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原始
居民是________________
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3.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解析题) 材料一:先是劳动,然后是语言和劳动一起,成了两个最主要的推动力,在他们的影响下,猿脑就逐渐地过渡到人脑。 ——恩格斯
材料二:1859年,达尔文提出了著名的生物
进化论,并指出人类也同样是进化的产物。
不久,英国博物学家赫胥黎提出了人猿同祖论。
请回答:(1)人类是由什么进化来的?
(2)人类在进化过程中,是什么起了重要的作用?
(3)说一说你所知道的几种远古居民。(至少三种)
4.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他们是靠什么手段来获取食物的呢?有哪些不便?
5.原始人类要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
提高生活质量,关键要解决什么问题?
我来想一想 ……
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存状态的关键
采集者
生产者
学习目标
1.知道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简要概述他们的农耕生活,归纳原始农耕生活的主要特征。
2.比较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在生产、生活上比北京人、山顶洞人有了哪些进步
3.分析认识不同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不同的农耕生活。
传说中的神农氏
目录
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大汶口原始居民
探究活动
课堂练习
原始居民 时间 地区
劳动工具 原始农业 居住房屋 原始家畜饲养业 原始手工业
一、河姆渡原始居民生产生活状况
河姆渡原始居民
距今约七千年
长江
流域
干栏式建筑
最早种
植水稻
磨制石器耒耜
饲养家畜
陶器玉器乐器
骨耜(河姆渡人)
河姆渡出土石器
石凿
石斧
我国是世界上 种植水稻的国家。
原始居民 时间 地区
劳动工具 原始
农业 居住房屋 原始家畜饲养业 原始手工业
一、 河姆渡原始居民生产生活状况
河姆渡原始居民
距今约七千年
长江
流域
干栏式建筑
最早种
植水稻
磨制石器耒耜
饲养家畜
陶器玉器乐器
干栏式建筑
杆栏式房屋
河姆渡出土的猪纹长圆形钵
原始居民 时间 地区
劳动工具 原始农业 居住房屋 原始家畜饲养业 原始手工业
二、半坡原始居民生产生活状况
半坡原始居民
距今约五六千年
黄河
流域
半地穴式房子
最早种粟
较早蔬菜
磨制石器耒耜石刀
饲养猪狗等
彩陶纺线织布
半坡氏族的磨制石器
石刀
石锄
粟
种植的作物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我国是世界上很早种植蔬菜的国家
找一找我国作物栽培的世界之最
原始居民 时间 地区
劳动工具 原始农业 居住房屋 原始家畜饲养业 原始手工业
半坡原始居民
距今约五六年
黄河
流域
半地穴式房子
最早种粟
较早蔬菜
磨制石器耒耜石刀
饲养猪狗等
彩陶纺线织布
二、半坡原始居民生产生活状况
半地穴式房屋
人面鱼纹陶盆
半坡彩陶
原始居民 时间 地区
劳动工具 原始农业 居住房屋 原始家畜饲养业 原始手工业
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比较表
河姆渡原始居民
半坡原始居民
距今约七千年
距今约五六千年
长江
流域
黄河
流域
干栏式建筑
半地穴式房子
最早水稻
最早种粟
较早蔬菜
磨制石器耒耜
磨制石器耒耜石刀
饲养家畜
饲养猪狗等
陶器玉器乐器
彩陶纺线织布
活动与探究
河姆渡人的干栏式房屋
半坡人的半地穴式房屋
请结合地理环境与气候条件,思考河姆渡人与半坡人居住的房屋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浙江地区地势低洼、潮湿温热。
黄河流域干旱、风沙大,气候比较寒冷,半地穴式房屋既可以抵挡风雨,又能取暖。
河姆渡人的干栏式房屋
半坡人的半地穴式房屋
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为什么有随葬品多少的现象出现?
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出现——私有财产出现——贫富分化
三、大汶口原始居民
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看到,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黄河流域的半坡居民、大汶口原始居民农耕生活的生动图景。
特别是我们看到,在原始社会里,生产工具的进步,带动了原始农耕的发展,而原始农耕的发展,又带动了原始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的出现。生产与生活总是息息相关的。
1不符合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时代居民生活实际的是( )
A.饲养猪狗家畜 B.种植粟等农作物 C.住干栏式房屋 D.住半地穴式房屋
2.下列哪一考古遗址能够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之一( )
A.元谋人遗址 B.半坡原始居民遗址 C.河姆渡原始居民 D.大汶口原始居民
C
C
3.(2010·衡阳)某历史纪录片《半坡原始居民》,介绍了半坡人生活的历史信息。其中介绍错误的是( )
A.生活在长江流域 B.住着半地穴式房屋
C.种植粮食作物粟 D.使用磨制石器生产
4.促使原始人过定居生活的根本原因是( )
A.自然环境的优劣 B.原始农业的发展 C.氏族公社的形成 D.学会建造房屋技
A
B
下面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郭沫若在参观某一古代人类遗址时写下的诗句:
“彩陶精美,画纹亦多珠。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农耕既普及,人群已群居。护壕深二丈,其广亦相如。何奈遗址中,独不见文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中诗歌的内容请你猜测出这是对哪一原始居民生活的描绘?
(2)你能举出“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的一个彩陶文物代表吗?
(3)“农耕既普及”诗中描绘的原始居民耕种的是什么农作物?
⑷ 郭沫若参观此遗址最大的遗憾是什么?
“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白虎通》
1、生活在这一时期的我国古代人类有哪些?
2、这些人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哪些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