对他的信任,蕴含着诗人对周瑜的一丝不屑和嘲讽,还有一股“英雄无用武之地”的不平,“二乔”的命运在这里形象地代表了东吴的命运。
五、研读诗歌,归纳特色
借物兴感,以小见大。
【点拨】这首诗前两句写兴感之由,后两句发议论感慨。诗人由一个小小的、沉埋于沙中的折戟想到历史往事,想到具有重大意义的战役,想到赤壁大战的风云人物,想象丰富,含蓄而别致。诗人没有直言假使“东风不与周郎便”之后东吴的灭亡,而是以二乔的命运来暗示战争的结局,意味深长。
六、创写诗歌,巩固提升
面对沉沙中的折戟,诗人内心感慨万千,发挥丰富想象,用第一人称心理描写描绘出诗人内心所想,改编诗歌为不少于200字短文,加深对诗歌印象
板书设计:(共15张PPT)
26
赤壁
部编版
八年级上
新知讲解
新知导入
公元208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基本控制北方的曹操率大军南下荆州,占据荆州的刘琮投降。刘备于是派遣诸葛亮出使江东协议结盟,孙权派遣都督周瑜、程普率军与刘备组成联军,在长江赤壁以黄盖诈降借东风火攻。周瑜率领轻装的精锐战士奋勇向前,大破曹军的连环船,曹操落荒北回。此战后,曹军退守襄阳,曹孙刘三分荆州,奠定三国鼎立之势。
赤壁之战
合作探究
新知讲解
作
者
简
介
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晚唐著名诗人。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诗风独树一帜,尤其是抒情绘景的绝句,写得清丽生动。著有《樊川文集》。
合作探究
新知讲解
背
景
链
接
此诗是诗人任黄州刺史时所作。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在今湖北赤壁西北长江南岸。杜牧所咏的赤壁并非三国时孙、曹大战的地方,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是作者借题发挥,借以抒发自己的感慨。
朗
读
诗
歌
新知讲解
赤
壁
杜
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折断的铁戟沉在沙底还没有烂掉,拿起磨洗后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折戟:折断的戟。戟,古代兵器。
未销:没有完全锈蚀。销,销蚀。
将:拿,取。
磨洗:磨光洗净。
认前朝:辨认出是前朝遗物。前朝,这里指赤壁之战的时代。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中了。
铜雀:即铜雀台。曹操建于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因楼顶铸有大铜雀而得名。
二乔:即江东乔公的两个女儿,东吴美女,被称为大乔、小乔。大乔嫁孙策,小乔嫁周瑜。
译
读
诗
歌
新知讲解
合作探究
新知讲解
内
容
主
旨
这首咏史抒怀诗,借对赤壁之战的评述来抒发诗人的自负感慨,吐露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抑郁不平,也告诫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偶然的侥幸。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1、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引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这两句是写兴感之由,为下文的议论做铺垫。
这两句使用“将”“磨”“洗”“认”一连串的动词,生动地表现出作者当时兴奋的神态和对历史事件的思索,使下面的怀古幽情水到渠成。
品
读
赏
析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议论点题(虚写),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而是反说其事以“铜雀春深锁二乔”暗示战争的结果,以小见大含蓄委婉表达对历史兴亡的感慨: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也定会有所作为,反映出作者抑郁不平的心境。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东风”除了实指之外,也可以理解为周瑜取胜的天时、地利、人和各方面的条件,特别是孙权对他的信任,蕴含着诗人对周瑜的一丝不屑和嘲讽,还有一股“英雄无用武之地”的不平,“二乔”的命运在这里形象地代表了东吴的命运。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写
作
特
色
这首诗前两句写兴感之由,后两句发议论感慨。诗人由一个小小的、沉埋于沙中的折戟想到历史往事,想到具有重大意义的战役,想到赤壁大战的风云人物,想象丰富,含蓄而别致。诗人没有直言假使“东风不与周郎便”之后东吴的灭亡,而是以二乔的命运来暗示战争的结局,意味深长。
借物兴感,以小见大。
赤壁
兴感之由
感慨咏叹
未销蚀的铁戟是前朝之物
若非东风之利历史将会改写
壮志难酬
报国无门
抑郁不平
结
构
梳
理
合作探究
新知导入
课堂练习
面对沉沙中的折戟,诗人内心感慨万千,发挥丰富想象,用第一人称心理描写描绘出诗人内心所想,改编诗歌为不少于200字短文,加深对诗歌印象。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6
《赤
壁》学案答案
一、新课导入,激发兴趣
公元208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基本控制北方的曹操率大军南下荆州,占据荆州的刘琮投降。刘备于是派遣诸葛亮出使江东协议结盟,孙权派遣都督周瑜、程普率军与刘备组成联军,在长江赤壁以黄盖诈降借东风火攻。周瑜率领轻装的精锐战士奋勇向前,大破曹军的连环船,曹操落荒北回。此战后,曹军退守襄阳,曹孙刘三分荆州,奠定三国鼎立之势。
这个“以少胜多”故事从一个方面反映了战争中“天时”作用之大,今天带着这样的认识,我们一起听听唐代诗人杜牧的心声!
二、诵读诗歌,注意节奏
赤
壁(杜
牧)
折戟(jǐ)/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三、译读诗歌,初步感知
1、作者简介: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晚唐著名诗人。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诗风独树一帜,尤其是抒情绘景的绝句,写得清丽生动。著有《樊川文集》。
2、背景链接:诗人任黄州刺史时所作。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在今湖北赤壁西北长江南岸。杜牧所咏的赤壁并非三国时孙、曹大战的地方,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是作者借题发挥,借以抒发自己的感慨。
3、通读诗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点拨】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4、概括内容主旨。
【点拨】这首咏史抒怀诗,借对赤壁之战的评述来抒发诗人的自负感慨,吐露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抑郁不平,也告诫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偶然的侥幸。
四、品读诗歌,赏析感悟。
1、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点拨】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引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这两句是写兴感之由,为下文的议论做铺垫。
这两句使用“将”“磨”“洗”“认”一连串的动词,生动地表现出作者当时兴奋的神态和对历史事件的思索,使下面的怀古幽情水到渠成。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点拨】议论点题(虚写),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而是反说其事以“铜雀春深锁二乔”暗示战争的结果,以小见大含蓄委婉表达对历史兴亡的感慨: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也定会有所作为,反映出作者抑郁不平的心境。
“东风”除了实指之外,也可以理解为周瑜取胜的天时、地利、人和各方面的条件,特别是孙权对他的信任,蕴含着诗人对周瑜的一丝不屑和嘲讽,还有一股“英雄无用武之地”的不平,“二乔”的命运在这里形象地代表了东吴的命运。
五、研读诗歌,归纳特色
借物兴感,以小见大。
【点拨】这首诗前两句写兴感之由,后两句发议论感慨。诗人由一个小小的、沉埋于沙中的折戟想到历史往事,想到具有重大意义的战役,想到赤壁大战的风云人物,想象丰富,含蓄而别致。诗人没有直言假使“东风不与周郎便”之后东吴的灭亡,而是以二乔的命运来暗示战争的结局,意味深长。
六、创写诗歌,巩固提升
面对沉沙中的折戟,诗人内心感慨万千,发挥丰富想象,用第一人称心理描写描绘出诗人内心所想,改编诗歌为不少于200字短文,加深对诗歌印象
【点拨】采用第一人称心理描,表达抑郁不平内心即可。
七、拓展练习,加深理解
1、前两句诗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点拨】诗的前两句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件的慨叹。或前两句写兴感之由。
2、诗歌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点拨】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引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3.请从动词运用的角度赏析“自将磨洗认前朝”一句的妙处。
【点拨】“将”“磨”“洗”“认”这一系列动词,生动地表现作者当时兴奋的神态和对历史事件的高度关注,自然引出后文对历史的咏叹(或: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做铺垫)。
4、下面试说说"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一句中"东风"指什么?并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诗句的理解。
【点拨】"东风"指火烧赤壁一事。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这两句诗以小见大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慨叹,他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或"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也会有作为,反映出作者壮志难酬抑郁不平的心境"。
5.若将“铜雀春深锁二乔”换成“国破家亡在此朝”好不好?为什么?
【点拨】不好。以二乔的命运形象代表东吴的命运,更能体现诗句的形象性;能以小见大,感情表达更含蓄。(说明:从诗句的形象性或感情的含蓄性任一方面答均可。)
6、对《赤壁》理解有误一项(
D
)
A.诗歌由“折戟”这一小物引发思古之幽情,用“二乔”的命运来折射东吴命运,体现了“大中取小,小中见大”的写法。
B.三、四句假设东风不助周瑜,二乔定会被曹操锁进铜雀台,由此表达了作者的历史兴亡之感。
C.整首诗尺幅之中有历史的大气象,形象中又寓哲理,同时还蕴含着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D.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中的“前朝”,指东汉末年的战乱时代;“铜雀”即铜雀台,是曹操的休闲行乐之处。
【点拨】D.有误,诗中的“前朝”指东吴破曹赤壁之战的时代;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6
《赤
壁》学案
一、新课导入,激发兴趣
公元208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基本控制北方的曹操率大军南下荆州,占据荆州的刘琮投降。刘备于是派遣诸葛亮出使江东协议结盟,孙权派遣都督周瑜、程普率军与刘备组成联军,在长江赤壁以黄盖诈降借东风火攻。周瑜率领轻装的精锐战士奋勇向前,大破曹军的连环船,曹操落荒北回。此战后,曹军退守襄阳,曹孙刘三分荆州,奠定三国鼎立之势。
这个“_________”故事从一个方面反映了战争中“_____”作用之大,今天带着这样的认识,我们一起听听唐代诗人杜牧的心声!
二、诵读诗歌,注意节奏
赤
壁(杜
牧)
折戟(jǐ)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三、译读诗歌,初步感知
1、作者简介:杜牧(803—852),字_______,号_______
,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________朝代著名诗人。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与李商隐并称“______”。诗风独树一帜,尤其是抒情绘景的绝句,写得清丽生动。著有____________。
2、背景链接:诗人任黄州刺史时所作。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在今湖北赤壁西北长江南岸。杜牧所咏的赤壁并非三国时孙、曹大战的地方,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是作者借题发挥,借以抒发自己的感慨。
3、通读诗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概括内容主旨。
【点拨】这首________诗,借对赤壁之战的评述来抒发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告诫统治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品读诗歌,赏析感悟。
联系诗人生活的时代背景,从写法、内容、情感、炼字、结构等角度赏析感悟.
1、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两句使用“将”“磨”“洗”“认”一连串的动词,生动地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东风”除了实指之外,也可以理解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乔”的命运在这里形象地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研读诗歌,归纳特色
归纳特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首诗前两句写兴感之由,后两句发议论感慨。诗人由一个小小的、沉埋于沙中的折戟想到历史往事,想到具有重大意义的战役,想到赤壁大战的风云人物,想象丰富,含蓄而别致。诗人没有直言假使“东风不与周郎便”之后东吴的灭亡,而是以二乔的命运来暗示战争的结局,意味深长。
六、创写诗歌,巩固提升
面对沉沙中的折戟,诗人内心感慨万千,发挥丰富想象,用第一人称心理描写描绘出诗人内心所想,改编诗歌为不少于200字短文,加深对诗歌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拓展练习,加深理解
1、前两句诗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歌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从动词运用的角度赏析“自将磨洗认前朝”一句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试说说"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一句中"东风"指什么?并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诗句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若将“铜雀春深锁二乔”换成“国破家亡在此朝”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对《赤壁》理解有误一项(
)
A.诗歌由“折戟”这一小物引发思古之幽情,用“二乔”的命运来折射东吴命运,体现了“大中取小,小中见大”的写法。
B.三、四句假设东风不助周瑜,二乔定会被曹操锁进铜雀台,由此表达了作者的历史兴亡之感。
C.整首诗尺幅之中有历史的大气象,形象中又寓哲理,同时还蕴含着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D.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中的“前朝”,指东汉末年的战乱时代;“铜雀”即铜雀台,是曹操的休闲行乐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