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比较测量纸带和尺子
【教材简析】
《比较测量纸带和尺子》是教科版一年级上册《比较与测量》单元最后一课。本课将引发学生对不同的测量工具进行讨论和比较。教材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聚焦“我们的测量纸带和尺子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通过交流纸带和尺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了解纸带和尺子的结构特点;第二部分探究“观察和比较,并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并记录”。学生通过运用不同尺子对不同物体进行测量,感受尺子的发展由来,并在课堂实验中学习正确使用尺子;在研讨部分:“尺子和测量纸带相比,有什么好处?”对不同物体进行测量时,感受工具选择及精确性的重要性,为后续学习其他测量工具打下基础,也为整个单元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学情分析】
通过前六课的学习,学生对用测量物体及测量物体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已经比较熟悉了,学生对尺子这一测量工具也并不陌生。但是学生在用不同工具对同一物体进行测量时,让学生能对测量后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让学生体验到测量工具不同,长度单位是相同的,感受测量长度单位统一的重要性。
【教学流程】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知道尺子是一种测量工具。
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能用语言或图画描述尺子与测量纸带的相同和不同。
2.用尺子来测量物体,初步掌握尺子的使用方法。
科学态度目标
1.
感知不同的需求需要选择不同的测量工具。
2.
愿意分享与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观察、比较和测量是人们认知世界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比较测量纸带和尺子的异同。
难点:理解尺子的演变发展过程。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一把塑料尺、一个软尺、一块橡皮、一个水杯、记录单、记号笔等。
小组:软尺、直尺、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聚焦(预设5分钟)
1.回顾前一课,用测量纸带来测量有什么优点?让学生充分发言
2.测量纸带和尺子又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呢?引导学生对尺子结构特点及使用过程进行描述,老师多准备几种实物尺子给孩子展示)
总结:相同点:都有0刻度、都有数字标记、每一格距离一样长。
不同点:长短不同、软硬不同、材料不同、格子的大小不同、尺子有大格和小格。
(设计意图:利用课堂回顾上一课知识点,目的是让学生说出纸带的特点,引导学生在众多特点中区分出优缺点,同时顺势引出尺子,尺子和它有什么地方相同,什么地方不同?目的是逐步让学生对两种测量工具进行分析和比较,归纳和概括)
二、探索(预设10分钟)
(1)用直尺和软尺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
测量一块橡皮的长度选择什么尺子?测量我们喝水的杯子一圈的周长选择什么尺子?
(2)学生讨论和交流:用直尺来测量橡皮的长度;用软尺来来测量矿泉水瓶一圈的长度。
2.如何使用尺子呢?在使用尺子过程中应该注意些什么呢?(视频演示)
①
把尺子的0刻度线和物体的一端对齐;
②
读出尺子上与物体另一端对应的刻度;
③
读数记录
(设计意图:这个活动对于学过前几课的孩子来说,已经非常容易了,目的是加深巩固测量方法,注意细节,尤其是读数细节的练习。)
三、研讨(预设5分钟)
尺子和测量纸带相比有什么优点?
全班进行交流,结果及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学习完后,学会归纳和小结本课知识点,通过实验后,用事实和经历说明两种测量工具优缺点比较,此时感触更深刻,印象更深刻。)
四、拓展(预设15分钟)
1、科学阅读:生活中的测量工具,了解从古到今,尺子发展的历史。
2、视频演示:测量工具的发展
五、总结反思
1.
通过《比较与测量》这一单元的学习,你觉得尺子的演变发展过程是怎样的?
2.
除了尺子以外,你还知道哪些测量工具?请同学们来说一说(看过、用过)。
【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