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秦王扫六合 说课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 秦王扫六合 说课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7-11 20:12: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5张PPT)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
“秦王扫六合”位于教材七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的第一节。其中本课所在的第三单元在整个中国古代史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而本课在第三单元中又处于中心地位。学完本节课学生可以结合学到的知识客观地评价秦始皇,对今后学习我国不同时期的历史也将有极好的启迪作用。
重点:秦的统一及巩固政权的措施。(运用多媒体课件、图示等直观手段,通过古今有关史料,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结合当前国家的发展趋势,提高学生的认识,分化、解决重点。)
难点:对秦始王这个历史人物的评价。(让学生收集史料,分成小组进行讨论,通过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从而让学生摸索出评价人物的几点标准,有助于对难点的理解。)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秦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了解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
归纳并试评“秦完成统一的原因”、“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地图等直观教具,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形成历史时空观。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讨论探索、想象表演,在体验历史人物的过程中,理解本课中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弄清它们之间的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秦朝统一历史作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维护国家统一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要求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起到主导的作用。所以,本课教学尝试着通过课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中“动”起来,改变教师中心观,树立师生互动、交往的平等观,注重开放和生成,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 。
1.多媒体教学法
2.开放式式教学法
3.活动探究法
《历史课程标准》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倡导学生自主性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勇于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努力探索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
1.小组合作学习法
2.联系实际学习法
3.基于网络的学习法
导入新课
问题导入
同学们听说过
《荆轲刺秦王》
的故事吗?
教师总结,介绍这一
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
(5分钟)
授课
一、统一六国和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
(多媒体显示秦灭六国的过程,用动画形式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在看的过程中
归纳秦统一的时间、人物、都城。)
二、巩固统一的措施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请同学们想一想,秦统一
初期可能会出现哪些不利于稳定与发展的因素呢?
阅读教材,寻找答案。
学生回答:文字不统一、货币不统一、思想不稳定
三、北筑长城和开发南疆
让学生自主讲述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正确看待
长城的修筑意义。多媒体显示:水利工程灵渠
(30分钟)
课堂小结 (10分钟)
(1)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同学们正确梳理本课的知识点内容;
(2)让同学们做一些较为简单的题目,巩固本课的知识点;
(3)让同学们就本课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疑 问,同学们之间,或学生跟教师之间互相探讨。
第10课 “秦王扫六合”
一、统一六国和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 三、北筑长城和开发南疆
1、统一进程 1、长城和灵渠
2、中央集权措施 2、秦的疆域
3、地方集权措施
二、巩固统一的措施
经济上:统一货币和度量衡
文化上:统一文字
思想上:焚书坑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