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精品教学示范课(视频实录+课件+教案+反思+建议+整体规划+视频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精品教学示范课(视频实录+课件+教案+反思+建议+整体规划+视频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8.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10-17 19:22:37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特点就是内容多而且杂。因此,根据“基于问题的学习”,精心设计小问题,引导学生看书、找答案、讨论,学生回答问题,然后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分别补充、重点讲述不同的内容。实践证明感觉效果还是比以往的教师讲——学生回答的情况要好一些。另外,西周还有一项重要的制度——分封制,这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在突破时我在讲解的基础上利用分封制的示意图。不过,在讲解的时候,稍微有点乱,没有把握好,感觉备课很清楚,但今天讲起来并不是那么简单,没有真正的下工夫去备课,熟悉教材,掌握大量史料。真的很难上一堂满意的历史课。所以,备课还是需要多点资料,多点向优秀教师学习,才能提高个人教学水平。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1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教学建议
(一)本课程适用的教育对象:七年级的学生
(二)本课程使用的条件:多媒体开展教学。
(三)使用者可以在教学实际中进行调整和变通的地方:
1、课程的设计理念是基于问题的教学,注重了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挖掘,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对课程的设计作出调整,如果是学生能力一般,如农村学校的学生,由于学生的知识面一般比较窄,学习习惯和思维能力与城市学生都有一定的差距,因此,设计小问题时,先从基础知识下手,先以书本上的显性知识为重点,再利用课堂生成的素材进行隐性知识的挖掘,这样才能够真正提高课堂效率,而城市学校较好的学生群体,只需很少时间解决基础知识,就可以直接往深层次挖掘。或者让学生自己去设计问题。我们以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一课为例,如果学生的理解能力偏差的,可以先将显性知识的问题先行解决,再视实际情况选取难度适中的问题,来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可以将“春秋时期,齐国和晋国能够迅速强大的共同原因是什么?对今天有哪些历史启迪?”这个问题的第二个小问题去掉,还有两个问题:一个是:“孟子曾说过:‘春秋无义战’,对这句话,你怎样看?”另一个是:战国时期的战争和春秋时期的战争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又说明了什么?这两个问题也有一定的难度,可以删掉。如果面对层次较高的学生,可以在保留这三个问题的基础上再设计一些更能提高学生能力的问题,或者让学生自己去设计问题,然后小组或全班共同解决。
2、课程中的课堂巩固使用了游戏的方式。这种方式能够在检查学生掌握效果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参与热情总是很高。在使用的时候,可以用分组的方式进行,最终用所获得的分数高低决出名次,分出高低,宣布获胜的小组,如果能够象征性地颁发小奖品,效果就会更好。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2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整体规划
【单元时段】
从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夏、商、周时期的历史。
【单元特点】
本单元是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说明由夏朝开始出现国家,到商与西周时期创造青铜文明、春秋战国进入铁器时代,先进技术推动了生产发展和社会变革,进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经济变革又促进了思想的解放和学术的繁荣。
【教材分析】
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的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瓦解和封建社会形成时期。春秋时期我国奴隶社会瓦解,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一些政治经济实力较强的诸侯国,先后起来争当霸主,号称"春秋五霸"。这一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社会生产力提高,促使奴隶制瓦解。战国时期,七雄并立,各国相继变法,社会急剧变化,封建制度形成。
夏商周三代是国家产生和社会变革的转型时期,不仅社会经济有了新的发展,而且文化繁荣昌盛:学术领域百家争鸣、甲骨文、青铜艺术、医学、天文和历法等科技也取得突出成就。
【学习主题内涵】
第一,如何理解国家的“产生”与“形成”?
国家的产生和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是这部分中的一个基本问题。一般认为中国古代国家的产生以夏朝的建立为标志,尽管有争论,但多数学者还是接受这个观点的。中学历史教学可以不去理会这个争论,但从事中学历史教学的教师应该知道,讨论中国古代国家产生的问题,关键在于如何界定国家的概念以及如何把握国家“产生”或“形成”的阶段性和全过程。前面的问题比较难,不宜把学生牵扯进来;后面的问题却有必要让老师和学生都要明确,那就是国家的“产生”和“形成”要有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成。
第二,国家的产生和发展与社会变革有什么关系?
在中国古代史上,国家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与社会变革的过程是一致的,有时甚至是同一的。国家可能是最重要的社会现象之一,许多社会变革其实就是国家制度的变革。当然,也有许多社会变革并非国家制度的变革,但却与国家制度的变革有关,或源于国家制度的变革,或导致国家制度的变革。我们在进行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要尊重历史,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历史资料说明国家制度与社会制度变革的相互关系,使学生切实了解这个学习主题的真正内涵。
【内容标准】
1、简述夏朝建立的史实,知道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
2、了解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说出西周分封制的重要性。
3、知道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的史实。
4、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5、以司母戊鼎等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6、以都江堰为例,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7、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
8、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夏商周时期的更迭过程和基本历史史实;掌握分封制、商鞅变法、百家争鸣等历史概念的意思和内容;掌握夏商周时期在经济和文化方面的成就。
通过学习夏商周时期的兴亡,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掌握正确计算历史年代的能力;通过识读“周初分封略图”、“春秋战国形势图”等,培养学生正确识别和使用历史地图的能力;通过对青铜器司母戊鼎、都江堰等的学习,让学生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通过学习,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形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以及图表等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收集资料和独立思考,让学生能够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比较和概括,产生对人类历史的认同感,加深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理解;通过讨论、辩论等学习活动,让学生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通过创设一些历史情境,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让学生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夏商周时期的历史,逐步了解中国国情,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通过对历史人物的了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通过了解科技文化成就,逐步形成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重点】
1、夏、商、西周兴亡过程,分封制。
2、著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水利工程都江堰、甲骨文。
3、齐、晋争霸、商鞅变法。
4、孔子,百家争鸣。
【难点】
1、世袭制与禅让制的区别。
2、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的特点及历史影响。
3、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4、各位思想家的主张。
【课时】6课时
【课型】知新课、活动课
【方式与方法】启发式教学 、问题式教学、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多种形式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5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第4课 夏、商、西周的兴亡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和掌握夏、商、西周更替的脉络,对每个朝代的建立时间、建立者、灭亡时间、亡国者等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2、了解和掌握夏启、夏桀、商汤、盘庚、商纣、周文王、周武王等历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动。
3、理解和掌握西周的分封制。
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夏朝的建立、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和初步理清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夏朝的建立;西周分封制
2、教学难点:西周分封制
【教学方法】
“基于问题的教学”。设问、解疑、讲述等。
【教材分析】
夏、商、西周的交替兴亡,构成了本课的主要线索。本课首先简要地叙述了约公元前2070年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建立和夏桀无道为汤所灭、商朝建立的史实。其次,叙述了盘庚迁殷后,商朝疆域不断扩大以及商纣的奢靡残暴和武王伐纣,西周的建立。最后,叙述了周初为巩固奴隶制政权而实行的分封制和西周的灭亡。
【学情分析】
本年级主要是来自农村的学生,学习习惯不是很好,知识面比较窄,所以,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实施有效教学,结合“基于问题的学习”方式,需要精心设计小问题,让学生合作学习,在教师引导下记忆基础知识,并逐步得以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投影:“嫦娥奔月”的图片)
引导学生观看图片,结合“导入框”的内容和自己的知识,请一个学生讲“嫦娥奔月”的小故事。
(教师总结、过渡)
相传嫦娥、后羿都是夏朝时的著名人物,在前面我们学习过中国第一个王朝就是——夏朝(学生回答)。下面请同学们翻开书本第20页,我们今节课来学习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
二、新课讲授
(一)夏朝的兴衰
投影小问题,请同学们根据小问题快速地阅读第20——21页相关知识点,把找到的答案划在书本上。
1、禹死后,谁继承了王位?这标志着什么?
2、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什么?
3、夏朝的统治中心在哪里?都城何处?
4、夏朝有哪些国家机构?实质是什么?
5、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是谁?他是一个怎样的国君?
(请学生逐一回答,有错误的要及时纠正,让学生在书本上准确标注知识点。)
(复习一遍知识点并加以点拨。)
教师引导:
引导回忆:什么是“禅让制”?被推选的人必须具备什么条件?学习过哪些通过“禅让”选举出来的部落联盟首领?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禅让”就是原始社会后期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 德才兼备;尧、舜、禹。)
继续引导: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贫富分化,私有财产更多了。部落联盟首领的权力不断扩大,逐渐形成了氏族贵族,他们逐步脱离了劳动,依靠剥削和掠夺生活,发展成为早期的奴隶主。而那些战俘、犯罪的平民、欠债的氏族成员等,也逐步地转化为早期的奴隶。这样,对立的阶级产生了,国家也出现了。因此,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夏朝,这是我国第一个王朝,禹从部落联盟首领转变为奴隶制国家的国王。夏朝的建立也标志着……?(由学生回答)
而在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了王位,这也就标志着……?(学生回答)
(过渡:学完了夏朝建立、发展的内容后,下面我们来学习夏朝的衰落)
(投影夏桀把人当坐骑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并说出夏朝最后的一个国王是谁?他的暴政表现在哪些方面?
(教师过渡)
我们俗语说“多行不义必自毙”,桀的暴政引发了平民和奴隶的反抗,最后导致了夏朝的灭亡。下面我们进入第二部分的学习:商朝
(二)商朝的兴衰
投影小问题,请同学们根据小问题快速地阅读第21页相关知识点,把找到的答案划在书本上。
1、夏朝什么时候灭亡?被谁灭亡?
2、商汤是一个怎样的国君?他重用哪个大臣勤政,很快使商朝强大起来?
3、商朝又叫什么名称?“盘庚迁殷”的原因是什么?起到什么作用?
4、商朝最后一个国王是谁?他是一个怎样的国君?使用什么酷刑?
(请学生逐一回答,有错误的要及时纠正,让学生在书本上准确标注知识点。)
(复习一遍知识点并加以点拨。)
(教师总结,过渡)
商纣的暴政加速了商朝的灭亡,就在纣王沉湎于酒池肉林,贪图享乐的时候,一个小国发展起来了。下面请同学们根据小问题快速地阅读第22——23页相关知识点,把找到的答案划在书本上。
(三)西周的建立
(投影小问题)
1、周国位于什么流域?国君是谁?任用什么人使国力强盛?
2、“牧野大战”发生在什么时候?对阵的双方是谁?结果是什么?
3、西周什么时候由谁建立?都城何处?
(请学生逐一回答,有错误的要及时纠正,让学生在书本上准确标注知识点。)
(复习一遍知识点并加以点拨。)
(教师总结,过渡)
在学完了夏商西周更替的历史后,下面我们来讨论一个问题: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为什么会取得胜利?我们从中能得到什么启示?
(学生讨论,并请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
能够取胜的原因有:第一,暴政引起民愤。第二,商汤和武王伐无道、除暴君深得民心。第三,重用贤臣。(强调“民心所向”是成功关键。)
我们能得到的启示有:第一,成由勤俭败由奢。第二,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教师过渡)
(投影夏、商、西周的地图)引导学生思考:国土面积不断扩大,假如你是统治者,面对广袤的疆域,你会采取什么措施来巩固统治?下面请同学们根据小问题快速地阅读第24页相关知识点,把找到的答案划在书本上。
(四)分封制
1、分封制是哪个朝代实行的?目的是什么?分封的主要对象是谁?
2、分封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分封制的实行起到了什么作用?
4、“国人暴动”发生在什么时候?原因是什么?
5、西周什么时候灭亡?
(请学生逐一回答,有错误的要及时纠正,让学生在书本上准确标注知识点。)
(投影:分封制等级示意图)
教师利用示意图,再次设问引导学生讨论,回答,理解:(1)图中最高一层是谁?第二层是什么人?(2)图中人数最多的是什么人?处境是怎样的?(3)请根据小字部分标注每一层人。(4)哪些层的人是统治阶级?哪些层是被统治阶级?
(教师总结)
西周通过分封制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但是到了西周后期,由于政治混乱,出现了“国人暴动”,周王室逐渐衰微,出现了诸侯争霸的局面。这些内容我们将留待第6课来学习。
(五)课堂小结:
前面我们学习完了夏商西周更替的历史知识,下面我们利用表格来进行归纳和复习。
(投影表格,并让学生填表格、回答)
朝代 建立时间 结束时间 开国国王 最后国王 都城


西周
三、课堂练习
投影练习题,提问学生进行回答,以进行教学反馈。
【例题分析】
下列内容不属于分封制的是
A、周天子把土地人民分给亲属、功臣等。 B、诸侯服从周天子命令,向天子缴纳贡品 C、诸侯在战国时派兵随周天子作战 D、诸侯要按田亩数向周天子纳税
本题考查学生对分封制内容的认识,基本上记住分封制的主要内容即可,也可进行简单的分析。既然缴纳了贡品,也就不必再纳税了,所以,本题答案应该选D。
( B )1、下列内容中,标志着我国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的是
A、禹传位给伯益 B、禹传启家天下
C、舜传位给禹 D、启打败有扈氏
( C )2、商朝被后人称为“殷朝”,与此有关的事件是
A、商汤灭夏 B、牧野大战 C、盘庚迁殷 D、武王伐纣
( B )3、暴君亡国,明君兴政。下列四人中,与其他三人明显不同的是
A、商汤 B、商纣 C、周文王 D、周武王
( D )4、小飞是西周时期的一名诸侯王,他获取这个职位的途径有可能是
①世袭继承 ②选举产生 ③ 考试获得 ④ 周王分封
A、① ② B、③ ④ C、② ③ D、① ④
( A )5、“公天下”变成“私天下”的标志是
A、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B、分封制取代禅让制
C、分封制取代世袭制 D、世袭制取代分封制
( D )6、盘庚迁殷的原因是
A、商王活动范围广 B、由于外敌入侵
C、由于旱灾 D、由于水患和政治动乱
( D )7、下面内容不符合西周分封制的是
A、周天子把土地人民分给亲属、功臣等
B、诸侯服从周天子命令,向天子缴纳贡品
C、诸侯在战时派兵随周天子作战
D、诸侯要按田亩数向周天子纳税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7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23张PPT)
南头初级中学历史精品课程
第4课
一、夏朝
1、禹死后,谁继承了王位?这标志着什么?
2、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什么?
3、夏朝的统治中心在哪里?都城何处?
4、夏朝有哪些国家机构?实质是什么?
5、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是谁?他是一个怎样的国君?
2、夏朝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1、禹死后启继位,标志着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禹建立夏朝,标志着我国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
3、夏朝统治中心在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都城在阳城。
4、夏朝国家机构有:城堡、宫殿、政府机构、军队、刑法、监狱等。
夏朝的国家机构,实质是:奴隶主阶级压迫平民和奴隶的工具。
这是夏朝最后一位国王桀,你认为他是怎样一位国君?你能预见到他统治的结果吗
桀是夏朝最后的国君,他是一个暴君
二、商朝
1、夏朝什么时候灭亡?被谁灭亡?
2、商汤是一个怎样的国君?他重用哪个大臣勤政,很快使商朝强大起来?
3、商朝又叫什么名称?“盘庚迁殷”的原因是什么?起到什么作用?
4、商朝最后一个国王是谁?他是一个怎样的国君?使用什么酷刑?
4、商朝最后的国君是纣,他是一个暴君,使用炮烙等酷刑。
1、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商朝建立。
2、商汤是有作为的国君,任用伊尹等人。
3、商朝又叫殷,是因为盘庚把都城迁到殷。
盘庚迁殷的原因是:因为水患和政治动乱。作用是:商朝统治区域扩大,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6、荒淫无度
1、残暴统治
2、政治腐败
3、残害忠良
4、赋税沉重
5、连年征战
7、贪财好利
8、贪图享乐
三、西周
1、周国位于什么流域?国君是谁?任用什么人使国力强盛?
2、“牧野大战”发生在什么时候?对阵的双方是谁?结果是什么?
3、西周什么时候由谁建立?都城何处?
1、周国位于渭水流域,国君是周文王,任用姜尚等人,国力逐渐强大。
2、牧野大战发生在公元前1046年,对阵双方是商纣与周武王。结果是商军倒戈,商纣身亡,商朝灭亡。
3、西周建立于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都城在镐。
动脑筋
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为什么会取得胜利?
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取胜的原因有:
第一,暴政引起民愤。
第二,商汤和武王伐无道、除暴君深得民心。
第三,重用贤臣。
启示有:
第一,成由勤俭败由奢。
第二,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假如你是统治者,面对广袤的疆域,你会采取什么措施来巩固统治?
四、分封制
1、分封制是哪个朝代实行的?目的是什么?分封的主要对象是谁?
2、分封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分封制的实行起到了什么作用?
4、“国人暴动”发生在什么时候?原因是什么?
5、西周什么时候灭亡?
1、分封制是西周实行的,目的是为了巩固统治,分封的对象是亲属,功臣等。
2、分封制的主要内容:P24
3、作用: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4、西周后期发生了“国人暴动”,原因是政局混乱。
5、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平民
奴隶
统治阶级
被统治阶级
夏、商、西周更替表格
朝代 建立
时间 结束
时间 开国国王 最后国王 都城
练一练
1、下列内容中,标志着我国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的是
A、禹传位给伯益
B、禹传启家天下
C、舜传位给禹
D、启打败有扈氏
2、商朝被后人称为“殷朝”,与此有关的事件是
A、商汤灭夏 B、牧野大战
C、盘庚迁殷 D、武王伐纣
3、暴君亡国,明君兴政。下列四人中,与其他三人明显不同的是
A、商汤 B、商纣
C、周文王 D、周武王
4、小飞是西周时期的一名诸侯王,他获取这个职位的途径有可能是
①世袭继承 ②选举产生 ③ 考试获得 ④ 周王分封
A、① ② B、③ ④
C、② ③ D、① ④
( )5、“公天下”变成“私天下”的标志是
A、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B、分封制取代禅让制
C、分封制取代世袭制
D、世袭制取代分封制
( )6、盘庚迁殷的原因是
A、商王活动范围广
B、由于外敌入侵
C、由于旱灾
D、由于水患和政治动乱
( )7、下面内容不符合西周分封制的是
A、周天子把土地人民分给亲属、功臣等
B、诸侯服从周天子命令,向天子缴纳贡品
C、诸侯在战时派兵随周天子作战
D、诸侯要按田亩数向周天子纳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