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第18课_三国鼎立(说课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第18课_三国鼎立(说课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6-16 16:03: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1张PPT)
第18课 《三国鼎立》
说课教案
单位:抚顺市清原县土口子中学
教师:李昌瑞
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及所处的地位。
《三国鼎立》一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第一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但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起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
教材分析
(二)、教学目标 和教学重点、难点 。
知识与能力:掌握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史实,分析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通过战争胜败原因的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的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 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2)通过对曹操等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看它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
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说教法 和学法
二.说教法和学法
针对本课的特点,依据“自主探究式”教学法,对学生分组进行导学,并采取精讲深化、分析综合、设疑辩论等教学方法,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引导学生分析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让学生学会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并充分利用自学、讨论、辩论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增强学生的参与协作意识。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展示主要人物照片。
(利用历史题材影视文学作品的直观性、及与日常生活联系,抓住初一新生的个体表现欲望较强心理特点,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活跃课堂气氛。)
提问:谁能说出这首歌是哪部电视剧的主题曲?
谁又能说照片上人物的姓名?
(二)、讲授新课
图示《东汉末年军阀割剧形势》,并适时点出:当时最强大的两个军阀是曹操和袁绍。由此切入
一、官渡之战
在学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
提问:战争发生的时间、地点、双方实力对比、战争结果及作用?
通过阅读、提问,培养学生思维概括及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200年 官渡之战


10万人
3 、4 万人
曹 操
官渡
之战
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是我国古代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曹 操
官渡
之战
利用多媒体展示地图,加强历史事件的直观性,牢固记忆,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利于学生对战术运用的理解和读图能力培养。
讨论:
  曹操为什么能打败袁绍统一北方?
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协作探究。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与提示,由小组归纳形成共同观点并发言,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
充分利用历史的客观性和主观性特点,有利于学生批判思维(创新思维的前提)的形成。
展示赤壁古战场,及苏轼的词作《念奴骄·赤壁怀古》以此引入下一问题
念奴骄·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宋·苏轼)
在课堂中体现历史科与其它学科的渗透教学,拓展学生知识面,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二、赤壁之战
在学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
提问:战争发生的时间、地点、双方实力对比、
战争结果及历史作用?
通过阅读、提问,培养学生思维概括及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208年
赤壁之战





孙、刘联军

赤壁
大战
赤壁之战后,曹操不敢再轻易南下。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地位得到巩固。刘备占据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攻占四川。
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
赤壁之战是我国古代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讨论:赤壁之战双方胜败的原因。
(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协作探究。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与提示,由小组归纳达形成共同观点并发言,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共同探究的精神,同时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
你认为苏轼词中还有不符史实的地方吗?有人说曹操、周瑜都是三国时期人,你认为这个说法对吗?
 通过设疑增加悬念,调动学生兴趣,为讲述下一问题作铺垫。
提出问题:
三国鼎立的形成
播放《三国鼎立》纪录片片断,并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三国鼎立的形成
建立时间 都城 建立者



(展示表格,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填表)
三国鼎立的形成
建立时间 都城 建立者
魏 220年 洛阳 曹丕
蜀 221年 成都 刘备
吴 222年 建业 孙权
(强调:三国时期开始的时间为:公元220年。以此为依据,帮助学生分析之前的两个问题,加强学生的理解性记忆,并能有针对性地纠正日常生活及影视文学作品在学生心目中造成的误区,利于学生区分文学作品与历史史实的差异。 )
曹魏重视农耕
曹操和他的后继者一直重视屯田,发展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翻车
诸葛亮治蜀
蜀锦
孙吴开发江南
230年,吴国大将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岛),加强了台湾地区和内地的联系。
吴国造船业发达,促进了海上交通的发展。
一、官渡之战
200年 曹操 袁绍
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二、赤壁之战
208年 曹操 孙刘联军
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
三、三国鼎立
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三国经济的发展
(三)
依据内容概括总结 :
①一种局面:三国鼎立
②两大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③三国鼎立:三国名称和都城
④四个人物:曹操、孙权、刘备、诸葛亮
⑤五个时间:200年、208年、220年、221年、222年。
增加知识的趣味性,调动学生兴趣,并强化学生的理解与记忆。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巩固重点难点,拓展思维能力。
(四)巩固提高
1.东汉末年,形成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其中实力最强的是黄河中下游的
A曹操和袁绍 B刘备和孙权
C曹操和刘备 D孙权和袁绍
2.三国时期开始于
A.219年 B.220年
C.221年 D.222年
3.奠定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基础的战役是
A.长平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牧野之战
辨析题:曹操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他率军在赤壁之战中大败袁绍的军队。
错误:
理由:
错误:
理由:
三国时期
曹操生活在东汉末年,不属于三国时期的人物。
赤壁之战
曹操是在官渡之战中大败袁绍的军队。
有人说曹操是个英雄,有人说他是个奸雄,我们该怎样评价曹操这个历史人物呢?
活动探究:
“我们讲到曹操,
很容易就联想起《三
国演义》,更而想起
戏台上那一位花面的
奸臣,但这不是观察
曹操的真正方法。……其实曹操是
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
雄。”
—— 鲁迅
通过提示,让学生收集整理材料,得出结论,表达成果。让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并提高学生的应用水平,培养探究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