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第7课 《大变革的时代》教学反思
1.设计中要注意前后联系,指导学生把“春秋战国时期”和“大变革的时代”联系起来进行分析,认识到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2.引导学生对李冰、商鞅等历史人物进行评价的时候,应结合他们各自的活动和时代的需要来评价他们的功与过。特别是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变法作用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改革求发展,改革求进步,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进步的需要,甚至有时候还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1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七年级上册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本课上承《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下启《第8-9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和《第10课 秦王扫六合》,是理解封建制度确立和起步的重要一课。教材已经在第6课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在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变动,但是,经济是基础,只有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才是最根本的变革,也才会导致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化出现生机勃勃的缤纷局面,也为秦国最后统一六国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教材首先简要介绍了社会性质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包括铁器、牛耕的推广和水利工程的修筑);生产力的发展使大量荒地被开垦为私田,私田主人改变了剥削方式,封建剥削方式出现;新兴地主阶级产生,他们为争取政治、经济利益,先后在各国掀起变法运动,特别是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变法运动使各国封建制度得到确立。
[学生分析]
1.有利因素:
本课面对的是七年级学生。这个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乐于表现、求知欲望强烈,对事物充满了好奇,有主动学习的愿望。这样便于老师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及知识结构出发,通过较多图片、小故事、小常识等资料入手,抽丝拨茧,逐层深入,使学生在学习和探究过程中有所收获。而且,厦门市区的中学生普遍能够熟练使用网络来搜集和整理资料,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这样便于老师提前布置课前预习。
2.不利因素:
他们经过差不多只有一个月的中学历史课程学习,还没有形成比较规范、有效的历史学习能力和方法。而且知识积累有限,对理性的知识较难领会,但同时又存在着看问题重表象、轻本质等特点。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掌握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②都江堰的修建;③商鞅变法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封建制度的确立和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2、能力目标:①通过角色扮演,及小组讨论指导学生分析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意义,培养学生初步理解、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②帮助学生讨论商鞅在历史上的贡献,使学生认识到变革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必要性、曲折性,从而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评价变革及历史人物的能力。③通过学习商鞅变法,激励学生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勇于实践。
二、情感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冶铁技术的发明、农业技术的领先地位、闻名世界的都江堰,都说明我国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说明我国古代的经济、技术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历史作用。
[教学难点] 生产技术的进步、商鞅变法与大变革时代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讲述法、 比较法、讨论法。应用多媒体与教师的提问相结合,使学生直观感受到铁器、牛耕的推广和水利工程的修建使开垦耕地面积扩大;通过角色扮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讨论,引导培养学生探究学习及合作学习的精神。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历史挂图。图片:《自制生产工具图片》、《战国时期的铁制农具》、《战国时期牛耕图》、《自制都江堰平面图》、《都江堰现状全景图》、《商鞅舌战旧群臣》
[课前导学] ①考虑到学生历史知识积累较少,若要掌握较抽象的历史概念,就必须运用浅化机制,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教学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才能逐渐培养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本课课前布置学生设计导入方案;师生共同搜集都江堰的有关资料、图片,分析其防洪灌溉原理;搜集商鞅及其变法的有关资料。
②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查找相关资料,根据平面图分析都江堰的工程原理,了解商鞅变法的相关内容。
[导入新课] 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制度发生巨大变化的“大变革的时代”,而生产力的发展是引发这场“大变革”的重要原因。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情况;(培养学生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同时培养归纳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1、铁农具出现:春秋时期。铁农具推广:战国时。
2、投影:《北京人的石器》、《半坡人的石器》、《河姆渡人的骨耜》、《战国时期的铁农具》图片,提问:如果给你一块实验田,让你亲手耕种,你会选用哪种农具?为什么?接着提问:铁农具为什么能较快推广?
阅读小字并适当补充铁器加工的资料
学生通过回答,比较出铁农具的优越性。从铁农具的优越性和冶铁业的发达两方面回答。学生通过回答掌握知识点
3、铁农具的推广,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当时标志着生产力提高的另一个因素是牛耕。那么我国大约在什么时期就开始使用牛
耕了?用牛耕以前人们是怎样耕地的?
请两组同学上台演示:一组演示用耒耜翻地(倒退)、另一组表演人拉犁翻地(前进),不久,拉犁者脚步变得吃力,并不断用
手擦汗。
提问:看完表演你有什么体会?怎样解决人体力不足的问题好呢?
总结: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提高了劳动效率,为精耕细作、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也为开山凿渠提供了便利,因此,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兴修水利。其中最著名的是秦国的都江堰。
表演使学生直观、形象地体会出牛耕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牛耕也表现出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
二、著名的都江堰
1、课前我们已经做了准备,哪位同学愿意展示一下你的成果,向大家介绍一下都江堰的工程原理?为什么李冰 ( http: / / res1.qp.edu. / Resource / Dict / LSCD / XKCD / 39368_SR.HTM )要在这个地方修建都江堰呢?大家根据课前准备的资料,小组讨论一下,然后进行回答。
(学生小组讨论后,教师归纳并指图讲解原因)
师:所以治理岷江,人们早已望眼欲穿。公元前3世纪,李冰被秦王任命为蜀郡郡守,成为这个地方的最高长官。李冰有着远见卓识、又通晓天文地理知识,而且是一个关心百姓疾苦的官员。为解除水患,造福百姓,他深入高山峡谷,观山势,察水情,寒来暑往,日夜操劳,
制订治水方案。
假如这时你是李冰的参谋,你会给他怎样的参考方案?(学生小
组讨论,并由各组代表说出各自治水方案。)
李冰的治水方针是“分洪以减灾,引水以灌田”,他精心设计,调动大量民工投入修建,终于完成了集防洪、灌溉,航运于一体的
综合性水利工程。
2、总结:刚才通过几位同学的演示和讲解,我们了解了都江堰的工程原理,它根据防洪灌溉的需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科学而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来控制内江、外江的江水流量,使原来“旱涝多变”的成都平原变成“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两千多年了,至今还在造福于人民,这样高超的设计和工程质量不能不令人赞叹!可能学生会结合文字资料对李冰进行评价、也可能联系大禹治水、三峡
工程等说明兴修水利的重要性、或者谈到节约用水等。
3、展示有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同学们,赞叹之余你有何感想?请发表一下你的看法
(出示彩图《都江堰现状全景图》)都江堰最为可贵的是,在历经2200多年后,仍在造福人民。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它也焕发了青春,经修整,现在可灌田800万亩。所以它被称为中国水利史上的一颗明
珠,在世界水利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人们千秋万代颂扬着李冰的功业,请看61页李冰石像和石像旁的诗句:“始知秦太守,伯禹亦不如”(《石犀》唐·岑参)。传说李冰为了治水废寝忘食,终于在一个漫天风雪的黄昏,他拄着黄荆拐杖,举步艰难,昏倒在雪地上,数日后与世长辞。李冰的事迹光照史
册,中国人永难忘怀。
从这里,我们也要知道:水对人类是很重要的,所以我们应该怎
么做呢?(生:珍惜水资源,增强节水意识。)
三、商鞅变法
1、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
春秋以来,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一些奴隶主将开垦出来的田地变成私产并出租。回想一下,前面我们讲过,奴隶主本身拥有谁分给的田地呢?(生:国家分给的“公田”)“公田”有什么特点?(生:不可进行买卖,要向国家上缴一定劳动产品。)这时,高效率的工作速度使大量荒田被奴隶们开垦出来,而新开垦出来的荒田就变成了部分奴隶主“私田”,和“公田”相比,“私田”的产品不缴纳给国君。这时的奴隶主们拥有了更多田地。大量的劳动压在了奴隶身上,奴隶生活更加悲惨。而这一时期,各国之间的战争也相当频繁,奴隶们开始趁机逃亡。想一想,奴隶的逃亡对奴隶主会产生什么影响?(生:没人劳动,大量田地开始
荒废。)
面对这种部分奴隶出逃、而手中奴隶则无心劳动的情况,如果你
是当时的奴隶主们该怎么办呢?
小组讨论,教师引导(边讲边图示):
这样看来,奴隶们的身份发生了变化,他们有了人身自由,以种
田为生,所以这部分租种田地的奴隶和平民的身份也就转变为什么呢?(生:转变为封建农民。)而私田的主人也就是奴隶主则转变为什么?(生:新兴的封建地主。)这就使旧的剥削方式被封建剥削方式所取代。
他们转化为封建地主。租种地主土地的人,变成农民。到了战国时期,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先后在各
国掀起变法运动。其中,以秦国的商鞅变法效果最显著。
2、各国变法:
在大家列举的这些变法中,影响最大、效果最显著的是哪一个?“商鞅变法”为什么会有如此显著的效果呢?我们先来阅读一个关于商鞅的小故事。这个故事说明商鞅为变法创造了什么样的条件呢?(取信于民。),这就启示同学们,要想做个成功的人,必须具备什么品质?(言必信,行必果。)
3、课下同学们一定搜集了不少关于商鞅及其变法的资料,下面请同学们根据你所掌握的资料分别揣测一下:假如你是以商鞅为代表的新兴地主阶级,你将怎样推行改革?假如你是将要被废除世袭贵族特权的旧贵族,你对改革会是什么态度?假如你是秦孝公,面对国家外受强敌欺压,内有贵族专横的落后局面,你对改革又会是什么立
场?
4、投影出示问题,分组讨论:
①商鞅变法采取了哪些措施?
②这些措施有利于哪个阶级?
③对人民会产生什么影响?
④对整个国家又有什么影响?
学生思考,分组讨论,充分发挥分组的作用,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结论,体现出合作学习。
[活动与探究]
请看课本第39页“动脑筋”,讨论一下:商鞅变法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教师小结加以引导:
一个历史事件的影响要从眼前和长远两个角度看,长远意义影响更大。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一个历史事件要以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进
程为标准。
[课堂练习] 做配套练习册中本课内容。
[典型例题]
例题1: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古代开垦荒地出现第一个高峰。其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
A、大量荒地的存在 B、新的剥削方式的试行
C、政府的奖励垦荒政策 D、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用
[答案] D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A项是其客观条件。B、C两项是有利于调动小生产者的积极性,但是如果没有先进的生产工具仍无法开垦荒地。铁农具和牛耕不仅代表了当时生产力水平,而且成为推动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变化的决定性因素。
例题2 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是指
A、铁器的使用 B、牛耕的运用
C、桔槔的使用 D、水利工程的兴修
[答案] B
[解析] 牛耕取代人力,大大节省了劳动人手。桔槔是用杠杆原理来汲水灌田,但需要人来操作。
[板书设计]
第7课 大变革的时代
1、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1、春秋时期,我国出现铁农具,战国时使用范围扩大。
2、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3、秦国李冰在岷江修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
2、 商鞅变法:
1、背景:生产力的发展。
2、时间---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变法。
3、变法的内容: 土地私有;奖励耕战;建立县制。
4、变法意义: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5、我国封建社会形成。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1 页 (共 11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30张PPT)
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大变革时代:
◇大变革: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前770年—— 前221年
春秋战国时期
社会性质的变革
生产力的变革
生产关系的变革
社会性质的变革
石器
鹿角锄
骨梭
铜铲
铜镢
商朝
商
朝
1.铁农具的使用
都江堰
什么时期、哪国太守 、谁主持修建
战国
秦国
李冰
作用:防洪灌溉
今天的都江堰
后人为什么认为李冰的功劳胜过大禹?
(他主持修建了都江堰,消除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号称“天府之国”.)
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
奴隶主
新兴封建地主
把新垦土地变成私产并出租
租种地主土地的人
农民
商鞅变法的背景
春秋以来, 社会阶级关系(人与人的关系)有怎样的变化?
到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为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先后在各国掀起变法运动.
二、商鞅变法
1、时间:
支持人物:
公元前356
秦孝公
(1)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2)奖励耕战.
(3)建立县制:
建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奖励耕织
奖励军功
经济发展
军队战斗力增强
国富
兵强
由国君派官吏治理
加强中央集权
封建制度建立,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内容(措施)
3、影响(作用)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商鞅舌战守旧群臣
《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处死。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
一场变革的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
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
达到。商鞅被处死,说明了守旧势力的猖狂
和统治者的昏庸。但商鞅虽死,变法还是获
得了成功,因为经过变法,秦的经济得到发
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回强,发展成为战国后
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商鞅变法对我们今天有何启示?
我们要坚持改革,因为改革能使经济发展、国家富强、社会进步。
要重视人才
改革要顺应潮流;要符合广大群众的利益并且要取信于民(立木为信);要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面对阻力要迎难而上
1、秦孝公支持商鞅说明什么
2、变法带来的作用给我们的启示?
3、改革成功要具备的条件?
1、铁农具出现: 。 铁农具扩大使用范围: 。
2、牛耕的出现: , 时推广。 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3、 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
4、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 . 。 ,
5、商鞅变法①背景:
②时间: 年。在 的支持下,商鞅开始法。
③内容:
④影响:
6、封建制度确立:战国后期。 阶级代替了 阶级,社会主要矛盾; 。封建社会形成。
春秋时
战国
春秋末年
战国
牛耕
铁农具和牛耕
都江堰
秦国
李冰
公元前356
秦孝公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B、奖励耕战。
C、建立县制。
A;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
B,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
C、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地主
奴隶主
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
1、铁农具的出现及推广
2、牛耕的出现及推广
3、兴修水利:都江堰
牛耕的出现是农业史上的一次革命
牛耕图
牛耕的逐渐推广
材料一:下图是考古工作者在山西战国墓葬中发掘出来的“牛尊”
材料二:<<吕氏春秋>>上有一个故事,说:大力士乌获将牛尾巴都拉断了,牛却纹丝不动.一个小孩牵着牛鼻环,牛倒乖乖地跟他走了.
结合文献记载与出土文物,谈谈这个考古发现说明了什么问题?
“它说明了春秋战国时,人们已经掌握了牛的生理特征和习性,为利用畜力进行生产创造了条件;也反映了当时牛耕已经普遍的史实。”
1、我国历史上最早出现铁农具的时期是
A、西周时期 B、春秋时期
C、战国初期 D、战国晚期
2、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是
A、铜农具的推广 B、铁农具的推广
C、牛耕的使用 D、发明生铁冶炼技术
3、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是
①推广牛耕 ②兴修水利 ③使用铁农具 ④使用肥料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4、主持修筑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的是
A、李冰 B、郑国
C、商鞅 D、大禹
5、商鞅变法中,维护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内容是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B、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徭役
C、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D、以军功大小来授予爵位
6、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后世影响最深的是
A、废井田,开阡陌 B、奖励耕战
C、建立县制
D、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7、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A、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的矛盾
B、奴隶主阶级和平民阶级的矛盾
C、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D、地主阶级和平民阶级的矛盾
8、闻名世界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主要作用是
A、防洪排水 B、防洪蓄水
C、防洪灌溉 D、防洪抗旱
9、下列对都江堰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位于岷江中游,是综合性的灌溉防洪水利工程
B、由楚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主持完成
C、该工程的修建重在疏导,维护了生态平衡,保护了自然环境
D、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与创造力的结晶
10、战国时期,铁制农具能较快推广的原因是
①铁农具与以往的农具相比具有优越性 ②各国变法运动推动铁农具的使用 ③当时冶铁业已经相当发达 ④社会安定,人民积极从事从业生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1、战国时期。地主阶级在各国掀起变法运动的根本目的是(排除法)
A、为增强实力,取得争霸战争的胜利
B、为保住贵族的地位和特权
C、为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
D、为了提高生产力,造福社会
12、牛耕最迟出现于
A、商朝 B、西周
C、春秋 D、战国
13、商鞅变法成功最根本的原因是
A、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B、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
C、得到了国君的支持
D、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支持
14、春秋战国时期,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的主要原因是
A、农业中使用铁制农具 B、奴隶主的需要
C、铁农具、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D、大量新建的水利工程
谢谢!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