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第11课 伐无道,诛暴秦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一、说教材
二、说课标
三、说教法学法
四、说教学设计
五、说教学反思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1.本课主要讲述了由于秦的暴政而发生的推翻秦统治的农民起义,以及楚汉之争。
2.(1)补充说明
上一课讲秦始皇扫六合,主要讲秦皇“功”,而本课主要讲其“过”,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和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
(2)承上启下
本课前后分别是“秦统一六国”和“汉朝大一统”,在由秦的统治转换到汉的统治的过程中,本课起到了过渡的作用。
二、说课标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和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有关陈胜、吴广起义以及秦朝灭亡的基本历史知识,并了解楚汉之争的简单情况。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探究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思考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培养学生初步比较战争性质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理解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道理;认识到人民革命力量的伟大,认识到人民才是历史的真正主宰。
(二)重难难点
教学重点: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陈胜、吴广起义。
教学难点:秦灭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三)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阳春市实验中学初一某班
学生特点:思维活跃,善于思考,乐于表现,好奇心较强
存在不足:历史知识储备不足,认知水平尚待提高,历史知识的系统性不强
解决方案:详细讲解,善于总结,建造知识系统化
三、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讲解法、史料分析法、多媒体教学法
依据: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多媒体的使用使 历史现象更加形象化具体化,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氛围。
(二)学法
角色扮演法、讨论法
依据:让学生感知历史,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突出“学生是课堂主体”这一新课程理念。
四、说教学设计(40分钟)
课程导入(5分钟)
新课讲授(33分钟)
知识总结(2分钟)
(一)课程导入(5分钟)
视频导入:播放动画片《大泽乡起义》的一些片段,然后向学生提问:“陈胜高呼的口号是什么?为什么要起义?”以此来导入本课“伐无道,诛暴秦”。
依据:抓住学生的兴趣爱好,播放动画片,迅速引起他们的兴趣,并调动学生的思维,自然而眼底进入本课。
(二)课程讲授
1.秦的暴政(10分钟)
(1)首先请同学解释本课题目“伐无道,诛暴秦”的含义。然后提问学生:“为什么要伐无道,诛暴秦。秦究竟‘暴’在哪里。”进而讲解秦暴政的表现。
重点
情景教学法,图片展示,史料分析法
依据:让学生听觉、视觉和思维多频道
运动,让学生积极地去感知历史,
更好地理解历史
2.陈胜吴广起义(10分钟)
(1)回到导入的视频《大泽乡起义》,让学生观看视频,了解起义的经过,并加以讲解。最后,问:如果没有因大雨误期,起义还会发生吗?
难点:让学生明白秦末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
是秦的暴政,大雨误期是导火索而已。
(2)最后给出材料,让学生结合课本总结起义的意义。
多媒体教学法
讲解法
史料分析法
依据:回到导入,让整个课程融会贯通。
同时,多媒体的使用,使历史人物和事
件更加形象生动,学生更易于接受;
再者知识储备不足,需要教师讲解补充。
3.农民起义推翻秦朝(13分钟)
陈胜、吴广倒下了,但是千百万个陈胜、吴广却又站了起来。接下来是谁接过了起义的大旗呢?进而进入第三子目。
三个问题:
秦的灭亡——巨鹿之战
楚汉之争
汉朝建立
讲解法
小组讨论法
秦的灭亡—巨鹿之战
1.制作历史名人名片:项羽和刘邦。(课前让学生收集整理好)
2.请学生讲述“破釜沉舟”的故事。由此讲解“巨鹿之战”。
让学生讨论书本P65页爷爷和孙子的看法。
简单易行,符合
乐于表现的特点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合作学习能力
开拓深化思维
楚汉之争
3.秦灭亡之后,由谁做皇帝呢?讲述楚汉之争。
拓展思维:为什么刘邦能打败项羽呢?(书本P65页小字部分)
深化学生历史思维
从项羽和刘邦不同的结局中,我们可以悟出一个什么道理吗?
得民心者得天下,
失民心者失天下
汉朝建立
3.刘邦打败项羽后,建立起汉朝。让学生找出汉朝建立的时间和都城。本子目结束。
项羽、刘邦灭秦是农民起义;而
他们在楚汉之争中只是权利的争夺。
难点:项羽、刘邦在灭秦和楚
汉之争中的战争性质相同吗?
(三)知识总结(2分钟)
始皇修建阿房宫,骊山陵墓万人动。
徭役兵役极繁重,死刑车裂十多种。
陈胜吴广起义中,推翻秦朝立大功。
项羽巨鹿战强秦,刘邦建汉歌大风。
课后思考题:
看谁找得多。课本P66页的活动与探究。
诗歌总结,
简单易记
知识系统
五、说教学反思
1.本课知识点较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消化能力。
2.系列情境创设让学生身临其境,调动学生探讨历史问题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完成教育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