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七年级历史第四单元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下列皇帝曾迁都洛阳的是( )
A.盘庚 B.隋炀帝 C.北魏孝文帝 D.秦始皇
2.著名的典故“三顾茅庐”出自于东汉末年,下列与故事相关的历史人物是( )
A袁绍 B诸葛亮 C孙权 D曹操
3.尊老爱幼、崇尚忠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下列把“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作为重要改革措施的少数民族首领是( )
A.呼韩邪单于 B.北魏孝文帝 C.辽太祖阿保机 D.金太祖阿骨打
4.图1所示局面中的吴国定都于( )
A.长安 B.建业 C.成都 D.洛阳
5.东汉末年,割据一方的曹操没能做到( )
A.官渡之战击败袁绍 B.基本上统一北方
C.指挥赤壁之战 D.废汉献帝建立魏国
6.江南经济开发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一个重要增长点。下列各项与江南地区开发不相关的是( )
A.东汉末年以来北方人口南迁 B.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
C.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D.江南地区战乱较少,社会稳定
7.北魏孝文帝在统一黄河流域以后,采取措施革除落后的“胡风国俗”,接受先进的汉文化,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其学习汉族文化的措施有( ) ①在朝廷中使用汉语 ②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 ③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 ④迁都长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8.某校初一年级二班正在举行历史知识抢答赛,主持人说:“他是东晋人,创造出一种新颖秀丽的书法,他的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后人尊称他为‘书圣’。”你认为主持人描述的历史人物是( )
A.王羲之 B.颜真卿 C.黄庭坚 D.顾恺之
9.你认为下列哪一项属于北魏孝文帝最突出的历史功绩( )
A.建立统一国家 B.创立科举制度 C.维护国家统一 D.促进民族融合
10.世界上最早把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数学家是( )
A.蔡伦 B.祖冲之 C.张仲景 D.贾思勰
11.以下是某历史小泽同学为云冈石窟涉及的解说词,其中正确的是( )
A.开凿于两汉,宣传的是佛教 B.开凿于东汉,宣传的是道教
C.开凿于北朝,宣传的是佛教 D.开凿于唐朝,宣传的是道教
12.祖国大陆与台湾友好交往是从下列哪个时代开始的?( )
A.秦朝 B.东晋 C.汉朝 D.三国
13.著名导演吴宇森执导、众多影视明星出演的电影《赤壁》,再现了赤壁之战气势恢宏的战争场面,该电影取材于我国古代哪部优秀的长篇历史小说( )
A.《三国演义》 B.《水浒传》 C.《红楼梦》 D.《西游记》
14.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下列关于三国史实叙述正确的是( )
①魏国—220年—曹操—洛阳 ②魏国—220年—曹丕—洛阳 ③蜀国—221年—刘备—成都
④蜀国—221年—诸葛亮—成都 ⑤吴国—222年—孙权—建业 ⑥吴国—222年—孙策—南京
A、①③⑤ B、②③⑤ C、②③⑥ D、②④⑤
15.2008年5月12日,四川地区发生了建国以来最强烈的地震灾害。请问,在三国时期这一带地区主要属于下列那一政权管辖( )
A、魏 B、蜀 C、吴 D、西晋
16.下列战役按时间发生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涿鹿之战 ②城濮之战 ③赤壁之战 ④长平之战
A、①②③④ B、 ②④①③ C、 ①②④③ D、 ②①④③
17.写列政权定都洛阳的有( )
①魏 ②吴 ③西晋 ④东晋 ⑤北魏
A、①③⑤ B、③④ C、②③⑤ D、①④
18.寿光是中国“蔬菜之乡”,也是北魏著名学者贾思勰的故乡。他的一部著作被称为“中国五大农书之首”,这部著作是( )
A.《本草纲目》 B.《天工开物》 C.《农政全书》 D.《齐民要术》
19.在学校举行的一次“历史故事会”中,一位同学介绍了北魏时期一次重要改革的内容。他的下列介绍与史实不符合的是( )
A.将都城迁到洛阳 B.大力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C.严禁贪官污吏 D.农民不再承担徭役和兵役
20.右图是我国古代一部综合性地理学专著,作者是( )
A.贾思勰 B.顾恺之 C.郦道元 D.祖冲之
21.下列战役中,奠定三国鼎立局面基础的战役是( )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淝水之战 D、城濮之战
22.在古代历史上有很多的成语与典故流传,“草木皆兵”这一成语故事出自( )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淝水之战 D、巨鹿之战
23.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其主要原因不包括( )
A、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推动 B、北方农民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生产技术
C、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D、江南局势战争较少相对稳定
24.曹操是东汉末年重要的军阀之一,下列不属于曹操集团势力壮大的原因的是( )
A.有富饶的关中作根据地 B.挟天子以令诸侯
C.注意招收和延揽人才 D.注意垦荒耕田,增强经济实力
25.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中通过汉化推动社会进步,影响最大的是( )
A.鲜卑 B.匈奴 C.羯 D.氐
二、材料分析题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甚为难。崤函帝圣,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引自《魏书》
材料二:孝文帝曰:“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卒草,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言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各宜深戒”。
──引自《资治通鉴》
请回答:
(1)两材料各自提出的中心问题是什么?
(2)材料中的“平城”是今天哪个城市?“魏主”是谁?他决定将都城迁到哪里?
(3)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迁都的原因是什么?
(4)说明材料二“北语”、“正音”各指什么?
(5)材料反映的措施起了什么作用?
27、阅读下列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而足……无积聚。
——《史记》
材料二 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
——《史记》
材料三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1)材料一反映了秦汉时江南地区怎样的社会状况?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简要概括晋朝时江南经济的发展状况?
(3)江南地区经济得以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4)南朝时的中山市一片荒芜,古书中描绘为充满瘴气的流放之地。即便到了唐宋时期,依然是地广人稀,农业生产十分落后。经过1000多年的开发,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的不断发展,中山市人口密度和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同等城市中居于领先地位,成为珠江三角洲的腹地之一。作为中山市的小公民,请你为中山市的继续繁荣发展提出自己的建议。(提示:可以从经济、政治、文化、环境、交通、卫生等方面选择其中一二来进行作答,至少提出两点建议)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4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知识与技能: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2、培养学生理解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念。
3、培养学生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二. 过程与方法:
1.以穿越时空隧道为纽带,通过创设情境,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
2.通过图片具体分析民族融合的表现化难为易,从而轻易突破难点;
3.通过缩句游戏,让学生轻松理解掌握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4.最后通过诗词完成民族观的正确引导,从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2、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
3、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历史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2.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
北魏孝文帝改革如何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教学方法】
讨论-引导-活动探究法
【学生活动设计】
1.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敢于质疑,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2.针对课文内容,指导学生阅读,归纳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采取了哪些措施。
3.学生讨论孝文帝为何迁都洛阳及其改革的作用并评价孝文帝。
【板书设计】
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1. 北魏的建立( 4世纪后期 鲜卑族)
2.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439年
3. 北方出现民族融合的趋势(改革的背景)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迁都洛阳
2. 迁都后的改革措施:
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族通婚;采用汉制;以孝治天下。
3.作用: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某某同学你知道老师姓什么?假如要你改为老师的姓,你愿意吗?
生:不愿意。
在历史上有这样一个人把自己的姓改了,把拓跋改为元。
二.讲授新课
(一)、北魏的建立和统一
1.北魏建立的时间和民族?
2.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时间是哪年?
如何统一黄河流域的?
黄河流域的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他们在哪些方面相互影响,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这是东汉以后黄河流域的第几次统一。
动动手:回忆北方少数民族内迁中原的有关内容,让学生用方向箭头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流动趋向示意图》上画出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迁徙方向。
3.看图片:你怎样理解民族融合?
从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少数民族陆续内迁到中原地区,他们同黄河流域的汉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互相影响,民族差异逐渐模糊,民族界限日益缩小,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那么,黄河流域各族人民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上相互影响的表现有哪些呢?请阅读课文,说说具体情况。
(通过“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等图片)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迁都洛阳
讨论: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
展示材料:①《悲平城》——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②当时流行的歌谣:纥于山头(今山西大同市)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
归纳:平城自然条件比较寒冷干旱,其恶劣的气候环境难以适应经济的发展,偏北的地理位置不利于北魏对整个中原地区的统治,且北方少数民族很容易对平城形成威胁。而洛阳是表现中国文化传统优越性的地方。可见孝文帝迁都与其倾慕汉族文化及想通过迁都来达到统一全国的目的有关。
迁都洛阳后的积极意义
概括归纳:孝文帝把都城迁到洛阳后,洛阳迅速发展成为一座宏伟壮丽的城市;洛阳的人中达到五十万左右;城中有很大市场,汇集了四方的商人。
2.迁都后的改革措施 ( 汉化政策)
从迁都洛阳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革的决心很大。在迁都以前,孝文帝就进行了政治、经济改革;迁都以后,孝文帝进一步采取措施,实行改革。北魏孝文帝从哪些方面进行了改革?采取了哪些措施?
语言: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服饰: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
姓氏:鲜卑姓氏改为汉姓,拓跋改为元。
婚姻: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政治:采用汉族官制、律令。
礼法:学习汉族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
缩句游戏:为了方便理解记忆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下面我们一起来玩一个缩句游戏:你能将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浓缩一下吗?看谁缩减得最好最妙?
可以归纳为六条:(1)说汉语;(2)穿汉服;(3)改汉姓;(4)与汉族通婚;(5)采用汉制;(6)以礼、以孝治天下。
从孝文帝改革内容中,你认为哪一项对民族融合最有影响力?而哪些政策可能会使属于他们自己的文化消失?为什么?
①语言:说汉话。
展示材料:“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改;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仍故为,当加降黜,各宜深诫!”——这恐怕是对怎样说话提出要求的第一位皇帝。
②姓氏:改汉姓。
结合P108改汉姓表,请问:孝文帝为什么把皇族姓氏改为“元”?
从孝文帝改革的各项内容来看,他是要彻底改变鲜卑人原有的生活方式,过汉人的生活。他禁止鲜卑人回到自己的故乡,甚至连死后都不得归葬自己的原乡,这是一个多么不容易的决定啊!
提问:你们愿不愿意把家迁到西部去,永不再回?愿意的请举手。
老师可不愿去,因为我祖祖辈辈都在这儿,我可不想背景离乡。你们愿不愿意把名字永远改为“拓跋××”。为什么北魏的鲜卑人愿意?是百姓愿意?还是只是孝文帝的心愿?
所以站在鲜卑人的立场来看这件事是很悲情的。
讨论:孝文帝当时是一个战胜者、征服者,他为什么一定要坚持实施这样的汉化政策,他大可以用武力将鲜卑文化推行于中国北方?
归纳:其一,孝文帝从小受汉族文化的熏陶,热衷于中原文化;其二,孝文帝吸取前秦皇帝苻坚一味使用武力而最终失败的教训深知鲜卑族若要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立足生根,子子孙孙永远安居乐业,就必须适应占中原主流的汉族人的文化;其三,汉族文化经过长期发展,各方面都有较游牧文化更高的使用价值,故游牧民族向汉文化学习与融合是必然的,因而面对繁华绚烂的汉文化的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客观上讲是顺应时势。这也证明了一个历史上的通则,就是一个文化水准低的民族,即使最初能以武力征服一个文化水准高的民族,但终究还是会被这个文化水准高的民族所溶化进而消失无踪。
3.改革的作用
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的汉化,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有利于我国南北方的统一。在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中,用有两个特殊的字眼。你们发现了吗?从“必须”中,同学们看到了什么?(学生交流后回答)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带有强制性。要一个民族放弃自己原有的传统习俗甚至语言,容易吗?!正因为如此,孝文帝不仅要求十分严格,而且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从自己和亲人做起。孝文帝不愧为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
孝文帝这些改革措施都是在向哪个民族学习?
孝文帝推行这些汉化措施后出现了什么现象?
孝文帝改革成功了吗?你能给大家说说吗?
认识:孝文帝改革适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对历史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三)南北朝
要求学生做出北朝更替的简单图示:
(四)做好本课的“活动与探究”,促使他们思考推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深层原因,揭示北方民族融合的趋势到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的内在联系,对于教科书的逻辑结构建立起这样的认识图式:
对孝文帝改革历史意义的认识和评价,进而认识民族融合对我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
三. 课堂小结
《木兰辞》、《敕勒歌》、胡床的图片、汉服和鲜卑服图片进一步加深对“民族融合”的理解。
我们主要学习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有关知识。在长期的社会动乱中,各族人民杂居相处,相互影响,彼此融合,落后的民族不断融合在先进的民族中。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为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通过学习,我们明白:在历史上,各民族之间的界限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相互不断融合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汉族是在与周边各族的不断融合中发展的,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是不断发展、壮大的。中华民族实际上是历史上许多民族的融合体。
四.堂上练习
1 北魏是由下列哪个少数民族所建( )
A.氏族 B.鲜卑族 C.契丹族 D.匈奴族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
A、适应民族融合的趋势 B、增加财政收入
C、巩固北魏的统治 D、学习汉族文化
3、下列历史现象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是( )
A、黄河流域的统一 B、北方政权的更选
C、少数民族封建化 D、北方民族大融合
4、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
A、维护了人民的利益 B、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C、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D、维护了封建贵族的利益
5、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都到( )
A、长安 B、洛阳 C、许 D、殷
6、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改革是( )
A、商鞅变法 B、管仲改革 C、李悝变法 D、北魏孝文帝改革
教学反思:
本课重点是孝文帝改革的措施,用表演历史小剧的方式突出了本课的重点,并增加学生的兴趣。本课的难点是“民族融合”这一概念,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大量图片,文字资料解释这一名词,帮助学生理解这一难点。最后同样用图片解决“民族融合不等于汉化”并通过本课突出本单元“民族融合”与“族权分立”这一特点。我认为很好的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5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34张PPT)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一、北魏的建立和统一
1.北魏的建立:4世纪后期 鲜卑族 拓拔部 平城
2.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拓拔珪
鲜卑
鲜卑
晋
西
北魏统一北方,初步结束了前秦瓦解后北方的分裂局面,北方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
由于北方民族善于骑射,涉水草,所以多上身着褶,下身着裤,称为“裤褶服”。裤褶服是北方民族日常穿用的服饰,但在传入中原后为了符合汉族服饰的特点进行了改进,主要是改大袖口,改阔裤腿,多作为军服或休闲装,在南朝时盛行。
南北流行服饰--裤褶服
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
北魏骑兵俑
zhe
少数民族贵族的服饰有什么特点?
蒸馍与烙饼原是少数民族的食物,魏晋时在中原却很风行。
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砖画
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
在生产方式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先进生产经验,成为农业居民。
根据上述图片,请你谈谈对“民族融合”的理解?
民族融合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
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
原名拓拔宏,改姓氏后为元宏,他四岁继皇位,是北魏王朝的第6个皇帝,继位19年时,祖母冯太后去世,开始真正掌握政权。孝文帝自幼在冯太后的教养下,深受汉文化的影响。
二、孝文帝改革
洛阳
平城
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呢?
1.迁都
孝文帝
迁都洛阳
原因
影响
平城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
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和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洛阳获得发展和繁荣
为进一步实行改革创造了条件
2.迁都之后的改革措施:
假如你是孝文帝,在迁都后你会采取哪些措施来学习汉族文化呢?
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
北魏文官俑
2.迁都之后的改革措施:
汉族服饰俑
鲜卑服饰俑
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
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
“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30岁以上的鲜卑官员要逐步改说汉语,30岁以下的要立即改说汉语,故意说鲜卑语的,要罢官降爵。
——《资治通鉴》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帝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元也,宜改姓元氏。谓功臣旧族代(代郡)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资治通鉴》
改鲜卑族的姓氏为汉族姓氏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贺楼 楼
邱穆陵 穆
步六孤 陆
贺赖 贺
独孤 刘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通婚
孝文帝选择中原大姓(汉族贵族)女子作后宫,并分别为五个皇弟聘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
自孝文帝之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这是为什么?
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
2.汉化措施
语言: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服饰: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
姓氏:鲜卑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拓跋改为元;
通婚: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政治:采用汉族官制、律令;
风俗:学习汉族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这些措施内容有什么特点?
迁都后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有哪些?学生看书回答。
进行缩句游戏,培养学生概括知识能力。清晰体现基础知识,方便学生掌握。突破教材重点。
背景:
内容
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
黄河流域民族融合成为趋势
①迁都洛阳
北魏孝文帝改革
②汉化措施
说汉语
改汉姓
通汉婚
用汉制
学汉礼
穿汉服
孝文帝对于北方汉族来说是一个征服者,他为什么不用武力将鲜卑文化推行于中原汉族地区,却要向汉族学习,实施汉化政策呢?
其一,孝文帝从小受汉族文化的熏陶,热衷于中原文化;
其二,孝文帝吸取前秦皇帝苻坚一味使用武力而最终失败
的教训,深知鲜卑族必须适应占中原主流的汉族人
的文化;
其三,汉族文化经过长期发展,各方面都有比游牧文化更
为先进,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客观上讲是顺应时势。
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
北魏的统一
民族融合趋势
孝文帝改革
汉化措施
促进民
族融合
根据课文内容,你能把下面几个关键词按先后排列一下吗?
迁都洛阳
北魏的统一
民族融合趋势
孝文帝改革
汉化措施
促进民
族融合
迁都洛阳
内容小结
南北朝地图
北朝:
南朝:
你能填一下南北朝的朝代更替表吗?
南北朝
北 魏
东 魏
西 魏
北 齐
北 周
宋
齐
梁
陈
隋
的
统
一
敕
勒
川
阴
山
下
天
似
穹
庐
笼
盖
四
野
天
苍
苍
野
茫
茫
风
吹
草
低
见
牛
羊
这是一首北朝民歌,原是鲜卑语,后译成汉语,广为流传。
----《敕勒歌》
1、为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洛阳迁到平城。
2、孝文帝在实行汉化的过程中,带头将自己的姓氏由“拓拔”改姓“陆”。
3、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黄河流域的民族大融合。
“元”
平城
洛阳
(√)
错改正,对打勾。
下列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作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
B.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C.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
D.使孝文帝统一了黄河流域
D
阅读下列材料:
恩格斯说:在长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还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
请回答:
(1)例举与恩格斯的话最吻合的一次中国古代改革
(2)你知道这场改革的前后,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吗?
北魏孝文帝改革
服饰,姓氏,婚姻,官制等
“元”姓来源有三:
一是上古商朝时,有位大使叫元铣,他的子孙便以元为姓。
二是改自拓跋姓,北魏皇族本姓拓跋,后孝文帝改为元姓。
三是改自玄姓,北宋时,宋太祖赵匡胤的父亲原名叫玄朗,赵匡胤就下令天下玄姓改为元姓,不能与他父亲同姓。
你姓什么?
你知道它的来源吗?
赶快行动起来,去了解一下吧!
课后探究
姓氏探源
中国人最讲求饮食,你是否留心过嘴里的东西来自何方?
胡萝卜
胡麻(芝麻)
胡椒
胡桃(核桃)
“胡”字其实代表着古代北方和西方的民族。他们改变了我们的餐桌、改变了我们的口味,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农史学家认为:“胡”系列大多为两汉两晋南北朝时期由西北陆路引入
原来如此:
汉人最初是席地而座,即以席为坐。这是一种很不舒服的坐姿;两席屈折,膝向前,上身的体重全部由臀部挤压在腿上,下肢极易酸麻,久之还可能变形。所以,当高坐具的胡床传入中原后,很快受到部份汉人的欢迎,原来的跪姿转变成了坐姿 。胡床最初是一种以绳连缀在木头上,可开可合,携带方便,无靠背的折叠凳,类似今天的马扎。汉人使用胡床,开始只见于军旅,到了北朝,从宫廷到民间都有人以胡床为坐具。
方凳
胡床
洛阳东汉时期的墓室壁画。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整体规划
一、教材分析
1、本单元主要内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以及魏蜀吴三国经济的发展,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了江南开发,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成就
2、单元重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江南地区的开发,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水经注》《齐民要术》的历史地位,王羲之、顾恺之在书法绘画方面的成就。
3、单元难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记忆众多的科技成就和文化成就
二、总体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魏蜀吴三国经济的发展;淝水之战;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和表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和影响;祖冲之、贾思勰、郦道元的科技成就;王羲之、顾恺之在书法绘画方面的成就;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及其艺术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战争胜败原因的能力,绘制三国鼎立示意图,培养学生动手绘图能力。
(2)通过学习,能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表现、影响,通过探究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相关的社会经济问题。
(3)分析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培养学生概括、综合知识的能力。
(4)通过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科技成就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文物鉴赏能力,批判地继承古代优秀文化遗产的能力,树立爱护文物古迹的意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让学生认识到战争的成败,是由很多因素组成的。不是谁的力量大就一定能赢。
(2)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到科技进步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认识到安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
(3)通过教学,让学生明白,大分裂时期往往是民族出现大融合时期,这种融合之势,促进了中华大家庭的发展。
(4)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成就承上启下,在我国科技史上放射异彩,是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的一份宝贵财富。当代青年应从优秀历史人物和文化成果中吸收精神营养,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科技传统,发扬创新精神,争取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
三、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决定对一些复杂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理解,需要借助生动直观的感性材料。而学生对于东汉末年的分裂割据局面以及三国之后历史的发展了解比较少,因此在教学中引用一些视频资料是有必要的。而面对初一学生在思维上较于简单,归纳能力还不高的情况下,在讲解的过程中,应该尽量结合直观教材,通俗的讲授,同时有目的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归纳历史史实的能力。通过此种教学模式的探索,培养学生从情境中感知历史的能力,从而加深对这段历史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
1、情境导入法:通过多媒体等多种形式,创设历史情境,重温历史事件,感受历史。
2、问题教学法:提出与本节课相关的问题,环环相扣,调动思维,温故知新。探究新知。
3、小组合作法:分组合作探究,思维碰撞,同时伴以老师引导,培养团队精神。
4、史料教学法:通过提供史料,客观真实地反映历史,培养学生阅读材料的能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2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6张PPT)
$
甘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