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1章 三角形的初步认识单元测试(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1章 三角形的初步认识单元测试(word版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8-15 16:55: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章
三角形的初步认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  )
A.90°
B.180°
C.270°
D.360°
2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能组成三角形的是(  )
A.3,4,8
B.5,6,10
C.5,5,11
D.5,6,11
3已知直线m∥n,将一块含45°角的直角三角板ABC按如图方式放置,其中斜边BC与直线n交于点D.若∠1=25°,则∠2的度数为(  )
A.60°
B.65°
C.70°
D.75°
4通过如下尺规作图,能确定点D是BC边中点的是(  )
A.
B.
C.
D.
5将一副直角三角板按如图所示的位置摆放,使得它们的直角边互相垂直,则∠1的度数是
(  )
A.95°
B.100°
C.105°
D.110°
6若长度分别为a,3,5的三条线段能组成一个三角形,则a的值可以是(  )
A.1
B.2
C.3
D.8
7如图,在△ABC中,分别以点A和点C为圆心,大于AC长为半径画弧,两弧相交于点M,N,作直线MN分别交BC,AC于点D,E.若AE=3cm,△ABD的周长为13cm,则△ABC的周长为(  )
A.16cm
B.19cm
C.22cm
D.25cm
8如图,点B、F、C、E在一条直线上,AB∥ED,AC∥FD,那么添加下列一个条件后,仍无法判定△ABC≌△DEF的是(  )
A.∠A=∠D
B.AC=DF
C.AB=ED
D.BF=EC
9如图,在5×5格的正方形网格中,与△ABC有一条公共边且全等(不与△ABC重合)的格点三角形(顶点在格点上的三角形)共有(  )
A.5个
B.6个
C.7个
D.8

10如图,在△OAB和△OCD中,OA=OB,OC=OD,OA>OC,∠AOB=∠COD=40°,连接AC,BD交于点M,连接OM.下列结论:①AC=BD;②∠AMB=40°;③OM平分∠BOC;④MO平分∠BMC.其中正确的个数为(  )
A.4
B.3
C.2
D.1
二.填空题(本题共6小题,每题4分,共24分)
11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的长分别是5,7,10,另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的长分别是5,2x﹣1,y+1,若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则x+y的值是
  .
12如图,AD平分∠BAC,AB=AC,BF与CE交点D,则图中有
  对全等三角形.
13如图,△ABC中,DE是AC的中垂线,AE=5cm,△ABC的周长为30cm,则△ABD的周长是
  .
14如图1,已知AB=AC,D为∠BAC的角平分线上面一点,连接BD,CD;如图2,已知AB=AC,D、E为∠BAC的角平分线上面两点,连接BD,CD,BE,CE;如图3,已知AB=AC,D、E、F为∠BAC的角平分线上面三点,连接BD,CD,BE,CE,BF,CF;…,依次规律,第n个图形中有全等三角形的对数是 
 .
15如图,D、E分别是△ABC边AB、BC上的点,AD=2BD,BE=CE,若S△ABC=6,设△ADF的面积为S1,△CEF的面积为S2,则S1﹣S2的值是
  .
16如图,△ABC中,AB=AC,∠BAC=54°,∠BAC的平分线与AB的垂直平分线交于点O,将∠C沿EF(E在BC上,F在AC上)折叠,点C与点O恰好重合,则∠OEC为  度.
三、解答题(共66分)
17将下列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并指出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1)三条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三角形的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18如图,求作一个直角三角形ABC,使AB=a,BC=α,∠ABC=90°.(要求:尺规作图,保留作图痕迹,不必写出作法)
19已知如图,DE⊥AC,∠AGF=∠ABC,∠1+∠2=180°,试判断BF与AC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20如图,△ABC≌△DEB,点E在AB上,DE与AC相交于点F.
(1)当DE=8,BC=5时,线段AE的长为
  ;
(2)若∠D=35°,∠C=60°,求∠DBC的度数.
21在数学课上,林老师在黑板上画出如图的图形(其中点B,F,C,E在同一直线上),并写出四个条件:①AB=DE;②BF=EC;③∠B=∠E;④∠1=∠2.请你从这四个条件中选出三个作为条件,另一个作为结论,组成一个真命题,并给予证明.
条件:  ;
结论:  .(均填写序号)
22如图,在△ABC中,AD是∠BAC的外角平分线,P是AD上异于点A的任一点,试比较PB+PC与AB+AC的大小,并说明理由.
23如图,在Rt△ABC中,AB=AC,∠BAC=90°,∠1=∠2,CE⊥BD的延长于E.求证:BD=2CE.
24(1)如图1,在△ABC中,AD平分∠BAC交BC于点D,DE⊥AB于点E,DF⊥AC于点F,则有相等关系DE=DF,AE=AF,请加以证明;
(2)如图2,在(1)的情况下,如果∠MDN=∠EDF,∠MDN的两边分别与AB,AC相交于M,N两点,其他条件不变,那么又有相等关系AM+  =2AF,请加以证明.
第1章
三角形的初步认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  )
A.90°
B.180°
C.270°
D.360°
【考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专题】三角形.
【答案】B
【分析】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进行解答便可.
【解答】解:因为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
故选:B.
2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能组成三角形的是(  )
A.3,4,8
B.5,6,10
C.5,5,11
D.5,6,11
【考点】三角形三边关系.
【专题】三角形;运算能力.
【答案】B
【分析】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即可求
【解答】解:
A选项,3+4=7<8,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故不能组成三角形
B选项,5+6=11>10,10﹣5<6,两边之各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故能组成三角形
C选项,5+5=10<11,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故不能组成三角形
D选项,5+6=11,两边之和不大于第三边,故不能组成三角形
故选:B.
3已知直线m∥n,将一块含45°角的直角三角板ABC按如图方式放置,其中斜边BC与直线n交于点D.若∠1=25°,则∠2的度数为(  )
A.60°
B.65°
C.70°
D.75°
【考点】平行线的性质;等腰直角三角形.
【专题】线段、角、相交线与平行线;三角形.
【答案】C
【分析】先求出∠AED=∠1+∠B=25°+45°=70°,再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知∠2=∠AED=70°.
【解答】解:设AB与直线n交于点E,
则∠AED=∠1+∠B=25°+45°=70°.
又直线m∥n,
∴∠2=∠AED=70°.
故选:C.
4通过如下尺规作图,能确定点D是BC边中点的是(  )
A.
B.
C.
D.
【考点】作图—复杂作图.
【专题】作图题.
【答案】A
【分析】作线段BC的垂直平分线可得线段BC的中点.
【解答】解:作线段BC的垂直平分线可得线段BC的中点.
由此可知:选项A符合条件,
故选:A.
5将一副直角三角板按如图所示的位置摆放,使得它们的直角边互相垂直,则∠1的度数是
(  )
A.95°
B.100°
C.105°
D.110°
【考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多边形内角与外角.
【专题】三角形.
【答案】C
【分析】根据题意求出∠2、∠4,根据对顶角的性质、三角形的外角性质计算即可.
【解答】解:由题意得,∠2=45°,∠4=90°﹣30°=60°,
∴∠3=∠2=45°,
由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可知,∠1=∠3+∠4=105°,
故选:C.
6若长度分别为a,3,5的三条线段能组成一个三角形,则a的值可以是(  )
A.1
B.2
C.3
D.8
【考点】三角形三边关系.
【专题】三角形.
【答案】C
【分析】根据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得出5﹣3<a<5+3,求出即可.
【解答】解:由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得:5﹣3<a<5+3,
即2<a<8,
即符合的只有3,
故选:C.
7如图,在△ABC中,分别以点A和点C为圆心,大于AC长为半径画弧,两弧相交于点M,N,作直线MN分别交BC,AC于点D,E.若AE=3cm,△ABD的周长为13cm,则△ABC的周长为(  )
A.16cm
B.19cm
C.22cm
D.25cm
【考点】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作图—基本作图.
【专题】三角形.
【答案】B
【分析】利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即可解决问题.
【解答】解:∵DE垂直平分线段AC,
∴DA=DC,AE+EC=6cm,
∵AB+AD+BD=13cm,
∴AB+BD+DC=13cm,
∴△ABC的周长=AB+BD+DC+AC=13+6=19cm,
故选:B.
8如图,点B、F、C、E在一条直线上,AB∥ED,AC∥FD,那么添加下列一个条件后,仍无法判定△ABC≌△DEF的是(  )
A.∠A=∠D
B.AC=DF
C.AB=ED
D.BF=EC
【考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专题】图形的全等.
【答案】A
【分析】分别判断选项所添加的条件,根据三角形的判定定理:SSS、SAS、AAS进行判断即可.
【解答】解:选项A、添加∠A=∠D不能判定△ABC≌△DEF,故本选项符合题意;
选项B、添加AC=DF可用AAS进行判定,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
选项C、添加AB=DE可用AAS进行判定,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
选项D、添加BF=EC可得出BC=EF,然后可用ASA进行判定,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9如图,在5×5格的正方形网格中,与△ABC有一条公共边且全等(不与△ABC重合)的格点三角形(顶点在格点上的三角形)共有(  )
A.5个
B.6个
C.7个
D.8

【考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专题】几何图形.
【答案】B
【分析】可以以AB和BC为公共边分别画出3个,AC不可以,故可求出结果.
【解答】解:以BC为公共边可画出△BDC,△BEC,△BFC三个三角形和原三角形全等.
以AB为公共边可画出三个三角形△ABG,△ABM,△ABH和原三角形全等.
以AC为公共边不可以画出一个三角形和原三角形全等,
所以可画出6个.
故选:B.
10如图,在△OAB和△OCD中,OA=OB,OC=OD,OA>OC,∠AOB=∠COD=40°,连接AC,BD交于点M,连接OM.下列结论:①AC=BD;②∠AMB=40°;③OM平分∠BOC;④MO平分∠BMC.其中正确的个数为(  )
A.4
B.3
C.2
D.1
【考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专题】图形的全等;几何直观;推理能力.
【答案】B
【分析】由SAS证明△AOC≌△BOD得出∠OCA=∠ODB,AC=BD,①正确;
由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出∠OAC=∠OBD,由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得:∠AMB+∠OAC=∠AOB+∠OBD,得出∠AMB=∠AOB=40°,②正确;
作OG⊥MC于G,OH⊥MB于H,如图所示:则∠OGC=∠OHD=90°,由AAS证明△OCG≌△ODH(AAS),得出OG=OH,由角平分线的判定方法得出MO平分∠BMC,④正确;
由∠AOB=∠COD,得出当∠DOM=∠AOM时,OM才平分∠BOC,假设∠DOM=∠AOM,由△AOC≌△BOD得出∠COM=∠BOM,由MO平分∠BMC得出∠CMO=∠BMO,推出△COM≌△BOM,得OB=OC,而OA=OB,所以OA=OC,而OA>OC,故③错误;即可得出结论.
【解答】解:∵∠AOB=∠COD=40°,
∴∠AOB+∠AOD=∠COD+∠AOD,
即∠AOC=∠BOD,
在△AOC和△BOD中,,
∴△AOC≌△BOD(SAS),
∴∠OCA=∠ODB,AC=BD,①正确;
∴∠OAC=∠OBD,
由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得:∠AMB+∠OAC=∠AOB+∠OBD,
∴∠AMB=∠AOB=40°,②正确;
作OG⊥MC于G,OH⊥MB于H,如图2所示:
则∠OGC=∠OHD=90°,
在△OCG和△ODH中,,
∴△OCG≌△ODH(AAS),
∴OG=OH,
∴MO平分∠BMC,④正确;
∵∠AOB=∠COD,
∴当∠DOM=∠AOM时,OM才平分∠BOC,
假设∠DOM=∠AOM
∵△AOC≌△BOD,
∴∠COM=∠BOM,
∵MO平分∠BMC,
∴∠CMO=∠BMO,
在△COM和△BOM中,,
∴△COM≌△BOM(ASA),
∴OB=OC,
∵OA=OB
∴OA=OC
与OA>OC矛盾,
∴③错误;
正确的个数有3个;
故选:B.
二.填空题(本题共6小题,每题4分,共24分)
11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的长分别是5,7,10,另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的长分别是5,2x﹣1,y+1,若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则x+y的值是
  .
【考点】三角形三边关系;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专题】图形的全等;推理能力.
【答案】11.5或13.
【分析】分长7的边与长为2x﹣1的边对应、分长7的边与长为y=1的边对应两种情况,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列出方程,解方程分别求出x、y,计算即可.
【解答】解:当一个三角形长7的边与另一个三角形长为2x﹣1的边对应时,2x﹣1=7,y+1=10,
解得:x=4,y=9,
则x+y=4+9=13,
当一个三角形长7的边与另一个三角形长为y+1的边对应时,2x﹣1=10,y+1=7,
解得:x=5.5,y=6,
则x+y=5.5+6=11.5,
综上所述:x+y的值为11.5或13,
故答案为:11.5或13.
12如图,AD平分∠BAC,AB=AC,BF与CE交点D,则图中有
  对全等三角形.
【考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专题】图形的全等;推理能力.
【答案】4.
【分析】先利用“SAS”可证明△ABD≌△ACD,则DB=DC,∠B=∠C,再利用“ASA”可证明△DBE≌△DCF,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到BE=CF,DE=DF,所以AE=AF,然后利用“SSS”可判断△ADE≌△ADF,利用“SAS”可判断△ABF≌△ACE.
【解答】解:∵AD平分∠BAC,
∴∠BAC=∠CAD,
在△ABD和△ACD中,

∴△ABD≌△ACD(SAS);
∴DB=DC,∠B=∠C,
在△DBE和△DCF中,

∴△DBE≌△DCF(ASA);
∴BE=CF,DE=DF,
∴AB﹣BE=AC﹣CF,
即AE=AF,
在△ADE和△ADF中,

∴△ADE≌△ADF(SSS);
在△ABF和△ACE中,

∴△ABF≌△ACE(ASA).
∴图中共有4对全等三角形
故答案为4.
13如图,△ABC中,DE是AC的中垂线,AE=5cm,△ABC的周长为30cm,则△ABD的周长是
  .
【考点】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专题】三角形;推理能力.
【答案】20cm.
【分析】关键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得到DA=DC,AE=CE=5cm,再利用△ABC的周长为30cm和等线段代换得到AB+BD+AD=20cm.
【解答】解:∵DE是AC的中垂线,
∴DA=DC,AE=CE=5cm,
∵△ABC的周长为30cm,
∴AB+BC+AC=30cm,
即AB+BD+CD+10=30,
∴AB+BD+AD=20(cm),
即△ABD的周长为20cm.
故答案为20cm.
14如图1,已知AB=AC,D为∠BAC的角平分线上面一点,连接BD,CD;如图2,已知AB=AC,D、E为∠BAC的角平分线上面两点,连接BD,CD,BE,CE;如图3,已知AB=AC,D、E、F为∠BAC的角平分线上面三点,连接BD,CD,BE,CE,BF,CF;…,依次规律,第n个图形中有全等三角形的对数是 
 .
【考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根据图形得出当有1点D时,有1对全等三角形;当有2点D、E时,有3对全等三角形;当有3点D、E、F时,有6对全等三角形;根据以上结果得出当有n个点时,可求得有n(n+1)对全等三角形.
【解答】解:
解:当有1点D时,有1对全等三角形;
当有2点D、E时,有3对全等三角形;
当有3点D、E、F时,有6对全等三角形;
当有4点时,有10个全等三角形;

当有n个点时,图中有n(n+1)对全等三角形.
故答案为:n(n+1).
15如图,D、E分别是△ABC边AB、BC上的点,AD=2BD,BE=CE,若S△ABC=6,设△ADF的面积为S1,△CEF的面积为S2,则S1﹣S2的值是
  .
【考点】三角形的面积.
【专题】三角形;推理能力.
【答案】1.
【分析】根据S1﹣S2=S△ABE﹣S△BCD即可求出答案,所以要求出三角形ABE的面积和三角形BCD的面积即可,根据AD=2BD,BE=CE,S△ABC=6,即可求出两者的面积.
【解答】解:∵AD=2BD,BE=CE,
∴S△BCD=S△ABC=2,S△ABE=S△ABC=3,
∴S1﹣S2=S△ABE﹣S△BCD=3﹣2=1.
故答案为:1.
16如图,△ABC中,AB=AC,∠BAC=54°,∠BAC的平分线与AB的垂直平分线交于点O,将∠C沿EF(E在BC上,F在AC上)折叠,点C与点O恰好重合,则∠OEC为  度.
【考点】翻折变换(折叠问题).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连接OB、OC,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求出∠BAO,根据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求出∠ABC,再根据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可得OA=OB,根据等边对等角可得∠ABO=∠BAO,再求出∠OBC,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可得OB=OC,根据等边对等角求出∠OCB=∠OBC,根据翻折的性质可得OE=CE,然后根据等边对等角求出∠COE,再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列式计算即可得解.
【解答】解:如图,连接OB、OC,
∵∠BAC=54°,AO为∠BAC的平分线,
∴∠BAO=∠BAC=×54°=27°,
又∵AB=AC,
∴∠ABC=(180°﹣∠BAC)=(180°﹣54°)=63°,
∵DO是AB的垂直平分线,
∴OA=OB,
∴∠ABO=∠BAO=27°,
∴∠OBC=∠ABC﹣∠ABO=63°﹣27°=36°,
∵AO为∠BAC的平分线,AB=AC,
∴△AOB≌△AOC(SAS),
∴OB=OC,
∴∠OCB=∠OBC=36°,
∵将∠C沿EF(E在BC上,F在AC上)折叠,点C与点O恰好重合,
∴OE=CE,
∴∠COE=∠OCB=36°,
在△OCE中,∠OEC=180°﹣∠COE﹣∠OCB=180°﹣36°﹣36°=108°.
故答案为:108.
三、解答题(共66分)
17将下列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并指出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1)三条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三角形的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考点】命题与定理.
【专题】三角形;图形的全等;推理能力.
【答案】(1)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条件: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对应相等,结论: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2)如果一个角是三角形的一个外角,那么这个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条件:一个角是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结论:这个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分析】根据任何一个命题都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如果后面是题设,那么后面是结论,进而得出答案即可.
【解答】解:(1)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条件: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对应相等,结论: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2)如果一个角是三角形的一个外角,那么这个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条件:一个角是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结论:这个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18如图,求作一个直角三角形ABC,使AB=a,BC=α,∠ABC=90°.(要求:尺规作图,保留作图痕迹,不必写出作法)
【考点】作图—复杂作图.
【专题】作图题;几何直观.
【答案】作图见解析部分.
【分析】作∠MBN=90°,在BN上截取BA=a,在BM上截取BC=a,连接AC即可.
【解答】解:如图,△ABC即为所求.
19已知如图,DE⊥AC,∠AGF=∠ABC,∠1+∠2=180°,试判断BF与AC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考点】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
【专题】线段、角、相交线与平行线.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先结合图形猜想BF与AC的位置关系是:BF⊥AC.要证BF⊥AC,只要证得DE∥BF即可,由平行线的判定可知只需证∠2+∠3=180°,根据平行线的性质结合已知条件即可求证.
【解答】解:BF与AC的位置关系是:BF⊥AC.
理由:∵∠AGF=∠ABC,
∴BC∥GF,
∴∠1=∠3;
又∵∠1+∠2=180°,
∴∠2+∠3=180°,
∴BF∥DE;
∵DE⊥AC,
∴BF⊥AC.
20如图,△ABC≌△DEB,点E在AB上,DE与AC相交于点F.
(1)当DE=8,BC=5时,线段AE的长为
  ;
(2)若∠D=35°,∠C=60°,求∠DBC的度数.
【考点】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专题】图形的全等;推理能力.
【答案】(1)3;
(2)∠DBC=25°.
【分析】(1)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到AB=DE=8,BE=BC=5,结合图形计算,得到答案;
(2)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到∠DBE=∠C=60°,∠A=∠D=35°,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ABC,计算即可.
【解答】解:(1)∵△ABC≌△DEB,DE=8,BC=5,
∴AB=DE=8,BE=BC=5,
∴AE=AB=BE=8﹣5=3,
故答案为:3;
(2)∵△ABC≌△DEB,∠D=35°,∠C=60°,
∴∠DBE=∠C=60°,∠A=∠D=35°,
∴∠ABC=180°﹣∠A﹣∠C=85°,
∴∠DBC=∠ABC﹣∠DBE=85°﹣60°=25°.
21在数学课上,林老师在黑板上画出如图的图形(其中点B,F,C,E在同一直线上),并写出四个条件:①AB=DE;②BF=EC;③∠B=∠E;④∠1=∠2.请你从这四个条件中选出三个作为条件,另一个作为结论,组成一个真命题,并给予证明.
条件:  ;
结论:  .(均填写序号)
【考点】命题与定理.
【专题】图形的全等;推理能力.
【答案】①②③,④;
【分析】①②③作为条件,④作为结论,证明:由BF=CE,利用等式的性质两边加上FC得到BC=EF,再由AB=DE,∠B=∠E,利用SAS得出三角形ABC与三角形DEF全等,利用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得到∠1=∠2.
【解答】解:题设:①②③;结论:④,
证明:∵BF=EC,
∴BF+CF=EC+CF,即BC=EF.
在△ABC和△DEF中,

∴△ABC≌△DEF(SAS),
∴∠1=∠2.
故答案为:①②③,④答案不唯一.
22如图,在△ABC中,AD是∠BAC的外角平分线,P是AD上异于点A的任一点,试比较PB+PC与AB+AC的大小,并说明理由.
【考点】三角形三边关系;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可在BA的延长线上取一点E,使AE=AC,得出△ACP≌△AEP,从而将四条不同的线段转化到一个三角形中进行求解,即可得出结论.
【解答】解:PB+PC>AB+AC.
如图,在BA的延长线上取一点E,使AE=AC,连接EP,
由AD是∠BAC的外角平分线,可知∠CAP=∠EAP,
又AP是公共边,AE=AC,
在△ACP与△AEP中,

∴△ACP≌△AEP(SAS),
从而有PC=PE,在△BPE中,PB+PE>BE,
而BE=AB+AE=AB+AC,
故PB+PE>AB+AC,
所以PB+PC>AB+AC.
23如图,在Rt△ABC中,AB=AC,∠BAC=90°,∠1=∠2,CE⊥BD的延长于E.求证:BD=2CE.
【考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腰直角三角形.
【专题】证明题.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延长CE、BA交于F点,然后证明△BFC是等腰三角形,再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得CE=CF,然后在证明△ADB≌△AFC可得BD=FC,进而证出BD=2CE.
【解答】证明:延长CE、BA交于F点,如图,
∵BE⊥EC,
∴∠BEF=∠CEB=90°.
∵BD平分∠ABC,
∴∠1=∠2,
∴∠F=∠BCF,
∴BF=BC,
∵BE⊥CF,
∴CE=CF,
∵△ABC中,AC=AB,∠A=90°,
∴∠CBA=45°,
∴∠F=(180﹣45)°÷2=67.5°,∠FBE=22.5°,
∴∠ADB=67.5°,
∵在△ADB和△AFC中,

∴△ADB≌△AFC(AAS),
∴BD=FC,
∴BD=2CE.
24(1)如图1,在△ABC中,AD平分∠BAC交BC于点D,DE⊥AB于点E,DF⊥AC于点F,则有相等关系DE=DF,AE=AF,请加以证明;
(2)如图2,在(1)的情况下,如果∠MDN=∠EDF,∠MDN的两边分别与AB,AC相交于M,N两点,其他条件不变,那么又有相等关系AM+  =2AF,请加以证明.
【考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角平分线的性质.
【专题】图形的全等;推理能力.
【答案】(1)见解析过程;
(2)AN,理由见解析过程.
【分析】(1)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可得∠BAD=∠CAD,然后利用“角角边”证明△ADE和△ADF全等,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证明即可;
(2)由(1)得DE=DF,再求出∠MDE=∠NDF,然后利用“角边角”证明△MDE和△NDF全等,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可得ME=NF,然后求AM+AN=AE+AF,再求解即可;
【解答】(1)证明:∵AD平分∠BAC,
∴∠BAD=∠CAD,
∵DE⊥AB,DF⊥AC,
∴∠AED=∠AFD=90°,
在△ADE和△ADF中,

∴△ADE≌△ADF(AAS),
∴DE=DF,AE=AF;
(2)解:AM+AN=2AF;
证明如下:由(1)得DE=DF,
∵∠MDN=∠EDF,
∴∠MDE=∠NDF,
在△MDE和△NDF中,

∴△MDE≌△NDF(ASA),
∴ME=NF,
∴AM+AN=(AE+ME)+(AF﹣NF)=AE+AF=2AF
故答案为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