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上: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活动课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七上: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活动课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11-28 19:28: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9张PPT。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中国姓名的起源之一:北魏时鲜卑族皇帝孝文帝进行改革将复音姓氏改为近似单音汉姓,促进了少数民族与汉族大融合,。(陈洁)(陆江南)(罗丽阳)(刘嘉雯)【课题含义】 北魏统治时期(439-534)在黄河流域出现北方少数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与汉族融合的高潮。【游戏规则】 第一轮:必答题10分。合作学习后6个学习小组集体回答预习题目。
第二轮:抢答题。每题5分。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主讲者回答,每组可以有两人补充。讲错不扣分。
奖励:6个小组总分排名,表现最优秀的小组获神秘奖品一份。每个小组表现最优秀的同学或奖品一份。【第一轮】 必答题10分。
合作学习后6个学习小组集体回答预习题目。北方少数民族内迁——五胡内迁苏轼在观赏唐人韩干的画时赋诗,其中一句是:“赤髯碧眼老鲜卑” ,说明在唐人的画作中,鲜卑人的形象具有金发碧眼等白种人的特点 。
。民族融合:指不同的民族由于相互长期相处,在语言文化、风俗习惯、民族心理、生活方式等达到一致的过程。裤褶服是当时流行的服装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即位时仅5岁,由于子贵母死制度,拓跋宏在被立为太子时,生母即被赐死,由祖母冯太后抚养成人,自幼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公元494年孝文帝从平城迁都洛阳。
499年,引兵南征,染疾去世,年仅33岁。 现代史学家杨丽华谈到:“迁都洛阳有利于巩固前期改革的成果,也有利于进一步推荐深层次改革。”迁都前政治经济改革:
如建立俸禄制、三长制、均田制、租调制
迁都后移风易俗改革
如讲汉话、穿汉服、改汉姓、通婚姻、采用汉官制和律令、学习汉族礼法。礼法:儒家的道德思想。【第二轮】 抢答题。每题5分。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主讲者回答,每组可以有两人补充。讲错不扣分。【抢答题1】 :阅读下列材料,说明北魏孝文帝迁都的政治原因(将材料中的序号填入括号内) 孝文帝曾说:“……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①,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②,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②,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①”(《魏书·任城王传》)文中提到的“( )”说明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对于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
文中提到的“( )”说明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①②【抢答题2】 :阅读下列材料(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魏书]文中提到的“北俗之语言”是什么语言。这段材料是改革的哪项措施?鲜卑语。
在朝廷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抢答题3】 :阅读下列材料汉族、鲜卑服饰俑这两段材料各是改革的哪项措施? 鲜卑姓汉姓对照 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抢答题4】 :阅读下列材料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 “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根据改革措施说明这是为什么? 学习汉族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 【抢答题5】 :阅读下列材料。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北方地区民族大融合,为隋唐时期国家重新统一奠定了基础。——中学历史教材 促进了民族融合。 根据材料回答北魏孝文帝改革最重要的作用是什么? 【抢答题6】 :阅读下列材料: 历史学家朱春荣在论及改革成败的原因时总结到:“改革要获得成功必须顺应了时代潮流;符合各族人民的愿望;符合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改革者要具有卓越胆略和见识。其中最重要的是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即民族融合的趋势。 根据材料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抢分题7:课堂练习】1、D 2、B 3、D 4、B 5、C
6、C 7、D 8、C 9、B 10、B11、(1) 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2)孝文帝;改鲜卑姓为汉姓。 (3)民族迁徙、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民族间的友好交往及通婚等。【评议和颁奖】 1、合作学习中表现最优秀小组奖2、合作学习中表现最优秀个人奖历史与现实:找一找在今天的生活中,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影响的现象有哪些? 历史与现实:找一找在今天的生活中,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影响的现象有哪些? 魏碑体历史与现实:找一找在今天的生活中,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影响的现象有哪些? 历史与现实:找一找在今天的生活中,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影响的现象有哪些? 用一句话说说对中国古代历史上民族关系的感想。中华民族是由众多民族发展而来的。
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是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
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国文化。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 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鉴: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