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七年级上册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上承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是接着讲先秦文化的成就(思想部分)。教材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和第七课“大变革的时代”讲到春秋战国之际,社会大动荡。这必然引起思想领域里的大变化(百家争鸣),也就是本课的内容。
教材先介绍孔子、老子的思想主张,然后再介绍百家争鸣的背景和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
【学情分析】
1.有利因素:
本课面对的是七年级学生。这个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乐于表现、求知欲望强烈,对事物充满了好奇,有主动学习的愿望。这样便于老师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及知识结构出发,通过较多图片、小故事、小常识等资料入手,抽丝拨茧,逐层深入,使学生在学习和探究过程中有所收获。
2.不利因素:
他们经过差不多只有一个多月的中学历史课程学习,还没有形成比较规范、有效的历史学习能力和方法。而且知识积累有限,对理性的知识较难领会,但同时又存在着看问题重表象、轻本质等特点。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本课,掌握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2、能力目标:通过将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历史与本课思想史联系起来,启发学生认识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提高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孔子的教育成就,教育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和难点】 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
通俗讲解各位思想家的主张是本课的难点。
【教法、学法】
讲述法、 比较法、讨论法。应用多媒体与教师的提问相结合,使学生直观感受到百家争鸣的盛况;通过角色扮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讨论,引导培养学生探究学习及合作学习的精神。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课前导学】 ①考虑到学生历史知识积累较少,若要掌握较抽象的历史概念,就必须运用浅化机制,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教学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才能逐渐培养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本课课前布置学生设计导入方案;师生共同搜集百家争鸣的有关资料、
②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查找相关资料,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了解了先秦时在文字、科技、医学、文学、艺术等成就,(提问:先秦时在文字、科技、医学、文学、艺术有什么具体成就?)今天,我们接着学习先秦文化的思想成就,也就是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教学过程】
师:先秦文化的思想成就概括起来就是“百家争鸣”,下面,请同学们把本课书大致看一遍,思考两个问题:
(1)百家争鸣为什么会在春秋战国时发生?
(2)本课介绍了哪些学派?这些学派又有哪些代表人物?
学生看书,教师找同学解答以上两个问题。
一、百家争鸣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
2,百家争鸣时期的学派及代表人物: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老子、庄子
墨家:墨子
法家:韩非子
兵家:孙子
师:我们课前已经安排大家查找了有关百家争鸣时期诸子百家的资料,现在我们请八个同学扮演八个思想家,分别介绍一下它们的生平及思想主张。
学生一:我是圣人孔子,生活在春秋晚期的鲁国。我创立了儒家学派,我的政治主张可以用“仁”来概括。同时,我又是一个大教育家,我开创了私学,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我提出了因材施教、温故知而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等教育思想。我的弟子把我的言论收集在《论语》一书里。
学生二:我是亚圣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的邹国。我认为“春秋无义战”,反对一切战争。同时,我主张“仁政”。最后,我还主张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
学生三:我是荀子,是战国时期赵国人,儒家的另一个代表人物。我主张制天命而用之,认为人能认识自然规律,并要按自然规律去办事。
学生四:我是老子,是春秋晚期的楚国人。我开创了道家学派。我的思想就是一种朴素的辩证的观点,我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相信塞翁失马的故事,大家一定都听过,这里面就体现了一种辩证的观点。
学生五:我是庄子,是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我生活在当时的宋国。我主张治理国家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我也不赞同孔子恢复西周制度的做法。
学生六:我是墨子,战国时期墨家的创始人。我主张兼爱、非攻。我希望人们互相友爱,反对以大欺小、
学生七:我是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我生活在战国末期的韩国。我主张改革,提倡法治,更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学生八:我是兵家的老祖宗的孙武,生活在春秋晚期。我写了一本世界上最早的兵书《孙子兵法》,提出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活动与探究】 儒、道、法三家辩论
学生一:我赞同儒家思想,儒家主张“以德教化人民”,我觉得是正确的。如果像法家一样强调法治,就会导致暴政,不得民心,秦朝不就是因为严刑苛法而灭亡的吗?历史上推行暴政的独夫民贼,没有一个有好下场。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天下太平。
学生二:治国之道,不可柔,也不可松。既然决心要治好国,那么国家就要有一定的规章制度。要不然,怎么治好国,怎么深得百姓之心呢?儒家治国讲求待人温和,这种治国之道我不赞成,如果对待每个人都那么温和,那么坏人呢,社会上的恶势力呢?能因为你的温和对待而变性,改邪归正吗?老虎从小养到大,最终不也是死性难改,把自己的主人给吃了,又何况是那些坏人呢?如果只会待人温和,那些坏人岂不是逍遥自在,更任性妄为了?再举个更简单的例子,如果儒家和道家的治国之道合理的话,为什么会有现在的法律呢?法律的主要目的就是制定一些规章制度对那些不遵守纪律的人加以惩罚,这样的做法不就和法家的思想相对应了吗?
学生三:儒家和法家虽各有所长,但处于两个极端,儒家处于礼教极端,法家则处于暴力极端。而道家,不会太礼教,也不会太过于暴力,是一种理想的治国方法──“无为而无不为”。
学生四:过去、现在无处不是法。法治,是治理国家的根本。虽说法治是导致秦国灭亡的原因,但是,又是什么令秦国统一六国的呢?是法治。
【课堂练习】 做百万富翁中本课内容。
【典型例题】
例题1:对百家争鸣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
A,营造了民主、自由的学术研究气氛
B,造成了思想的混乱
C,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
D,是我国思想空前活跃时期
【答案】 B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百家争鸣评价的定性问题。A、C、D项皆是正面肯定百家争鸣,是正确的,惟独B项否定百家争鸣,是错误的,所以应选B项。
例题2 下列思想家属于同一学派的是①老子②孔子③墨子④孟子⑤荀子⑥韩非
A,①③⑤⑥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③⑤⑥
【答案】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归纳能力,用排除法,很容易找出A、B、D项皆是错误的,这样剩下C项就是惟一正确的了。
【板书设计】
第9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1, 百家争鸣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
2,百家争鸣的具体情况:
派别 代表人物 主要思想
儒家 孔子 “仁”
孟子 仁政;春秋无义战;朴素的环保观念
荀子 制天命而用之
道家 老子 朴素的辩证思想
庄子 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墨家 墨子 兼爱、非攻
法家 韩非子 法治;改革;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兵家 孙子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3,评价百家争鸣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8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16张PPT)
第 九 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为什么会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
2,找一找,本课介绍了那些学派,这些学派有什么代表人物?
3,分成小组,讨论诸子的思想主张,之后派代表介绍。
孔子——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1、创立儒家学派 ,提出“仁”的学说
阅读材料:
厩(马圈)棼。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论语》
孔子周游列国
(1)创办私学
(2)提出一整套的教育思想
(3)著书立说
2、孔子在教育方面的成就
孟子
荀子
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
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庄子
墨子救宋
韩非子
《孙子兵法》
孙武
春秋时期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鲁国有个人随国君出征,可是多次当逃兵。当别人问他为什么总当逃兵时,他言道:“家中有老父亲,我死了就没人养活他了。”
想一想,对这个人的做法,儒家、道家、法家分别会如何处理?为什么?
话题:关于治理国家
观点:
庄子——倡导“无为而治”
孟子——倡导“仁政”
韩非——主张法治,主张改革,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
你认为哪家观点最适应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也有利于结束分裂战乱局面?
诸子百家的学说中有哪些积极的东西值得现代社会吸收、利用?
派别 代表人物 主要思想
儒家
孔子 “仁”
孟子 仁政;春秋无义战;朴素的环保观念
荀子 制天命而用之
道家 老子 朴素的辩证思想
庄子 无为而治
墨家 墨子 兼爱、非攻
法家 韩非子 法治;改革;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兵家 孙子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