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在上节课,学生已经发现当使用不同的物体测量时,测量结果大不相同,之间没有比较的意义,而使用同一个物体测量时,测量结果之间有可比性。所以在本课中,将要求学生统一使用同一个物体作为标准单位来测量,体验统一使用标准物测量带给比较的公平与方便。例如全班统一使用小立方体作为标准物,测量的桌子长度都是以小立方体的长度为标准单位,这样的测量结果之间进行比较要容易得多,也使比较有了意义。
事实上,选择任何一个物体作为全班的标准物都是可以的,但使用小立方体作为标准物有更多优势。小立方体的每一条边相等,可重叠组合,可测长度,也便于测量高度;每十个小立方体一组还便于计数。对于小立方体在测量中的优势,学生将会在探究环节中慢慢体会,这种优势也能在解决测量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时得以显现。
本节课的设计在三个板块的基础上,增加了拓展版块。具体安排如下:
聚焦板块:选择标准物来测量。是对上节课探索活动的延续,让全班统一使用同一个物体来测量。通过学生观察比较后,能发现测量物体的优缺点,最终选择一个测量方便、准确的小立方体作为测量工具。
探索板块:用小立方体测量桌面和讲台的长度。指导学生经历“预测-测量-记录”的科学探究过程。在测量过程中,让学生积累预测经验,提高预测能力。也认识到测量较长物体时,要改进工具,便于操作,提高测量效率。测量中也强调重复三次,记录数据,提高测量的准确性,逐步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
研讨板块:用小立方体测量,怎样做才能又快又准确。通过数据分析,引导学生要反思测量过程,思考如何提高测量的准确度。
拓展版块:用小立方体来测量家里的物体。巩固运用本节课测量的方法,再次体验用小立方体组合成的工具测量更长的物体时,更便于测量和计数,也更准确。
【学生分析】
经过前四课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到比较物体时需要有起点,测量中需要首尾相连。学生在本节课也可以初步感知十进制计数的方便。同时,通过让学生使用小立方体合作测量较长的物体,渗透合作意识,可以初步培养学生合作能力,感知合作的乐趣。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标准单位的测量比非标准单位的测量能产生更为一致和可比较的结果,便于信息的交流。
2.小立方体可以组合成较长的工具,测量长的物体时便于测量和计数,也更准确。
科学探究目标
1.学习预测事物的长度。
2.使用标准工具进行长度的测量。
3.运用十进制记录测量结果。
科学态度目标
1.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
2.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3.乐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4.主动关注他人的测量结果,并有分析结果的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体验统一计量单位给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
2.认识到人们总是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地完善和改进工具,从而拓展和增强了人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尝试使用小立方体进行长度的测量,掌握基本的方法。
难点:学习运用十进制记录测量结果。
【教学准备】
橡皮、回形针、小棒、小立方体、剪刀、胶带、和讲台长度相当的纸带、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聚焦:选择标准物来测量。
1.回忆导入:上节课,我们利用橡皮、小棒、回形针、小立方体,分别测量了桌面的长度。出示每个小组测量桌面长度的数据。
2.通过分析数据,我们发现:用不同的物体测量出来的数据无法相互比较,使用同一种物体测量的结果较为一致,也便于比较。
3.思考:这几种不同的物体,我们选择哪一种来测量呢?
4.讨论:仔细观察比较,说一说“橡皮、回形针、小棒、小立方体”这四种物体作为“标准物”来测量长度的优点和缺点。
5.依次观察比较,分析优缺点。
重点分析小立方体的优缺点。
优点:
⑴每条边都一样长,无论怎么摆放,不影响测量的结果,也能减少最后一个测量数据的误差;
⑵摆放比较稳定,用多个小立方体首尾相连时,连接紧密,测量准确度高;
⑶可以堆叠,能直接测量物体的高度。
缺点:比较小,使用数量较多,测量速度慢。
小结:小立方体的优点最多,更适合作为“标准物”来测量。
设计意图:测量的工具有很多,为了方便测量,学生要选择合适的工具,让学生直接摆一摆,在实践中归纳小立方体的优点,很直观地看到小立方体更方便更快速。
探索:用小立方体测量桌面和讲台的长度。
活动一:用小立方体测量桌面长度。
1.预测。
⑴观察比较小立方体和桌面的长度,预测桌面长度相当于多少块小立方体,将预测的数量填在《学生活动手册》里。
⑵思考:用小立方体来测量桌面的长度,怎样才能又快又准确呢?
⑶交流汇报:把小立方体组合在一起,将每10个小立方体,用透明胶带粘连起来,合并成一个“小立方体组”来测量,既能测量长度,也能测量高度,还能方便计数。
⑷出示插图,介绍粘连“小立方体组”的方法。
测量。
⑴指导测量。
播放视频:《用小立方体测量桌面长度》
⑵重复测量三次。保证测量准确,减小误差。
记录。将三次测量的结果分别填在表格中。
交流汇报:比较测量桌面长度的数据,你有什么发现?
5.分析数据。
小结:通过测量和分析数据,我们发现,用这种方法测量桌面的长度,既加快了测量速度,又能保证每组测量的数据一样。这说明用“小立方体组”作为“标准物”来测量长度的方法,确实又快又准确。
设计意图:本环节让学生经历“预测-测量-记录”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到预测不是凭空猜测,要根据参照物去预测更有效,逐步积累经验,提高预测能力。通过改进测量工具,重复测量,提高测量效率和准确性,解决“又快又准确”的实际问题。
活动二:用小立方体测量讲台的长度。
1.回顾已学知识:用“测量纸带长度”的方法来测量桌子高度。
2.归纳测量桌面长度的方法步骤:
⑴预测:观察比较。
⑵测量:重复三次。
⑶记录:准确详实。
3.指导测量。
播放视频:《用小立方体测量讲台长度》
4.交流汇报:比较测量讲台长度的数据,你有什么发现?
5.分析数据。
小结:测量讲台长度的数据一样,再次说明用“小立方体组”作为“标准物”来测量长度的方法,确实提高了测量的速度和准确度。
设计意图:让学生再次经历“预测-测量-记录”完整的探究活动,体验用统一“标准物”来测量,使测量结果更加准确。
活动三:汇总分析测量数据。
⑴出示完整表格数据。
⑵思考:桌面的长度和讲台的长度都用“小立方体组”作为“标准物”来测量,它们的测量结果可以相互比较了吗?
小结:桌面长度和讲台长度的测量结果可以相互比较。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到全班统一标准物测量物体长度的意义,它使得测量的长度可以进行量化比较。
研讨:用小立方体测量,怎样做才能又快又准确?
过渡:我们选择了用10个为一组的“小立方体组”作为测量的统一标准进行测量,体验到了用这种方法既能提高测量速度,也能提高测量准确度。
1.思考:用小立方体测量,怎样做能又快又准确,你还有更好的办法吗?
2.交流汇报。
⑴用十个不同颜色的小立方体粘贴起来测量,便于计数;
⑵用20个或50个小立方体组成“小立方体组”,计数更方便;
⑶把小立方体组合成较长的工具,如用100个为一组的“小立方体组”。用它来测量更长更高的物体,减少操作次数,减小误差,提高准确度。
设计意图:再次总结小立方体作为测量工具的特点,这个研讨主题也为下一课的学习内容作铺垫。
四、拓展:用小立方体来测量家里的物体。
1.你能用小立方体制作合适的测量工具,再次测量家里的物体吗?比如:沙发的长度、床的宽度。
2.与前几次测量的速度和数据进行比较,哪种方法更快更准确?
设计意图:让学生再次使用标准工具进行长度的测量。逐步认识到人们总是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地完善和改进工具,从而拓展和增强了人的能力。
五、结束语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
1.标准单位的测量比非标准单位的测量能产生更为一致和可比较的结果,便于信息的交流。
2.小立方体可以组合成较长的工具,测量长的物体时便于测量和计数,也更准确。
学会了:
先预测物体的长度,再选择使用合适的标准工具进行长度的测量,每件物体重复测量三次,确保测量的准确度。
六、下节课材料准备。
下节课准备的材料有:小立方体、纸带、剪刀、透明胶带、记号笔、学生活动手册。
【板书设计】
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
方便测量、计数
速度快、数据准(共38张PPT)
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
一年级 科学
一、聚焦
测量桌面长度的数据
用不同的物体测量出来的数据无法相互比较,使用同一种物体测量的结果较为一致,也便于比较。
(×)
(×)
(×)
(×)
(×)
(×)
(×)
(√)
(×)
(×)
二、探索
用小立方体测量桌面长度
怎样又快又准确呢?
重复测量三次
用小立方体测量桌面长度
用小立方体测量桌面长度的数据
讲台的长度
测量讲台长度
1.预测:观察比较。
2.测量:重复三次。
3.记录:准确详实。
用小立方体测量讲台长度
用小立方体测量讲台长度的数据
√
三、研讨
10个
用小立方体测量,怎样做才能又快又准确?
四、拓展
用小立方体来测量家里的物体
五、结束语
1.标准单位的测量比非标准单位的测量能产生更为一致和可比较的结果,便于信息的交流。
知道了
2.小立方体可以组合成较长的工具,测量长的物体时便于测量和计数,也更准确。
先预测物体的长度,再选择使用合适的标准工具进行长度的测量,每件物体重复测量三次,确保测量的准确度。
学会了
六、下节课材料准备
小立方体、纸带、剪刀、透明胶带、记号笔、学生活动手册。
同学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