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七年级上册《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说课稿
永州市第十一中学 贺红云 联系电话;15074679085
一、学生情况分析
我班的学生有以下几个特点:(一)冲动、不遵守纪律、注意力转移快。(二)好奇心强、敢冒风险、独立意识强。因而在教学中应多开展活动,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培养他们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是十分有必要的。
教材分析
1、本课地位
课本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1、张骞通西域2、丝绸之路3、班超经营西域(自学内容)。
丝绸之路的开通,带动了西域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的开发建设。同时,从世界范围来说,它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一条世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它不仅沟通了东西方文明,而且促成了两个文明的相互渗透。可以与欧洲开辟新航路之举齐名并重。所以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民族交往史和对外关系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教学目标
针对初一学生理性思维弱,感性思维强的特点,同时,依据新课程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指导思想的要求,我对本课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作如下设定: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西域的地理概念,张骞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和丝绸之路的基本史实。在此基础上,通过一定教学环节的设计,培养学生正确认读历史地图的能力,比较、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合作探究培养人际沟通和协调各种关系的基本能力,并懂得尊重和欣赏他人的思想和成果。
过程与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地图了解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等基本史实,采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式,对张骞做出的贡献、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等问题进行探究。
情感与价值目标:感受丝路的美丽风光,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学习张骞等人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敢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强化爱国意识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3、重点难点分析
本课重点:
本课的重点有两个:1、张骞通西域。张骞出使西域是汉朝对外交往当中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有着开先河之意,所以具有重要地位。
2、本课的第二个重点是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本课的主线,并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所以丝绸之路也是本课的重点,在此当中丝绸之路的形成和意义又是重点的重点。
本课难点:
由于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积累程度的限制,对理性的知识较难领会,所以本课的难点是通过一系列的历史事实如何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
三、教法简析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实现教师的教学观念及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发挥学生和教师双主体作用,因此,我通过探究式教学、情境教学、分组讨论法等方法来努力实践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合作探究的教学过程。 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为自主、合作、探究。
四、教学过程设计:(包含了教法和学法)
整个教学过程分为课前和课上两部分完成。
(一)课前准备过程(主要为课上部分做准备)
设计依据是:通过合作学习,使学生学会相互认同和接纳;探究的过程也就是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是学生从未知到已知的自主探求的过程。
具体要求: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组长负责组织组员进行课前学习及资料的查寻,绘制好丝绸之路地图及设计好导游路线和解说词。
(二)上课部分(展示课件任务)
1、导入新课:展示图片;葡萄、核桃、胡萝卜等,在每组第一位同学面前放上一串葡萄和一把核桃设问:同学们,看今天老师带来了什么?(同学回答)这些东西平时大家都有吃过,但它们原不是中原的产品,你们知道他们是什么地方的产品吗?又是从什么时候传入中原呢?如果哪一组答对了,你们面前的东西就归你们了,(同学讨论回答)对,有些同学知道它们从西域传来的,那么西域在何方呢?是谁开辟了中原和西域的通道,使这些东西传入中原?今天我们来共同探讨这些问题。
2、自主学习:西域的地理概念、张骞出使西域和班超经营西域以及丝绸之路的路线内容比较简单,学生课前的预习已基本可以解决。所以上课时把学生分为男生组和女生组来展开竞赛,看谁最行,着重讲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投影张骞出使西域路线,设计相关问题分组讨论,学习张骞忠于祖国的献身精神和不畏艰险、锲而不舍的顽强斗志。最后认识张骞出使西域的重要意义,引出丝绸之路。至于丝绸之路的路线,我要求课前每一个同学自己动手绘制,课上展示评比,配上一定的解说词,这样让学生即感知了历史又可以弥补初一学生历史地理概念模糊的不足,同时可以提高兴趣,增强动手能力。然后让学生选一丝绸之路地点进行现场导游讲解,每组推选一名代表上台,这样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对丝绸之路的认识。对于海上丝绸之路要求根据图学生掌握其基本的路线,并分析其历史意义即可。
3、课内探讨:丝绸之路的开辟在中国古代有什么重大意义?它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我安排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为了提高效率,我把学生分成经济、政治、宗教、文化四个组,这样一方面为学生指出了方向,另一方面也减轻了学生的负担,有利于深入了解这一方面知识。讨论后,我给同学们进行归纳,使学生明白丝绸之路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重要的地位:一、它是一条中西经济交流的通道,二、它是一条中西文化交流的通道。
4、练习安排:(课件显示)我设计了四道选择题,一道材料题,通过课堂练习来温习本课基本史实。
5、课堂小结:用“一、二、三”三个数字来总结本课内容,一是一条古道,即东西方文明世界的交通要道——丝绸之路;二是两件大事,一件是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一件是公元166年,大秦使臣来东汉,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直接友好往来的开端。三是三位人物:张骞、班超、甘英。他们为中西交通的开通、畅通和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重点突出丝绸之路和张骞在中国历史的地位。
6、课外探讨:学习本课后,我设计了一个小探讨,要求学生网上查找资料,编制一份重振丝路的小报,为丝路设计未来发展蓝图。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资料的查寻,体验学习的乐趣,使学生感受因历史的、地理的因素,使丝绸之路发生巨大变化。以史为鉴,把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对我国所实施的改革开放,特别是对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有更为深刻的了解,同时结合所学为祖国的建设出点子,加强了对学生的爱国思想教育。(可以用文字或图示均可,选出优秀编辑者,在班上知识角展示)
五、教学反思: 如何即能让课堂活跃又能保证教学质量。首先,课堂活动不能滥,一定要围绕重点进行。 第二、课外准备一定要充足,以免中途出现问题,影响效果。此外,时间不能长,一般控制在5—10分钟以内,以免影响教学的进度。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分析和安排,请各位老师指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