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4张PPT)
历史说课
说课内容
一、教材分析
二、教学方法
四、教学流程
三、学法指导
一、教材地位
本课是人教版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第11课,主要内容是秦的暴政、秦末农民战争以及秦的灭亡。本课涉及的内容有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秦末农民起义,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识记 1、楚汉之争的概况;
2、西汉的建立。
理解 1、秦朝灭亡的原因;
2、楚汉之争的战争本质:培养初步比较战争性质的能力。
运用 1、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 :探究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培养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
2、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培养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1、利用课本插图和史料,指导学生从图片和史料种感知获取历史知识的方法。
2、讲解农民起义时利用五要素、三步曲,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秦的暴政是激起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从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2、学习陈胜在号召起义时提出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感知陈胜敢于向封建血统论挑战的革命精神,从而确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增强承受挫折的能力。
3、了解项羽指挥楚军破釜沉舟战胜秦军的故事,学习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三、重点与难点
1、秦的暴政;
2、秦末农民战争的爆发。
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比较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容易被新奇的事物引,想象力丰富,有探索精神。但是,初一年级学生较难忍受枯燥的说教和单方面的信息输入,注意力不能长时间的集中。同时,他们缺乏抽象思维能力,不善于归纳和总结。另外,本课讲述的内容为农民起义,学生对此比较陌生。
教学方法
教法设计
教学方法
z
影像辅助法
主动探究发现法
角色扮演法
学法指导
全面搜集资料,综合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独立思考、总结并表达观点的方法。
学习方法
皇帝
始
第11课
老大修长城,多年未相逢;
老二戍边关,至今未归还;
老三忙种田,租税沉甸甸;
饭菜不得饱,一家难团圆;
敢怒不敢言,唯恐遭劫难。
指鹿为马
秦朝暴政
徭役繁重
赋税沉重
刑法残酷
秦二世昏庸残暴
壮士不死则已,
死即举大名耳,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
陈
大泽乡
张楚
政权
咸阳
函谷关
陈胜、吴广起义
原因
误期当斩
(直接原因)
秦朝暴政
(根本原因)
经过
爆发:
结果:
发展:
公元前209年
大泽乡
陈胜、吴广
失败
意义:
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激励了后来者的反抗。
大泽乡起义
攻占陈
建立张楚政权
分兵攻打咸阳
时间
地点
人物
意义
事件
项羽破釜沉舟的做法高明吗?
破釜沉舟背后是一种什么精神,这对你有什么启发?
公元前 年,刘邦攻克阳咸,秦王朝灭亡
二零七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鸿 门 宴
秦朝的灭亡
起义军灭秦
项羽歼灭秦军主力
刘邦攻克咸阳
楚汉之争
西汉的建立
时间:
公元前202年
都城:
长安
(公元前207年)
一、秦的暴政
徭役繁重
赋税沉重
刑法严酷
秦二世昏庸残暴
二、陈胜、吴广起义
三、秦的灭亡
1、项羽重创秦军
2、刘邦攻克咸阳
3、西汉王朝的建立
第11课 伐无道,诛暴秦
1、义军灭秦
2、楚汉之争
秦始皇以其雄才大略为中国的统一立下汗马功劳,然而秦始皇的残暴也导致了秦王朝的夭折。
假如给你一个机会,和秦始皇进行一次对话,你想对他说什么?
1.秦末农民战争开始的时间是
A.公元前208年 B.公元前206年
C.公元前209年 D.公元前2O2年
2.成语“破釜沉舟”来源于
A.垓下之战 B.长平之战
C.马陵之战 D.巨鹿之战
C
D
课堂练习
秦王朝灭亡之后,刘邦、项羽为什么要进行楚汉之争?
楚汉之争还是秦末农民战争的一部分吗?
秦国很容易地灭掉了六国,统一了中国,然而面对实力远远不及六国的农民起义军,秦王朝却土崩瓦解。请问这是为什么
民心的向背决定了战争的胜负。
当时秦朝征发了3000000劳动力服徭役,算一算,这在秦朝2000万的总人口中占了多大比例?这会对社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