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上: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说课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七上: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说课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9-21 09:27: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0张PPT)
说 教 材
说 教 法
说 学 法
教学流程
课后反思
本课主要讲述冒顿单于统一蒙古草原、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以及昭君出塞等历史事件,以汉与匈奴两个民族之间的关系为重点进行编排。
本课内容多,时间跨度大,前承汉朝的大一统,后启丝绸之路,并肩负着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和民族观的任务。




教 材 简 析
内 容 识记 理解 运用 分析
匈奴兴起及对我国历史的贡献。 ●
两汉对匈奴的不同政策及原因。 ●
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
昭君出塞的历史作用。 ●
汉初、汉末和亲的不同。 ●
A、知识目标
教 材 简 析
B、能力目标
通过思考和探究卫青、霍去病大
破匈奴和昭君出塞所起的历史作
用培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
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
力 。
C、情感态度价值观
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
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民
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民族友
好是多民族国家历史发展的
主流。
教 材 简 析
教 材 简 析
重点
难点
匈奴的兴起,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正确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
教 法 简 介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一学生。初一学生擅长形象思维,活泼好奇,有创新意识,容易调动情绪。尽量从浅显入手,使知识简单化,具体化,便于学生掌握。
教 法 简 介
听、看、讲、想、
做、动静转换
合作学习小组
学 法 选 择
根据有效教育的原则,以合
作学习小组为单位,相互关
注、相互倾听,合作竞争,
共同探讨。
教 学 设 计
创设一个情境
理清一条线索
紧扣一个核心
搭建一个舞台
和平
1、汉武帝从匈奴手中夺取了
A、河套地区 B、河西走廊地区
C、漠北地区 D、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
2、昭君出塞和亲的对象是
A、冒顿单于 B、呼韩邪单于
C、成吉思汗 D、汉元帝
昭君自有千秋在
胡汉和亲识见高
胡:匈奴
汉:汉朝
时间:
秦汉之际
蒙古草原
冒顿单于
军事上:骑兵力量强大
经济上:畜牧业、手工业发达
农业开始起步。
一、匈奴的兴起
地点:
首领:
原因:
冒顿(mò dú)
单于(chán yú)
二、汉朝与匈奴的和战
西汉初期
表现:和亲
结果:未能阻止匈奴南下。
原因:汉初国力相对弱小。
西汉中期
表现: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影响:解除了匈奴对西汉边境的威胁。
二、汉朝与匈奴的和战
原因:汉武帝时西汉国力强盛。
西汉末期
二、汉朝与匈奴的和战
材料二:
材料一:
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汉书·佚名·匈奴民歌》
武帝时,汉朝虽大胜,损失也十分巨大,仅元狩四年,汉朝“两军士死者数万人”,马消耗了十几万,“天下马少,匹二十万”。武帝后期,为了应付长年战争“倾国殚货”,”百姓流离”,“海内虚耗,户口减半”。
同学们,如果你是当时参与决策的大臣之一,面对主战派和主和派,你会建议君主采取哪方建议?为什么?
大组轮流辩论
汉朝组
匈奴组
材料三:
在当时汉与匈奴的边境线上都发
现了汉代的钱币和工艺品,这说明汉
与匈奴之间的交流和往来,并没有完
全被万里长城和军事堡垒所遮断。
课本剧
昭君出塞
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亡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
昭君出塞
王昭君是和平的使者,促进了汉族和匈奴族的友好相处,推动了汉匈的经济文化交流。
和亲对象:





(yé)
昭君出塞和汉初的“和亲”都是汉朝
女子远嫁匈奴,两者有什么不同呢?
是在国力弱小情况下,被迫采取的求和之策,不能实现真正的和平。
汉初和亲
昭君出塞时
双方是自愿的交往。通过和亲实现了民族的融合和长久的和平。
本课教学的过程中,贯彻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最大限度调动了学生的思考能力。特别是让学生置身于历史背景中去思考历史的走向,这让年少的学生充满了指点江山、改造历史的崇高感和使命感,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兴趣。
但是在讲一个核心的时候,感情丰富的学生往往比较难接受要和平不要战争的观点,应该多加点拨,也是课后应该深入研究的一个教学技巧。
西汉和匈奴战争示意图
收复河套地区、河西走廊,使匈奴王庭远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