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精品教学示范课(视频实录+课件+教案+反思+建议+单元测试+视频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精品教学示范课(视频实录+课件+教案+反思+建议+单元测试+视频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3.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10-17 19:14:57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教学反思
1、 教学反思
七年级历史第三单元是本校历史科组共同研讨决定进行开展的精品课程。分别通过上课示范、出题测试、学生作业反馈等,对本单元进行教学检查。我就其中几点说一说。
(一)出题测试
通过这次年级的正规考试,考察了老师也考察了学生。学生存在许多问题,老师从学生的问题中能看到自己教学的某些方面也应加强提高,整体考试不容乐观,优秀率为11.19%,及格率51%,低分率5.49%,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作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进一步把握好具体目标要求,深入分析教材,重视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落实,重视过程与方法的学习,注重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通过多种方法,突出培养学生理解分析、操作探究、表述能力和灵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学习素养。如学生做第10、20、29、题出错,充分说明学生基础概念不清,所以教学中还应加强。
2、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利用和挖掘丰富的课程资源,重视激发学习兴趣和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加大中等生的培养。
3、注重能力培养,学生通过做3、6、28、40题可以看到学生分析辨别能力和历史知识的综合能力较弱,以上这些还需在以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关注,有待提高。
4、挖掘学生的长处,结合历史与现实在教学中的作用扩充知识面。使学生学会学习,懂得学习。
虽然总体情况一般,但是材料题36题“假如你是一位班主任,你喜欢用哪个学派的思想来管理班级?说说你的理由。(包含所选学派的名称、主要主张及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5分)”做答率为98%,正确率为90%,还是比较乐观,说明学生能把历史知识结合到自己的生活,能学以致用。
(二)上课示范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这节是体现汉朝时民族关系的内容,让学生理解民族关系有战有和,认识祖国的历史发展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体现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的发展必须要有民族的团结,才会强盛,才会立足于世界。这点是必须让学生在思想上明确,并就这一问题加强学生民族思想教育。
本课的教学采用较多图片,补充较多课外知识,就是想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更能透彻理解所学知识,并在每个知识点后设有问题,进一步分析和理解所学内容,最后达到以古论今、知古鉴今、古为今用,这是备课的最初目的。通过图片、影像、实物资料和问题的设计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能锻炼学生的分析力、判断力、独立思考能力和新旧知识的衔接能力,这是本课学生学习要达到的能力目标。从教学中不断体现出历史 “基于问题的学习”这一教学课题的特色。这是历史教学的大趋势,应在以后不断深入。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这节体现汉朝的对外关系,让学生理解中原地区与祖国西北边疆地区不可分割的联系和经济文化交流。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我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以及开发边疆的重要意义。正确认识丝绸之路不仅沟通东西方文明而且还促成了这两个文明的相互渗透,肯定丝绸之路在中西方交流中的重要地位。可进一步认识历史上中国的开放政策就从西汉就开始。张骞、班超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此问题的设计是学生思想认识的一个升华,能正确认识这两人的伟大壮举对国家发展的贡献以此积极激励自我的成长。这是本节课的一个思想教育亮点。另一个就是最后提到的新丝绸之路上的发展是对这节内容的又一个提升,使学生知道古代的丝绸之路至今仍然起着重要作用,最终达到以古论今、知古鉴今、古为今用的目的。关键让学生明白丝绸之路更大的贡献是推动了东西文化交流。
2、 教学建议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的内容分为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昭君出塞三个内容。按照课本,基本知识点完全可以给学生讲清楚。如果把知识点设计为程度不同的问题会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思考、分析、辨别、认识内容。用这种方法可以养成学生在问题中寻找学习的乐趣,在问题的思考中活跃思维、拓展知识面,同时也可以活跃课堂气氛,问题在回答的过程中也会在能力较好的班中形成一种比赛,所以设问题教学是比较好的教学法。
本课讲解过程必须强调民族的发展是有战有和的不同形式 。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本课内容以一条古道丝绸之路的开辟引出两汉与西域各族的交往、发展,以及在古道上出现的重要历史人物、重要历史事件。所以了解这条古道经过的国家、地区、省市是一个重点。怎样才更直观的认识这个内容呢?我认为可以用地理空间去认识历史事件,会更清楚,用这种方法可以养成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多样化、遇到问题可以灵活处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教学建议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的内容分为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昭君出塞三个内容。按照课本,基本知识点完全可以给学生讲清楚。如果把知识点设计为程度不同的问题会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思考、分析、辨别、认识内容。用这种方法可以养成学生在问题中寻找学习的乐趣,在问题的思考中活跃思维、拓展知识面,同时也可以活跃课堂气氛,问题在回答的过程中也会在能力较好的班中形成一种比赛,所以设问题教学是比较好的教学法。
本课讲解过程必须强调民族的发展是有战有和的不同形式 。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本课内容以一条古道丝绸之路的开辟引出两汉与西域各族的交往、发展,以及在古道上出现的重要历史人物、重要历史事件。所以了解这条古道经过的国家、地区、省市是一个重点。怎样才更直观的认识这个内容呢?我认为可以用地理空间去认识历史事件,会更清楚,用这种方法可以养成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多样化、遇到问题可以灵活处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1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第三单元测试题
(答题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70分)
1.有人说:“方块字是形成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我国首先统一使用的方块字是: ( )
A.小篆 B.大篆 C.甲骨文 D.金文
2.在秦朝的行政系统中,协助皇帝处理政事的是 ( )
A.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郡守
3.秦长城的起止点是 ( )
A.西起陇西东到辽东 B.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C.西起临洮东到河套 D.西起辽东东到陇西
4.关于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爆发的时间和地点是 ( )
A.公元前209年 陈 B.公元前210年,大泽乡
C.公元前209年 大泽乡 D.公元前207年 巨鹿之战
5.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二者相同目的是 ( )
A.压制知识分子 B.加强中央集权 C.摧残文化 D.完善文化教育制度
6.迄今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古鼎因铸有“司母戊”三个字而得名,这三个字的文体应是
A.甲骨文 B.金文 C.小篆 D.隶书
7.假如一个战国时期的楚国农民给远在齐国的朋友写信,它使用的书写材料是( )
A.竹简 B.青铜器 C.纸 D.丝帛
8.我国古代人民最早测定出一年24节气是在 ( )
A.夏朝 B.商朝 c.春秋时期 D.战国时期
9.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度,郡守和县令产生的方式是 ( )
A.世代相袭 B.考试选拔 C.地主推荐 D.皇帝任命
10.俗话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从所学知识看,最早指出类似观点的是: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韩非
11. 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原因主要是:
A.战国时期,各国竞相改革,社会急剧变化。
B.有文化知识的士到处游说讲学,形成不同学派。
C.诸子百家相互辩驳,互相影响。
D.铁器和牛耕技术的应用与推广。
12.公元前202年,刘邦率大军将项羽包围在垓下。他让士兵都唱起楚歌,楚军思念家乡,纷纷溃散。最能体现这一故事的成语是
A.破釜沉舟 B.四面楚歌 C.揭竿而起 D.打草惊蛇
13.对于秦统一六国这段历史的认识,错误的是 ( )
A.秦的统一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但其过程也不无血腥与残暴
B.对秦国来说,其对外战争既是不断扩张、兼并的过程,也是逐渐统一的过程
C.在统一的过程中,秦王嬴政的个人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D.秦国主要依靠嬴政的雄才大略取胜,完成统一大业的历史功绩首先应归功于嬴政
14.秦始皇统治时期,市场上鞋子没人买,拐杖却是抢手货,这说明 ( )
A.秦朝统一全国,生活安定 B.秦朝法律残暴
C.当时市场竞争激烈 D.日常生活提倡文明礼貌
15.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是 ( )
A.夏朝 B.西周 C.秦朝 D. 西汉
16.南阳太守杜诗发明的水排是一种 ( )
A.水上运输工具 B.灌溉工具 C.鼓风冶铁工具 D. 纺织工具
17. 秦长城主要是为了抵御 ( )
A.匈奴    B.蒙古    C.越族    D.满族
18.为解决运输上的困难,秦始皇派人开凿了灵渠,开凿的灵渠把哪两大水系连接起来( )
①长江 ②黄河 ③珠江 ④淮河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19.“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这段指的是什么时候的历史情况? ( )
A.秦以前 B.秦朝 C.西汉 D. 东汉
20.汉代统治者为阻止弃农经商而影响农业生产,采取了 ( )
A.减少田地税 B.奖励农耕 C.严禁商业活动 D.重农抑商政策
21、匈奴历史上称首领为 ( )
A可汗B单于C皇帝D大王
22、从匈奴手中夺取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是在 ( )
A汉高祖时B汉武帝时C汉景帝时D汉元帝时
23、匈奴在统一后迅速发展,它不包括 ( )
A畜牧业兴旺B冶铸业发展C制瓷业发达D学会农耕
24、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是在 ( )
A公元前119年B公元119年C公元前1世纪中期D公元1世纪中期
25、昭君出塞发生在下列哪个皇帝统治时期 ( )
A汉高祖B汉文帝
C汉武帝D汉元帝
26、秦汉时期反击匈奴的战争是正义的,是因为 ( )
A促进了民族融合B维护了国家统一C保护了中原的经济文化D打击了外族入侵
27、使匈奴再也无力与西汉对抗的事件是 ( )
A夺回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B经过漠北战役的沉重打击
C匈奴分裂为几部,彼此攻杀不休D呼韩邪单于向汉称臣
28、“汉与匈奴合为一家,世世毋得相诈相攻。”这一史书记载下列哪件历史事件有关?
A张骞出使西域B丝绸之路的开通C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D昭君出塞 ( )
29、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中的刘彻,采取各种措施最终完成了大一统的局面,他派出大将卫青、霍去病抗击哪个少数民族的进攻 ( )
A匈奴族B契丹族C女真族D蒙古族
30、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玉门关以西的地方在汉朝时称为 ( )
A大秦B西域C安息D新疆
31、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直接目的是 ( )
A发展同西域友好关系B了解西域的地理和物产情况
C联络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D开辟丝绸之路加强中外联系
32、与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同年的事件是 ( )
A卫青、霍去病分两路夹击匈奴B王昭君出塞C匈奴分裂为几部D白登之围被解
33、汉朝和西域往来日趋频繁始于 ( )
A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后B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后
C西汉设立西域都护后D海上丝绸之路开辟之后
34、张骞出使西域对世界最重要的贡献是 ( )
A解除了匈奴对西域各国的控制B带回了西域各国想与汉朝往来的愿望
C为开辟丝绸之路奠定了基础D了解到西域各国的风土人情
35、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于中央政权的标志是 ( )
A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B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C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府D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
二、阅读材料:(30分)
36.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涌现出许多思想家,他们创造了许多优秀的思想文化,促进了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请回答下列问题:
(1)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出现了“百家争鸣”局面。当时,秦国因何而强大?(2分)采用了哪个学派的思想 (2分)秦统一后,秦朝的统治制度是什么?(2分)秦亡后,汉朝继承了秦的制度,但统治思想到汉武帝时发生了什么明显变化?(4分)
(2)假如你是一位班主任,你喜欢用哪个学派的思想来管理班级?说说你的理由。(包含所选学派的名称、主要主张及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5分)
37、材料题:
材料一:
“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惟二人得还”。
材料二:
请回答:
(1)两则材料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材料二图中的皇帝是何人?(3分)
(2)材料一中“初行”的时间、方向及目的是什么?(3分)
(3)材料一中哪些内容反映了这次出使的艰难?请你列举出此行遇到的艰难险阻有哪些?(3分)
(4)初行与以后第二次出使有何意义?(3分)
(5)我们要学习此人什么样的精神?(3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5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教学设计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导入】:1、老师问:中国的英文是什么?
学生回答:大写英文CHINA导入。
2、引出“丝国”美称的由来。
学生:古罗马商人大量的贩卖中国的丝绸经过的道路是“丝绸之路”
老师:在这条路上发生了哪些事、出现了哪些著名的人呢?请看新课。
【一、汉初的西域】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以下诗句,老师简单解释,学生了解古代西域的境况,并明白汉时的西域是指今天的哪里。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 唐 王 维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唐 王之涣
西域的概念:两汉时期,人们把今天甘肃 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地区和更西的地方,称为西域。
(老师:通过两句古诗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人们心中的西域,因此渡过遥远的西域要克服多少艰辛、困难。)
【二、张骞出使西域 】
1、请同学们仔细阅读张骞出使西域这一段,回答问题
(1)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时间、原因、路线、结果。
(2)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时间、原因、路线、结果。
· 中原与西域的物品交流。
师生小结:有了物品交流,这条就有了商贸活动,所以它是一条中西方经济交流的通道。
· 由于第二次的成功,加强了西域与西汉的联系所以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建立西域都护,加强对西域的管辖。
老师:这条路不仅是商贸通道而且加强了中原与西域的联系促进了民族融合,所以这条路的开辟谁作出了巨大贡献?
学生:张骞开了丝绸之路。
【三、丝绸之路 】
1、丝绸之路的路线、经过的国家、省市、地区,让学生用地图从地理空间中认识。
2、问题思考:从长安出发途经我国今天的哪几个省?(学生回答,从中认识丝绸之路在这几个省的影响)
3、简单了解“海上丝绸之路”(发挥本地优势,使学生因是广东人而感到一种自豪感)
老师:西汉时期丝绸之路上发生了这些事,东汉时发生了什么呢?
【四、班超经营西域 】
1、班超出使西域时间、原因、路线、结果。
2、东汉与大秦的交往: 公元166年,大秦王朝首次派使臣来到东汉--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的首次友好往来。
3、知识探究:你怎样看待丝绸之路?(师:引导 生:回答)
第一 它是一条中西经济交流的通道。
第二 它又是一条中西文化交流的通道。
【五、总结】 一条古道 丝绸之路
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
二件大事
大秦派使臣访问洛阳
张骞
三位人物 班超
甘英
【六、知识拓展:知古鉴今】
问题: 张骞、班超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19张PPT)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
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学习目标
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班超出使西域等史实。
学会在中原治乱与开发经营边疆之间认识历史现象的内在联系,并用地理空间去认识历史事件。
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中原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和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过程。
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我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
一、汉初的西域
玉门关遗址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唐 王之涣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唐 王 维
两汉时期,人们把今天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地区和更西的地方,称为西域。
二、张骞出使西域
时间-
原因-
路线-
结果-
0第一次出使西域
公元前138(西汉汉武帝)
联络大月氏东西夹击匈奴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路线
结果:张骞了解了西域各国的经济、政治、
文化情况,以及他们想和汉朝往来的愿望。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时间—
原因—
结果--
公元前119年
访问西域许多国家
汉朝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了西域都护,新疆地区正式归在中央政权的统治之下。
张骞出使西域的影响
张骞开通丝绸之路,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沟通西域与内地的联系,从历史上可证实我们国家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张骞始开西域之迹 ——《汉书》
三、丝 绸 之 路
中国的丝和纺织品,从长安往西,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西亚,再由西亚转运到欧洲,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
丝 绸 之 路
从长安出发途经我国今天的哪几个省?
广东沿海
中南半岛
马来半岛
孟加拉湾沿岸
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岛
海上丝绸之路
四、班超经营西域
投笔从戎
时间--
原因--
路线--
结果--
1、班超出使西域
公元73年(东汉初年)
为了恢复对西域的管辖
西域各族摆脱了匈奴的束缚和奴役,西域和内地的联系更加密切。
公元97年,甘英出使大秦。
公元166年,大秦王朝首次派使臣来到东汉--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的首次友好往来。
2、东汉与大秦的交往
丝绸、漆器、金属工具等
石榴
苜蓿
核桃
葡萄
天马
汗血马、乐器、歌舞等
第一 它是一条中西经济交流的通道
造纸术、印刷术、火药等
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
第二 它又是一条中西文化交流的通道
你怎样看待丝绸之路
总结:
一条古道
二件大事
三位人物
丝绸之路
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
大秦派使臣访问洛阳
张骞
班超
甘英
问题
张骞、班超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忠于祖国,百折不挠,好男儿志在四方,不贪图安逸生活的精神。
相信下面的习题你能迎刃而解!
选一选
新疆地区正式归在中央政权统治之下始于:
A、秦朝 B、西汉 C、东汉 D、三国
B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时间先后是:
A、公元前119年和公元前138年 B、公元前166年和公元前138年 C、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 D、公元前119年和公元前60年
C
C
西域都护设置的时间是在: A、公元前138年 B、公元前119年 C、公元前60年 D、公元166年
西域主要指今天的 地区和更远的地方:
A、西域 B、新疆 C、甘肃 D、西藏
B
谢 谢
班超出使西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