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8张PPT。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1课
《伐无道,诛暴秦》学情
教学目标
设计特色
教学过程
教法学法
教材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的内容是:
秦的暴政、秦末农民战争以及楚汉战争。
本课的历史地位是承上启下:
上一课《秦王扫六合》主要阐释秦始皇的功,本课侧重讲述秦始皇及二世的过。下一课《大一统的汉朝》描绘的则是吸取秦亡教训的汉初统治者如何创造了大一统的治世局面。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一、说学情授课对象:11、12岁的初一学生
学生特点:思维活跃,善于思考,乐于表现,好奇心较强,容易被新奇的事物吸引,有探索精神,也是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阶段。
存在不足:历史知识储备不足,注意力不能长时间的集中,历史知识的系统性不强,缺乏抽象思维能力,不善于归纳和总结。
解决方案:角色扮演、比较归纳,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二、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了解和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有关陈胜、吴广起义以及秦朝灭亡的基本历史知识,并了解楚汉之争的简单情况。
2、引导学生探究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思考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培养学生初步比较战争性质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秦的暴政是激起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从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2、学习陈胜在号召起义时提出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感知陈胜敢于向封建血统论挑战的革命精神,从而确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增强承受挫折的能力。
3、了解项羽指挥楚军破釜沉舟战胜秦军的故事,学习不畏挫折、勇往直前的精神。二、说教学目标三、说教法学法教法:讲解法、史料分析法、
比较分析法、多媒体教学法
依据: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多媒体的使
用让历史现象更加形象化具体化,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法:故事情境法、角色扮演法、
讨论法、辩论法
依据:让学生感知历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和合作学习的能力,突出“学生是课
堂主体”这一课程理念。教学重点:
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意义。 三、说教法学法 确定依据:初一学生总结归纳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比较欠缺,而分析历史事件的胜因败由借古鉴今是历史学习的精髓所在。 突破重点:通过角色扮演和史料分析从而使学生对战争爆发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维,从而归纳其原因,领会失民心者失天下的道理,进而理解陈胜、吴广的革命首创精神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三、说教法学法教学难点:
秦灭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确定依据:初一学生历史知识的全面性和系统性不够,认知水平有限,农民战争对他们而言又是新鲜事物,因此,理解战争性质的转变是本课的难点。 突破难点:通过讨论辩论和比较归纳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自己据理力争的辩论和讨论后,得出战争性质改变的结论,从而领悟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四、说教学过程问题导入 引入课题故事呈现 感性认识角色扮演 引导思考点拨提升 突破重点讨论辩论 攻克难点小结梳理 答疑反馈四、说教学过程问题导入 引入课题展现图片,引入史料,提出问题:
1、切入秦始皇肖像图,问题:“秦亡扫六合,虎视何雄哉”,他自称始皇,妄想千秋万代的帝国为何短短十几年,昙花一现?
2、切入杜牧《阿房宫赋》译文及阿房宫想象图,问题:阿房宫真如杜牧描绘的如此壮观吗?真的是被项羽一把火烧掉的吗?
3、切入民间歌谣“阿房阿房亡始皇”,问题:秦朝真的亡于阿房宫吗?
依据:带着问题去探究答案,充分利用初一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四、说教学过程创设情境,讲述故事,探究问题:
秦都咸阳城里住着一位六旬老人王老太,她有三个儿子,一个女儿:大儿子服徭役;二儿子服兵役;小儿子躲过官差搜捕在家种田;女儿也被抓去服徭役。以这一家人的书信往来为依托,让学生身临其境,体会并归纳出秦朝暴政的特点:
1、繁重的徭役 2、沉重的赋税
3、严酷的刑罚 4、秦二世的残暴统治
同时解决导入的第二个问题:阿房宫并未修建完善,也并非项羽所焚。让学生认识到文学与历史的差异。故事呈现 感性认识依据:初一学生想象丰富,创设故事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穿越到秦朝,把故事中的王老太想象成自己身边的人,感受秦朝百姓生活的艰辛,体会秦的暴政。四、说教学过程故事呈现 感性认识紧扣故事,追问过渡,探究问题:
紧扣故事情节追问:如果你是秦朝百姓,面对秦朝暴政的压迫,你会作何想法?引导学生得出“哪里有压迫哪里就会有反抗”的历史规律。从而顺利过渡到秦末农民起义前期——陈胜、吴广起义。
依据:将学生引入故事情境,体会并理解历史人物的行为,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秦的暴政对于秦末农民起义的爆发极为关键。
四、说教学过程角色扮演 引导思考角色扮演,重现历史,探究问题:
故事继续,又添新角。请学生表演情境剧:陈胜、吴广起义。引出大泽乡起义爆发的直接原因是遇雨误期,进而点拨学生思考,得出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的结论。从而帮助学生体会历史事件爆发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的相关性及差异性,培养学生历史学习的系统思维方式。
依据:角色扮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锻炼表达能力,活跃课堂气氛。将初一学生容易分散的注意力及时的拉回到课堂上。同时也能更好地体会历史人物的心理活动,理解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四、说教学过程点拨提升 突破重点讲解点拨,理性提升,解决问题:
1、教师引导学生简要总结秦的暴政引发了陈胜、吴广起义和秦的暴政的特点。
2、教师引导,学生归纳,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影响: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教师紧扣“第一次”和“鼓舞”进行点拨,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提升理性思维能力。
依据:初一学生对历史缺乏全面系统的知识,理性思维能力较弱,之前故事讲述和角色扮演的方式能帮助学生形成感性认识,此处教师的点拨讲解,有利于学生形成理性思维。突破本课的重点: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四、说教学过程讨论辩论 攻克难点热烈讨论,激烈辩论,探究问题:
再提问题:
1、项羽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战胜秦军,可后来与刘邦争夺天下时,却被实力只有他四分之一的刘邦打败,项羽死前叹道:“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你认为他的说法对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2、项羽和刘邦领导的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的斗争目标是什么?他们当时所代表的阶级又是谁?那么,两次战争性质一样吗?为什么?
四、说教学过程讨论辩论 攻克难点热烈讨论,激烈辩论,解决问题:
先小组讨论,再进行辩论。最后教师从旁指导,得出结论:
1、得出“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2、两次战争性质不同:前者是农民战争,后者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利斗争。
依据:学生先思考、后讨论、又辩论、教师再从旁点拨,能将学生的思维过程不断的修正和完善,最后得出正确结论,上升到理性认识,突破本课的难点。学生在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思维方式的同时,也能逐渐养成一种正确的认知模式和思考模式。 秦二世更加残酷 秦末农民战争 前期:陈胜、吴广起义秦的暴政徭役繁重赋税苛重刑法严酷后期:刘邦、项羽起义汉朝的建立时间:公元前202年建立者:刘邦 都城:长安知识小结四、说教学过程小结梳理 答疑反馈情感小结四、说教学过程小结梳理 答疑反馈 1、暴政会导致国家的衰亡。
2、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
天下。
3、尽信书不如无书,文学不等同
于历史。
4、在挫折和困难中勇往直前。
……
依据:课堂教学,知识的传授固然重要,但对学生价
值观、人生观和情感态度的培养影响更为深远,尤其初一是孩子青春期,更是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情感小结是教学提炼阶段不可缺少的环节。课堂练习1.秦末农民战争开始的时间是
A.公元前208年 B.公元前206年
C.公元前209年 D.公元前2O2年
2.成语“破釜沉舟”来源于
A.垓下之战 B.长平之战
C.马陵之战 D.巨鹿之战 CD四、说教学过程小结梳理 答疑反馈12354请说出下列年代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四、说教学过程小结梳理 答疑反馈材料解析题请回答:
(1)被秦灭掉的是哪六国?
(2)为什么说“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灭)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杜牧《阿房宫赋》答:韩、赵、魏、楚、燕、齐。答:秦的暴政导致秦末农民战争
推翻秦朝的统治。四、说教学过程小结梳理 答疑反馈五、说设计特色1、故事贯穿始终:
咸阳城王老太一家人的聚散贯穿整堂教学,他们也许就是你的邻居,也许就是你的朋友,甚至也许是你的亲人。这样安排的目的:一方面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吸引学生容易涣散的注意力;另一方面,拉近与学生的时间距离,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在故事里学习,快乐地学习。
2、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这是我们当今课堂教学追求的目标,也是我本课的设计特色之一。
故事讲述、角色扮演、小组讨论、自由辩论,这一系列活动都由学生自主完成,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表达自己、表现自己的热情,活跃课堂气氛,让他们在自己的课堂上尽情挥洒。
五、说设计特色3、关注学生人格的培养:
初一是大多数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开始发育的阶段,学生人格也在此开始形成。枯燥乏味的说教只会让学生强迫接受或是形成逆反心理,通过让学生自己讲述故事、表演角色、讨论辩论,经过自身的感知和体会之后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人生观,他们会更容易接受,并运用于他们以后的人生。
五、说设计特色
谢谢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