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科版(2019) 高中生物必修二 5.2 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同步训练

文档属性

名称 浙科版(2019) 高中生物必修二 5.2 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同步训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0.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02-21 10:36:11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浙科版(2019) 高中生物必修二 5.2 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同步训练
一、单选题
1.(2021·浙江模拟)关于生物进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进化会改变种群的基因文库
B.选择是进化的一个重要动力和机制
C.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个体的基因型
D.只要变异存在进化就会发生
【答案】B
【考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解析】【解答】A、种群的全部个体含有的全部基因构成了该种群的基因库,进化改变的是种群基因库,A错误;
B、选择的结果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因而其是进化的一个重要动力和机制,B正确;
C、自然选择作用于个体的表现型而不是基因型,C错误;
D、可遗传变异是进化得以发生的前提条件,只有变异的性状影响了个体的存活和繁殖,自然选择才可能发生作用,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1)种群既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2)同一种群生活在同一区域,没有生殖隔离;(3)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2、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1)可遗传的变异来源于基因突变、基因重组以及染色体变异,其中染色体变异和基因突变统称为突变;(2)基因突变产生新的等位基因,这就可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3)突变的频率虽然很低,但一个种群往往由许多个体组成,而且每一个个体中的每一个细胞都含有成千上万个基因,所以在种群中每一代都会产生大量的突变;(4)生物的变异是否有利取决于它们的生存环境,同样的变异在不同的生存环境中可能有利,也可能有害;(5)突变是不定向的,基因重组是随机的,只为进化提供原材料,而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3、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1)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2)自然选择的直接对象是生物的表现型,间接对象是相关的基因型,根本对象是与变异性状相对的基因;(3)自然选择的实质: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4)自然选择的方向:适应自然环境;(5)变异是普遍存在的,环境仅是一个选择因素,变异在先、选择在后。
4、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1)物种的判断标准主要是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以及能否在自然条件下相互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2)一般先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然后形成生殖隔离;有时不经过地理隔离直接形成生殖隔离,例如多倍体的产生。
2.(2021高二上·哈尔滨开学考)某种新药刚问世时,可治疗病毒性感冒,疗效很高;几年后,疗效渐渐降低,其根本原因可能是(  )
A.病毒接触了药物后,慢慢产生了抗药性
B.病毒为了适应环境,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C.抗药性个体大量出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后来的药量用少了,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答案】C
【考点】自然选择与适应
【解析】【解答】 A、因为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所以变异发生在自然选择之前,A错误;
B、变异是不定向的,B错误;
C、抗药性个体大量出现是因为有抗药性的个体生存下来并大量繁殖,即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正确;
D、抗药性变异产生在用药之前,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达尔文进化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原因是自然选择,例如使用抗生素之前,细菌群体中本来就存在抗药性的变异个体,只是占得比例少,使用抗生素之后,对细菌种群开始进行了选择,使种群中有抗药性变异的个体存活下来,获得繁殖后代的机会,经过几次选择,细菌群体中有抗药性变异的个体越来越多。达尔文把通过激烈的生存竞争,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
3.(2021高二上·辽宁开学考)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中没有发生基因突变则该种群不可能发生进化
B.未经过地理隔离的种群不可能产生新的物种
C.种群中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减小一定会导致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D.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的多样性
【答案】D
【考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基因频率的概念与变化
【解析】【解答】A、影响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因素很多,包括选择等,不发生基因突变也有可能因为其他因素而影响基因频率的改变,导致发生进化,A错误;
B、形成多倍体的过程虽然未经过地理隔离,却形成了新的物种,说明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而地理隔离不是必需的,B错误;
C、种群中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下降不一定导致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如Aa连续自交,导致杂合子的频率下降,但基因频率没有发生改变,C错误;
D、根据收割理论可以确定,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1.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自然选择决定进化方向。2.物种形成的环节: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形成新物种的标志——生殖隔离。地理隔离不是必需的。
4.(2021高一下·宁波期末)研究发现“西红柿没有小时候的味道了”是由于与西红柿风味相关的基因t可在9%以上的野生西红柿中检测到,但栽培西红柿中仅有不到7%。从进化的角度看,人工选育西红柿(  )
A.形成了新的物种 B.扩大西红柿的基因库
C.改变了西红柿的进化方向 D.为西红柿进化提供了原料
【答案】C
【考点】基因频率的概念与变化;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解析】【解答】A、野生西红柿和栽培西红柿没有形成生殖隔离,没有形成新物种,A错误;
B、西红柿种群的基因库没有发生改变,B错误;
C、人工栽培可以改变西红柿的进化方向,使西红柿往人类需求的方向进化,C正确;
D、人工选育西红柿不属于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没有为进化提供原料,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新物种的形成标志是生殖隔离的形成。生物进化并不一定形成新物种。人工选育起到了自然选择的作用,但突变和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
5.下列关于生物进化“自然选择”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各种变异都是自然选择的原材料
B.有利变异更容易被保存下来
C.微小变异可以累积成显著变异
D.自然选择是进化的一个重要动力和机制
【答案】A
【考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自然选择与适应
【解析】【解答】生物的变异包括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其中只有可遗传变异能够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A错误;出现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并将这些变异遗传下去,B正确;微小的有利变异可以通过遗传得到积累,C正确;自然选择是进化的一个重要动力和机制,D正确。
【分析】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2、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其中过度繁殖是自然选择的前提,生存斗争是自然选择的动力,遗传变异是目然选择的内因和基础,适者生存是目然选择的结果。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由于受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达尔文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还不能做岀科学的解释,同时他对生物进化的解释也局限于个体水平。
6.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物种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②不同物种之间必然存在生殖隔离
③种群基因库之间出现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
④突变和基因重组都是不定向的,它们提供了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⑤自然选择导致生物的定向变异与进化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①③④
【答案】B
【考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基因频率的概念与变化;物种的概念与形成;自然选择与适应;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原材料
【解析】【解答】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①错误;不同物种之间必然存在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标志,②正确;种群基因库间出现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③正确;突变和基因重组都是不定向的,它们提供了生物进化的原材料,④正确;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而变异是不定向的,⑤错误。综上所述,正确的有②③④,故答案为:B。
【分析】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1)种群既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2)同一种群生活在同一区域,没有生殖隔离;(3)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2、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1)可遗传的变异来源于基因突变、基因重组以及染色体变异,其中染色体变异和基因突变统称为突变;(2)基因突变产生新的等位基因,这就可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3)突变的频率虽然很低,但一个种群往往由许多个体组成,而且每一个个体中的每一个细胞都含有成千上万个基因,所以在种群中每一代都会产生大量的突变;(4)生物的变异是否有利取决于它们的生存环境,同样的变异在不同的生存环境中可能有利,也可能有害;(5)突变是不定向的,基因重组是随机的,只为进化提供原材料,而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3、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1)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2)自然选择的直接对象是生物的表现型,间接对象是相关的基因型,根本对象是与变异性状相对的基因;(3)自然选择的实质: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4)自然选择的方向:适应自然环境;(5)变异是普遍存在的,环境仅是一个选择因素,变异在先、选择在后。
4、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1)物种的判断标准主要是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以及能否在自然条件下相互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2)一般先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然后形成生殖隔离;有时不经过地理隔离直接形成生殖隔离,例如多倍体的产生。
7.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解释长颈鹿的形成过程,正确的是(  )
A.物种是长颈鹿进化的基本单位
B.各种变异均为长颈鹿进化提供原材料
C.自然选择使得控制颈长和前肢长的基因频率不断提高
D.长颈鹿个体间通过协同进化增加了生物多样性中的种群多样性
【答案】C
【考点】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自然选择与适应;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原材料
【解析】【解答】A、长颈鹿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A错误;
B、变异包括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可遗传的变异(突变和基因重组)为长颈鹿进化提供原材料,B错误;
C、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控制颈长和前肢长的基因频率不断提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正确;
D、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共同进化,产生生物的多样性,而不是发生在长颈鹿个体间,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2、共同进化: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
8.关于物种形成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外来物种入侵能改变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
B.自然选择决定生物变异和进化的方向
C.生物进化的原材料只来源于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D.长期的地理隔离将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答案】A
【考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解析】【解答】A、外来物种与本地物种可能有生存斗争,所以外来物种入侵能改变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A正确;
B、变异是不定向的,不是由自然选择决定,B错误;
C、生物进化的原材料来自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C错误;
D、新物种的形成以生殖隔离为标志,地理隔离不一定会导致生殖隔离,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9.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有害突变不能成为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B.变异是生物进化性变化得以发生的前提条件
C.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D.达尔文是依据自然选择设想存在人工选择
【答案】C
【考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原材料
【解析】【解答】A、有害突变也能成为生物进化的原材料,A错误;
B、可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性变化得以发生的前提条件,B错误;
C、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的过程,故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C正确;
D、达尔文是依据人工选择设想存在自然选择,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其中过度繁殖是自然选择的前提,生存斗争是自然选择的动力,遗传变异是目然选择的内因和基础,适者生存是目然选择的结果。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10.(2021高一下·白山期末)下列观点不属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是(  )
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生物个体间存在生存斗争
C.生物都有过度繁殖的倾向 D.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被淘汰
【答案】A
【考点】拉马克学说和自然选择学说
【解析】【解答】根据分析,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生物都有过度繁殖的倾向,由于空间和资源的限制,所以生物个体间存在生存斗争,在斗争中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被淘汰,而有利变异的个体被保留下来,因此BCD都是自然选择学说的观点,而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现代生物进化论的观点。故答案为:A。
【分析】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
1.主要内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2.自然选择: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自然选择是一个缓慢的长期的历史过程。
3.意义:自然选择学说能够科学地解释生物进化原因以及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4.不足:对遗传和变异本质,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对生物进化的解释局限在个体水平。
11.(2021高一下·绥化期末)冬季森林里的雪兔换上了白毛,可以适应降雪后的环境,但是,当降雪延迟时,一身白毛的雪免反而容易被捕食者发现,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  )
A.保护色 B.适应性
C.生存斗争 D.适应的相对性
【答案】D
【考点】自然选择与适应
【解析】【解答】雪兔在冬天到来的时候会换上一身白色的毛,使体色与降雪后的环境一致,不容易被敌害发现,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如果当年的降雪来得过早或过晚都会使雪兔暴露在敌害的视野中,表明雪兔对环境的适应是相对的,只能适应一定的环境,故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适应的相对性,D正确,ABC错误。故答案为:D。
【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或行为。根本原因是遗传的稳定性与环境不断变化之间的矛盾。
12.(2021高一下·扬州期末)在一个种群中随机抽出一定数量的个体,其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16%,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80%,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4%,A和a的基因频率分别是(  )
A.18%和82% B.36%和64% C.56%和44% D.92%和8%
【答案】C
【考点】基因频率的概念与变化
【解析】【解答】由分析可知,A的基因频率=16%+80%×1/2=56%,a的基因频率=1-56%=44%,C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值,叫做基因频率。
13.(2021高一下·茂名期末)如图显示了长期使用某一种杀虫剂后,马铃薯甲虫数量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马铃薯甲虫与杀虫剂之间存在着生存斗争
B.马铃薯甲虫抗药基因的产生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C.马铃薯甲虫在第12年后逐步适应环境
D.马铃薯甲虫种群个体间存在性状差异
【答案】B
【考点】自然选择与适应
【解析】【解答】A.马铃薯甲虫数量回升是甲虫通过与杀虫剂之间的生存斗争来实现的,A正确;
B.马铃薯甲虫抗药基因的产生是基因突变的结果,B错误;
C.12年后马铃薯甲虫的种群密度维持相对稳定,因此说第12年后逐步适应环境,C正确;
D.马铃薯甲虫种群个体间存在抗药性强、弱等性状差异,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首先害虫的抗药性存在着差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使用农药时,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害虫,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在使用农药时,又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样经过若干代的反复选择。最终活下来的害虫大多是抗药性强的害虫。在使用同等剂量的农药时,就不能起到很好的杀虫作用,导致农药的灭虫的效果越来越差。因此农业生产中长期使用某种杀虫剂后,害虫的抗药性增强,杀虫效果减弱的原因是杀虫剂对害虫有选择作用,使抗药性强的害虫被保留了下来。
二、综合题
14.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与生物进化有内在联系,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假设19世纪中叶前,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蠖种群基因型频率为AA
20%、Aa 60%、aa 20%,则A基因频率为   。
(2)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蠖有黑色型和浅色类型,经过若干年自然选择后,黑色类型桦尺蠖占多数,说明自然选择是   (填“定向的”或“不定向的”),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选择的是   (填“基因型”或“表现型”)。
(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实质是   ,   提供了进化的原材料。
【答案】(1)50%
(2)定向的;表现型
(3)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
【考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基因频率的概念与变化
【解析】【解答】(1)假设19世纪中叶前,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蠖种群基因型频率为AA 20%、Aa 60%、aa 20%,则根据遗传平衡定理,A基因频率=AA%+1/2×Aa%=50%。
(2)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蠖有黑色型和浅色类型,经过若干年自然选择后,黑色类型桦尺蠖占多数,说明自然选择定向选择黑色类型,使得种群黑色类型的基因频率升高,导致桦尺蠖朝着一定方向不断进化。自然选择过程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黑色类型)有更多机会产生后代,直接选择的是表现型;种群中控制有利变异基因的频率会不断提高,根本选择的是基因型。
(3)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长期的地理隔离形成生殖隔离导致新物种的形成;所以物种形成的三个环节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
【分析】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1)种群既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2)同一种群生活在同一区域,没有生殖隔离;(3)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2、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1)可遗传的变异来源于基因突变、基因重组以及染色体变异,其中染色体变异和基因突变统称为突变;(2)基因突变产生新的等位基因,这就可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3)突变的频率虽然很低,但一个种群往往由许多个体组成,而且每一个个体中的每一个细胞都含有成千上万个基因,所以在种群中每一代都会产生大量的突变;(4)生物的变异是否有利取决于它们的生存环境,同样的变异在不同的生存环境中可能有利,也可能有害;(5)突变是不定向的,基因重组是随机的,只为进化提供原材料,而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3、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1)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2)自然选择的直接对象是生物的表现型,间接对象是相关的基因型,根本对象是与变异性状相对的基因;(3)自然选择的实质: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4)自然选择的方向:适应自然环境;(5)变异是普遍存在的,环境仅是一个选择因素,变异在先、选择在后。
4、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 (1)物种的判断标准主要是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以及能否在自然条件下相互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2)一般先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然后形成生殖隔离;有时不经过地理隔离直接形成生殖隔离,例如多倍体的产生。
15.(2020高一下·海淀期末)某地蝽蟓的喙长而锋利,可刺穿无患子科植物的坚硬果皮,获得食物,如图1所示。1920年引入新种植物——平底金苏雨树,其果皮较薄,蝽蟓也喜食,如图2所示。调查发现,当地蝽蟓喙的长度变化如图3所示。
请回答问题:
(1)蝽蟓的长喙与短喙为一对相对性状。分析图3可知,引入平底金苏雨树后的60年间,该地区决定蝽蟓   的基因频率增加,这是   的结果。
(2)蝽蟓取食果实,对当地无患子科植物种子的传播非常重要,引入平底金苏雨树后,当地无患子科植物种群数量会   。无患子科植物果实的果皮也存在变异,果皮较   的植株更容易延续后代。
(3)进化过程中,当地无患子科植物、平底金苏雨树和蝽蟓均得以生存繁衍,这是物种间   的结果。
【答案】(1)短喙;自然选择
(2)下降;薄
(3)协同进化(共同进化)
【考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解析】【解答】(1) 平底金苏雨树的果皮较薄,蝽蟓也喜食。分析图3可知:引入平底金苏雨树后的60年间,长喙蝽蟓的个体数逐渐减少,而短喙蝽蟓的个体数逐渐增加,说明引入平底金苏雨树后,短喙成为有利性状,所以该地区决定蝽蟓短喙的基因频率增加,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2) 蝽蟓取食果实,对当地无患子科植物种子的传播非常重要。引入平底金苏雨树后,蝽蟓主要取食平底金苏雨树的果实,导致其取食无患子科植物的果实减少,因此当地无患子科植物种群数量会下降。对无患子科植物而言,果实的果皮较薄的植物更容易延续后代。 (3) 进化过程中,当地无患子科植物、平底金苏雨树和蝽蟓均得以生存繁衍,这是它们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的具体体现,这是物种间共同进化的结果。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①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②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并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③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④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⑤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2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浙科版(2019) 高中生物必修二 5.2 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同步训练
一、单选题
1.(2021·浙江模拟)关于生物进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进化会改变种群的基因文库
B.选择是进化的一个重要动力和机制
C.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个体的基因型
D.只要变异存在进化就会发生
2.(2021高二上·哈尔滨开学考)某种新药刚问世时,可治疗病毒性感冒,疗效很高;几年后,疗效渐渐降低,其根本原因可能是(  )
A.病毒接触了药物后,慢慢产生了抗药性
B.病毒为了适应环境,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C.抗药性个体大量出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后来的药量用少了,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3.(2021高二上·辽宁开学考)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中没有发生基因突变则该种群不可能发生进化
B.未经过地理隔离的种群不可能产生新的物种
C.种群中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减小一定会导致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D.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的多样性
4.(2021高一下·宁波期末)研究发现“西红柿没有小时候的味道了”是由于与西红柿风味相关的基因t可在9%以上的野生西红柿中检测到,但栽培西红柿中仅有不到7%。从进化的角度看,人工选育西红柿(  )
A.形成了新的物种 B.扩大西红柿的基因库
C.改变了西红柿的进化方向 D.为西红柿进化提供了原料
5.下列关于生物进化“自然选择”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各种变异都是自然选择的原材料
B.有利变异更容易被保存下来
C.微小变异可以累积成显著变异
D.自然选择是进化的一个重要动力和机制
6.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物种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②不同物种之间必然存在生殖隔离
③种群基因库之间出现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
④突变和基因重组都是不定向的,它们提供了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⑤自然选择导致生物的定向变异与进化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①③④
7.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解释长颈鹿的形成过程,正确的是(  )
A.物种是长颈鹿进化的基本单位
B.各种变异均为长颈鹿进化提供原材料
C.自然选择使得控制颈长和前肢长的基因频率不断提高
D.长颈鹿个体间通过协同进化增加了生物多样性中的种群多样性
8.关于物种形成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外来物种入侵能改变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
B.自然选择决定生物变异和进化的方向
C.生物进化的原材料只来源于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D.长期的地理隔离将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9.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有害突变不能成为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B.变异是生物进化性变化得以发生的前提条件
C.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D.达尔文是依据自然选择设想存在人工选择
10.(2021高一下·白山期末)下列观点不属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是(  )
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生物个体间存在生存斗争
C.生物都有过度繁殖的倾向 D.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被淘汰
11.(2021高一下·绥化期末)冬季森林里的雪兔换上了白毛,可以适应降雪后的环境,但是,当降雪延迟时,一身白毛的雪免反而容易被捕食者发现,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  )
A.保护色 B.适应性
C.生存斗争 D.适应的相对性
12.(2021高一下·扬州期末)在一个种群中随机抽出一定数量的个体,其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16%,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80%,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4%,A和a的基因频率分别是(  )
A.18%和82% B.36%和64% C.56%和44% D.92%和8%
13.(2021高一下·茂名期末)如图显示了长期使用某一种杀虫剂后,马铃薯甲虫数量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马铃薯甲虫与杀虫剂之间存在着生存斗争
B.马铃薯甲虫抗药基因的产生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C.马铃薯甲虫在第12年后逐步适应环境
D.马铃薯甲虫种群个体间存在性状差异
二、综合题
14.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与生物进化有内在联系,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假设19世纪中叶前,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蠖种群基因型频率为AA
20%、Aa 60%、aa 20%,则A基因频率为   。
(2)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蠖有黑色型和浅色类型,经过若干年自然选择后,黑色类型桦尺蠖占多数,说明自然选择是   (填“定向的”或“不定向的”),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选择的是   (填“基因型”或“表现型”)。
(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实质是   ,   提供了进化的原材料。
15.(2020高一下·海淀期末)某地蝽蟓的喙长而锋利,可刺穿无患子科植物的坚硬果皮,获得食物,如图1所示。1920年引入新种植物——平底金苏雨树,其果皮较薄,蝽蟓也喜食,如图2所示。调查发现,当地蝽蟓喙的长度变化如图3所示。
请回答问题:
(1)蝽蟓的长喙与短喙为一对相对性状。分析图3可知,引入平底金苏雨树后的60年间,该地区决定蝽蟓   的基因频率增加,这是   的结果。
(2)蝽蟓取食果实,对当地无患子科植物种子的传播非常重要,引入平底金苏雨树后,当地无患子科植物种群数量会   。无患子科植物果实的果皮也存在变异,果皮较   的植株更容易延续后代。
(3)进化过程中,当地无患子科植物、平底金苏雨树和蝽蟓均得以生存繁衍,这是物种间   的结果。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考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解析】【解答】A、种群的全部个体含有的全部基因构成了该种群的基因库,进化改变的是种群基因库,A错误;
B、选择的结果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因而其是进化的一个重要动力和机制,B正确;
C、自然选择作用于个体的表现型而不是基因型,C错误;
D、可遗传变异是进化得以发生的前提条件,只有变异的性状影响了个体的存活和繁殖,自然选择才可能发生作用,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1)种群既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2)同一种群生活在同一区域,没有生殖隔离;(3)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2、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1)可遗传的变异来源于基因突变、基因重组以及染色体变异,其中染色体变异和基因突变统称为突变;(2)基因突变产生新的等位基因,这就可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3)突变的频率虽然很低,但一个种群往往由许多个体组成,而且每一个个体中的每一个细胞都含有成千上万个基因,所以在种群中每一代都会产生大量的突变;(4)生物的变异是否有利取决于它们的生存环境,同样的变异在不同的生存环境中可能有利,也可能有害;(5)突变是不定向的,基因重组是随机的,只为进化提供原材料,而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3、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1)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2)自然选择的直接对象是生物的表现型,间接对象是相关的基因型,根本对象是与变异性状相对的基因;(3)自然选择的实质: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4)自然选择的方向:适应自然环境;(5)变异是普遍存在的,环境仅是一个选择因素,变异在先、选择在后。
4、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1)物种的判断标准主要是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以及能否在自然条件下相互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2)一般先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然后形成生殖隔离;有时不经过地理隔离直接形成生殖隔离,例如多倍体的产生。
2.【答案】C
【考点】自然选择与适应
【解析】【解答】 A、因为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所以变异发生在自然选择之前,A错误;
B、变异是不定向的,B错误;
C、抗药性个体大量出现是因为有抗药性的个体生存下来并大量繁殖,即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正确;
D、抗药性变异产生在用药之前,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达尔文进化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原因是自然选择,例如使用抗生素之前,细菌群体中本来就存在抗药性的变异个体,只是占得比例少,使用抗生素之后,对细菌种群开始进行了选择,使种群中有抗药性变异的个体存活下来,获得繁殖后代的机会,经过几次选择,细菌群体中有抗药性变异的个体越来越多。达尔文把通过激烈的生存竞争,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
3.【答案】D
【考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基因频率的概念与变化
【解析】【解答】A、影响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因素很多,包括选择等,不发生基因突变也有可能因为其他因素而影响基因频率的改变,导致发生进化,A错误;
B、形成多倍体的过程虽然未经过地理隔离,却形成了新的物种,说明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而地理隔离不是必需的,B错误;
C、种群中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下降不一定导致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如Aa连续自交,导致杂合子的频率下降,但基因频率没有发生改变,C错误;
D、根据收割理论可以确定,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1.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自然选择决定进化方向。2.物种形成的环节: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形成新物种的标志——生殖隔离。地理隔离不是必需的。
4.【答案】C
【考点】基因频率的概念与变化;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解析】【解答】A、野生西红柿和栽培西红柿没有形成生殖隔离,没有形成新物种,A错误;
B、西红柿种群的基因库没有发生改变,B错误;
C、人工栽培可以改变西红柿的进化方向,使西红柿往人类需求的方向进化,C正确;
D、人工选育西红柿不属于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没有为进化提供原料,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新物种的形成标志是生殖隔离的形成。生物进化并不一定形成新物种。人工选育起到了自然选择的作用,但突变和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
5.【答案】A
【考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自然选择与适应
【解析】【解答】生物的变异包括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其中只有可遗传变异能够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A错误;出现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并将这些变异遗传下去,B正确;微小的有利变异可以通过遗传得到积累,C正确;自然选择是进化的一个重要动力和机制,D正确。
【分析】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2、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其中过度繁殖是自然选择的前提,生存斗争是自然选择的动力,遗传变异是目然选择的内因和基础,适者生存是目然选择的结果。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由于受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达尔文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还不能做岀科学的解释,同时他对生物进化的解释也局限于个体水平。
6.【答案】B
【考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基因频率的概念与变化;物种的概念与形成;自然选择与适应;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原材料
【解析】【解答】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①错误;不同物种之间必然存在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标志,②正确;种群基因库间出现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③正确;突变和基因重组都是不定向的,它们提供了生物进化的原材料,④正确;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而变异是不定向的,⑤错误。综上所述,正确的有②③④,故答案为:B。
【分析】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1)种群既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2)同一种群生活在同一区域,没有生殖隔离;(3)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2、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1)可遗传的变异来源于基因突变、基因重组以及染色体变异,其中染色体变异和基因突变统称为突变;(2)基因突变产生新的等位基因,这就可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3)突变的频率虽然很低,但一个种群往往由许多个体组成,而且每一个个体中的每一个细胞都含有成千上万个基因,所以在种群中每一代都会产生大量的突变;(4)生物的变异是否有利取决于它们的生存环境,同样的变异在不同的生存环境中可能有利,也可能有害;(5)突变是不定向的,基因重组是随机的,只为进化提供原材料,而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3、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1)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2)自然选择的直接对象是生物的表现型,间接对象是相关的基因型,根本对象是与变异性状相对的基因;(3)自然选择的实质: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4)自然选择的方向:适应自然环境;(5)变异是普遍存在的,环境仅是一个选择因素,变异在先、选择在后。
4、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1)物种的判断标准主要是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以及能否在自然条件下相互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2)一般先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然后形成生殖隔离;有时不经过地理隔离直接形成生殖隔离,例如多倍体的产生。
7.【答案】C
【考点】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自然选择与适应;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原材料
【解析】【解答】A、长颈鹿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A错误;
B、变异包括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可遗传的变异(突变和基因重组)为长颈鹿进化提供原材料,B错误;
C、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控制颈长和前肢长的基因频率不断提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正确;
D、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共同进化,产生生物的多样性,而不是发生在长颈鹿个体间,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2、共同进化: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
8.【答案】A
【考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解析】【解答】A、外来物种与本地物种可能有生存斗争,所以外来物种入侵能改变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A正确;
B、变异是不定向的,不是由自然选择决定,B错误;
C、生物进化的原材料来自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C错误;
D、新物种的形成以生殖隔离为标志,地理隔离不一定会导致生殖隔离,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9.【答案】C
【考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原材料
【解析】【解答】A、有害突变也能成为生物进化的原材料,A错误;
B、可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性变化得以发生的前提条件,B错误;
C、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的过程,故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C正确;
D、达尔文是依据人工选择设想存在自然选择,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其中过度繁殖是自然选择的前提,生存斗争是自然选择的动力,遗传变异是目然选择的内因和基础,适者生存是目然选择的结果。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10.【答案】A
【考点】拉马克学说和自然选择学说
【解析】【解答】根据分析,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生物都有过度繁殖的倾向,由于空间和资源的限制,所以生物个体间存在生存斗争,在斗争中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被淘汰,而有利变异的个体被保留下来,因此BCD都是自然选择学说的观点,而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现代生物进化论的观点。故答案为:A。
【分析】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
1.主要内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2.自然选择: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自然选择是一个缓慢的长期的历史过程。
3.意义:自然选择学说能够科学地解释生物进化原因以及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4.不足:对遗传和变异本质,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对生物进化的解释局限在个体水平。
11.【答案】D
【考点】自然选择与适应
【解析】【解答】雪兔在冬天到来的时候会换上一身白色的毛,使体色与降雪后的环境一致,不容易被敌害发现,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如果当年的降雪来得过早或过晚都会使雪兔暴露在敌害的视野中,表明雪兔对环境的适应是相对的,只能适应一定的环境,故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适应的相对性,D正确,ABC错误。故答案为:D。
【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或行为。根本原因是遗传的稳定性与环境不断变化之间的矛盾。
12.【答案】C
【考点】基因频率的概念与变化
【解析】【解答】由分析可知,A的基因频率=16%+80%×1/2=56%,a的基因频率=1-56%=44%,C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值,叫做基因频率。
13.【答案】B
【考点】自然选择与适应
【解析】【解答】A.马铃薯甲虫数量回升是甲虫通过与杀虫剂之间的生存斗争来实现的,A正确;
B.马铃薯甲虫抗药基因的产生是基因突变的结果,B错误;
C.12年后马铃薯甲虫的种群密度维持相对稳定,因此说第12年后逐步适应环境,C正确;
D.马铃薯甲虫种群个体间存在抗药性强、弱等性状差异,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首先害虫的抗药性存在着差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使用农药时,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害虫,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在使用农药时,又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样经过若干代的反复选择。最终活下来的害虫大多是抗药性强的害虫。在使用同等剂量的农药时,就不能起到很好的杀虫作用,导致农药的灭虫的效果越来越差。因此农业生产中长期使用某种杀虫剂后,害虫的抗药性增强,杀虫效果减弱的原因是杀虫剂对害虫有选择作用,使抗药性强的害虫被保留了下来。
14.【答案】(1)50%
(2)定向的;表现型
(3)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
【考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基因频率的概念与变化
【解析】【解答】(1)假设19世纪中叶前,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蠖种群基因型频率为AA 20%、Aa 60%、aa 20%,则根据遗传平衡定理,A基因频率=AA%+1/2×Aa%=50%。
(2)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蠖有黑色型和浅色类型,经过若干年自然选择后,黑色类型桦尺蠖占多数,说明自然选择定向选择黑色类型,使得种群黑色类型的基因频率升高,导致桦尺蠖朝着一定方向不断进化。自然选择过程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黑色类型)有更多机会产生后代,直接选择的是表现型;种群中控制有利变异基因的频率会不断提高,根本选择的是基因型。
(3)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长期的地理隔离形成生殖隔离导致新物种的形成;所以物种形成的三个环节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
【分析】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1)种群既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2)同一种群生活在同一区域,没有生殖隔离;(3)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2、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1)可遗传的变异来源于基因突变、基因重组以及染色体变异,其中染色体变异和基因突变统称为突变;(2)基因突变产生新的等位基因,这就可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3)突变的频率虽然很低,但一个种群往往由许多个体组成,而且每一个个体中的每一个细胞都含有成千上万个基因,所以在种群中每一代都会产生大量的突变;(4)生物的变异是否有利取决于它们的生存环境,同样的变异在不同的生存环境中可能有利,也可能有害;(5)突变是不定向的,基因重组是随机的,只为进化提供原材料,而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3、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1)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2)自然选择的直接对象是生物的表现型,间接对象是相关的基因型,根本对象是与变异性状相对的基因;(3)自然选择的实质: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4)自然选择的方向:适应自然环境;(5)变异是普遍存在的,环境仅是一个选择因素,变异在先、选择在后。
4、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 (1)物种的判断标准主要是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以及能否在自然条件下相互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2)一般先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然后形成生殖隔离;有时不经过地理隔离直接形成生殖隔离,例如多倍体的产生。
15.【答案】(1)短喙;自然选择
(2)下降;薄
(3)协同进化(共同进化)
【考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解析】【解答】(1) 平底金苏雨树的果皮较薄,蝽蟓也喜食。分析图3可知:引入平底金苏雨树后的60年间,长喙蝽蟓的个体数逐渐减少,而短喙蝽蟓的个体数逐渐增加,说明引入平底金苏雨树后,短喙成为有利性状,所以该地区决定蝽蟓短喙的基因频率增加,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2) 蝽蟓取食果实,对当地无患子科植物种子的传播非常重要。引入平底金苏雨树后,蝽蟓主要取食平底金苏雨树的果实,导致其取食无患子科植物的果实减少,因此当地无患子科植物种群数量会下降。对无患子科植物而言,果实的果皮较薄的植物更容易延续后代。 (3) 进化过程中,当地无患子科植物、平底金苏雨树和蝽蟓均得以生存繁衍,这是它们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的具体体现,这是物种间共同进化的结果。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①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②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并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③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④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⑤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2