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一年级上册《比较与测量》单元第三课时《用手来测量》
课型:新授课 课时:一课时 年级:一年级
【教材分析】
《用手来测量》是教科版一年级上册《比较与测量》单元中的第三课时。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聚焦,通过认识测量可以量化比较结果以及测量工具的普遍性,让学生感受到身体也可以进行测量,思考用自己的手能否测量;第二部分探索,通过预测桌子高度、借助纸带帮助测量、数一数有几拃、进行比较这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第一次体验边活动边记录的科学探究方式;第三部分研讨,在经历测量桌子高度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发现测量结果不一样,思考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并且从中获得一些启示。
当每个学生都用自己的“一拃”这个非标准单位测量桌子高度后,会领悟到使用非标准的测量单位将导致结果的多样性,意识到标准的测量工具的必要性,这将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在这一单元前两课的学习中,学生对物体的外部特征(大小、距离)进行了比较,也使用过纸带替代纸蛙的跳远距离。他们了解如果遇到不好测量的距离,可以使用纸带来替代它的长度。在这一课,学生的学习将从比较活动转向测量活动,通过使用非标准的测量单位(自己的手)开展活动。
在生活中,一年级学生对“测量”非常陌生,更不用说身体可以作为测量工具。只有极少一部分学生通过书籍或是父母操作、媒体等方式间接知道零散的信息。用手能否测量?怎样进行测量?这些都是学生有待解答的。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测量可以量化比较结果。
2、人体作为一种测量工具,方便测量。
3、知道“拃”是张开的大拇指到中指间的长度,测量时每一拃要首尾相连。
科学探究
1、能对桌子的高度进行预测。
1、能用手来测量桌子的高度,并标记测量过程。
2、会观察、比较纸带上的标记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科学态度
1、发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测量的认同感。
2、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
3、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4、意识到细致的一拃一拃的测量可以使测量结果更准确。
5、乐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并能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完成学习任务。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意识到比较和测量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拃”的概念以及使用注意事项;桌子高度的测量。
难点:学会正确地用“拃”来测量。
【教学准备】
为每个学生准备:一支记号笔、一张记录单。
为每组准备:一条纸带、一把剪刀。
教师准备:课件、立体桌子模型。
【教学过程】
一、激趣聚焦,引出课题(4分钟)
1、创设情境:佩奇和乔治周末去公园玩,看到一棵大树,他们很想知道到底有多粗,可是什么工具都没带。提问学生,有什么好办法能帮助他们测量吗?
2、测量有很多工具,我们的身体也是可以随身携带的测量工具。
3、出示使用身体多个部位进行测量的图片。比如迈开的步伐测教室柜子的长度、张开的双臂测黑板的长度、脚测门的宽度等。
4、出示卡纸。使用身体测量卡纸的边,用哪个部位最合适?聚焦到用手测量,引出课题《用手来测量》。
二、学习一拃,练习测量(10分钟)
生活中,人们用手做测量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拃”。学生表述自己对“拃”的了解和认识。
1、学习一拃
(1)通过图片,理解“一拃”是张开的大拇指到中指间的长度,以大拇指为起点明确“一拃”的概念。
(2)说一说,做一做,评一评。请一位学生做示范,在全班范围内进行评价,然后同桌互相评价。
2、在情境中展示用“一拃”测量的正确方法
(1)初步体验预测
在黑板上粘贴卡纸,请一位学生到讲台上测量卡纸的长度。全班一起看一看他的一拃有多长,看一看卡纸的长度有多长,想一想,做个估计。这种活动在科学课上叫做预测。
(2)卡纸长度的测量
①教师在卡纸上示范“一拃”。
②一位学生测量卡纸长度。
在此过程中,明确用“拃”测量的正确方法:a.大拇指和中指要伸直;b.对准起点;c.每量完一拃做个标记;d.一拃接着一拃做测量。
③学会读数与记录:刚好一拃的记为“1”,多于一拃不到两拃的记为“1+”,以此类推。
师生合作,完成测量,读数并且记录,展示完整的测量过程。
3、学生两人合作,尝试用一拃测自己桌子面、铅笔、书本等规则物体的长度,练习使用一拃进行测量,强化“拃”的应用和表达。
4、展示学生刚才做测量时的视频,引导全班进行评价。
三、测量桌子的高度(18分钟)
一个更有挑战性的测量——桌子的高度。鼓励学生勇于尝试。
1、明确桌子的高度是从地面到桌面这段竖直的距离。
2、预测
带领学生初步感受实验探究,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并把预测的结果记录下来。
(1)第一次测量,暴露问题
(1)放手让学生体验直接用手测量桌子的高度。
(2)在屏幕上展示课堂生成的测量图片。学生直观的看到自己测量的方法,发现直接用手测量桌子高度的不方便、不准确。
(3)借助立体桌子模型和竖直的硬纸条,进行比较分析讲解。
追问:如何测量这段竖直的距离呢?
(二)第二次测量,完善方法
老师请来了小助手——纸带。
(1)视频讲解探究步骤。
(2)学生尝试说出用纸带测量的具体步骤,教师补充。
(3)学生使用纸带进行测量。教师指导,提醒做好标记和数据记录。(2人一组,共用1条中间画线的纸带,一人在左侧做标记,另一人在右侧做标记。)
四、分析数据,答疑解惑(5分钟)
1、教师选取部分纸带,粘贴在黑板上,中间放入一条教师测量的纸带。
2、观察纸带和数据,引导学生找出哪条纸带是老师做的,分析原因。
3、教师用不同颜色的卡纸比出不同纸带上的“一拃”长度,剪出来进行比较。
4、提问:①纸带长度一样吗?②测量结果一样吗?③什么原因导致的呢?④比较不同纸带上的“一拃”,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从实验的每一个步骤去反思,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
五、课堂小结,教学相长(3分钟)
1、说一说用手测量的优缺点。
2、如何解决测量单位长短不同的问题(缺点)?学生课后思考。
3、拓展:
我们学会了用“拃”测量,下课后能用“一拃”测量教室里的物体吗?回家后能用身体的不同部位测量房间、家具吗?
测量好之后要记得和大家一起分享哦!
【板书设计
EQ \* jc0 \* "Font:黑体" \* hps18 \o \ad(\s \up 17(yònɡ),用) EQ \* jc0 \* "Font:黑体" \* hps18 \o \ad(\s \up 17(shǒu),手) EQ \* jc0 \* "Font:黑体" \* hps18 \o \ad(\s \up 17(lái),来) EQ \* jc0 \* "Font:黑体" \* hps18 \o \ad(\s \up 17(cè),测) EQ \* jc0 \* "Font:黑体" \* hps18 \o \ad(\s \up 17(liánɡ),量)
EQ \* jc0 \* "Font:黑体" \* hps16 \o \ad(\s \up 15(yì),一) EQ \* jc0 \* "Font:黑体" \* hps16 \o \ad(\s \up 15(zhǎ),拃) EQ \* jc0 \* "Font:黑体" \* hps16 \o \ad(\s \up 15(yù),预) EQ \* jc0 \* "Font:黑体" \* hps16 \o \ad(\s \up 15(cè),测)
展示区:(共11张PPT)
小朋友们
xiǎo
péng
yǒu
men
欢迎来到科学课堂
huān
yíng
lái
dào
kē
xué
kè
táng
1
3
2
yòng shǒu lái cè liáng
用手来测量
一拃
zh
ǎ
大拇指
中指
用纸带帮助测量
AA
reIrnreume
昵图 uuuun-nipie coU
By zhangchuanronglo No:2017/051 1178147/900000
革命旗上的五颗五
角星及
其相互天
不象征共产
导下的
命人民大团结星用黄色是为着在
红地上显出光明四颗小五角
=
einik
≥
d
人究
用的手指
一一
雯相同。
要相连。
用纸带帮助测量
剪一条和桌子高
度相网的纸带。
我的课堂活动记录
yong shou I&i ce I iang zhuo z de gao du
用手来测量桌子的高度
姓名:
日期:
wo de yu ce
wo de ce I iang jie guo
我的预测
我的测量结果
)拆
)拆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