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挖掘教材隐性知识 升华学生思想认识
——《三国鼎立》教学反思
本节课《三国鼎立》为七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主要介绍了“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涉及的历史事件多,知识内容丰富,信息量庞大,教材对于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的分析明显不足。而七年级学生刚刚进入初中学习,对历史的学习不到一个学期,往往容易停留在表面的对历史事件甚至是历史故事的感性认识上。尤其是这一课关于三国时期的历史,学生大多在课外通过《三国演义》的电视剧或小说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对三国时期的历史挺感兴趣。
结合教材内容的明显不足及学生对这段历史有一定了解但又存在认识的误处,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重在挖掘教材的隐性知识,从而升华学生的思想认识。具体是这样做的:
一、挖掘教材中各个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材中对“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形成”仅仅是对各个事件进行介绍,是各自孤立的,缺乏三个事件之间必要的联系。因此教师挖掘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学生学习好这三个事件、正确认识这段历史的一个重要条件。
“官渡之战”一目中介绍到东汉末年各地军阀割据混战,曹操与袁绍为长江中下游实力较强的两大军阀势力,通过官渡之战结果可以挖掘分析出这次战役起到了奠定统一北方基础的作用,这就与下一目“赤壁之战”中介绍到的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一脉相承了。在“赤壁之战”中通过分析曹操、孙权、刘备均无力去削弱其他两个势力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即将出现三足鼎立的局面,挖掘出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基础的作用也就水到渠成了。由此教材中三个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就非常明晰了,学生也能轻而易举就认识到了这些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了。
二、挖掘史学知识的德育功能
“以史为鉴”、“学史明智”所指即是从历史学习中提供借鉴,也就是史学有强大的德育功能,这往往是课本显性知识所难以表述出来的,需要教师去深入挖掘的。这节课设计“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中曹操一成一败,你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通过谈启示来启发学生得到以下认识:凡事不能骄傲自大、要虚心请教;要重视人才;要齐心协力;做事情要采取正确的方法等等。通过曹操赤脚迎许攸与刘备三顾茅庐让学生认识到人才的重要,从而联系到今天世界科技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只有努力提升自身素质才能适应人才竞争的需要等等。
三、挖掘学生的认识误区
由于以三国时期历史为题材的文艺作品较多,学生也不同程度地接触到这些作品,比如《三国演义》电视剧或小说等,而这些文艺作品却因艺术的需要而与历史确有一定出入。因此学生容易形成认识的误区。比如绝大多数学生将曹操误认为是三国时期历史人物。我在新课导入时引入了2009年曹操高陵考古发现的重大新闻,问大家曹操是什么时期人物,学生几乎个个认为是三国时期的。于是我在学生归纳三个政权建立的人物时特意提醒学生看清魏是谁建立的,再告诉学生三国时期从魏的建立算起,学生恍然大悟“原来曹操并不是三国时期的人” 。
人们通常认为曹操是个大奸臣,诸葛亮是个“神人”,为了避免学生再犯这样的认识错误,我设计了一个“各抒己见”的栏目让学生来谈谈自己对这两个人物的评价,在总结学生的观点时我告诉学生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以此作为评价历史人物的依据时就不会发生认识的错误了。
当然,对这课隐性知识的挖掘远远不止这些,我还有很多挖掘不够的地方,这是我今后需要继续努力的方向。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2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踏寻悲壮古战场 追溯统一大潮流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三国鼎立》是《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一课,主要介绍了“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这是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一个过渡。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这一局面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为以后西晋实现全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课涉及的历史事件多,知识内容丰富,信息量庞大,教材对于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的分析略显不足。
三维目标
基础知识
1.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
2.掌握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能力培养
1.通过“百家说史”栏目的设置,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2.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探究,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
3.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的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历史作用。
2.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3.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难点 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方法
图示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对比归纳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归纳整理“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两个重大历史事件,排练课本短剧。教师深入钻研教材,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利用2009年的重大新闻——河南安阳考古发现曹操高陵的一组图片导入。
教师设问曹操是哪一时期的历史人物,学生基本上会错误认为是三国时期的人物,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设问曹操到底是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以此设置悬念、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官渡之战
1.东汉末年军阀割据
教师活动:简介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使得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百姓流离失所。为后面学生认识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是历史的一大进步埋下伏笔。
学生活动:感知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给社会、生产造成的破坏,从而认识到这种局面极需改变。
2.官渡之战
(1)感知史实
教师活动:出示以官渡古战场遗址为背景的课件,设置“百家说史”栏目,本栏目第一节讲述“官渡之战”。
学生活动:一学生根据课件上地图讲述“官渡之战”的历史。全体学生感知官渡之战的基本史实。
(2)归纳要素
教师活动:教师设问“根据课前预习及同学的讲述指出官渡之战发生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特点、作用分别是什么”引导学生归纳出官渡之战的基本要素。
学生活动:学生在老师引导下归纳出官渡之战发生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特点、作用等基本要素,从而掌握官渡之战的基础知识、培养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
(3)探究原因
教师活动:教师利用课件出示“请分析官渡之战中曹操胜利的原因有哪些?”并引导学生分析其原因。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探究,并派出各组代表归纳分析本组讨论出的要点,从而提升分析、表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赤壁之战
1.感知史实
教师活动:出示以“赤壁”遗址为背景的课件,设置“百家说史”栏目,本栏目第二节讲述“官渡之战”。
学生活动:一学生根据课件上地图、相关历史图片、引文资料讲述“赤壁之战”的历史。其中穿插全体学生认历史人物诸葛亮、看图猜“三顾茅庐”的成语故事、三位学生表演课本剧《密谋“火攻”之计》等环节,从而领略曹操志向远大的情怀、感知刘备寻求人才的举措、了解与赤壁之战相关的基本史实。
2.归纳要素
教师活动:教师设问“根据课前预习及同学的讲述指出赤壁之战发生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特点、作用分别是什么”引导学生归纳出赤壁之战的基本要素。
学生活动:学生在老师引导下归纳出赤壁之战发生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特点、作用等基本要素,从而掌握赤壁之战的基础知识、培养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
3.探究原因
教师活动:教师利用课件出示“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居于优势的曹操为何会失败?”并引导学生分析其原因。
学生活动: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逐一分析原因,从而提升分析、表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4.学史明智,升华思想
教师活动:教师利用课件出示“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中曹操一成一败,你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并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谈启示,以让学生从历史学习中深华思想,深化历史教学的德育功能。
学生活动: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联系实际谈自己从中得到的启示,从而增强以史为鉴、学史明智的意识。
三、三国鼎立的形成
1.小组探究学习
教师活动:教师利用课件出示“1.找出三个政权建立的时间、建立者及都城。2.三个政权社会生产发展的表现分别是什么?”两个问题,布置小组学习任务;在黑板上画出三角形代表三国鼎立示意图并空出各政权名称不填,让学生上台完成。
学生活动:学生按小组探究学习,归纳出各个问题的知识要点;一学生上台完成三国鼎立示意图,从而培养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2.汇报探究学习成果
教师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复述本小组归纳出的知识要点。
学生活动:各小组派代表来复述本小组归纳出的知识要点,从而培养表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3.考眼力,找错误
教师活动:教师利用课件出示课本P106“活动与探究”第1 题《三国鼎立示意图》,引导学生找出其中的错误。
学生活动:找出其中错误并在课本上改正。
4.开拓思维,深化认识
教师活动:教师利用课件出示 “你认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引导学生深化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认识。
学生活动: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思考、分析、回答。
四、课堂延伸,各抒己见
教师活动:教师利用课件出示下列两个问题:“1.在中国戏剧中,曹操一直是以白脸奸臣的模样出现的,通过本课的学习,你认为这种观点对吗?2.诸葛亮在后世人民的心中被认为是‘神’,你认为该如何正确评价诸葛亮呢?”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其中一个问题。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选择其中一个问题进行讨论分析,讨论出结果后,由各组派代表归纳本组观点,从而提升分析、表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课堂小结】(结合课堂板书)
教师引导学生用“二”和“三”两个数字来概括本课内容。“二”指两次战役,“三”指三个政权。官渡之战为北方的统一奠定了基础,而赤壁之战又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三国建立后各自发展经济,为以后的统一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那三国之后又是如何实现统一的呢?这将是下一课将要学习到的内容。
【板书设计】
【课堂检测】
1.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性战役是( )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巨鹿之战 D.牧野之战
2.吴国船队曾到达 ,加强了内地和台湾的联系。
3.(2010·安徽省)电视剧《三国》的热播引起了人们对曹操的关注。下列与曹操有关的史实是( )
①招贤纳士 ②官渡之战 ③赤壁之战 ④自立为帝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4.(2010·海南省)右图所示的古代著名
战役是(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5.(2010·山东滨州)观察下图,政权“魏”的建立者是( )
A.曹操 B.刘备 C.孝文帝 D.曹丕
6.(2010·湖南株洲)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的展示出来。下面哪幅图直观反映了三国鼎立的形势?( )
参考答案:1.B 2.夷洲 3.A 4.C 5.D 6.D
EMBED PowerPoint.Slide.8
袁绍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曹操
公元200年
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公元208年
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
孙刘联军
魏
吴
蜀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7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25张PPT)
第18课 三 国 鼎 立
官渡之战
百家说史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
袁绍
匈 奴
刘 璋
刘 表
袁 术
张 鲁
曹操
袁绍
曹操
第18课 三 国 鼎 立
曹 操
袁 绍
乌巢
第18课 三 国 鼎 立
官渡
之战
10万
3-4万
第18课 三 国 鼎 立
分析探究
请分析官渡之战中曹操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曹操取得胜利的原因:
政治上: “挟天子以令诸侯”
经济上:招募流亡农民垦荒,组织
兵士耕田
(xié)
军事上:善于用人,采取谋士的正
确谋略、火烧乌巢
第18课 三 国 鼎 立
第18课 三 国 鼎 立
百家说史
赤壁之战
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
第18课 三 国 鼎 立
第18课 三 国 鼎 立
功盖三分国,
名成八阵图。
——杜甫
诸葛亮
第18课 三 国 鼎 立
三顾茅庐
曹
刘
孙
刘
刘
刘
刘
赤壁
之战
曹军
第18课 三 国 鼎 立
孙
孙、刘联军
20万
5万
第18课 三 国 鼎 立
分析探究
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居于优势的曹操为何会失败?
①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将战船连成一片,为火攻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曹军中瘟疫流行,军心不稳。
②曹操骄傲轻敌;孙刘联军上下齐心,斗志高昂。
③孙刘联军利用了刮东风的有利条件,采用了火攻。
④最根本的是当时统一的客观条件不成熟
第18课 三 国 鼎 立
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的原因:
第18课 三 国 鼎 立
学史明智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中曹操一成一败,你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第18课 三 国 鼎 立
小组探究
各小组探究“三国鼎立的形成”一目,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1.找出三个政权建立的时间、建立者及都城。
2.三个政权社会生产发展的表现分别是什么?
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定都建业。
221年,刘备称帝,国号汉,史称蜀、定都成都
220年,曹丕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
魏
蜀
吴
第18课 三 国 鼎 立
第18课 三 国 鼎 立
曹丕称帝
220年
洛阳
建业
孙权称王
刘备称帝
221年
开拓思维
你认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第18课 三 国 鼎 立
评说
在中国戏剧中,曹操一直是以白脸奸臣的模样出现的,通过本课的学习,你认为这种观点对吗?
诸葛亮在后世人民的心中被认为是“神”,你认为该如何正确评价诸葛亮呢?
各抒己见
1.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性战役是( )
B
2.吴国船队曾到达 ,加强了内地和台湾的联系。
夷洲
D.牧野之战
B.赤壁之战
C.巨鹿之战
A.官渡之战
第18课 三 国 鼎 立
课堂检测
吴
第18课 三 国 鼎 立
3.(2010·安徽省)电视剧《三国》的热播引起了人们对曹操的关注。下列与曹操有关的史实是( )
①招贤纳士 ②官渡之战
③赤壁之战 ④自立为帝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A
吴
第18课 三 国 鼎 立
4.(2010·海南省)右图所示的古代著名战役是(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C
吴
第18课 三 国 鼎 立
5.(2010·山东滨州)观察下图,政权“魏”的建立者是( )
A.曹操 B.刘备 C.孝文帝 D.曹丕
D
吴
第18课 三 国 鼎 立
6.(2010·湖南株洲)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的展示出来。下面哪幅图直观反映了三国鼎立的形势?( )
D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穿越历史时空 创设学习情境
——《三国鼎立》课堂实录
一、激发兴趣 设置悬念
师:上课!
生:全体起立!
生(齐):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同学们,去年河南安阳有一处重大的考古发现,请大家看这张图片,这是去年在河南安阳发现的一座古代陵墓,这座墓的主人大家比较熟悉,请猜猜他是谁?
生1:曹操。
师:对,曹操的高陵在2009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那么曹操是什么时期的人呢?
生(齐):三国时期。
师:那他到底是不是三国时期的人呢?这节课我们就学习一段与他有关的历史,那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第18课。请大家齐读课题。
生(齐):三国鼎立。
师(板书课题)
二、穿越时空 创设情境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秦汉这段历史,了解到东汉末年各地军阀割据混战,给社会、经济带来极大破坏。当时到处是战乱,在这众多的战乱当中,这节课我们要来了解其中一次重要的战役。这里我们设计一个小栏目叫“百家说史”。在课件背景图片官渡古战场曾发生过一次重要的战役——官渡之战,下面有请一位同学来为大家讲述这一历史。
生2:话说东汉末年,各地出现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他们彼此长期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在连年的战乱中,袁绍、曹操两大集团逐步壮大起来。
曹操占据河南一带,他招募流亡农民垦荒,组织士兵耕田;再加上当时一些有识之士也纷纷投奔曹操,使得他的势力不断增强。公元196年,曹操迎汉献帝至许昌,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威势更加大增。
袁绍割据河北一带,因战乱少、人口多、粮食足,他的势力也不断增强。袁绍想一举消灭曹操而称雄一方。
公元200年,袁绍自以为兵多粮足,亲自率领十万大军进攻曹军,而曹军只有三四万人,袁军主力直逼曹军所在地官渡。曹操自知兵少粮缺,应该迅速结束这场战役,他采纳了谋士许攸的计谋,袭击袁军粮草重地乌巢,火烧粮草。袁军军心动摇,不战而乱,曹军趁机进攻,大获全胜,袁绍带800骑兵狼狈逃跑。这就是历史上的官渡之战。
师:(板书“官渡之战”),请同学们根据课前的预习及刚才同学的讲解来归纳官渡之战的一些基本要素。这次战役发生在哪一年?
生(齐):公元200年。
师:(板书“公元200年”),好,那战争的双方是哪两方呢?
生(齐):袁绍和曹操。
师:(板书“袁绍”、“曹操”),这次战役的结果又怎样呢?
生3:曹操以少胜多击败了袁绍。
师:他不仅归纳了这次战役的结果,还根据幻灯片上双方的军力对比归纳出了这次战役的特点。他刚才用了一个什么词概括了战役的特点?
生(齐):以少胜多。
师:(板书“以少胜多”),在这次战役中,曹操兵力那么少,为什么能以少胜多打败强大的袁绍?下面请大家来讨论分析这样一个问题。(课件出示问题)
生:(小组讨论)
师:好,请停下来,各小组代表举手来回答。
生4:袁绍觉得自己兵多,又比较骄傲,而曹操肯用谋士的计谋,派兵攻打乌巢。
师:刚才同学从心理、军事方面进行了分析,那还有没有其它方面的因素为他的胜利奠定了一定基础的呢?比如政治、经济等方面。
生5:这场战争给他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师(启发):我们是在分析他在这次战役中取得胜利的原因。请坐下,你们这一组另外有代表想来帮忙回答,你来。
生6:因为袁绍他兵多粮足,而曹操人又少兵又少。
师(启发): 所以说曹操为什么反而以少胜多取得了胜利呢?
生6:因为曹操不断地开垦(荒地),而袁绍是比较骄傲,觉得自己的粮食多、兵又多,曹操怎么也赶不上,但是曹操更加积极地发展,又采用正确谋略。
师(再启发): 其实刚才你谈到了经济方面的原因,请结合课本讲出来。
生6:他招募流亡农民垦荒,组织兵士耕田,实力不断增强。
师:招募农民开垦荒地,同学们,这会促进什么的发展?
生(齐):(促进)经济的发展。
师:其中有一个词“流亡农民”,这些人到处流亡、生活没有着落,将他们招募来,实际上还收买了……?
生(齐):(收买了)人心。
师:这些为他后来打胜仗有没有奠定一定的基础呀?
生(齐):有。
师(启发):同学们在军事方面、经济方面谈到了,政治方面……?
生7:他在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让别人没有理由去打他,只有他去控制别人。
师:我们归纳起来有这么几个方面,政治、经济、军事方面,下面请大家齐读一遍。(课件出示曹操胜利的原因)
生(齐读):政治上: “挟天子以令诸侯”;经济上:招募流亡农民垦荒,组织兵士耕田;军事上:善于用人,采取谋士的正确谋略、火烧乌巢。
师:好,那这一次战役有什么作用呢?
生8: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师:(板书“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曹操这人胸怀大志,在官渡之战后,他陆陆续续地在北方实现了统一,但是不他不满足于对北方的统一,因此他继续率军南下,还想统一全国。那他在南下的过程中,与南方的一些军阀势力发生了冲突。这里又有一次历史上有名的战役——赤壁之战。下面这个“百家说史”栏目有请一位同学来为大家讲述赤壁之战的历史。
生8:大家好,今天的“百家说史”为大家讲赤壁之战。
话说官渡之战后,曹操又陆续消灭了一些军阀势力,基本上统一了北方。但他并不满足于现状,仍然雄心勃勃,决定一举统一全国。他曾写诗表达了自己想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公元208年,曹操率20万大军南下。当时长江中下游有刘备和孙权两个军阀势力。刘备在发展自己势力的时候,得到了一位当时非常有名的谋士的辅佐,他是谁呢?请同学举手回答。(课件出示诸葛亮像)
生9:诸葛亮。
生8:对,他就是诸葛亮。那么下面再请大家猜一个成语故事。(课件出示三顾茅庐图片)
生10:三顾茅庐。
生8:对,这个故事就是三顾茅庐。刘备(在诸葛亮的辅佐下)势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公元208年,曹操率20万大军迅速南下,刘备见曹军人多势众,抵挡不住,于是便迅速往南逃跑。他采纳了诸葛亮与孙权联合抗曹的谋略,并且派出诸葛亮去面见孙权,要求联合抗曹。孙权在曹兵压境的危急关头,也同意了与刘备联合抗曹。于是双方组成了五万人马的孙刘联军,和曹军的20万大军在赤壁对峙。那么孙刘联军该如何大破曹军呢?请欣赏课本剧《密谋“火攻”之计》。大家掌声有请。
生:(齐鼓掌)
(表演课本剧,旁白由讲述赤壁之战的同学负责,其余三位同学分别扮演周瑜、孔明、侍从)
周瑜:请!
旁白:周瑜邀孔明入帐共饮。
周瑜:昨吾主(遣使)来催督进军,瑜未有奇计,愿先生教我。
孔明:亮乃碌碌庸才,安有妙计?
周瑜:某昨观曹操水寨,极是严整有法,非等闲可攻。思得一计,不知可否。先生幸为我一决之。
孔明:都督且休言。各自写于手掌内,看同也不同。
周瑜(大喜):好!笔砚伺候。
侍从(递上笔砚):都督请!
周瑜(先暗自在手中写一“火”字,再将笔砚送与孔明):先生请!
孔明(也暗自写了一“火”字,将笔砚交于侍从)
侍从(取回笔砚)
周瑜、孔明(两个移近坐榻,各出掌中之字,互相观看,皆大笑)
周瑜:既我两人所见相同,更无疑矣。幸勿漏泄。
孔明:两家公事,岂有漏泄之理。望都督尽行之可也。
旁白:周瑜与孔明饮酒后各自散去,诸将领皆不知其事。
生8:在确定了用火攻之后,周瑜便派出大将黄盖去向曹操假装投降。孙刘联军借助初冬时节的东南风采用火攻的办法,打败了曹军。曹操只率领少数败军退回北方。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
师:刚才的课本剧中诸葛亮跟周瑜在密谋的时候两人达成了什么样的一致意见,用什么方法来大破曹军?
生(齐):火攻。
师:下面来看赤壁之战的一些基本要素。这次战役的双方是……?
生(齐):曹操和孙刘联军。
师:(板书 “曹操”、“孙刘联军”),这次战役发生的时间呢?
生(齐):公元208年。
师:(板书 “公元208年”),战役的结果是……?
生(齐):孙刘联军大败曹操。
师(启发):那从军事力量对比上来看,这次战役又有什么特点?
生(齐):以少胜多。
师(启发):在这次战役中,曹操军力远远超过了孙刘联军,为什么他会失败了呢?下面来分析这个问题。(课件出示问题)
生11:因为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而且曹操骄傲自满,孙刘联军用了正确的战术。
师:非常好,除了刚才同学归纳的这几点之外,还有没有其它的原因?
生12:还不具备统一南方的实力。
师(启发):当时谁还不具备统一南方的实力?
生(齐):曹操。
师(启发):那换一句话来说孙刘联军他们能不能统一呢?
生(齐):不能。
师(启发):那也没具备这样的实力。那从当时的实际形势来看,客观上都没有这个力量去……
生(齐):完成统一。
师:所以客观上还没具备这样的(完成统一)条件。好,我们归纳到这里,下面请大家将曹操失败的原因齐读一遍。(课件出示曹操失败的原因)
生(齐读):①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将战船连成一片,为火攻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曹军中瘟疫流行,军心不稳。②曹操骄傲轻敌;孙刘联军上下齐心,斗志高昂。③孙刘联军利用了刮东风的有利条件,采用了火攻。④最根本的是当时统一的客观条件不成熟。
师:既然当时统一的客观条件不成熟,曹操、刘备、孙权均不能实现统一。那么赤壁之战又会有怎样的作用呢
生13: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
师:(板书“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通过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学习,曹操在这两次战役中一成一败,你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呢?(课件出示问题)
生14:骄兵必败,要能够听取他人的建议。
生15:做事要三思而后行,运用正确的方法。
三、小组合作 自主探究
师: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后,三国鼎立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又是哪三国呢?下面请同学们小组探究学习归纳完成以下两个问题。(课件出示问题)
生:(小组讨论)
师:(在黑板上画出三国鼎立示意图)
师:好,讨论到这里,下面请位同学上来完成黑板上的示意图。
生16:(在黑板上填充示意图)
师:请根据黑板上同学的填空,依次说出三个政权的建立时间、建立者和都城。
生(齐答三个政权的建立时间、建立者和都城)
师:从曹丕建立魏开始进入到三国时期,那上课前所提到的曹操到底是不是三国时期的人呢?
生(齐):不是。
师:下面来考考大家的眼力,请找出课件图片中的错误。
生17:(逐一指出图中错误)
师:三个政权建立后为了发展自己的实力,各自在经济方面有哪些表现?
生18:魏国兴修水利,蜀国丝织业兴旺,吴国造船业发达。
师:吴国造船业发达,吴国船队到达了哪里呀?
生(齐):夷洲。
师:夷洲也就是今天的……?
生(齐):台湾。
师:吴国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与台湾的联系,这也证明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刚才我们学习到了三国鼎立的形成,那么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倒退还是进步呢?
生(齐):进步。
师:为什么呢?
生(齐):……
师:因为三国鼎立结束了东汉末年来的割据混战的局面,且各政权注意发展生产,这些为以后的统一奠定了基础。所以说是历史的进步。
四、课堂延伸 各抒己见
师:这课里有两个重的历史人物一直是很有争议,下面两个问题各小组可以任选一个来讨论。(课件出示问题)
生:(小组讨论)
师:讨论就到这里,请各组派代表谈谈自己的看法。
生18:我们组选的第一个问题。其实曹操是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他并不像戏剧中那样奸诈的,戏剧等文艺作品中将曹操看成奸臣,是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而来的,这本书中体现了传统的封建正统观念。
师:谈得很好,曹操还是一位文学家。从这里可以看得出来,文艺作品跟历史还是有一定距的。还有其他组的呢?
生19:我们组来谈诸葛亮。诸葛亮很有智慧,善于用兵。
师:诸葛亮这个人物是很有争议的,后人将他神化了其实还是与文艺作品将他的智慧过分夸张有关。我认为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发明家。我们在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时主要看这一人物的所作所为是否推动历史的发展。
五、再设悬念 意犹未尽
师:这节课的新课内容我们就学到这里。下面请大家看到黑板,我们可以用“二”和“三”两个数字来概括本课内容。“二”指两次战役,“三”指三个政权。官渡之战为北方的统一奠定了基础,而赤壁之战又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三国建立后各自发展经济,为以后的统一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那三国之后又是如何实现统一的呢?我们下节课再学习。下面我们来做课堂检测。
生:(一起做课堂检测)
师:下课。
EMBED PowerPoint.Slide.8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9 页 (共 9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情境教学,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单元模块整体教学设计
一、单元概述: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狼烟四起,中国大地陷入大分裂大动荡时期。魏蜀吴的三国鼎立,东晋和十六国的对峙,南北朝的并存,国家处于四分五裂中,期间虽然有西晋短暂的统一,但不能改变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特点——战乱不已、纷争不断,政权更迭频繁。但这样的大分裂时期往往又是民族大融合时期,为避战乱,北民南迁,不仅促进了各民族之间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也为江南地区的开发创造了条件。在各民族的共同努力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上承秦汉文明,下启唐宋辉煌,在数学、医学、地理学、书法艺术等领域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成就。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介绍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包括三国、两晋、南北朝三个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政权分裂和民族汇聚。
1.本单元主要内容:
(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以及魏蜀吴三国经济的发展。
(2)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了江南开发。
(3)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成就
2.本单元重点难点:
重点:
(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江南地区的开发。
(3)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4)《水经注》《齐民要术》的历史地位
(5)王羲之、顾恺之在书法绘画方面的成就。
难点:
(1)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4)记忆众多的科技成就和文化成就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魏蜀吴三国经济的发展;淝水之战;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和表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和影响;祖冲之、贾思勰、郦道元的科技成就;王羲之、顾恺之在书法绘画方面的成就;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及其艺术性。
2、能力目标:
(1)通过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战争胜败原因的能力,绘制三国鼎立示意图,培养学生动手绘图能力。
(2)通过学习,能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表现、影响,通过探究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相关的社会经济问题。
(3)分析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培养学生概括、综合知识的能力。
(4)通过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科技成就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文物鉴赏能力,批判地继承古代优秀文化遗产的能力,树立爱护文物古迹的意识。
3、情感价值目标:
(1)让学生认识到战争的成败,是由很多因素组成的。不是谁的力量大就一定能赢。
(2)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到科技进步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认识到安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
(3)通过教学,让学生明白,大分裂时期往往是民族出现大融合时期,这种融合之势,促进了中华大家庭的发展。
(4)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成就承上启下,在我国科技史上放射异彩,是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的一份宝贵财富。当代青年应从优秀历史人物和文化成果中吸收精神营养,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科技传统,发扬创新精神,争取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
四、教学方法:
采用“问题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合作探究法”。
五、课时安排: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单元练习
一.选择题:
1、参考右图你认为,“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诗中“老臣”是?( )
A.刘备 B.曹操
C.诸葛亮 D.周瑜
2、东汉末年,割据一方的曹操没能做到( )
A.官渡之战击败袁绍 B.基本上统一北方
C.指挥赤壁之战 D.废汉献帝建立魏国
3、在历史课上,同学们讲了许多关于三国鼎立的故事。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影响最大的是( )
A.赤壁之战 B. 官渡之战 C.三顾茅庐 D.七擒孟获
4、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下列关于三国史实叙述正确的是( )
① 魏国——220年——曹操——洛阳
② 魏国——220年——曹丕——洛阳
③ 蜀国——221年——刘备——成都
④ 蜀国——221年——诸葛亮——成都
⑤ 吴国——222年——孙权——建业
⑥ 吴国——222年——孙策——南京
A.①③⑤ B.②③⑤ C.②③⑥ D.②④⑤
5、2008年5月12日,四川地区发生了建国以来最强烈的地震灾害。请问,在三国时期这一带地区主要属于下列那一政权管辖( )
A.魏 B.蜀 C.吴 D.西晋
6、结束三国鼎立局面,重新统一中国的王朝是( )
A.曹魏 B.东晋 C.西晋 D.前秦
7、下列都城设在洛阳的是( )
①曹魏 ②孙吴 ③西晋 ④东晋 ⑤北魏
A.①③⑤ B.②④ C.①②③ D.④⑤
8、图1反映了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哪一原因( )
A.江南社会相对稳定
B.江南自然条件优越
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D.南方统治者重视农业
9、东晋、南朝江南地区开发成就不包括( )
A.在太湖、鄱阳湖开垦大量湖田 B.普遍种植棉花
C.在江南地区普遍实行麦稻兼作 D.在南方各地新建了许多水利设施
10、电视剧《闯关东》讲述的是从清末到九一八事变爆发前,一户山东人家为生活所迫而离乡背井到东北“闯关东”的故事。而在中国古代史上北方人口则大量向南迁移,它所带来的最重要的影响是( )
A.加剧南方的混乱局面 B.使北方趋于平静
C.促进南方经济发展 D.使北方人口急剧减少
11、尊老爱幼、崇尚忠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下列把“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作为重要改革措施的少数民族首领是( )
A.呼韩邪单于 B.北魏孝文帝
C.辽太祖阿保机 D.金太祖阿骨打
12、北魏的孝文帝带头纳汉女为妃,让五个弟弟娶汉女为妻,把公主嫁给汉人,改姓为元宏,在光极堂赐群臣以汉衣,对30岁以下仍操胡语者“降爵黜官”。这段材料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哪些内容( )
①采用汉姓 ②改穿汉服 ③学说汉话 ④提倡与汉族联姻 ⑤发展经济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④⑤ D.②③⑤
13、右下图反映了北魏经过改革以后出现的“胡人汉服”的社会风尚。这次改革的目的是( )
A.恢复北方农业生产
B.加速和促进北方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C.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D.巩固鲜卑贵族对黄河流域人民的统治
14、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出“北麦南稻”的格局,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常见的稻米饭外,还有面食、粟米饭等北方食品,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南方人口增多 B.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
C.面食的营养价值更高 D.人口南迁和民族融合的影响
15、祖冲之在哪一方面的成就比欧洲人早约一千年?( )
A.负数的运算 B.一元一次方程
C.圆周率的运算 D.微积分的计算
16、右图(1)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农书,它是( )
A.《农政全书》 B.《水经》
C.《齐民要术》 D.《脉经》
17、右图(2)是我国优秀的地理学著作,作者是?( )
A.贾思勰 B.郦道元
C.范缜 D.祖冲之
18、有一位北方朋友,他热衷于农作物、蔬菜和果树的栽培技术的研究,他想了解我国古代北方农业生产技术,他可以查阅的书籍是( )
A.《缀术》 B.《水经注》 C.《齐民要术》 D.《黄帝内经》
19、有一书法作品,全篇324字,凡重复的字,写法各不相同,笔法之玄妙,似有神助,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该作品是( )
A.《兰亭序》 B.《九成宫碑》
C.《颜氏家庙碑》 D.《玄秘塔碑》
20、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结合,是不断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方式。
随着电脑汉字输入法的广泛应用,汉字书写正与我们渐行渐远。汉字不仅是传情达意的工具,更是在联结和维系中华民族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下列图片所示书法精品,均是汉字重要地位和作用的具体表现,其中属于临摹“书圣”王羲之《兰亭序》的是( )
A. B. C. D.
二、综合题:
21、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正一步步向世界强国迈进。请你结合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史实探究以下问题。
⑴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中有关思想文化方面的重要措施是什么?这场改革有何进步意义?
⑵商鞅变法中有关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的内容是哪一项?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当今社会有何现实意义?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 CDABB 6—10 CACBC 11—15 BACDC 16—20 CBCAB
二、综合题:
21、⑴相关内容:迁都洛阳;革除鲜卑旧俗,接受汉族先进文化;意义: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北方各族社会的进步,加快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⑵奖励耕战;改革应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不怕困难,勇于创新。
三顾茅庐
图(1)
图(2)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5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